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兒為防老,千古不變!武則天牝雞司晨,都得靠她的兩個兒子

2020-12-20 正道者言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縱觀大秦至滿清兩千年封建王朝,孝道歷來都是國之根本,大漢更是以孝治天下,有舉孝廉之制,將孝道推崇至高。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更是出現了幾位實際上手握天下權的奇女子。無論是分裂時期的秦國宣太后,趙國趙太后,遼國蕭太后,還是統一時期的大漢呂后,北宋章獻明肅皇后,滿清慈禧,雖然都有垂簾聽政,臨朝稱制的治國掌權治國經歷,但不可否認,歷史地位都比不上「惟一女皇」武則天。

哪怕是被稱為「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的章獻明肅皇后劉娥,也是貪戀權柄,至死不願意歸還皇權於仁宗皇帝,可見這天下第一人的位置太有誘惑力,更不用說本身道德品質堪憂,對皇權更加覬覦的呂后,慈禧等人。但他們至死都不敢真正登基稱帝,原因為何?

因為他們沒有一個能給他們兜底的兒子!

武則天的能力是掌權根基,但不能帶來稱帝的勇氣

就我看來,皇帝的能力分為兩面,其一是治理天下的能力,其二為宮鬥的能力。

治理天下的政治能力,離我們太遠,但簡單來說,歷史上除了秦始皇,隋煬帝這般動了統治階層的根本利益者,開國都有個盛世時期,王朝更替,本來就是資源重新分配的過程,新的利益階層都會自然而然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努力,皇帝昏庸都不怕,只要不是太過暴戾,盛世都會到來。哪怕是在奴隸制的血腥統治下的滿清,都還有百來年的康乾盛世。在這一點看來,武則天治理能力肯定是有的,而且還是比較突出的,但不足為慮。宮鬥能力,廣義點來說,分為後宮上位,帝位穩固兩方面。後宮上,從14歲進宮,後來太宗死後,削髮為尼,轉而成為高宗皇后,真是應了電視劇的「步步驚心」。再到高宗皇帝死後,先後立兩個兒子為皇帝,又廢了他們,自己穩穩的當了15年的皇帝,國無大亂。這宮鬥能力可稱歷史巔峰。綜合歷史來看,呂后,劉娥,蕭太后等人都是因為皇帝死後自身地位本來崇高,所以才得以掌權,雖然掌權過程中也經過一番鬥爭,但比起武則天卻遠遠不及。但武則天卻也並非獨一無二。

滿清最後的掌權者慈禧,就是這麼一位能力可比武瞾的頂級政客。慈禧原本只是皇妃,並非正宮皇后,憑藉同治帝親身母親的地位,與慈安皇太后並駕齊驅,共創「同治」,先後搬到了顧命大臣,慈安太后,穩穩的權傾天下,尤其是皇朝末年,滿清本來已經統治兩百多年,按封建王朝興衰規律,已經是風雨飄搖,然而其一介女流在沒有親生子嗣的情況下,依然能穩固皇權,把持朝政,實在是令人嘆服!雖然此時國力衰弱,對外屢戰屢敗,但皇帝的能力向來不是以對外來論,而是皇權的穩固來說。換句話說,滿清要是能對外打勝仗,少數統治多數的畸形政權早都不穩了,本來就是謬論。所以,慈禧的能力比起武則天,不敢說有過之,但絕無不及!

