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想立自己的侄兒武承嗣為太子 狄仁傑為何說不行?

2020-12-23 川北在線網

武則天想立自己的侄兒武承嗣為太子 狄仁傑為何說不行?

時間:2020-09-18 18:27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武則天想立自己的侄兒武承嗣為太子 狄仁傑為何說不行? 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中,唐朝無疑是在世界上影響最深遠的朝代之一,這個王朝的包容與鼎盛,至今都令人嚮往而讚嘆。其中開元盛世,萬國來朝,堪稱封建社會的頂峰,不過,締造這個盛世的唐玄宗,險些繼不了

  原標題:武則天想立自己的侄兒武承嗣為太子 狄仁傑為何說不行?

  在中國歷代封建王朝中,唐朝無疑是在世界上影響最深遠的朝代之一,這個王朝的包容與鼎盛,至今都令人嚮往而讚嘆。其中開元盛世,萬國來朝,堪稱封建社會的頂峰,不過,締造這個盛世的唐玄宗,險些繼不了位。

  眾所周知,在李世民之後,是其九子李治繼位,但是李治性格仁懦,一步步的被皇后武則天奪了權,而他成為了一個傀儡。在他死後,武則天更是登基稱帝,成為了中國第一個女皇帝,李唐江山,也被她改成了「武周」。

  當然,武則天打破常規和禮制,成為皇帝,其中經歷了無數的艱辛和權謀,在李治去世之後,先是李顯繼位,之後李顯被廢,李旦繼位,但這兩位兒子,都是傀儡皇帝,真正掌權的還是武則天。

  宮門之內,可謂深似海,帝王之家,親情比較尋常人家,總是淡漠許多,父子相爭、同室操戈的現象,屢見不鮮。即使武則天是一位母親,也不例外,因此作為武則天的兒子,李顯和李旦一直提心弔膽。

  終於李旦忍受不住武則天的壓力,將皇位讓給了武則天,而他自己也改姓為武。作為千古一帝唐太宗的孫子,李旦感到非常屈辱,甚至李唐宗室,幾乎被屠戮殆盡,他也無能為力。

  本來盼著,武則天過夠了當皇帝的癮,或者壽終正寢,能夠將皇位還給李家人,但是這個願望,也幾乎落空。因為武則天想把皇位傳給武家人,徹底地篡奪李唐江山,如果武則天的這個想法成真,那就沒有後來的開元盛世了。

  那是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這皇帝之位,回到了李家人身上呢?

  作為一個女性,心中還是向著娘家的,武則天雖然是皇帝,但是這種天性,依舊沒有例外,當然,這也是人之常情。不過,她準備把江山也送給武家,那這就非常過分了。

  雖然當時國號改了大周,但是唐太宗締造的貞觀之治離得並不遠,天下臣民心中,記著的還是李唐王朝。或許當時的大臣,一至認為,武則天去世之後,皇帝還是輪到李家人來做,畢竟,李顯和李旦都是武則天的親兒子。

  所以當武則天在眾位宰相面前,說要立武三思為太子的時候,他們大吃一驚,都不知道如何是好。這一刻,可以說關係著國家的命運,如果反對,可能會觸怒武則天,性命不保;不反對,很可能引起天下大亂。

  就在此關鍵時刻,狄仁傑站了出來,並且說了一句話,讓武則天內心觸動,最後無奈放棄,那麼狄仁傑說了什麼話,有如此魔力,使得武則天改變初衷呢?

  狄仁傑說:「陛下認為,是姑侄之間親,還是母子之間親呢?如果陛下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那麼陛下則可以千秋萬代享受宗廟祭祀,如果立武三思,陛下應該沒有聽過在皇帝的宗廟中立姑姑的牌位吧!」

  這句話,終於喚醒了武則天心中沉寂的母性,而且古人對於宗廟祭祀是非常看重的,正是狄仁傑的緣故,才讓武則天打消了立武三思的念頭。其實,在這之前,武則天就試探過狄仁傑,說是要立武三思為太子。

  但是狄仁傑講述了一件事情,就是武三思在招募軍士的時候,竭盡全力,只是徵召到了千餘人,而同樣的事情,李顯隨隨便便招募到了數萬人。正是有這件事情在前,讓武則天知道民心還是向著李唐王朝的,而民心不可違。

  不久之後,她立李顯為太子,在李顯繼位之後,韋皇后和安樂公主心懷鬼胎,想要學武則天掌權,但是被唐玄宗李隆基及時給制止了。因為李顯被謀害,所以李隆基父親李旦繼位,而他成為了太子,公元712年,李隆基繼位。

