一彈丸之國,100年內隋唐兩代傾其國力都打不過,為何這麼難打?

2021-02-08 獨眼觀史

戳上面藍字免費關注本帳號!

腰疼這麼多年,原來只要這樣就能治!▼

點擊文字或圖片查看▲




來源:網絡


公元前37年前後,一群扶餘人叛逃建立高句麗,建國之初,高句麗一直與扶餘處於對立狀態,為了遏制高句麗政權崛起,扶餘常常聯合中原勢力協同打擊。


公元53年,高句麗經過中央集權進程,從一個落後的部落國家發展成了地跨漢江流域的大帝國,隨著擴張進城,高句麗開始入侵遼東,控制朝鮮大片區域。


中原隋朝時期,結束了西晉以來長達300年的分裂割據,589年,高句麗積極準備糧草攻取遼西,隋朝曾多次警告,結果高句麗一意孤行,隋文帝認為,疆域更大,佔據長江天險的南陳都被自己滅了,根本沒把高句麗放在眼裡,史料記載:「《隋書•列傳第四十六》,「明年,元率靺鞨之眾萬餘騎寇遼西,營州總管韋衝擊走之。」


隋朝出兵,拉開了高句麗與隋唐近半個世紀的戰爭序幕,隋朝不遺餘力多次展開進攻,導致國內矛盾激發,最終二世而亡。



高句麗的地理環境決定,想要與之開戰,必須長途跋涉,環境問題成了隋唐平定高句麗的最大困難。


高句麗位於東北亞地區,屬溫帶季風性氣候,夏季多雨,何況在一千多年之前,自然環境沒有遭到破壞,降水量比現今更加充足。


隋朝首次出徵,三十萬大軍從水陸分頭進發,一路攻破50餘座城池,眼看就要攻入腹地了,一場大雨卻粉碎了隋朝一舉滅亡高句麗的想法,大雨導致道路難以行走,繼而軍中爆發瘟疫,加上前線將領指揮不利,被迫返回,史料記載:「十八年,起遼東之役,以諒為行軍元帥,率眾至遼水,遇疾疫,不利而還。」


雖說此次撤兵,隋朝還是取得了一定成效,高句麗王誠惶誠恐,派人求和,同年九月,隋朝大軍回撤,隋朝第一次出擊因為大雨而被迫撤退。



除了雨水天氣頻繁以外,遼東的地形也是一大障礙,研究表明,遼河平原曾在遠古時期遭遇海面侵蝕,封建時期才露出海面,不過因為排水不良,出現了了大片沼澤地,唐朝也有記載:「遼澤泥潦,車馬不通」,沼澤地成了天然屏障,不明地形的人很容易陷入其中。


所以古時候進入遼東,主要走盧龍古道,行軍過程儘量避免這些溼地,沼澤曾給長途跋涉的隋軍造成了重大困擾,隋文帝徵遼失敗情有可原。


快速止癢?苗疆秘方:抹一抹,一天不到一毛錢▼

點擊文字或圖片查看▲


如果說克服了降水和溼地問題,還有一個難題擺在面前,遼東半島山脈眾多,千山山脈由南向北橫穿而過,最高海拔可達1200米,地勢崎嶇不平,遼東地區的丘陵地形大約有1.4萬平方公裡,海拔都在700米以上,從燕長城望去,行軍打仗十分困難,然而這只是高句麗政權的外圍,如果橫穿大片丘陵,勢必會加重士兵疲勞,造成不必要的損耗。


據說隋煬帝出兵期間,因為地形原因使士兵過於疲憊,私自扔掉了許多武器裝備,最終缺少物資,不得不撤退。



隋煬帝多次出擊沒有取勝不說,反倒激化了內部矛盾,最終亡國,唐朝開始了新的統治,唐太宗文治武功更加出色,滅掉高昌國以後,開始準備對高句麗下手,當然李世民十分清楚隋朝的教訓,開戰之前做了萬全準備,曾對百姓說道:「先隋三徵高句麗,死傷無數士兵,數十萬冤魂無法回家,朕夜不能寐,勢必要為我中原百姓復仇」,從這可以看出,李世民出兵的決心。


不過擺在眼前的還是自然環境這個問題,雖說準備充分,第一次出徵也遭遇了不少危機,白白損失了大量軍馬物資,高句麗憑藉地形優勢,可以輕而易舉的阻擊敵人,甚至在丘陵上修建了許多城池,步步為營。