沒有保障,哪怕一時掌權,後果堪憂

著名的西漢丞相霍光,位居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對漢宣帝有扶立之功,沒有霍光,宣帝根本不可能當皇帝,但死後依然難逃滿門抄斬。多爾袞對滿清入關功不可沒,被評價為「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任攝政王數年,先後被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甚至皇父攝政王,死後還被追封「清成宗」,這可都是皇帝位格,可死後卻被毀墓掘屍,也是悽慘無比。三國蜀漢的諸葛亮,明朝張居正,東晉王導等人雖也算權臣,但是他們畢竟沒有架空皇權,或者說並未完全破壞規則,所以還是能得善終。

霍光劇照

相比起權臣來,能掌權的太后畢竟有大義在手,在孝道的約束下,自古錘鍊聽政的太后也有複數位,但都能善終,原因就是繼位者本身就是他們的保障,在孝道上來說,不論是不是親生子嗣,法理上來說都有母子,或者其他的親緣關係,這才是他們能侵佔了皇權,而沒有被皇權報復的根本所在。

武則天有兩個親生兒子,穩的很

武則天之前,真正地位能與其相比的也就只有漢高祖的皇后呂氏了,呂后在劉邦死後執掌天下,開始還有惠帝是其親子,能勉強約束,後來惠帝死後,呂后更是封立諸呂為王,真正霍亂朝綱,可惜雖然掌權之後一直在為呂氏掌權而奮鬥,終究繼位者仍然是劉氏天子 ,呂氏終究不得善終。能力也罷,自古也沒有女子稱帝的傳統也罷,呂氏終究是稱不了帝的。

武則天之後,按理來說,有武則天的牝雞司晨的例子在,後面的掌權太后還是有希望登基稱帝的,其實不然。

武則天之後,大遼蕭太后不提,其他分裂時期的小國也不談,真正能權掌天下的也只有北宋章獻皇后劉娥與晚清慈禧可以相比。

據歷史表現來看,劉娥本身是很想稱帝的。不僅臨朝稱制,甚至身穿龍袍,還在朝堂之上問及群臣「唐之武后是什麼樣的女主」。可惜的是朝臣不給面子,回了句「唐之罪人,差點斷送了大唐江山」,後來雖然有小人暗示劉娥稱帝,但劉娥最終還是拒絕了。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宋仁宗根本不是親生兒子,而是李宸妃的兒子,她不敢廢了這個皇帝。哪怕是暫時奪了權利,只要沒廢皇帝,大臣們相安無事,要是真廢了,肯定風波不止。退一萬步講,就算她真能稱帝,死後呢?是歸還宋仁宗,還是給自家劉氏?給了劉氏無異於改朝換代,那必然天下大亂,給了宋仁宗,她不是親生母親卻奪了皇帝,死後該滅劉氏還是鞭屍呢?總之,沒人給她兜底,失敗了後果嚴重。先是,小臣方仲弓上書,請依武后故事,立劉氏廟,而程琳亦獻《武后臨朝圖》,後擲其書於地曰:"吾不作此負祖宗事。"----《宋史·列傳·卷一》

章獻皇后劉娥

慈禧的情況比劉娥其實更差,滿漢矛盾在前,自己兒子同治已經死了,她要敢稱帝,絕對等不到死後鞭屍,天下大亂近在眼前,本來就是王朝末年,她可真沒這個膽量,沒有能承擔後果的勇氣。只有一代女皇武則天,才有這個登基的勇氣,兩個親生兒子在後面跟著,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身前身後名都穩得很,可以說是根本沒有風險。還政於李,身後保障

武則天登基可以算是比較平穩的,李氏雖然諸多不滿,但是畢竟高宗嫡子尚在,而且都是武后親子,對於滿朝來說,武后一死,還政於李是理所當然,所以都可以不在乎武則天的胡鬧,因為不影響大多數既得利益者的根基。所以造反什麼的都比較少,有也是螢火之光。

《資治通鑑》記載,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曾多次謀求太子之位,對武則天說道:「自古天子都沒有以異姓為繼承人的」,宰相狄仁傑對武則天言道:「姑侄與母子相比,哪個更重?傳位於兒子,死後可以享受太廟供奉,傳位給侄子,哪有天子在太廟供奉姑姑的?」後來在朝堂各方的壓力下,最終還是立了李顯為太子。

