劃重點:
鼓嶺:百年追憶故夢重溫 多元交融憶苦思甜
來自英國倫敦的10歲男孩Ray在家人和中國嚮導的陪同下第一次來福州旅遊。他們坐車繞山路盤旋近半小時,只為在東郊的鼓嶺山中小住幾日。初夏的福州已有些悶熱,十歲男孩說不出「鼓嶺」的中文,卻莫名對眼前這座蒼翠又靜謐的大山生出許多好感,他形容鼓嶺——「It’s good , a bit warm and nature.」引得家人紛紛點頭贊同。
鼓嶺,是位於福州晉安區宦溪鎮的一處避暑勝地,1886年由西方傳教士開闢,山高800多米,夏日最高氣溫不超過30℃,百年前曾吸引了不耐酷暑的西方人士來此避暑。
鼓嶺旅遊管理區管委會旅遊文化處江敬挺處長展示了一張拍攝於1908年的珍貴照片——時任福建基督教總幹事的鼓嶺聯盟會長裨益知,與福州鼓山湧泉寺方丈古月,手牽手在鼓嶺合影。至今,山中仍保留由外國人修建的「宜夏別墅」、「萬國公益社」「外國本地公用水井」……生動展示了百年鼓嶺「和平、友誼和愛」的精神。
習近平在2012年訪問美國期間曾深情講述一段「鼓嶺往事」——1992年春天,時任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從《人民日報》上看到一篇中國留美學生鍾翰的徵文《啊!鼓嶺》。文中的主人公加德納先生1901年隨父母在福州鼓嶺度過了10年快樂的童年時光,回到美國加州後,他對兒時的中國故園念念不忘,臨終前,他口中喃喃不絕的仍是「Kuling,Kuling……」。加德納夫人多次尋訪,終於在中國留美學生鍾翰的幫助下,弄清了丈夫終其一生魂牽夢縈的「Kuling」就在福州鼓嶺。
看完這個故事,習近平深為這份情誼所動,邀請加德納夫人訪問福州。當年8月,這位美國老太太帶著丈夫的思念,終於踏上這塊神往已久的土地,一解「鄉愁」。
對於在山中開民宿、做餐飲生意的「老鼓嶺人」郭紹敏來說,接待金髮碧眼的外國人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外國人吃不慣福州菜,但鼓嶺特有的『亥菜炒蛋』,既有獨特的地方風味,又符合外國人喜歡吃蛋的飲食傳統,幾乎成了他們餐餐必點的菜品。」
儘管鼓嶺名氣大增,做旅遊餐飲發家致富的老郭依然對自己經歷過的「苦日子」記憶猶新——改革開放前,一家7口人縮在不到60平方米的房子裡,兄弟幾個人常常吃不飽飯。鼓嶺的地瓜、蘿蔔長得好,農民要凌晨四點起床,挑著擔子徒步兩小時,把農作物挑下山去賣。」
對於和老郭一樣的鼓嶺人來說,「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的直觀感受,首先是「吃得飽飯了」——「80年代的土地承包讓大家的生活都好起來了,鄉鄰互幫互助,都吃上了白米飯。」上世紀90年代,鱔溪到鼓嶺的「鼓鱔公路」修通,對於鼓嶺居民來說,出行再也不是難事兒。
而現在的鼓嶺,大有越來越好的勢頭。江敬挺處長介紹,這些年,管委會投入大量資金,對景區進行修復保護和改造。今年1月,鼓嶺旅遊度假區拿到了「國家級旅遊度假區」的金字招牌。而發展旅遊業,也成了「老鼓嶺人」發家致富的不二法門。
眼見鼓嶺幾十年巨變,祖輩曾與外國人締結的美好情誼,也讓生在鼓嶺的民宿老闆郭秀玲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更高的認同度與滿足感——「我們鼓嶺山好水好空氣好,生態保護和水電網絡的接通,讓越來越多的中外遊客到訪鼓嶺,我們每年的營業額能達到八九十萬,也都相信未來會更好。」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福州平潭將形成「半小時經濟生活圈」
「逢山開路,遇水搭橋」,聊起這座正在修建的,被譽為「世界在建難度最大的海峽大橋」,中國鐵建大橋工程局福平鐵路四標二分部項目書記張敘東難掩眉目間的自豪:「有人幹了一輩子工程,都不一定能碰上這麼大、這麼難的一個項目。」
平潭四面臨海,由126個大小島嶼組成,為全國第五大島、福建第一大島。2010年12月,平潭海峽大橋和漁平高速的通車,將平潭到福州的車程從3小時縮短到80分鐘。2011年3月,平潭開放開發上升為國家戰略。平潭綜合試驗區因臺而設,是貫徹中央對臺工作方針的重要步驟。
張敘東書記介紹:「這座由一千多名工人合力建設的『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是『京臺高速』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特殊的戰略意義。」大橋於2013年11月動工,預計2020年6月完成。建成後,將大大縮短福州與平潭的時空距離,形成福州與平潭的「半小時經濟生活圈」,也能讓福州藉助平潭綜合試驗區獨特的地緣和區位優勢,融入平潭綜合試驗區的開放開發,從而更好地加強兩岸融合發展,擴大閩臺經貿交流。
對於從業二十多年的技術員來說,「工作艱難」的使命感與「建設光榮」的自豪感始終共存。
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所在的平潭海峽是世界三大風口海域之一。工期緊任務重,天氣惡劣時,「小雨當冒汗,大雨接著幹!」的口頭禪迅速在工人間流傳開來。
「有時風大,颳得我站都站不穩,那就必須得停工了。」邱生勇說話間,工人已攀上作業平臺,僅憑一條安全繩的保護,幾乎懸空站立於距海平面約40米的高臺上,清理橋面的混凝土渣,作業區最窄僅39公分,轉個身都很困難。
除了風力大、地質條件特殊,平潭海域波流力可達1000噸,是常規長江等內河橋梁的10倍以上,建造難度和風險更大,曾被稱為『建橋禁區』。
