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合計5000多字,預計閱讀時間15分鐘
寫完隋唐史之後,在未來的幾年時間裡,筆者將以史實為依據,用類似小說的形式,將《資治通鑑》這本書中所記載的,1300多年的歷史書寫下來。如果您想快樂的學習歷史,可以關注一下。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個非常有價值的公眾號:隋唐300年
作者李唐先生寫的文章,見解獨到、理性深刻,而且還非常的有趣。
他寫的隋唐歷史,在知乎上的閱讀量已經達到了1600萬以上,目前已有多家出版社聯繫,正在籌備出版。
如果您想快樂的學習歷史,可以關注一下。
長按下方二維碼可關注
李治為什麼一定要立武則天為皇后?
公元651年5月,武則天還是尼姑的時候,就已經懷上了小寶寶。
隨後一則《皇帝與小媽偷情,尼姑在廟裡懷孕》的勁暴新聞,開始在長安的街頭巷尾流傳,閱讀量分分鐘達到了10萬加。為了平息輿論,李治急忙讓人把武則天給接到了宮中。
武則天喜出望外,以為10幾年的忍耐終於熬出了頭。
但是,現實仍然比較冷酷。
可能是失去了偷情的刺激,李治對剛入宮的武則天並沒有顯示出特別的寵愛。
因為一直到公元652年5月,整整一年的時間,李治都沒有給武則天任何名分。
李治猶豫了一年,他不知道應不應該給眼前這個女人名分,畢竟她曾經是老爹的女人。
武則天恐慌了一年,表姐楊氏當年和李世民如膠似漆,還生下了一個兒子,但表姐終其一生也沒有得到任何名分,這樣的悲劇她絕對不要重演。
幸運的是,武則天遇到了一位傻大帽——王皇后。
這一年裡,懷有身孕的武則天,沒有星期天、沒有產假,顧不得身體的種種不適,每一天都在極力討好王皇后。
看到武則天如此懂事,王皇后對自己的智商也格外的佩服,完全把武則天當成了自己人,天天在李治面前說武則天的好話,倆人就差點拜成異父異母的親姐妹了(初入宮,卑辭屈體以事後,後愛之,數稱其美於上)。
從650年5月到652年5月,在王皇后這個大傻帽連續兩年的不懈努力之下,李治對武則天的寵愛開始越來越深。
在武則天生下兒子李弘的幾個月之後,這份寵愛終於達到了高潮。
李治決定不再顧及世人的眼光,將武則天直接封為了二品昭儀。
王皇后幼稚地以為自己勝利了。
是她把武則天從一個尼姑帶進了後宮;是她讓武則天從一個沒有名分的宮女,變成了二品的昭儀;是她聯手武則天打敗了那個可惡的蕭淑妃。
她相信武則天是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以後肯定會在皇帝李治面前為自己美言,就像她當初對待武則天一樣。
但是,武則天知道王皇后的想法之後,卻露出了詭異的微笑。
從表姐楊氏被冷落至今,她經歷了10幾年暗無天日的生活,她早已經受夠了久久居於人下的痛苦,而這些痛苦,讓她深刻地明白了一個道理:
後宮只能有一個勝利者,而那個勝利者必須是自己。
所以,她不僅要除掉蕭淑妃,還有那個所謂的恩人王皇后。
於是,剛剛當上昭儀的武則天,就開始使盡渾身解數獨霸了李治。
李治批奏章,她陪著;李治遊玩,她跟著;李治生病了,她看著。恨不得一天24小時都粘著李治。
一直到這個時候,王皇后聰明的大腦才反應過來自己錯了。按說吧,這個反應也不算慢,畢竟當時也沒有幾個人看得出來武則天以後會那麼狠毒。
但是,王皇后奇葩的地方在於,她轉過頭又和蕭淑妃這位冤家聯合了起來,天天在李治面前說武則天的壞話,準備搞掉武則天。
為啥說她奇葩呢?你和蕭淑妃聯手起來,就算搞掉了武則天,李治寵幸的人也是蕭淑妃啊,對你又有什麼用?你現在的做法,難道不是趕緊拉你妹進宮嗎?