武承嗣、三思營求為太子,數使人說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太后意未決。狄仁傑每從容言於太后曰:「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太帝以二子託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資治通鑑·唐紀·唐紀二十二

其實太子之位,無論是武氏求立太子之言,還是狄仁傑勸阻之言,都是沒什麼水平的。一邊是親生兒子,一邊是侄子,那本來就不是問題,還有太廟,要真傳位給武氏,我就不信武氏會不把武則天供奉於太廟,怎麼滴她也是武氏皇朝太祖的身份。根本原因還是滿朝文武,乃至於天下百姓都不會認可傳位於武氏的,因為這種拿自己兒子本身的東西不傳位給自己兒子卻給侄子根本不符合天下人的認知,是顛覆了人性的根本。所以武則天的猶豫是假,其實只不過是暫時不希望還權於李氏的一個藉口罷了。

武則天晚年,臥床不起,宰相張柬之 等人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李顯復闢,雖然有政變,有武力參與,但有李顯這個親子為保障,武則天依然是皇太后,死後也不 免尊榮。所以說,養兒防老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哪怕你想做皇帝,沒有兒子就是不行!

相關焦點

  • 都說養兒為防老,但真實情況其實遠非想像的那麼簡單
    現實生活中好多父母一生都是為孩子付出,從呱呱墜地時的喜不自勝到呀呀學語時的興高採烈,再到上學時的悉心教導到上大學時的拼盡全力供養,從工作後的幫忙買房買車到孩子出生後的幫忙照看,中國式父母的一生幾乎都給了孩子,期間辛酸和苦楚又有幾人能知?
  • 養女兒不如養兒子?養兒能防老?是真的嗎?這是我聽過最好的答案
    中國人一直有一種觀念那就是「養兒防老」,很多人都有一個想法,那就是生個兒子可以在自己年老的時候為自己養老,也就是這些人認為養女兒不如想兒子,因為女兒終究是要嫁人的,要成為別人家的人,而且還有一句話流傳在民間,那就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那麼這種說法到底對不對呢?
  • 為什麼那麼多人說養兒防老本身就是個偽命題?養兒防老真的可靠?
    一位網友私信老福,提出了她的疑惑。老福看了她的陳述之後很是沉重,今天想和大家聊聊這個話題。老福想說,養兒防老自古以來就是個偽命題,只是人們內心深處不肯承認。自古以來,父母給孩子注入的愛、錢財,都會遠遠大於子女長大後給父母的反饋,甚至有些"啃老族"還會繼續耗著父母,別說養兒防老,在經濟上不徹頭徹尾虧本已經偷笑。
  • 都說養兒為防老,這位74歲痴呆老人為何死不瞑目?
    此時,姨姥的三個兒子和兒媳婦在靈前痛哭流涕。一旁的鄰裡親戚卻都用鄙視的目光看著他們,不停地指指點點、竊竊私語。說得姨姥的兒子、兒媳婦們羞愧得抬不起頭來,其中的原因他們心裡清比誰都清楚!上世紀30年代,姨姥出生於東北的一個偏僻農村。
  • 如果說養兒就為防老,那就不要說母愛有多偉大
    如果說養兒就為防老,就不要說母愛有多偉大------第一次看到這就句話的時候,深刻的感受是這是一種客觀的觀點,並且我認同。這句話是從《遙遠的救世主》這本書中看來的,只這麼簡明扼要的一句話,便足以顛覆我們傳統的觀念。
  • 養兒防老,養兒真的能防老嘛?
