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戲劇舞臺素人當主角 VR進劇場五部《茶館》連連看

2020-12-22 鹹寧新聞網

原標題:經典愛「撒嬌」 新作頻「出圈」

素人演員出演的話劇《大眾力學》在烏鎮戲劇節廣受好評。

「表演藝術新天地」藝術節為上海帶來一場文化狂歡。

本報記者 牛春梅

「據說是北京三十三年來最冷的一天,來看戲的都是過命的交情。」導演王子川的話劇《雷管》正在鼓樓西劇場上演,寒冷的天氣並沒有凍跑坐滿劇場的觀眾,這讓負責該劇宣傳的「石榴」格外感慨。應該說,正是越來越多的戲劇觀眾讓王子川這樣的年輕導演,可以憑藉實力在市場上迅速「圈粉」,也讓中國戲劇在過去一年有了更多可能性。

在經典的懷裡撒個嬌

以往說到《茶館》,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京腔京韻、北京人藝,于是之、鄭榕、藍天野或是梁冠華、馮遠徵、濮存昕、楊立新,而在今年,有了更多新的聯想。

從2017年底李六乙導演的川版《茶館》上演,到王翀的《茶館2.0》,再到校園戲劇《新茶館》和孟京輝的朋克版《茶館》,以及北京人藝版《茶館》,一年多的時間裡五部截然不同的《茶館》陸續上演,打破了人藝經典一枝獨秀的局面,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

經典改編最重要的是和當代的對話。幾部劇中,除了《新茶館》是對老舍原著的續寫外,其他幾部都是在老舍原著上生發創作。川版《茶館》打破了人們對這部作品的一個基本認識,劇中人不再說北京話,為作品營造了一個全新的空間,與原著產生了間離;王翀的《茶館2.0》將故事搬到了校園,詞兒還是那些詞兒,但講的卻是當下校園裡存在的一些社會問題;孟京輝的《茶館》則被解釋為「這是一場關於老舍、裕泰茶館、茶館掌柜王利發和形色各異的茶客的時間之旅。這場旅程從清朝末年開始,橫跨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在這裡、在此時結束。」

孟京輝曾表示,這次改編是在經典的懷裡撒個嬌,言下之意大概就是讓大家不必太敏感,不需要和經典版比出個高低。或許一直以來《茶館》少有改編者,就是因為改編壓力巨大。這些作品帶來的衝擊是有的,也伴隨著各類質疑。但最重要的是終於有人願意或者說是敢於動動經典了。中戲教授沈林在談到經典改編時曾表示:「對經典最不好的一種態度是把它束之高閣,我覺得這樣經典就不再是經典,而是標本了,就像博物館裡的標本,是死的。怎麼樣是活的呢?是要與作者進行對話,覺得和作者是有話說的,是親切的。」

莎士比亞的作品綿延四百多年,生命力依然旺盛,跟無數後輩的改編息息相關。就如李六乙導演剛剛搬上國家大劇院的《哈姆雷特》,為這一年中國戲劇對經典的認識,畫上了一個相對圓滿的句號。

VR或素人,戲劇無規範

傳統戲劇先有劇本後有戲,在國外這種規範早就被打破,在相對傳統的國內戲劇環境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和作品樂於嘗試,跳出規範的圈子。

導演李建軍多年來一直都是個「圈」外人。他的作品往往都呈現出獨特的質感,《狂人日記》那堆滿碎石爛磚的舞臺,在劇場裡聽收音機的《美好的一天》,在公交車上演出的《25.3km童話》……這些看似截然不同的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演員都是素人,即沒有演出經驗的普通人。

今年李建軍的《大眾力學》在烏鎮戲劇節大獲好評,其中的素人演員都是一些滿懷表演夢想的普通人。該劇在北京演出時不僅收到了讚美,也受到了不少質疑。有人在感動之餘,認為作品中推崇的樸素也是一種刻意,還有人發問:「這還是不是戲劇?為什麼花錢買票來看戲,卻看到『抖音』一樣的東西?」李建軍在接受採訪時說:「我想討論的是:劇場到底是什麼?今天的劇場對我們到底意味著什麼?觀眾和演員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可見觀眾感受和導演的思考之間有著不小的「代溝」。不過,新的形式必然會遭遇不同的反饋,這也是做出新嘗試的目的。

