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經典愛「撒嬌」 新作頻「出圈」
素人演員出演的話劇《大眾力學》在烏鎮戲劇節廣受好評。
「表演藝術新天地」藝術節為上海帶來一場文化狂歡。
本報記者 牛春梅
「據說是北京三十三年來最冷的一天,來看戲的都是過命的交情。」導演王子川的話劇《雷管》正在鼓樓西劇場上演,寒冷的天氣並沒有凍跑坐滿劇場的觀眾,這讓負責該劇宣傳的「石榴」格外感慨。應該說,正是越來越多的戲劇觀眾讓王子川這樣的年輕導演,可以憑藉實力在市場上迅速「圈粉」,也讓中國戲劇在過去一年有了更多可能性。
在經典的懷裡撒個嬌
以往說到《茶館》,人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京腔京韻、北京人藝,于是之、鄭榕、藍天野或是梁冠華、馮遠徵、濮存昕、楊立新,而在今年,有了更多新的聯想。
從2017年底李六乙導演的川版《茶館》上演,到王翀的《茶館2.0》,再到校園戲劇《新茶館》和孟京輝的朋克版《茶館》,以及北京人藝版《茶館》,一年多的時間裡五部截然不同的《茶館》陸續上演,打破了人藝經典一枝獨秀的局面,成為一個值得研究的現象。
經典改編最重要的是和當代的對話。幾部劇中,除了《新茶館》是對老舍原著的續寫外,其他幾部都是在老舍原著上生發創作。川版《茶館》打破了人們對這部作品的一個基本認識,劇中人不再說北京話,為作品營造了一個全新的空間,與原著產生了間離;王翀的《茶館2.0》將故事搬到了校園,詞兒還是那些詞兒,但講的卻是當下校園裡存在的一些社會問題;孟京輝的《茶館》則被解釋為「這是一場關於老舍、裕泰茶館、茶館掌柜王利發和形色各異的茶客的時間之旅。這場旅程從清朝末年開始,橫跨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在這裡、在此時結束。」
孟京輝曾表示,這次改編是在經典的懷裡撒個嬌,言下之意大概就是讓大家不必太敏感,不需要和經典版比出個高低。或許一直以來《茶館》少有改編者,就是因為改編壓力巨大。這些作品帶來的衝擊是有的,也伴隨著各類質疑。但最重要的是終於有人願意或者說是敢於動動經典了。中戲教授沈林在談到經典改編時曾表示:「對經典最不好的一種態度是把它束之高閣,我覺得這樣經典就不再是經典,而是標本了,就像博物館裡的標本,是死的。怎麼樣是活的呢?是要與作者進行對話,覺得和作者是有話說的,是親切的。」
莎士比亞的作品綿延四百多年,生命力依然旺盛,跟無數後輩的改編息息相關。就如李六乙導演剛剛搬上國家大劇院的《哈姆雷特》,為這一年中國戲劇對經典的認識,畫上了一個相對圓滿的句號。
VR或素人,戲劇無規範
傳統戲劇先有劇本後有戲,在國外這種規範早就被打破,在相對傳統的國內戲劇環境中,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和作品樂於嘗試,跳出規範的圈子。
導演李建軍多年來一直都是個「圈」外人。他的作品往往都呈現出獨特的質感,《狂人日記》那堆滿碎石爛磚的舞臺,在劇場裡聽收音機的《美好的一天》,在公交車上演出的《25.3km童話》……這些看似截然不同的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演員都是素人,即沒有演出經驗的普通人。
今年李建軍的《大眾力學》在烏鎮戲劇節大獲好評,其中的素人演員都是一些滿懷表演夢想的普通人。該劇在北京演出時不僅收到了讚美,也受到了不少質疑。有人在感動之餘,認為作品中推崇的樸素也是一種刻意,還有人發問:「這還是不是戲劇?為什麼花錢買票來看戲,卻看到『抖音』一樣的東西?」李建軍在接受採訪時說:「我想討論的是:劇場到底是什麼?今天的劇場對我們到底意味著什麼?觀眾和演員的關係到底是什麼樣的關係?」可見觀眾感受和導演的思考之間有著不小的「代溝」。不過,新的形式必然會遭遇不同的反饋,這也是做出新嘗試的目的。
中間劇場在今年下半年舉辦了一次「科技藝術節」,上演了多部極具科技含量的戲劇作品。其中,值得稱道的當屬VR戲劇《蛙人》。所有觀眾都坐在舞臺上,排成兩排,時而看面前的演員進行簡單的表演,時而戴上VR眼鏡進到更豐富的影像空間。人們坐在椅子上搖頭晃腦,轉來轉去,完全打破了傳統的觀演模式。中間劇場今年再度演出的《紅兔子,白兔子》也不拘一格,全劇沒有傳統的排練,沒有導演,每一位演員只演出一次,而在演出之前他們也不知道自己要演什麼,構成了一次充滿未知的戲劇遊戲。
越來越成熟的戲劇觀眾和戲劇市場,為中國劇場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可以預見未來還會誕生更多更「出圈」的作品。
城市熱衷戲劇符號
烏鎮戲劇節對烏鎮文旅品牌的影響肉眼可見,因此有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關注戲劇,樂於將其作為一枚文化標籤貼在自己身上。戲劇作為一種表演藝術,常常被認為是有些小眾的,但當它與城市生活發生關聯時,就是在與大眾建立聯繫,無論對城市還是戲劇都有利好的一面。
在上海,今年第三次舉辦的「表演藝術新天地」藝術節,成為一場城市的文化狂歡。15部中外優秀劇目、200場演出和衍生活動在上海新天地的各個區域接連上演,劇目類型涵蓋裝置巡遊、多媒體浸沒式舞蹈、創意物件劇、形體偶劇、默劇、街舞、世界舞蹈、京劇、崑劇、梨園戲、實景音樂演出、聲音演出、戲劇、音樂舞蹈劇場等。最重要的是,戲劇不僅僅在劇場裡封閉演出,還在公共空間呈現給更多路人,使得戲劇影響力更大。
在北上廣出現這樣的戲劇節可能並不新鮮,越來越多的二線城市如合肥、武漢、西安也加入其中,用戲劇標註自身的文化特點。今年舉行的西安戲劇節,歷時四個月,以「城牆若是四面臺」作為主題,用來自8個國家和地區的20部劇目、50多場演出、70多場戲劇公演活動填滿西安的春夏,把這座城市變成戲劇舞臺。
民營戲劇團體「至樂匯」負責人孫恆海曾說,「每一座城市都需要一張戲劇名片」。至樂匯推出的「一城一戲」計劃為每座城市做一部戲,講述城市的傳奇故事,打造城市文化新名片。他認為,一座城市想要發展文化旅遊產業,必須向世人展示獨一無二的城市精神,人們將透過歷史的、世俗的、商業的文化去品味,而能將這些表達融於一體的正是戲劇。一城一戲也許未必能實現,但開放的戲劇空間對城市文化生活而言的確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正在得到越來越多城市管理者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