    孩子幼兒時期,需要精心的哺育,好不容易熬到上了學,又得給孩子們拼搏了。因為起點很重要,讓他們上早教班,報幼兒適應班,算下來一學期八九千,都算少的。等到上了小學,各種興趣班,你還得巴結錢,你不巴結,萬一孩子又輸在起跑線了。你不自責嘛?等到大學了,一年寒暑假,有時一年回來兩次,有時孩子不回來了,你咋辦。
  • 養兒就是為了防老,這種思想到底對不對?
    丁元英的大哥和妹妹都驚呆了。回到家中,大哥要開會決定父親的問題怎麼解決。大哥生氣丁元英在醫院說讓父親去死,指責他不孝順。可是丁元英認為如果孝順的口碑是以父親的痛苦和尊嚴為代價,那才是對父親真的不孝順。可是,母親也說丁元英絕情,都說養兒防老,怎麼就讓父親最後落得這樣的下場,生兒育女還有什麼用。
  • 牝雞司晨是什麼意思?為啥歷代王朝都害怕有這樣的事情出現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我們知道她代表的似乎是不好的事情,但卻很難認識到,這個詞語的真正意思是啥?其實,牝雞司晨這個詞語的出現,要早在千年之前了。在春秋時期,孔子著書,寫《尚書》,其中,就有這樣一句話,那就是「古人有言曰:牝雞無晨。牝雞司晨,惟家之索」。而牝雞司晨就這樣,出現在了古代的歷史當中,並且成為了歷史上屢禁不止的事情。
  • 「女兒,我身體不好,你辭職給我養老」「媽,不是說養兒防老嗎」
    文:十裡本文原創,抄襲必究都說「養老防老」,可阿梅卻說,這個詞,卻毀了她的一輩子。從小正常小孩應該得到的東西,阿梅都沒有,都被母親加倍給弟弟了。小時候,母親常說「養兒才能防老」,女兒都是賠錢貨,都是替別人養孩子,反正以後都得嫁出去。正應了村裡流轉的那句話,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阿梅說,從小她成績優異,弟弟成績非常普通,可初中還沒念完,母親都給她輟學了。
  • 為什麼老人認為養兒防老?不是女兒不孝順,關鍵是這3個原因
    「養兒防老」是多數人存在的傳統觀念,特別是在傳統觀念比較強的農村,老人覺得自己到了一定的年齡,在沒有了勞動力的情況下,他們需要靠著兒子來養老,但是兒子能否養老也是說不準的,現在不少家庭的主要矛盾就是因為養老問題引起的爭執,但無論怎樣,老人們依然堅信,「養兒防老」是對的,不是因為女兒不孝順而是女兒養老存在很多限制性的因素。
  • 老人自述:「住兒子家陽臺十年,終於明白養兒防老毀了我的晚年」
    老了,想要養兒防老,本來你想著養了兒子一輩子,為兒子操心一輩子,兒子有義務給自己養老,這也並沒有錯。然而你卻沒有得到想像中的待遇,並不是孩子不孝順,而是兒子也有自己的生活,也有自己的壓力與艱辛,有時候很難顧及到你的感受。 老薑今年63歲,有兩個女兒,一個兒子,老伴早早離去,老薑一直都沒有再娶,一個人把兒子女兒拉扯到大。
  • 農村興起「閨女熱」,養兒不再防老了嗎?農民:養兒易,成家難!
    不過,在過去,人們都是偏愛兒子的,將更好的資源都給了兒子;而在今年的農村,似乎發生了反轉,現在的年輕人們更加喜歡女兒了。 一個兒子就是三四十萬,兩個兒子就是七八十萬,可見給孩子安排婚姻的「壓力」有多大! 最後,現如今思想解放了,「重男輕女」的陋習也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裡了,人們普遍的認為養兒養女一樣好,都能夠成為自己老來的依託!既然如此,為何不養女孩呢?
  • 我躺在病床上,兒子卻擔心我不能掙錢:養兒防老是最毒的謊言
    養四個兒子的趕不上養兩個兒子的,養兩個兒子的趕不上養一個兒子的,養一個兒子的趕不上養一個閨女的,養一個閨女的趕不上斷子絕孫的。這句話用在村裡的孫伯身上正合適。孫伯今年五十出頭,有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屬於讓人羨慕的兒女雙全的人。很多人都說孫伯以後老了指定享福,因為孫伯的大女兒是吃公糧的人,在事業單位上班。
