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地理學科在東亞現代人起源和擴散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2021-03-01 NJU地理海洋之聲

最近,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孫雪峰副教授等在東亞現代人起源擴散年代和地理分布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現代人的起源、擴散和地理分布是國際學術界和公眾關注的重要科學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9月與科學家的座談會上,也提到了這一問題。「非洲起源說」和 「多地區進化說」 是現代人起源與擴散兩個相對立的主要假說。「非洲起源說」認為現代人從非洲走出,大約5萬年後到達東亞和東南亞,並取代當地古老人種;而「多地區進化說」則認為現代人是本土古老人種連續演化附帶雜交的結果,本土的早期現代人5萬年前已存在。孫雪峰副教授等的研究表明,早期現代人在我國出現的時間可能並未超過5萬年,為現代人起源的爭論提供了關鍵的年代學證據。

圖1. A.該研究涉及的與現代人類起源相關的遺址。1-湖北鄖西縣黃龍洞、2-廣西田東縣陸那洞、3-湖南道縣福巖洞、4-湖北建始縣楊家坡洞、5-湖北宜昌市三遊洞(1、2、3為前人已研究過的遺址;4、5為新發掘的遺址);B.楊家坡洞、三遊洞、福巖洞現代人化石樣本

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鹿化煜教授團隊一直致力於地貌過程、氣候變化與人類適應的研究,由團隊成員孫雪峰副教授領銜的這項研究,基於多年積累,將地層年代學與現代人地理環境適應研究相結合,持續對我國南方5個與現代人起源相關的遺址——黃龍洞、陸那洞、福巖洞、楊家坡洞和三遊洞(圖1)進行了研究,他們完成了詳細的地貌地層調查和多技術綜合定年,包括不同技術的釋光(SAR-OSL、TT-OSL、pIRIR)手段測定洞穴鬆散堆積物年代、鈾(U)系方法測定鈣板年代、加速器質譜放射性碳(AMS 14C)測定哺乳動物化石和人類化石年代等,並與復旦大學李輝教授團隊合作,對現代人化石進行了古DNA分析。

圖2. 黃龍洞、陸那洞、福巖洞、楊家坡洞、三遊洞遺址多技術綜合測年結果(粉色區域為釋光年代、藍色區域為U系年代、綠色區域為AMS 14C年代)

釋光和U系測年結果顯示,5個洞穴遺址中的鬆散堆積物和鈣板堆積均形成較早,但先後順序各有差異(圖2:粉色和藍色區域);AMS 14C測年結果則顯示,大部分哺乳動物化石堆積相對較晚(圖2:綠色區域),且人類化石的 14C直接測年和古DNA分析表明,這些現代人化石並未超過5萬年(圖2:綠色區域和圖 3)。

圖3. 楊家坡洞和福巖洞人化石線粒體全序系統進化樹。(I)基於鄰接法推測8個楊家坡洞和2個福巖洞樣本的線粒體系統發育關係,其均屬於現代人類群,有別於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和胡瑟古人組群。(II)楊家坡洞和福巖洞個體的線粒體單倍群(紅星),及其相關單倍群下較近的現代親屬。

研究揭示, 中國南方大部分喀斯特洞穴古人類遺址存在複雜的流水侵蝕和再堆積過程,上部鈣板層對下部化石層的覆蓋可能是沉積過程中形成的「假覆蓋」(圖4.2),地層容易出現倒置現象(圖4.3); U系技術測定鈣板的年代在「假覆蓋」情況下並不能準確指示人類化石的真實年代。

圖4. 中國南方洞穴遺址地層(化石)堆積模式,1. Model 1-以前研究應用的「理想型」堆積模式;2. Model 2-本研究證明的「假覆蓋」堆積模式;3. 不同堆積模式,相同的地層表現

國際學術刊物《美國科學院院報》(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 of America)報導了他們的這一研究成果。我校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孫雪峰副教授為共同第一和通訊作者,復旦大學文少卿副研究員為共同第一作者,新南威爾斯大學Darren Curnoe副教授、復旦大學李輝教授為共同通訊作者。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鹿化煜教授及其團隊成員、復旦大學李輝教授團隊成員、西安交通大學程海教授、臺灣大學李紅春教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陸成秋副研究館員、山東大學王偉教授等作為主要合作方參與了這項研究工作。這項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等項目聯合資助。

