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剩男剩女是如何剩下的嗎?
許多年後,他們都一樣,都會發現自己其實可能有過一次以上的機會(雖然不一定吧)。可當初他們為什麼沒有出手選擇呢?你再跟他們聊聊,他們都一樣的,都認為自己的要求並不高,不求最有錢最好看…… 他們是這樣想的:
長相不能太醜吧?
個子不能太矮吧?
人不能太無趣吧?
收入不能太低吧?
學歷不能太差吧?
……
看起來,確實各個都是很一般般的要求,都沒要求最好,只要求 1/3 以上,咋就找不著呢?這是個簡單的數學應用題,每個要求都只剩下 1/3 的選擇,最終,只剩下差不多 4‰ 的選擇 —— 而事實上,每個人在適齡期間,能夠足夠深入了解的人數不超過 150 人(包括同性),於是,得活上三輩子才有可能真的碰到。這還沒有算上另外一個因素:對方也在挑!
然後,那些沒剩下的人,好像在這方面也沒花多少心思,就直接沒有了另外一些人的煩惱 —— 讓人感覺真是「不公平」!那些沒剩下的人如何想的呢?他們在這方面其實都是差不多的,他們的思考模式大抵上是這樣的:
對方只要滿足最重要的一條就足夠了……
這就是價值觀決定命運(或者說輕一點:價值觀決定生活質量)的一個絕佳例子:
什麼是價值觀來著?價值觀就是思考「什麼更重要?」和「什麼最重要?」然後盯住重要的,而不是那些不重要的…… 就這麼簡單。
那麼,正題來了,請問:
人生什麼最重要?答案也很直接:選擇最重要。
就是這樣,人生的頭等大事只有一個,「 選擇 」。再進一步仔細看,人這一輩子需要拼了命去選好的機會,也就那麼幾個而已。上大學選擇什麼專業,畢業了選擇什麼工作,到時候了選擇和誰結婚,如果創業的話選擇什麼賽道,等有閒錢了選擇什麼項目投資…… 所謂的「大事」大抵上也就這些,也許還有別的,可總是數量並不多。
於是,大智慧就是要用到這些大事兒上。至於別的地方麼,難得糊塗其實是好建議。
之前的文章裡,其實我們已經提到過, 每個人做選擇的根基就是他的價值觀 。價值觀不同,就會做出不同的選擇。我們的專欄,每一期都是在各個角度、維度錘鍊自己的價值觀,我們思考什麼更重要,什麼最重要,進而在那個角度或者維度上做出選擇。比如,我們知道了注意力更重要、更寶貴,那麼我們就會做出很多不一樣的選擇;我們知道了決定價格的最重要因素是需求,那麼我們就會做出很多不一樣的選擇;我們知道了投資的剛需是避險而不是冒險,那麼我們就是會做出很多不一樣的選擇……
所以,錘鍊自己的價值觀,就等同於提高選擇質量。再進一步,做選擇的更深的方法論是什麼呢?一句話就能說清楚(我個人超級迷戀那種一句話就能說清楚的原理):
添加必要的條件。
我先給你講講另外一個事兒。
亞馬遜(Amazon.com)現在已然是網際網路巨頭,它也是地球上第一個真正成功的電商企業(Amazon 1995 年成立,Ebay 1995 年成立,Netflix 1997 年成立,阿里巴巴 1999 年成立,京東商城 2004 年成立……)。那麼亞馬遜選擇的第一個商品是什麼呢?—— 大家都知道,是書。
大家有沒有認真想過,為什麼亞馬遜選擇的商品是書,而不是別的什麼呢?傑夫·貝索斯在一次私下的分享中提到他們當年為什麼選來選去,最終選擇書作為他們的主營產品:
市場一定要足夠大;
品類必須有長期成長性;
消費者復購率要足夠高;
更重要的關鍵在於,我們要選擇一個售後成本很低,甚至乾脆沒有售後服務的商品!
再一次,這又是簡單的數學應用題:如果,在每個條件中,都嚴格地去掉 90% 的選項,那最終,就是一萬個商品裡,只有一個能夠滿足條件…… 事後復盤之時,所謂的「秘密」就會顯得過於簡單,可實際上,簡單並不等於容易。能夠做出這樣高質量的選擇的任何團隊,做不成大事才怪呢。
我們再把選擇的深層次方法論重新斷句理解一下:
(添加)(必要的)(條件)……
每增加一個條件,選項就會大幅度減少;如果有沒必要的條件摻雜進來,那麼就會提前使得自己「全無選擇」。這很可能是絕大多數人最終放棄深入思考的根本原因,因為他們總是不由自主地在進行選擇的時候,摻雜大量的不必要條件,搞得自己最終顯得「根本就沒什麼選擇」,於是覺得那種「深入思考」根本就沒有意義 —— 笨一點的,就直接成了「伸手黨」;聰明一點的,不自覺就進入了另外一個坑:整天討論「人到底有沒有真正的選擇」這類因為含混其辭所以始終不可能有明確答案的「哲思」……
現在我們知道了,所謂的選擇,就是增加條件,但也明白了,那條件必須是「 必要的條件 」 —— 選擇,是在我眼裡「奧卡姆剃刀原則」最應該必須嚴格貫徹執行的地方。
大家有興趣可以去 Wikipedia 上看看「奧卡姆剃刀法則(Ockham's Razor)」究竟是什麼。「如無必要勿增實體」只是其中一個層次的解讀 —— 事實上,奧卡姆以很多種方式陳述過這個法則。而我在選擇上選擇應用奧卡姆剃刀原則,是用「類比方法論」,思考:這個道理還可以用到什麼地方?結果發現,在做選擇的時候:
一定要儘量做到只考慮且不遺漏那些最必要的條件。
剩男剩女之所以剩下,很可能是由於把太多沒必要(或者沒那麼必要)的條件放進來,進而導致選項全部被過濾掉。而亞馬遜當初的選擇最終被證明為是極為明智的,肯定是由於他們在選擇的時候,只放進來那些最必要的條件並確實嚴格依據那些最必要的條件去篩選,最終找到那「難得的選項」。
當我們討論成功案例的時候,一個很普遍的說法是:
我就不信這些當初他們都想到了!