王皇后的舅舅柳奭,當時擔任的是中書令(宰相),看到外甥女這麼腦殘之後,也是急的直冒汗。但好在他是一個讀書人,知道當年東漢的馬皇后和竇皇后是怎麼幹的,於是,他趕緊竄到宮中,讓王皇后有樣學樣:
把劉宮人生下的庶長子李忠,過繼到王皇后的膝下,再讓李治把李忠立為太子,母以子貴,這樣王皇后的地位就穩了。
倆人商量完之後,擼起袖子就開始幹。王皇后說服了劉宮人,柳奭說服了長孫無忌。柳奭怎麼說服長孫無忌的,史書中沒有記載,但大概有三個原因:
1、如果讓李忠當太子,以後李忠繼位,長孫無忌又有擁立之功。他已經擁立了李世民和李治,再擁立一個李忠,妥妥的三朝元老、功勳蓋世。
2、長孫無忌家沒有皇妃,無論立誰為太子,反正都不是自己人。而劉宮人家勢單力薄,到時候恐怕還得依靠長孫家。
3、合乎規矩,皇帝和君臣大概率都不會反對。立嫡不立長,但是沒有嫡子的時候,一般情況下就是立長子。
雖然當時李治和武則天乾柴烈火天天燒,但是還沒有達到想廢掉王皇后的程度。所以,他聽到長孫無忌的這個提議之後,當即便同意了。
652年7月,也就是武則天被立為昭儀兩個月後,李治便下了詔書,立李忠為太子,大赦天下。並任命于志寧兼任太子少師,張行成兼任太子少傅,高季輔兼任太子少保。
這三個人,我們在《李治真的懦弱嗎?》那一集講過,李治當太子的時候,他們就是李治的親信,李治當上皇帝之後,就讓他們三個當了宰相,分了長孫無忌和褚遂良兩位顧命大臣手中的權力。
由此可見,至少在此時,李治對李忠抱有很大的希望。
看到王皇后出其不意,來了這麼一個狠招,剛剛還在為被封昭儀而高興的武則天,感到了空前的絕望。她的力量實在是太單薄了。
在宮內,王皇后與蕭淑妃兩個人經營日久、耳目眾多,她武則天的一言一行肯定會被第一時間洩露出去,現在又加上了一個劉宮人。
而她自己剛剛被封為昭儀,勢力非常淺薄,根本沒有幾個心腹。
在宮外,王皇后有了太子的支持,還有那麼多顧命大臣和宰相的站隊,簡直就是大唐的全明星陣容。
而武則天的兩個舅舅雖然曾經擔任過宰相,但現在已經全部去世,娘家人沒有一個身居高位。
如果這時候李治突然崩了,或者武則天突然失寵了,恐怕她就要死無葬身之地。
所以,李治成了武則天唯一的救命稻草,她必須緊緊地抓住,一刻也不能失去。
面對難以逾越的困難的時候,有些人立刻想到的就是妥協屈服,但有些人卻能爆發出超強的戰鬥力,武則天明顯屬於後面這一種。
很快,武則天就放出了第一個必殺技,她以兒子太小需要有人照顧為由,第一時間把自己的親姐姐武順拉到了宮中。
武順和武則天一樣,長的是膚白貌美大長腿,臉蛋圓圓有點肥。
不過她早已經成了別人的老婆,她老公是豫州參軍賀蘭安石,倆人還生了一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分別叫賀蘭敏之、賀蘭氏。
賀蘭敏之咱們後面還會講到,劇情極為狗血。生完兩個孩子之後,賀蘭安石就掛了,武順年紀輕輕就守了活寡。
武順接到妹妹的召喚之後,不僅第一時間就來了,還加量不加價玩起了小創新——把自己十幾歲的親兒女賀蘭氏也帶進了宮中。
在這位30歲的小寡婦,以及親女兒的聯合攻擊之下,24歲的李治很快就被收拾的服服貼貼了。一個高興就把武順封為了韓國夫人,把賀蘭氏封為了魏國夫人。四個人天天膩歪在了一起。
緊接著,武則天又和姐姐、外甥女一起乘勝追擊,開始不斷地觀察王皇后、蕭淑妃身邊的每一個人,一旦發現有不喜歡她們的宮女和太監,就立刻花重金給收買了。
而這倆人也是一個馬大哈,周圍人都快被收買完了也不知道,依然仗著自己的身份對宮女、太監們吆五喝六。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奔向了武則天的陣營,王皇后和蕭淑妃的壞消息也源源不斷地通過武則天、武順、賀蘭氏傳到了李治的耳朵裡。
兩派的鬥爭一直持續了整整兩年的時間,終於在654年冬天實現了大爆發。
那一年,武則天生下了第一個女兒安定思公主。王皇后作為後宮之主,按照規定肯定要去看望一下這個小姑娘。
既然去看了,那就得按照中國人的規矩,假裝很喜歡這小姑娘,說一些她的眉毛或眼睛很像李治這種鬼也不相信的鬼話。順便在小姑娘的臉蛋了摸一下,甚至再抱一下。
這麼一逗不要緊,也許是王皇后運氣太背,她剛走不久,這小姑娘不知道怎麼著就死了。
《唐會要》說小姑娘是暴卒的,武則天借題發揮,誣陷是王皇后殺的。
《新唐書》和《資治通鑑》記載,是武則天自己把小姑娘悶死的,然後誣陷是王皇后殺的。
我個人比較傾向《新唐書》和《資治通鑑》的記載,因為武則天後來殺兒子、外甥女、孫子、孫女、兄弟都不帶眨眼的,在這個關鍵的時刻殺一個女兒,心理上她沒有多大負擔,動機上也有這個可能。
如果一個人跌入低谷,沒有人拉他一把,當他一個人走出來的時候,他往往會六親不認,因為他已經看透了人性。武則天經歷了十幾年的暗無天日,她心狠的程度,早已不是我們這些常人所能想像。
總之,這件事肯定是誣陷。
那麼李治相信了嗎?大概率沒有信,而且這件事大概沒有調查出任何結果。
因為之後李治找到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要求廢掉王皇后的時候,他根本就沒有提起過這件事。
而且,褚遂良阻止李治廢后時還說了一句話:「皇后未聞有過,豈可輕廢?」李治聽完之後,半點脾氣也沒有,硬是給憋了回去。
如果王皇后真的殺了安定思公主,褚遂良怎麼可能沒聽說,李治又怎麼可能不反駁?