論文連結:

https://www.pnas.org/content/118/8/e2019158118

來源 | 轉載自南京大學新聞網

美編 | 吳悠綠

責編 | 向東宇 王婷

相關焦點

  • 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由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取得新進展。首次在竹類植物中得到ITS和WAXY基因序列,通過序列分析和其它資料佐證,提出了中國-喜馬拉雅為主要分布的筱竹複合群Thamnocalamus group分屬的新方案,對ITS和WAXY序列建立的系統樹,對於進一步論證筱竹屬群的系統學和地理起源均有重要價值。
  • 中國科學家對東亞植物區系研究取得新進展
    中新網2月9日電 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所吳徵鎰院士主持的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東亞植物區系中主要特徵成分和重要類群的形成和發展研究」,經多年深入研究,近來取得新進展。  據中國科學院消息,項目採用分子系統學等手段,結合形態學、細胞學、胚胎學、孢粉學和傳粉生物學等方法,較系統地開展了與東亞密切相關的一些洲際間斷分布類群的系統發育和分子地理學研究。提出了與傳統觀點不一致的見解。對橫斷山物種多樣化中心重要特徵成分的一些特徵類群進行了研究,研究結論闡明了現代中國—喜馬拉雅及高山植物區系成分的兩個源頭。對橫斷山區系的來源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重要疫源動物的起源、擴散和適應性進化研究獲進展
    近期,基於大量系統的分類學研究基礎,科研人員又利用短片段基因標記(CYTB)、illumina基因組測序(測序深度為11-16x)組裝的線粒體基因組全長和核基因組單拷貝基因數據集、全基因組的雜合位點等分子數據,以及分布地點、海拔等生態數據的整合分析對白腹鼠屬的起源、生物地理擴散、種群歷史、潛在棲息地在不同歷史時期和未來的變化情況,和基因組水平的適應性進化進行研究
  • 中國科學家推翻歐美「人類源於非洲」觀點:現代人起源於東亞
    上學時都學過進化論,認為人類是猩猩進化過來的,那最早的人類是從哪裡起源的呢?歐美學者提出「人類起源於非洲」的說法,認為所有人類都是從非洲大草原走出來的,這一說法壓過了早前的亞洲起源說。對於這個觀點,業界也是有不同看法的,「非洲起源說」也是有很多論據被發現存在錯誤,並不能解釋全球各地地區不同人種的變化。
  • 吉林大學考古學院:打造世界一流考古學科體系
    北京2020年12月23日 /美通社/ -- 2020年,吉林大學考古DNA科研團隊在古人類基因組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首次對中國北方黃河流域、西遼河流域及黑龍江流域近6000年時間跨度下連續的古代人群進行全基因組高精度測定和分析,探討了新石器時代中國北方地區的古人群互動,更科學、客觀地展示中華文化的多樣性,為探討中華文明的起源
  • 這6所大學在「新冠肺炎」研究上取得重要進展,3所不是985大學
    現在,新冠肺炎疫情是全國人民最關注的事,防止疫情擴散、治療感染病人是各地最緊迫的任務。作為我國科研的主要力量,高校也在積極開展新冠肺炎研究,為我國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那麼,哪些大學已經在新冠肺炎研究上取得了重要進展呢?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20年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2020年,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廣大科教人員堅持「四個面向」,嚴謹治學、追求真理、勇攀高峰,一大批科研團隊圍繞國家重大需求,集智攻關、團結協作、潛心研究,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進展。  植保學院:病原真菌功能基因組學團隊在赤黴病菌和小麥互作領域取得新進展, 揭示了病原真菌和寄主的孤兒蛋白在病害發生過程中的功能,闡明了其競爭互作機制,建立了病原真菌和寄主植物互作的新模式,為開發小麥赤黴病防控新策略打下重要基礎。
  • 石河子大學在沒食子藥材的成藥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中新網兵團新聞11月12日電(韓博 康佳 趙芮)11月12日從石河子大學藥學院獲悉,該院民族藥研究小組在沒食子藥材的成藥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沒食子是沒食子蜂的幼蟲寄生於殼鬥科植物沒食子樹幼枝上所產生的蟲癭,由沒食子藥材製備而成的新疆特色方劑西帕依固齦液具有良好的健齒固齦,清血止痛的功效。
  • 加拿大UBC大學轉移性乳腺癌(MBC)研究取得進展
    據UBC大學網站消息,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UBC)教授在轉移性乳腺癌(MBC)研究方面取得進展。對於該項研究,Dr.Karla Williams 表示,儘管乳腺癌治療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僅在2019年,仍有約5,000名加拿大婦女死於該疾病,致其死亡的原因並不是乳腺腫瘤,而是癌細胞向其它部位的擴散,這個過程稱為轉移,即是轉移性乳腺癌。
  • 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揭秘翼龍生命史等入選
    據了解,「2017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的成果,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自然博物館、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雲南大學等科研團隊完成,內容涉及早期生命(後口動物)、古無脊椎動物(腕足類)、古脊椎動物(恐龍類、古鳥類、早期哺乳類)、地質微生物、早期陸生植物、白堊紀琥珀動物、古植物與古生態和古人類等多個學科領域。