中間劇場在今年下半年舉辦了一次「科技藝術節」,上演了多部極具科技含量的戲劇作品。其中,值得稱道的當屬VR戲劇《蛙人》。所有觀眾都坐在舞臺上,排成兩排,時而看面前的演員進行簡單的表演,時而戴上VR眼鏡進到更豐富的影像空間。人們坐在椅子上搖頭晃腦,轉來轉去,完全打破了傳統的觀演模式。中間劇場今年再度演出的《紅兔子,白兔子》也不拘一格,全劇沒有傳統的排練,沒有導演,每一位演員只演出一次,而在演出之前他們也不知道自己要演什麼,構成了一次充滿未知的戲劇遊戲。

越來越成熟的戲劇觀眾和戲劇市場,為中國劇場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可以預見未來還會誕生更多更「出圈」的作品。

城市熱衷戲劇符號

烏鎮戲劇節對烏鎮文旅品牌的影響肉眼可見,因此有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關注戲劇,樂於將其作為一枚文化標籤貼在自己身上。戲劇作為一種表演藝術,常常被認為是有些小眾的,但當它與城市生活發生關聯時,就是在與大眾建立聯繫,無論對城市還是戲劇都有利好的一面。

在上海,今年第三次舉辦的「表演藝術新天地」藝術節,成為一場城市的文化狂歡。15部中外優秀劇目、200場演出和衍生活動在上海新天地的各個區域接連上演,劇目類型涵蓋裝置巡遊、多媒體浸沒式舞蹈、創意物件劇、形體偶劇、默劇、街舞、世界舞蹈、京劇、崑劇、梨園戲、實景音樂演出、聲音演出、戲劇、音樂舞蹈劇場等。最重要的是,戲劇不僅僅在劇場裡封閉演出,還在公共空間呈現給更多路人,使得戲劇影響力更大。

在北上廣出現這樣的戲劇節可能並不新鮮,越來越多的二線城市如合肥、武漢、西安也加入其中,用戲劇標註自身的文化特點。今年舉行的西安戲劇節,歷時四個月,以「城牆若是四面臺」作為主題,用來自8個國家和地區的20部劇目、50多場演出、70多場戲劇公演活動填滿西安的春夏,把這座城市變成戲劇舞臺。

民營戲劇團體「至樂匯」負責人孫恆海曾說,「每一座城市都需要一張戲劇名片」。至樂匯推出的「一城一戲」計劃為每座城市做一部戲,講述城市的傳奇故事,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他認為,一座城市想要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必須向世人展示獨一無二的城市精神,人們將透過歷史的、世俗的、商業的文化去品味,而能將這些表達融於一體的正是戲劇。一城一戲也許未必能實現,但開放的戲劇空間對城市文化生活而言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正在得到越來越多城市管理者的重視。

