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雜誌都會評出去年的十大假新聞,但除了「真的假新聞」之外,還要警惕假的真新聞,即看起來像假的,其實是真的新聞,表象上違背常識,卻有一定真實性。傳播者覺得挺暖,公眾覺得很尷尬,我把這種新聞叫作「尬暖新聞」。
我梳理出2017年引發爭議的七大「尬暖新聞」。出於批評的善意,梳理和點評時都隱去相關媒體身份和具體地點。
啞巴說話
報導:2017年1月10日,《某某晚報》刊載了一則題為《箭道街社區——蓋新被穿新衣 31戶困難居民溫暖過冬》的新聞稿,導語寫道:「這新被子好暖和,晚上蓋著一定很舒服!」日前,市中區三八街46號居民趙全貴從社區網格員手中接過被子後滿意地說。而緊接著的正文第一段介紹,「據了解,今年62歲的趙全貴是一名啞巴」。啞巴怎麼可能說話呢?於是,「啞巴說話」成為公眾嘲諷和批評的新聞,網民習慣性覺得這一定是假新聞。
事實:2017年1月18日下午,記者聯繫到當地社區居委會,一名值班人員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趙全貴平時都是用紙和筆來跟人交流的,記者寫他『說』了那些話其實並不矛盾。」
點評:啞巴確實說了,但不是用嘴說,而是用紙和筆表達溫暖過冬的感謝。如果考慮到常識,預判到公眾可能的誤解,報導時多解釋一句,就不會引發誤解了。
盲人訂報
報導:某媒體大標題並且配圖:盲人牛志遠喜訂《某某報》。在標題黨泛濫的時代,這個違背常識、極富戲劇衝突的標題立刻成為眾議的焦點:盲人訂報,盲人怎麼可能看報呢?
事實:其實文章裡說得很清楚,是訂報,不是看報。報導這樣描述:當事人說:我訂《某某報》,主要靠家人讀給我聽。每天,我讓妻子、侄子先讀標題,如果有喜歡的好文章,我會讓妻子下載到我的手機上,開通音頻,讓手機讀給我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