事實上,高質量選擇者,不是「什麼都想到了」,而是儘可能做到了「想到那些必要的條件」 —— 無論是誰在任何時候做出的選擇,最終都要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所以,即便選擇足夠正確了,最終也不一定成功,但勝算更高,這是很顯然的,是吧?
我個人是每天都有一點進步的,但不斷進步也有壞處,那壞處就是「經常不太愉快」 —— 因為總是感覺「昨天的自己蠢死了!」(真是恨不得用更狠的髒話……)比如,當我在 2020年回頭看 2019 年自己的投資決策(2018 年的就更別提了),發現有些項目早就死掉了…… 復盤自己的決策過程,最終的結論總是一樣的:
當初在選擇的時候,要麼是乾脆忽略了某個必要的條件;要麼是在某個必要的條件上沒有做到足夠苛刻……
就這麼兩個原因,完全沒有其他任何理由。
觀察別人,反思自己,四處求教,海量閱讀,搞來搞去,最終的結論都是一樣的:
絕大多數人在重大選擇上毫無能力。
絕大多數人甚至乾脆迴避認真思考重大選擇(無非就是篩選必要條件,和用條件嚴格篩選)—— 然後把自己有限的寶貴注意力放到雞毛蒜皮的事兒上糾結一切。從這個角度望過去,還是一樣的結論:絕大多數人(包括兩輩子之前的我自己)根本不配做投資,因為投資是最最看重選擇的行業啊!因為絕大多數人迴避真正有意義的思考啊!因為絕大多數人就是不迴避也想不出所以然啊…… 其實,想想看吧,古人常說的「當斷不斷反受其亂」,也不過是在描述絕大多數人的狀態。
對待重大選擇的態度越來越嚴肅,越來越認真之後,怨天尤人的念頭就徹底被根除了。年輕的時候,我偶爾還會顧景自憐一下,覺得自己運氣太差,老天對自己太不公平。可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思考的深入,越來越覺得,都是自己的選擇能力差造成的,甚至得到這樣一個結論:現在一切的尷尬,最終都是當初自己選的…… 把時間拉得越長,這個結論越確定。
所謂成功的創業,就是一幫解答題高手做對了選擇題。
所謂的成功,其實只不過是用正確的方式去做正確的事情。
然而,我這麼一個勤於反思,勤於思考的人,依然經常懊惱已經做出的一些選擇,說明知易行難的程度實在是太高了吧?很難的,真的很難。
很明顯,選擇能力並不是天生的,它明顯屬於只能通過後天習得與鍛鍊的能力。所以說,選擇能力,肯定是平時一點一點鍛鍊出來的。練習的方法也很簡單:
面對任何一個選擇(哪怕是很小的事情 —— 當然要從小事兒練起),都可以拿出紙筆開始羅列篩選條件;
為每個條件重要性打分,而後重新排序,可以是 1~5 分;
考慮每個條件的必要性,打分只有 1 和 0,要麼有必要,要麼沒必要;
三十分鐘之內,結果就會一目了然,但別急!因為還有下一步……
第二天再花三十分鐘重新仔細過一遍 —— 如果選擇本身的重要性很高,那麼就可能重複更多次……
做記錄很重要,很多人最終之所以很糾結,是因為他們從來不做記錄,總以為自己「聰明到什麼都記得住」 —— 事實上並非如此,我們總是忘掉很多東西的,尤其是重要的東西…… 並且,事實上,記憶力好壞與大智慧(或者說真聰明)並不是完全正相關的。
只要有記錄,就可以回顧,就可以反思,就可以改進,就可以提煉,就可以通過不斷雕琢最終形成完善的價值觀體系 —— 而最終,這恰恰就是絕大多數人徹頭徹尾地欠缺的好品質。並且,保持記錄,很可能是解決絕大多數人「遇事亂糾結」的最簡單有效的手段,不要小看積累的力量,時間久了,那些曾經用過的篩選原則,總是可以在「意料之外」的地方用上 —— 不信走著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