相關焦點

  • 五部大戲揭幕烏鎮戲劇節,孟京輝導的《茶館》怎麼樣
    令戲劇迷翹首以待的烏鎮戲劇節終於來了。10月18日晚,第六屆烏鎮戲劇節正式拉開帷幕,五部開幕大戲同晚上演。其中,由孟京輝執導、文章領銜主演的《茶館》還是全球首演。除了《茶館》,開幕當天還有4部來自世界各地的戲劇同時為戲劇節揭幕。
  • 新京報年度演出榜投票丨2018最佳戲劇
    岡田利規《三月的五天間》 時間:2018年1月18日-20日 地點:中間劇場導演:岡田利規(日本)主演:朝倉千惠子、石倉來輝、板橋優裡、澀谷採鬱等該劇導演亞歷山大·莫爾夫是東歐極具影響力的戲劇導演,他為以色列蓋謝爾劇院執導的《唐璜》曾參加2014年的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這部《暴風雨》更一舉斬獲俄羅斯戲劇藝術最高獎「金面具獎」。全劇構思精巧,充滿瑰麗的描寫,生動的形象,融喜劇、幻想與誇張於一體,被譽為今年首都劇場精品劇目邀請展上最令人難忘的作品。
  • 戲劇大師林兆華:中國戲劇太做作,戲劇到底是什麼?
    從46歲開始執導戲劇,到今年82歲。36年間林兆華獨立執導了60多部戲劇、歌劇、戲曲等作品,此外合作、跨界執導的作品近20部。他的創作力如此旺盛、創造風格如此獨特、創作密度又如此驚人。自有了林兆華,中國現代戲劇的樣子改變了。
  • 23部高清戲劇電影將亮相 數位化舞臺影像為何受歡迎
    原標題:數位化舞臺影像為何受歡迎把戲劇「轉換格式」成電影,讓這些數位化的舞臺影像穿越劇場,甚至遠渡重洋來到異國他鄉———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意到高清戲劇電影的價值。今年下半年,有23部高清戲劇電影將亮相國內藝術院線,其中18部為新作品,陣容可稱得上史無前例。除了人們熟悉的英國國家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演出外,還有一些「新面孔」亮相:老維克劇院、丹瑪爾倉庫劇院、阿爾梅達劇院、布拉納劇團、倫敦西區、莫斯科藝術劇院等劇院的精彩劇目。
  • 走近劇場的秘密:戲劇舞臺上的聲音該如何呈現
    這次,他們將把探索聲音秘密的耳朵從流行音樂轉向戲劇藝術。當你回想坐在劇場劇院觀看演出的場景時,視覺效果往往是首先浮現在腦海中的元素。若非專門留心,聽覺設計很少成為你注意力的主角。然而在戲劇舞臺上,不論是情緒表達或者氛圍營造,聲音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話劇《茶館》-戲劇 drama-搜狐娛樂
    >   今年是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總導演焦菊隱誕辰一百周年,北京人藝復排《茶館》,完全再現焦菊隱當年的導演版本。焦菊隱與曹禺、歐陽山尊、趙起揚並稱北京人藝建院「四巨頭」,而焦菊隱至今仍被尊稱為…[全文] ·老舍、焦菊隱、英若誠談《茶館》   這種大茶館現在已經不見了。在幾十年前,每城都起碼有一處。這裡賣茶,也賣簡單的點心和飯菜。
  • 60年後,我們為什麼仍然愛《茶館》?
    「古今中外劇作中罕見的第一幕」  時代造就了《茶館》。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並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之後,老舍萌生寫一部劇本歌頌社會主義民主的想法,1956年8月完成了初稿《一家代表》,其中第一幕就是清末民初的一家大茶館。
  • 2019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戲劇演出匯總(國內+國外)
    《安娜·卡列尼娜》曠世經典引燃劇場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羅斯文學大師列夫·託爾斯泰聞名於世界的巨著,小說以19世紀後半葉沙皇俄國大地上的風雲變遷為背景,講述追求自我的女性安娜·卡列尼娜不朽的愛情悲劇,細膩又不失歷史縱深,被認為是世界文學的最佳作品之一,也是世界上閱讀量最大的五本書之一,它所達到的高度是俄國文學從未達到過的。
  • 新京報年度演出榜投票丨2019最佳戲劇
    2019年,央華戲劇邀請原版導演大衛·萊斯高,再度打造了這部《龐氏騙局》的中文版。導演以全新的戲劇表現形式,集合了音樂劇、歌劇、史詩話劇等多種類型的講述方式,蔣雯麗、戴軍、江映蓉、王維倩等10位演員要飾演劇中的近30個人物。舞臺上只有不固定的舞臺裝置,被演員在表演過程中移動轉換,來不停地構建、解構、重建這個變化無窮、日新月異的世界影像。《龐氏騙局》最大的亮點,則是男主角龐氏由蔣雯麗反串飾演。
  • 5部國際大戲,16部青年創作,2019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燃爆了!