唐朝為了進攻高句麗腹地,只能一座城一座城的打下去,對於遠道而來的唐軍來說,十分疲勞,卻又不得不這樣做,何況時間不等人,一旦雨季來臨,後勤物資無法保障,悲劇將再次上演,同時此地偏北方,秋冬季節十分寒冷。


因此在出兵時只能在特定的時節,並且動作一定要快,翻看隋唐兩重朝的出兵時間,大致都在3月份前後,雖然避開了雨季,卻無法躲避嚴寒,只能想辦法在天氣轉涼的時候,打進城內。



相比於隋朝,李世民取得的成績十分亮眼,得益於出兵之前,率先派人到訪高句麗,仔細勘察當地風土人情和地形地貌,為出兵做好打算,最後採取水陸兩棲作戰的計劃,公元642年,高句麗爆發內亂,泉蓋蘇文多去爭政權,此人是個硬骨頭,常以東方盟主自居,看不起大唐。


不斷派人挑唆周邊勢力與唐朝之間的關係,同時加固「長城」,修築軍事據點,高句麗的行為無疑嚴重踐踏了唐朝在東北亞地區的權威,動搖了宗主國的地位,威脅到了唐朝統治,此刻必須要出兵。


為了防止後勤補給困難,唐軍帶去了大批牛羊,可以幫助士兵運輸物資,大大減輕了行軍負擔,在全國範圍內的徵兵得到了熱烈響應,總計10萬大軍,唐太宗親上前線,帶著先進的攻城武器,起初唐軍攻勢凌厲,接連拿下數個城池,斬首士兵上萬人,不過隨著戰爭深入,攻下的城池越來越多,需要分兵駐守已經打下來的城池,防止敵軍反撲,漸漸地變成了攻城戰鬥。



李世民出兵時,大將李靖年邁故而留守,許多人認為正是這個失誤導致唐軍被迫後撤,李靖不只是唐朝戰神,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全能人才,無論是高原戰還是攻城戰,李靖都表現得十分出彩,此次出徵卻沒有一同前往,可謂是一個遺憾。


當唐軍到達安市城時,高句麗堅守不出,此時天氣十分寒冷,繼續分兵攻城只能陷入被動,不得已李世民決定班師回朝,總結來說第一次東徵,唐軍拿下10餘座城池,擄掠8萬餘百姓入關,不過依舊以失敗告終。


有了第一次的經驗,唐高宗時期,唐軍再次出擊,終於解決了這個心腹大患,也為半個世紀以來的戰爭畫下了圓滿的句號。



唐高宗本是一個怕老婆的懦弱皇帝,被稱「軟柿子",單憑他的武力值和智慧值恐怕並非高句麗的對手,還是因為他唐朝有很多良將竭盡所能為他所用,還有其父親創立的基業足夠厚,足夠他用來徵服鄰國,所以高句麗才被拿下,從這裡也能看出,人口不過10萬的小國,竟然比人口過百萬的突厥還難打,說明了高句麗的野蠻和剽悍,也是不亞於唐朝軍隊的。


戳下方「閱讀原文」進入小編推薦好物!

