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門收集農村俗語,才發現農村的傳統文化真的是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有的農村俗語雖帶有唯心的思想,卻又有幾分教育意義;有的農村俗語具有很強的唯物觀,能夠給我們的生產活動帶來很強的指導意義。不過今天這條農村俗語,叫做「富人不養屠夫漢,窮人不碰青笛仔」,我還真沒完全理解它的意思,就去請教了村裡的長者,長者說這句農村俗語應該這樣去理解:
一、俗語裡的「屠夫漢」和「青笛仔」指的都是鳥類
剛看到這句俗語的時候,我還以為「屠夫漢」和「青笛仔」指的都是人類,原來根本就不是,它們所指的其實是2種不同類型的鳥類,可是這兩種鳥為何被人們稱作是「屠夫漢」和「青笛仔」呢?
原來有一種分布較廣的鳥書名叫「伯勞」,相信愛鳥人士對它不陌生,由於它生性殘暴、愛吃肉食、且手段有些不講究,就像殺豬的屠夫一樣,所以就被人們稱作是「屠夫漢」了;另外那種鳥書名叫「繡眼」,主要因為它的叫聲悅耳,而且還有節奏感,就像是人們吹笛一樣,所以在我國的彎彎(我國某省的代稱,你懂的)被稱作是「青笛仔」。
二、富人不養「屠夫漢」
我在上面已經介紹了,「屠夫漢」指的就是伯勞鳥,這種鳥的品種很多,全世界大概有31種左右,而在我國,已經統計到的大概有16種。它是鳥界的「猛禽」,主要是嘴特別厲害,能夠捕捉一些相對大型的昆蟲,但是它們也有一個缺陷,就是缺乏一對強有力爪子,所以它們捕捉到昆蟲後,一般就會把昆蟲掛在尖銳的東西上面,比如帶刺的樹杈、人們布設的鐵絲網、野外的電線桿子等,便於食用之時用它帶鉤的嘴去啄剖獵物,想起來就很殘暴啊。
由於過去的養鳥人發現屠夫漢鳥是一種肉食性鳥,對於青草之類沒有興趣,人工餵養這種鳥,就得去野外捕捉很多的昆蟲、動物供它食用,如果捕捉不到就得花錢去購買,這樣會給家庭增加很大的經濟開支,長時間下去,可能就連一個有錢的家庭也會供養不起呢。
記得我還在上小學的時候,我哥哥就用螻蛄和螞蚱去捕捉到一隻屠夫鳥,當時我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鳥,只知道這種鳥好像並不是特別的害怕人類。我們帶回家養了起來,每天就去路燈下面抓昆蟲來餵它,可是後來抓不到昆蟲了,我家也沒錢去買肉給它吃,老爸就叫我們把它給放飛了。
三、窮人不碰「青笛仔」
「青笛仔」是一種小巧玲瓏的鳥類,書名叫「繡眼」,這種鳥非常活潑、密集群居、喜歡發出叫聲,它們在鳴叫時,有的低聲嘁嘁喳喳、有的也會高聲鳴叫,其鳴叫聲就像「滑兒、滑兒、滑兒」似的,悠揚婉轉、非常動聽,所以在我國的彎彎地區,被形象地稱作是「青笛仔」。
這種鳥的嘴很細小,主要食物來源於百花裡的各種昆蟲,有時也會食用少量的漿果。由於它的食源較雜,且對肉食並不是特別的需求,所以相對「屠夫漢」來說,要容易餵養得多。
可能是因為青笛仔的叫聲太令人喜歡了,所以愛鳥之人自然也就少不了會去餵養繡眼。但是過去的長輩們認為,一個窮人,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在拼搏奮進上,而不應沉迷於養鳥之中不能自拔,特別是餵養青笛仔這樣的乖巧玲瓏的小鳥,更容易讓人玩物喪志而陷入更加貧困的境地。所以長輩們告誡咱農村人一定不要去沾染「青笛仔」,以免沉迷其中。
結束語
農村俗語「富人不養屠夫漢,窮人不碰青笛仔」,在我看來還是很有道理的呢,雖然現在時代不同了,大家都已經解決了溫飽問題,不管是養什麼鳥,都應該承受得起了,但是我認為其中宣揚的不沉迷其中、不玩物喪志的理念,是非常有道理的,對於現代人,同樣具有警示的意義,所以我認為這句農村俗語值得我們謹記和傳承下去!
你怎麼看待這個農村俗語呢?歡迎分享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