但是,不管安定思公主是誰殺的,此時此刻,李治已經是王八吃秤砣——鐵了心要廢掉王皇后。
很多說李治廢掉王皇后,是為了打擊關隴貴族集團,但這個說法很扯淡。
也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很多人只要一談起楊堅、楊廣、李淵、李世民、李治等皇帝有啥一舉一動,就說是為了打擊關隴貴族集團。關隴貴族集團哪有這麼多?
我個人比較認同,陝西師範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原所長黃永年老先生所說:關隴集團到唐初就已經不復存在了。
我們看一下,李治即將通過王皇后事件,打擊的宰相有哪些人:
1、長孫無忌,河南洛陽人。
2、褚遂良,杭州錢塘人(今浙江杭州)。
3、來濟,出生於江蘇揚州,但祖籍河南南陽人。
4、韓瑗,出生於陝西三原,但屬於河南南陽韓氏。
5、于志寧,陝西高陵人。
6、柳奭,山西運城人。
以上6個人有4個是山東人(崤山以東),如果他們能稱得上關隴貴族集團的話,當年西魏的八柱國,有7個人能氣得從地下爬出來抽人。
因為這6個宰相裡,除了于志寧是當年的八柱國之一于謹的曾孫之外,其它5個人和八柱國壓根就不是一家人。
而且,這個集團的老大長孫無忌、老二褚遂良一個是洛陽人,一個是浙江人,距離關隴地區最少也要好幾百裡遠。上海人組建的小團體,能叫北京貴族集團?
那麼李治到底為什麼一定要廢了王皇后呢?其實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是感情原因,李治真的很討厭王皇后,很稀罕武則天。
王皇后他們一家人,不僅腦子有問題,還和中華傳統美德「溫良恭儉讓」有仇,因為傲慢無禮,把宮裡人得罪了一個遍(後不能曲意事上左右,母魏國夫人柳氏及舅中書令柳奭入見六宮,又不為禮)。
想一下,你要是李治,辛苦了一天從辦公室回到了家,一邊是武則天和她姐姐、外甥女的溫柔體貼,你加班,她們陪著,你累了,她們揉著,你不想工作了,武則天還能幫你把工作幹得漂漂亮亮。
而另一邊卻是嘰嘰歪歪,就知道刷抖音、淘寶的王皇后。
你說你會選誰?