  武則天雖然奪了權,但是她也是一個有才幹、能知人善用的皇帝,所以在有些事情上,武則天雖然被人詬病,可在狄仁傑等賢臣的引導下,她延續了李世民打下的政治基礎,使得唐朝平穩的發展過渡,最終厚積薄發,在唐玄宗的努力下,誕生了開元盛世。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武則天為何最終將政權歸還兒子?狄仁傑貪天之功為己有,無恥之尤
    據史料記載,狄仁傑從母子親情的角度,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勸年邁的武則天:「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武則天感悟,聽從了狄仁傑的意見,派人迎回廬陵王李顯,立為皇嗣,唐祚得以維繫。狄仁傑因此被歷代政治家、史學家稱為有再造唐室之功。
  • 武則天為什麼把皇位還給李家不給武承嗣?
    年過古稀,即將奔八十的老政治家武則天最關心的就是繼承問題!可就在此時,他的兩個侄子,武承嗣,武三思覬覦皇位已久。三番五次的花錢出力找人進宮在自己的姑姑武則天面前進言,吹風,說,你的兒子雖然和你親,但畢竟姓李,那是外姓。我們雖然是你的侄兒,但我們都姓武,是一家人。自古以來沒有哪個帝王,會把帝王傳給外姓的。意圖很明顯,讓武則天不要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傳給自己的兩個侄兒中的一個人。
  • 武則天對狄仁傑有多信任?隨口一句話就破了武三思的「太子夢」
    3、剛正不阿,敢於直言進諫狄仁傑為官多年,因為剛正不阿,敢於進諫,一直被朝中的一些官員恨得牙痒痒,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就多次想要殺他。即使是被人誣陷中傷,狄仁傑也能夠憑藉自己的語言技巧,逃過一劫。武則天聽到狄仁傑這樣說,欽佩不已。在接下來的朝廷大事小事上面,都要問一下閣老的意見,再做定奪。武承嗣、三思營求為太子,狄仁傑從容言於太后曰:「姑侄與子母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若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太后乃寤。
  • 此人對唐室的功績高過狄仁傑,不惜身家性命兩次勸諫武則天
    其實,早在此前的天授元年(690),武則天對是兒子還是侄兒繼承帝位的問題搖擺不定,這一年封武承嗣為文昌左相,「時武承嗣、三思用事,宰相皆下之。」武承嗣、武三思正是權傾朝野之時,「 鳳閣侍郎(宰相)李昭德就提醒武則天:「承嗣陛下之侄,又是親王,不宜更在機權以惑眾庶。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間猶相篡奪,況在姑侄,豈得委權與之?脫若乘便,寶位寧可安乎?」
  • 狄仁傑晚年做了2件大事,一件光復大唐王朝,一件讓武則天退位
    他很清楚,在那種人為刀為魚的情況下,任何反抗都是徒勞的,許多被陷害的大臣都因為拼死反抗而遭受嚴刑拷打,白白失去了他們的生命。自此,來俊臣見他痛快認罪便不再繼續對他刁難,將狄仁傑的認罪書交給了武則天。看到來俊臣對他放鬆了警惕之後,他找機會撕下被子上的一塊布,把自己的冤屈都訴諸於其中,並把人拖到兒子狄光遠的手上。狄光遠一刻也不能耽擱,拿父親的陳詞去武則天告冤。
  • 武則天想立武三思當太子,狄仁傑說一句話,讓大唐王朝延續203年
    公元698年,大周皇帝武則天已經75歲了,她感到身體撐不了幾年,是時候考慮選擇接班人了,於是便在一次朝會上,問大臣:「朕想立武三思為皇太子,大家認為怎麼樣?」在立太子這樣天大的事情上面,不把站位的事情考慮清楚,誰也不敢輕易表態。武則天看到大臣都不說話,便問狄仁傑:「閣老,你覺得武三思怎麼樣,能當太子嗎?」
  • 武三思爭當太子,武則天有所動搖,狄仁傑一句話安穩大唐江山
    不過煩心事很快到了武則天心頭,那就是繼承人問題。由於她是女兒身,沒有一個姓武的兒子來繼承大周天下。於是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就蠢蠢欲動了。他非常有野心,暗中一直想要爭奪太子之位,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武三思對武則天說:「陛下,您辛苦建立的天下,繼承人當然要姓武了。
  • 武則天欲立武三思為太子,狄仁傑說了三句話,立馬還江山給李家
    在選擇繼承人這個問題上,作為歷史上唯一一位的女皇帝武則天,他開始是選擇迴避這個問題的,但是隨著自己年齡的增大,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他開始是想把這個皇位傳給武家人,傳給自己的侄子武三思
  • 千裡馬與伯樂,通天神探狄仁傑,與武則天的知己人生
    狄仁傑憑藉著自己出色的斷案本領。在短短一年時間之內,就相大理寺積壓了四五年的案件全部處理完畢,並且沒有一件事情被別人說是冤枉的。這件事情傳到了當時的皇帝武則天是耳朵裡,武則天很好奇這是個什麼樣的人就把他招到自己身邊了,這一見就結下了一生的緣分,她覺得狄仁傑這個人對他來說非常有用,就讓它留在自己身邊,並且隨著時間的流逝對他的信任越發深厚。