相關焦點

  • 此小國,是隋唐兩代皇帝的魔咒,如果任其坐大,強唐就變成弱宋
    因為皇帝御駕親徵,李世民麾下的猛將反而施展不開,大唐軍隊打了三次都不能拿下高麗。加上高麗位於苦寒之地,李世民親徵高麗吃力不討好,反而染上重病毀了健康。 小小高麗就像是個魔咒一樣,先後讓大隋、大唐吃虧。為什麼不論是「昏君」楊廣還是明君李世民,都有拿下高麗的執念呢?都是因為這兩代帝王野心膨脹,生出侵略小國的心思嗎?
  • 隋唐好漢中,排名第二的宇文成都,為何打不過排名第三的裴元慶?
    天寶大將宇文成都,是隋唐系列小說中虛構的人物,他是大權臣宇文化及之子,武藝高強,使一隻重約四百斤的鳳翅金龜成為隋朝第一猛將。據說它是上界雷聲普化天尊轉世後,身負三載龍命,專門護佑隋朝皇帝。而且隋唐時期的好漢名目基本上都是武力值名目,否則頭腦簡單的西府趙王李元霸也無法穩居第一。因此,按道理來說,宇文成都應該比裴元慶強。但從戰績來看,宇文成都對裴元慶並沒有什麼敵意,四明山一戰,宇文成都連裴元慶的一錘都打不中。裴元慶拿著兩把銀錘向山下殺去。所有的人都迎了上去,拿起金鑰匙。
  • 明朝時日寇頻頻侵犯大陸,為何朱元璋卻欽點日本為「不徵之國」
    不得不說,日本也的確是「白眼狼」,自打明朝起(甚至可以說是元朝),便開始了一系列的針對中國的舉措,曾經一度在海上侵襲中國的商船和貨物,因此也被我們稱之為「倭寇」,當然他們是矢口否認的。可是問題來了,日本的敵對之意都付諸於行動了,可是為何明朝時期明太祖朱元璋卻還要欽點日本為大明的「不徵之國」呢?這其中究竟是何緣由?
  • 大金國擁有100多萬虎狼之師,為何總是打不過蒙古軍隊?
    公元1206年,鐵木真建立了蒙古國。20多年之後,蒙古國滅掉了不可一世的大金國。請注意,大金國的總人口有5000多萬,總兵力也在百萬以上。從當時的情況來看,蒙古國的人口最多也不超過200萬。既然兩個國家的差距這麼大,不可一世的大金國為何反而打不過蒙古。
  •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清政府究竟是不敢打,還是打不過?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時,清政府究竟是不敢打,還是打不過? 眾所周知,晚清的歷史就是一部悲劇史,泱泱中華淪為魚肉。實際上,在晚清之前,中國無疑是東方的強國,也一直是世界上數一數二強大的國家。但是,為何面對八國聯軍侵華,清政府就無還手之力呢?
  • 難啃的硬骨頭:隋唐出兵二百餘萬,卻難以徵服蕞爾小國高句麗
    在中國歷史上,隋文帝父子與唐太宗父子都對高句麗發動過戰爭。隋朝在最強盛的時候,曾四次出徵遼東,但都未能消滅這個小國;唐太宗時期,唐朝國力空前強大,突厥、高昌、吐谷渾、薛延陀等國相繼被攻滅,但就算唐太宗親自領兵徵討,也啃不下高句麗這塊硬骨頭。隋唐與高句麗交戰,結果往往是相持不下、無功而返。
  • 從公元前80年開始,每一百年分別是什麼朝代,國力是強是弱?
    從公元前80年開始,每一百年分別是什麼朝代,國力是強是弱,不如來編排下,感謝acfun大神布哈林和蒼天熊貓的製圖。1、公元前80年自我介紹:我是西漢,我面積639萬平方公裡。我的國力是:中,★★★ 11、公元920年自我介紹:我是五代十國的後梁,我面積為100萬平方公裡
  • 海賊王:路飛老爸抵達和之國,綠牛與凱多聯手打不過龍
    因此有海迷建議,讓路飛老爸來和之國,帶上薩博,別說凱多與bigmom聯手了,就連海軍大將來了,也會順帶滅了。 這不,海迷就畫出了大將綠牛在和之國出場了。綠牛出場後,並沒有把目標對準路飛,而是找上了凱多的麻煩。綠牛還沒展現能力,從多弗朗明哥的描述中可以知道,綠牛也是怪物級別,即便是對上凱多,也不會遜色很多。
  • 人口不到1000的梵蒂岡,軍隊也才100多人,為何沒人敢打它主意?
    說起世界上最小的國家,那就要數梵蒂岡莫屬了,這個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城西北角高地上的「國中之國」,國土面積0.44平方公裡,全國人數還不到1000人。這面積和人口可能還不及中國的一個村子。梵蒂岡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領土包括聖彼得廣場、聖彼得大教堂、梵蒂岡宮和梵蒂岡博物館等。
  • 位居世界八大強國之列的奧匈帝國在一戰時為何連塞爾維亞都打不過
    當時奧匈帝國在歐洲可以說是一個大國其國土面積排在俄國和德國之後位居歐洲第三,奧匈帝國不僅幅員遼闊人口眾多而且國境內的軍工業也排名世界第四,在當時的奧匈帝國和英、法、德、美、俄、意、日並列為世界八大強國。而我們反觀塞爾維亞只是位於歐洲東南部巴爾幹半島中部的一個內陸小國,從國力上來講和奧匈帝國根本不是一個級別的。然而讓人意外的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時候奧匈帝國和塞爾維亞交戰卻損傷慘重。
  • 教科書: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制度落後,為什麼這麼講?