  • 南京大學凝聚態物理學科
    1955、1956年教育部決定在南京大學、北京大學、蘭州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等五個大學物理專業內成立磁學專門化。南京大學磁學專門化成立後確定研究方向為微波鐵氧體,並在國內較早地開展了鐵氧體永磁、矩磁及旋磁的工作,最早開展了利用磁場控制掃描天線的創新研究。60 年代在微波鐵氧體、鐵磁共振研究方面已具特色。先後開設了鐵磁學、磁性測量、磁性理論、金屬磁性材料、鐵氧體及實驗課程。
  • 中國語言學研究成果首登《自然》,金力團隊揭示漢藏語系起源
    近日,復旦大學金力院士團隊宣布,綜合運用語言學和遺傳學等多學科交叉的分析方法,揭示了世界第二大語系漢藏語系起源及分化的時間和地點。該研究為探尋中華文明的起源和發展歷程,了解中國及周邊鄰國的各漢藏語系語言之間的演化關係提供了重要依據,為認識東亞人群遷徙歷史提供了重要啟示。
  • 東北地理所在調控大豆生育期及種子性狀的基因方面取得進展
    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和植物油來源。生育期、蛋白及油分含量是關乎大豆產量和品質的重要農藝性狀。近期,研究學者將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技術用於揭示作物重要的農藝性狀,如開花期、成熟期和株高等性狀並且顯示了其在農藝性狀定位和檢測方面的優勢。
  • 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和昆明理工大學 揭示東亞常綠闊葉林起源
    它具有較早的地質時代,對解決東亞常綠闊葉林的起源問題有重要作用。中科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古生態研究組在這裡進行了長期的古植物學研究,並與昆明理工大學在地質學、年代學方面進行了廣泛合作。近日,科研人員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植物多樣性》上。 鼠刺屬是虎耳草目鼠刺科小喬木或灌木。
  • 多篇重要研究成果解讀癌症擴散研究新進展!
    本文中,小編整理了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聚焦科學家們在癌症擴散研究領域的新進展,與大家一起學習!E-鈣黏蛋白(E-cadherin)表達的缺失會促進細胞發生遷移,但該蛋白如何發揮其轉移中心調節子的角色,目前研究人員並不清楚;日前,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Nature上的研究報告中,Padmanaban等人就通過研究發現,E-鈣黏蛋白或許就在癌細胞轉移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而這與其對細胞侵襲和遷移的影響似乎並不相同。
  • 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所在水稻穗發芽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
    近年由於全球溫度升高、颱風、暴雨等極端天氣的頻繁出現,穗發芽危害逐年加劇,受害面積不斷擴大,嚴重影響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已有研究發現種皮顏色越深,種子休眠性越強,穗發芽抗性也越強,但目前這種相關性的分子機制仍不明晰。
  • 「考古中國」最新進展:青藏高原人類歷史揭開神秘面紗
    白石崖溶洞遺址發現丹尼索瓦人化石白石崖溶洞遺址位於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縣,是當地有名的佛教神洞和旅遊景點,2010年開始,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對該洞穴及其所在甘加盆地開展了多次野外考察和研究。2018年至2019年發掘期間,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積極開展多學科合作研究,綜合利用AMS14C和單顆粒光釋光測年技術,揭示了白石崖溶洞遺址已發掘地層主要形成於19-3萬年的中更新世和晚更新世,是青藏高原目前已知年代最早、有可靠埋藏地層、出土豐富考古遺存的舊石器時代遺址。
  • 燕山大學在鈉固體電解質方面取得重要進展—新聞—科學網
    科學網訊(記者 高長安 通訊員 蔡常山)記者11月25日從燕山大學獲悉,燕山大學亞穩材料製備技術與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張隆博士及其合作者近日在Advanced
  • 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發布!
    2020年3月31日,中國古生物學會在南京發布了「2019年度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結果。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西北大學、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等科研院所和高校領銜完成的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研成果入選。據了解,中國古生物學十大進展評選工作自2017年開展以來已經進行了四次。
  • 湖南發現47枚牙齒化石 或進一步揭示人類起源(圖)
    受訪者供圖  我們這些現代人從哪裡來?不僅是哲學家也是考古學家所探索的「終極問題」之一。而湖南道縣福巖洞發現的47枚古人類牙齒,或能解答這個問題。  實際上,現代人在東亞地區的起源與演化一直是古人類學研究與爭議的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