  • 「我媽寵兩個兒子20幾年,靠3個女兒養老,她沒有一絲愧疚之意」
    再後來,妹妹也成家之後,她媽不得不把重活交給兩個兒子,可是,兩個兒子都懶散慣了,幹不了重活,三天兩頭跟老太太爭吵。她媽沒轍,只要到了種地的時候,就叫女兒女婿回去幫忙。她們三姐妹說,兩個兒子都被她媽寵壞了,她媽一聽就不高興,埋怨她們錯怪自己。
  • 牝雞司晨什麼意思?它的主人公到底幹了什麼事搞得天怒人怨?
    比如武則天還未成為女皇之前,幫助唐高宗李治批閱奏章,即使是在唐高宗允許的情況的下仍然被朝臣們批判「牝雞司晨」。然而,武則天也確實沒讓朝堂百官失望,最終「牝雞司晨」,登上了皇位,將這個成語展現的淋漓盡致。那麼問題來了,「牝雞司晨」就是指女性最終登上皇位掌握權力之事嗎?這是它最原始的含義嗎?
  • 老婆連生兩兒子,堂哥嘲諷她,5年後,他卻羨慕嫉妒
    我們知道一直有這樣一個說法養兒就是為了防老的,然而很多家庭都拼命的想生兒子,我爸他們兄弟五個,只有一個姑姑。如今到了我爸這一年代的幾乎每家只有一個兒子,我媽就跟我說,如果當時沒生兒子,整個村裡都會覺得你沒有福氣,就看不起你。
  • 養兒防老到底靠不靠譜?
    養兒防老一詞源自宋陳元靚《事林廣記》,「養兒防老,積穀防饑」。原意是生養兒子防止老無所依,積儲糧食防止災年挨餓。旨在勸導人們規劃人生防患未然。那麼,養兒到底能不能防老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確定一個慨念。即防老到底要防什麼。
  • 誰說「養兒能防老」?法律規定,只有這2種情形才能要贍養費
    俗話說「養兒防老,積穀防饑」,父母養育孩子年老時子女會贍養父母,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從我們經常看到的新聞裡,養兒還真不能防老,很多新聞「16歲孩子刀架脖子,毆打目前半小時」「湖南12歲男孩持刀殺死親生母親」「北大學霸弒母案」等等,均反映了養兒難以防老,那麼關於法律上是如何規定的子女應對父母盡到贍養義務?
  • 武則天是如何突破存在明顯男權主義的儒家思想而實現登基稱帝的?
    在古代中國的大部分時間裡,皇帝都是從儒家那裡獲得思想支持的,但儒家思想當中存在非常明顯的男權主義色彩,女人當皇帝,這在儒家看來就叫「牝雞司晨」,武則天想要登基稱帝只能另闢蹊徑。從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作為正統思想已經統治了中原王朝幾百年,早已根深蒂固了,在古代中國的大部分時間裡,皇帝都是從儒家那裡獲得思想支持的,但儒家思想當中存在非常明顯的男權主義色彩,女人當皇帝,這在儒家看來就叫「牝雞司晨」,就是說母雞早上打鳴,根本就不正常這對武則天來說無疑是死路一條,武則天只好另闢蹊徑。武則天想到的最好的思想支持就是佛教。
  • 武則天跟李世民十一年沒有懷孕,他的兒子用了一夜時間讓她懷上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很多,皇帝選的儲君自然都是兒子,也從來沒有讓女兒來做儲君的歷史事實。即使是這樣的生活背景,有一個女人卻憑著自己的智略成了一代女皇。估計我說到這,你們也應該猜到我說的這個女人是武則天了吧。中國古代是封建社會,存在的時間也比較長,帝皇自然是很多,可是女性皇帝卻只有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