    偌大的清王朝竟然敗給了東洋蕞爾小國,令當時的列強都感到大跌眼鏡。關於這場戰爭清朝戰敗的原因很多,其中教科書上談到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清朝政治制度的落後和腐敗,為什麼這麼講?清朝統一全國之後,歷代君王竭盡全力,吸取了明朝滅亡的教訓。總結前朝的政治得失。
  • 九難武功天下第二,為何打不過6個小角色?袁承志:換我也打不過
    整部《鹿鼎記》中九難師太都給人一種武功高強的印象,的確!她能當著十八羅漢和一群御前高手面前刺殺康熙皇帝然後帶著韋小寶全身而退就可見其武功了得。九難師太也曾說過除了袁承志之外沒人能打得過自己。
  • 八國聯軍為什麼能打贏清政府統治下的中國
    慈禧化作農婦和光緒皇帝出逃,自己的老家都不要了。 當時部署在北京、天津附近的清朝軍隊,總人數超過了11萬人。另外還有為數眾多的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與清軍並肩作戰。 反觀八國聯軍號稱5萬人,實際上只有2萬人。人數最多的是日軍,有1萬人。
  • 金國能滅掉北宋和契丹,為何卻打不過蒙古?
    金朝是中國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徵服王朝,其女真鐵騎的戰鬥力曾令人聞風喪膽,所到之處丟盔棄甲。它的彪悍聞名遠揚,十年敗遼國,克北宋。完顏阿骨打率領精銳的重裝騎兵,一路鐵馬金戈馳騁沙場,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女真人建立的中原王朝,也是當時的北方霸主。金朝,曾經花了十二年就消滅了勢均力敵的對手,卻敗北蒙古大軍。
  • 琉球是中國的傳統藩屬國,為何會落入日本人的手中
    琉球和中國貿易往來密切,深受中華文化影響,素有「小中華」之稱。不過在近代,琉球卻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直到現在日本人仍然佔據著琉球。作為中國的傳統藩屬國,為何琉球會落入日本人的手中?首先,我們來了解下琉球的歷史。琉球是個島國,雖然面積不大,但地理位置重要,是來往中國、日本、南洋等地的重要海上樞紐。靠著繁榮的貿易,琉球王國非常富庶。
  • 假如日本沒有偷襲珍珠港,中國能不能打贏日本?
    答案是肯定的,中國能打贏,但贏的時間會很長。首先,從兩國國力來講,中國和日本差距很大,不過兩國的差距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大。比如經濟總量,一直以來,人們往往認為日本經濟總量是中國的數倍。事實上,中國的經濟總量是日本的三倍,中國和日本差距懸殊的不是經濟總量而是工業產值,因為中國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現代工業,尤其是缺少關係國家建設的重工業。
  • 韓國網友:他們兵力弱,打不過
    朝鮮半島離我們很近,他們的政權也從來都不算強大,到底是為什麼呢?底下韓國網友的評論簡直有點辣眼睛要搞清這件事情的原因,咱們不妨從朝鮮半島的歷史說起吧!朝鮮半島的第一個政權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名為箕子朝鮮,其建立者為商紂王叔父箕子,也就是說和中國還是頗有淵源的,甚至你可以說他們就是我們的一個分支也不為過。
  • 60國支持也打不過!3大盟友堅定支持普京,難怪美國不敢隨意動武
    作為全球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在全世界的盟友粗略估計有60個,若是發生戰爭,這些都是美國能夠依仗的力量,那麼在美國頻繁的挑釁下,一旦開戰俄羅斯會吃虧嗎?在普京亮出3張底牌後,即便對方有60國支持也打不過,再加上超越美國的「核威懾」優勢,美國即便再野心勃勃,也不敢輕易對俄羅斯「動手」。
  • 隋朝和唐朝不是一個朝代,為什麼史學家們喜歡稱之為「隋唐」
    開皇之治」的繁華盛世,將隋朝的國力推上了頂峰。隋煬帝楊廣即位之後,「開皇之治」成了曇花一現;楊廣執政時期的橫徵暴斂,驕奢淫逸,透支國力,窮兵黷武,短短37年就讓隋朝走到了末路。而唐朝律法,如《武德律》、《貞觀律》、《永徽律》、《唐律疏議》、《唐六典》等,代表了中國古代律法的最高水平,其刑罰準則也是建立在《開皇律》的基礎上。正是這些「唐律」的施行,使唐朝一開始就出現了「貞觀之治」的繁榮局面。
  • 《新彈丸論破V3》好不好玩?我們來「論破」一下
    不過不論你持哪種觀點,《新彈丸論破V3》至少不會讓你無聊。這些套路在《彈丸論破》系列裡已經根深蒂固,產生審美疲勞是不可避免的,但要是完全改變的話,也就失掉了《彈丸論破》的魅力。不過朋友們,請你們注意這一點:我現在是站在遊戲之外來評價的,玩起來又是另一種感受。就像我們回想一些事情的時候,覺得當時自己的反應有些不可理喻,但放在當時又非常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