「支撐大家克服困難的動力就是一句話——世界橋梁施工水平看中國!」張敘東書記說,「以前搞基建,是先有『設備』才有『方案』。但在修建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期間,我們邊建設邊摸索,已經申請了20項國家發明專利,也算是為國家橋梁的施工技術做了貢獻。」
和所有的平潭居民一樣, 「90後」平潭姑娘林燕華,同樣關注著平潭海峽公鐵兩用大橋的進展。
「小時候沒有橋,一家人坐輪渡回家,輪渡又悶又熱,還要等上好幾個小時。」對於林燕華來說,成長的進程伴隨著交通方式的改變,「大概我們這一代人,小時候根本想不到,有一天能架起大橋,大家開車回家。」
眼見平潭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地方」,變成大家交口稱讚的「好地方」。2016年9月,有志於開辦民宿的林燕華,與幾位臺灣青年在平潭北港辦起「石頭會唱歌」民宿。對於她來說,家鄉平潭所特有的自然風貌與惠臺政策,將吸引更多兩岸人才在這座小島落地生根、實現夢想。
自貿試驗區:閩商自強拼搏 改革敢為人先
雋秀的八閩大地之上,從不缺乏「敢為人先」的冒險精神與「拼搏不止」的奮鬥故事。福建森和科技有限公司總裁陳曉煒先生是道地的「閩南人」,從事外貿工作21年的他,仍對與福建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的「初遇」記憶猶新。
2014年12月12日,繼上海自貿區之後,國務院確定在廣東、天津和福建再設3個自貿試驗區。2015年4月21日,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掛牌儀式在福州馬尾舉行,這標誌著福建自貿試驗區正式啟動建設。
如今三年過去,和自貿區的其他企業一樣,陳曉煒這家以「跨境電商」為主營業務的公司,與自貿區實現了共成長,成績斐然。「創業初期,我們誤以為自貿區政策就是『減免稅收』。為了享受政策紅利,我們挑選了三四千種門類的境外商品,希望做一個大的工業鏈整合。」但常常面臨的斷貨風險讓陳曉煒意識到,唯有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單點打透,才能實現企業成長——「以我們這家註冊資本為五千萬的公司為例,目前每年大概能獲得兩千萬的營業收入,加上產業園給予的房租減免政策,對企業來說都是前進的動力。」
自2015年4月21日掛牌以來,福建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形成了一批深受企業和群眾歡迎、可複製可推廣的制度創新成果,改革紅利持續釋放。
以平行進口車及老爺車文化為主營業務的福建匯源文化創意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儉表示,「自貿區成立後最大的便利,就是省時省力。」以前,購買一輛平行進口車,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完成通關通檢和長途運輸。自從有了自貿區,一天就能完成各項手續,真正實現了企業省心,消費者省錢。而消費者蔣先生有一個和自貿區同歲的寶寶,這樣的經歷讓他感觸更深:「以前給寶寶買奶粉要託朋友找代購;現在通過自貿區買奶粉,每個月足足能省下600塊錢……」
三年來,福建自貿試驗區福州片區新增企業近3萬戶,比掛牌前增長4倍。港口吞吐量比掛牌前增長35.7%;進出口額、金融業務倍增。稅收實現穩定增長。
有福之州,有容乃大
福州有全國保留最完整的「裡坊制度活化石」——三坊七巷,它起於晉,成於唐五代,至明清鼎盛,古老的坊巷至今保存200餘座古建築,是一座不可多得的「明清建築博物館」。自晚清至民國初年,這裡走出了林則徐、沈葆楨、嚴復、林覺民等大量對中國近現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且涉臺人物眾多,被譽為「近代名人聚居地」。
福州有全國最長的城市森林步道——全長19公裡的福道。作為國內唯一獲得2017國際建築大獎的建築,福道開中國鋼架懸空棧道之先河。行走於福道,人們可以充分感受「人在畫中遊」的福州生態之美!
「馬上就辦、真抓實幹」的優良傳統成就了福州速度,濱海新城建設捷報頻傳,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中心及產業園70個大項目落地生根.......
2018年,福州發布全國首個公共服務電子支付二維碼「福碼」,市民通過手機App,可暢享福州生活九大領域的服務,並成為首屆中國數字峰會的入場「門票」;福建首個5G基站5月在福州開通,福州成為全國第三個無現金城市……這些含金量十足的科技成果,不斷印證著「數字福州」建設的實力!
改革開放40年,福州先後迎來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自由貿易試驗區、國家級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等「國家機遇」。「五區疊加」將福州推向了「雙向開放、優進優出」的更高平臺,助力福州形成更加高度開放的發展格局,獲得更加獨特持久的競爭優勢。
福州,這座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正以「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姿態,在新時代揚帆起航,印證著「人間福地,有福之州」的美名!
《福州改革開放40年:從「吃飽穿暖」到「走向世界」 百年鼓嶺見證中外奇緣》
由FM1036福建新聞廣播 騰訊大閩網聯合出品
採訪/高蓉、劉學、開哲
撰文/傅仰穎
攝影/李佳楠 吳傑(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