    、廣州、天津、西安、濟南和杭州等多個城市的戲劇佳作都將現身北京國際青年戲劇節的舞臺; 主題內容之豐:主題富含自我意識、愛與欲望、救贖、環境問題、消費主義、災難反思、人類文明、反戰、女性、勞動群像、素人、時空維度、個體困境; 創作陣容之新:更加年輕的一代戲劇人大步流星的登堂入室了
  •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與戲劇劇場的危機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 ( National Theatre Liⅴe) 是2009年開始的一個在電影院放映戲劇演出的項目,最初是為了讓倫敦以外的英國觀眾有機會看到倫敦劇場演出,很快,這一傳播形式就以其價格低廉,易於循環,易於市場化的優點深受歡迎,不僅有更多劇院的劇目加入其中,而且放映渠道早已超出英國本土。
  • 帶孩子進劇場藝術早教
    沒有舞臺的演出  嬰幼戲劇專為三歲以下嬰幼兒製作,在國際上興起也不過剛剛十年,近年來在國內的演出越來越多,受到家長的關注。傳統的觀演中有很多規矩,但這些規矩在嬰幼戲劇的劇場中完全被打破,可以說觀眾沒有觀眾樣,演員沒有演員樣,演出也不是傳統概念中的演出。
  • 北京人藝公布2019年全年戲單,未來劇院將運作5個劇場
    2月20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召開發布會,公布了2019年全年的演出日程和創作計劃。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為祖國70華誕獻禮將作為這一年演出安排的核心主線。此外,與舞臺上下的熱鬧相呼應,北京人藝國際戲劇中心的工程建設也在如火如荼地展開。
  • 時光與戲劇交匯!身處這家定製款書店,仿佛置身劇場
    步入其間,讀者被琳琅繽紛的圖書所包圍,遊走書架中宛如置身圓形劇場,在書海中盡情發現與探索。  劇場式設計  這家有「劇情」的書店主題為「時代的交點」,寓意書店所在的空間既是文化與文化的交點,也是人與人的交點,呼應書店的開放式設計,多元價值的文化觀念。
  • 小朋友們,來「走進劇場、遇見戲劇」吧
    來源:華聲在線華聲在線7月12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攝影記者 李健 通訊員 楊洋)走進劇場,遇見戲劇。今天,湖南省兒童藝術劇院公益社會實踐活動楓樹山美聯小學專場在長沙芙蓉國劇場舉行。 在省兒童藝術劇院的系列兒童劇《巨人計劃之勇氣》片段《小王子》中,6歲的陳禹舟擔綱男主角「小王子」。
  • 曉劇場-少兒戲劇雲故事大賽——王藝旋
    曉劇場大型兒童舞臺劇,聯合國內頂級舞臺劇製作團隊,讓孩子完成一部70分鐘的舞臺劇變成可能,從文學劇本創作開始,依次進行基礎排練、整體合成、舞臺美學設計、劇場彩排、劇院演出、作品巡演,讓孩子親身經歷一部舞臺劇的完整過程,對於孩子的收穫成長可想而知,一生難忘。
  • 蓬蒿劇場主人王翔:一個牙醫的戲劇夢
    從熙攘的南鑼鼓巷往東,拐進東棉花胡同,往前,喧囂的人聲漸遠。經過中央戲劇學院,再往前,拐進一個巷子裡,有一個頗具特色的四合院。院外的牆壁掛著近期的演出海報,青年男女在門口合影,年輕人朗聲念誦臺詞的聲音越過院牆,飄將出來。這裡是中國第一個正式註冊的民間劇場——蓬蒿劇場。劇場的主人名叫王翔,是一個中年牙醫。
  • 十佳戲劇丨宿命的另一種闡述
    2018年的戲劇作品,讓我們驚喜看到多部對經典文本令人驚豔的現代解讀。易立明的《羅慕路斯大帝》用荒誕喜劇對宿命做出另一種闡述;李六乙重聚曾經的「哈姆雷特」組合胡軍、濮存昕,為這部經典莎劇送上了一個詩化的舞臺;原版引進的舞臺劇《深夜小狗離奇事件》為北京舞臺錨定了一個大都會該有的引進水準;而米羅·勞的《輕鬆五章》則展現了紀錄劇場的特有價值。
  • 資訊| 9部國產佳作伴您「從戲劇,到遠方」
    值得一提的是,結合九颱風格、質感各異的參演作品的共性,本次演出季被命名為「從戲劇,到遠方」,文化廣場期待能通過戲劇的語彙,向觀眾傳達——儘管2020年,人們朝向遠方的腳步有所羈絆,但在舞臺之上,方寸之間,卻能打破現實時空的距離和限制,把詩與遠方帶到觀眾面前,讓情感與心靈抵達更遠的遠方。
  • 導演王翀:如果純粹是為了消遣,戲劇之外有太多別的行業可以選擇 |...
    王翀帶去烏鎮的兩部作品都與影像相關,他在舞臺影像方面的實踐也走在中國戲劇的前列。在國內這兩年才開始摸索之時,王翀已經有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身為創作者,王翀對每一部有關影像的戲劇都有全新的想法和設計。2011 年的《中央公園西路》(伍迪·艾倫編劇)中,影像風格是電視情景喜劇,爆笑且狗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