當然,成年人的世界沒有非黑即白,一般人不會選,而是四個都要。但是,李治他們家真的有皇位要繼承,權力鬥爭只能有一個勝利者,他必須選一個人當皇后,不然後宮永無寧日了。
第二個原因是權力問題,這個屬於主要原因。
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這兩個人,辦事能力沒得說。
長孫無忌為相30年,唐初的強大有他巨大的功勞。
褚遂良也是一代賢臣,李世民對他的評價是:立身之道,不可無學,遂良博識,深可重也。
而且這倆人的忠心程度也沒得說,屬於那種君讓臣死,臣立馬就死,而且你說讓怎麼死,就怎麼死的類型。
以至於,後來唐文宗都為長孫無忌的死鳴不平:看本朝史料,每當看到有關長孫無忌的事情,總是掩卷嘆息。
正因為這倆人的忠心耿耿加上能力超群,史書上才說了:永徽(唐高宗年號)之政,百姓阜安,有貞觀之遺風。
但是,這倆人也有個毛病,也是所有位高權重人的通病——專權,打擊異已。
我們之前說過,649年李治上臺之後,通過「埋釘子、樹形象、立軍威」三步走,迅速地從長孫無忌和褚遂良手中奪取了不少大權。
而且還因為一點小事,就把褚遂良給貶為了同州刺史,一直到652年才讓他再次擔任宰相。
但是後面的事情卻大大出乎了李治的預料,因為他埋下去的那些釘子,要麼早死了,要麼不知不覺間被長孫無忌給策反了。
652年的時候,李治後下的宰相一共有10個人(名字不用記),分別為:長孫無忌、褚遂良、李績、宇文節、柳奭、韓瑗、來濟、于志寧、張行成、高季輔。
這其中至少分為四個派別:
1、長孫無忌、褚遂良、韓瑗、來濟算是一派。長孫無忌和褚遂良都是顧命大臣,關係鐵到不行。韓瑗、來濟、長孫無忌都是河南人,屬於老鄉見老鄉。
2、李績作為軍功的代表,算一派。
3、柳奭作為王皇后的外戚,單獨算一派。
4、于志寧、張行成、高季輔三個人算一派,李治當太子的時候,他們都是東宮的人。
但是,到了653年的時候宰相變成了9個人,原來東宮的張行成死了,高季輔病重退休了,第二年也死了。李治只好讓兵部尚書崔敦禮,接替了高季輔擔任了宰相。
濃眉大眼的柳奭和長孫無忌成了好基友,把李忠立為了太子。于志寧在張行成、高季輔去世之後,也倒向了長孫無忌。
這樣的話,9個宰相只剩下了兩派:
1、長孫無忌、褚遂良、柳奭、韓瑗、來濟、于志寧等6個人一派。
2、李績、宇文節、崔敦禮等3個人一派。
653年房遺愛謀反案爆發(就是前兩集講的,高陽公主和唐僧的徒弟私通的那件事),長孫無忌作為主審官又趁機擴大了打擊面。
他把和自己有仇的李恪(李世民第三子,曾想被李世民立為太子,這個人李治也不喜歡)、李道宗(李世民堂弟,當年打吐谷渾、東突厥時的名將)還有宰相宇文節全都扯了進去。最後,李恪被殺了,李道宗、宇文節被流放了。
這麼一搞,剩下的8個宰相中有6個都是長孫無忌的人了。與他作對的只剩下了李績、崔敦禮兩個軍功派。
李治雖然裝的很懦弱,但他一點也不傻啊,很快他就發現了其中的問題。於是,他便準備再提拔一些人做宰相。
公元654年,李治便把所有五品以上的官員召集了起來開了一個小會,會議上他慷慨激昂地表示:
「以前先帝還在的時候,我經常能看到五品以上的官員議論朝政,現在你們為什麼都不上書言事了?」
上書言啥事?
李治的意思再明顯不過了。現在朝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長孫無忌說了算,讓大家上書言事,那就是讓大家一起挑長孫無忌毛病唄。
這樣李治就可以從挑刺的人中選出一些人當宰相,分了長孫無忌手中的權力。
但是面對皇帝的熱情,近百位大臣竟然一致的保持了沉默,把李治的話完全當成了空氣。
一直到三個月之後,朝廷僱傭了四萬人修築長安城的外牆時,雍州的參軍薛景宣才上書勸了一次,但是這位老兄挑的不是長孫無忌的刺,而是李治的刺。
他說:漢惠帝當年修建長安城,不久就死了,現在皇帝又修城,肯定也會有大災。
這樣腦殘的話,把李治氣得一口老血差點噴了出來。
但是,為了鼓勵大家積極獻言獻策,他硬是把這口氣給吞了下去,沒有治薛景宣的罪。可是皇帝都這樣做了,仍然沒有人上書挑長孫無忌的刺。
一瞬間,李治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懼,長孫無忌的勢力已經太大了。
大到了群臣敢罵皇帝去死,也不敢和他作對的程度;
大到了自己安插下去的釘子,也會被策反的程度;
大到了從皇后到太子到群臣都站在他那一邊的程度。
李治這才知道,他必須對長孫無忌下手了。
而恰好,一個月之後,李治的女兒安定思公主就夭折了。
——微信最近修改了推薦規則,沒有星標和互動較少的讀者將逐漸不會接到推送。如果您覺得本文還不錯,請點個「在看」吧!
往期精選:
第84篇:李世民親徵高句麗(1)遼西走廊多難走
第85篇:李世民親徵高句麗(2)20年後,戰狼再現
第86篇:李世民親徵高句麗(3)3萬橫掃15萬
第87篇:李績狂虐薛延陀,6千俘虜5萬
第88篇:最簡單的滅國戰,貝加爾湖入中國
第89篇:印度為啥那麼奇葩和欠揍?
第90篇:連戰30年,唐朝越打越強的秘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