  • 武則天年老時做了一個夢,狄仁傑說:臣可以幫陛下解夢
    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一路走來,並不容易。雖然唐太宗並不喜歡她,但她卻抓住機會,獲得了唐高宗的寵幸。唐高宗身體不好,她則趁機取得了大權。為了獲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她先後讓四位親生兒子當過太子,其中長子李弘和次子李賢都蹊蹺離世,正統史書指責是武則天自己所為。
  • 一代女皇武則天連自己的兒子都不相信,為何唯獨相信狄仁傑?
    狄仁傑,字懷英,并州太原人,他和武則天(并州文水人)是老鄉。狄仁傑第一次拜相是在長壽元年,由於政績突出,遭到酷吏來俊臣嫉妒而誣告,說狄仁傑等大臣謀反,刑部將他們逮捕下獄。多虧了武則天明察秋毫,相信狄仁傑不會謀反,免去狄仁傑等大臣的死罪,全部貶為地方官。狄仁傑有復國之功,武則天稱帝後,欲立侄子武三思為皇太子,詢問宰相們的意見。狄仁傑道:「我看天下人都還思念唐朝恩德,若立太子,非廬陵王(武則天第三子李顯,即唐中宗)不可。」武則天大怒。後來,武則天做了一個夢,便讓狄仁傑解夢。
  • 武則天沒有將皇位傳於武家或太平公主,是做了怎麼樣的考慮?
    我們都知道武則天被很多人奉為女權主義的代表之一,而太平公主在被認為是最像武則天的一位後代,在歷史上的公主裡也算出類拔萃的了(從後來太平公主與侄兒李隆基對抗也可以看出來太平公主是把自己當做帝位候選人甚至繼承人的)。好不容易在男權社會實現的女權,是否有考慮過讓太平公主繼承呢?
  • 心系李唐的狄仁傑
    垂拱二年(686年)七月,僧法明等撰《大雲經》四卷,說武后是彌勒佛化身下凡,應作為天下主人,武后下令頒行天下。命兩京諸州各置大雲寺一所,藏《大雲經》,命僧人講解,並提升佛教的地位在道教之上。是年九月侍御史傅遊藝率關中百姓九百人上表,請改國號為周,賜皇帝姓武。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共六萬餘人,亦上表請改國號。武后準所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
  • 狄仁傑,武則天的「那個男人」
    狄仁傑是李唐之人,是唐高宗李治信任的忠臣,他忠於李唐,同時也忠於武則天,他與武則天之間的政治距離是他的政治立場,更是他的操守和態度。他希望武則天是作為李唐的皇后,而不是成為武周皇后,這樣狄仁傑會承認她是皇帝,因為狄仁傑聰慧明事理,武則天也看人準確,雙方都彼此了解,因此他得到武則天的信任與重用,兩度封為宰相。
  • 武則天為什麼沒有讓武周王朝延續下來?是狄仁傑的功勞嗎?
    在唐朝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天下姓武,但是為什麼不是武氏流傳下來,為什麼武周王朝只有武則天一任皇帝呢?小編在這裡按照自己的理解解讀一下:武后立子——眾所周知,在武后晚年的時候,曾經想過立武氏一族的弟子為太子,但是卻被狄仁傑勸諫而作罷。
  • 狄仁傑被武則天尊稱為閣老,官位卻為何只到三品?
    狄仁傑被武則天尊稱為閣老,官位卻為何只到三品?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從古至今幾千年來中國經過了,許多朝代的更替,今天我們要談的人,是歷史上一位剛正不阿的正義之士,他身為高官,一身清廉,堅持自己的原則,他所做的事情令我們欽佩,這個人就是狄仁傑。
  • 狄仁傑去世時,武則天說了什麼?暴露了兩人的關係,耐人尋味
    關於這點,武則天也是知道的,那她為何還對狄仁傑如此寵幸呢?這個問題可從武則天在狄仁傑逝世後說的一句話中看出答案,這句話同時也暴露了二人的關係。那麼武則天究竟說了什麼呢?據《唐書》所載,武則天為穩固自己的統治,任用酷吏,其中來俊臣最為出名,但凡被他盯上的人,大都難逃一死,狄仁傑卻是一個例外,長壽元年,來俊臣誣告狄仁傑謀反,還偽造其《謝死表》呈交武則天,向來心狠手辣的武則天卻沒有下令處死狄仁傑,而是親自過問案情,最後只將狄仁傑貶到彭澤。
  • 養兒為防老,千古不變!武則天牝雞司晨,都得靠她的兩個兒子
    在這一點看來,武則天治理能力肯定是有的,而且還是比較突出的,但不足為慮。宮鬥能力,廣義點來說,分為後宮上位,帝位穩固兩方面。後宮上,從14歲進宮,後來太宗死後,削髮為尼,轉而成為高宗皇后,真是應了電視劇的「步步驚心」。再到高宗皇帝死後,先後立兩個兒子為皇帝,又廢了他們,自己穩穩的當了15年的皇帝,國無大亂。這宮鬥能力可稱歷史巔峰。
  • 一代女皇武則天,最後把皇位還給了李家,只因此人道出一句話!
    武則天是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一生為李治所存在,因為李治性格懦弱,漸漸朝廷的大權都落在了武則天的手上,武則天開始換掉了對李唐忠心的人,提拔了效忠她的人,比如最出名就是她的武氏家族,當然武氏家族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武三思了。武三思初被封為梁王,親王品級,位置離太子之位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