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縱觀大秦至滿清兩千年封建王朝,孝道歷來都是國之根本,大漢更是以孝治天下,有舉孝廉之制,將孝道推崇至高。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時代,更是出現了幾位實際上手握天下權的奇女子。無論是分裂時期的秦國宣太后,趙國趙太后,遼國蕭太后,還是統一時期的大漢呂后,北宋章獻明肅皇后,滿清慈禧,雖然都有垂簾聽政,臨朝稱制的治國掌權治國經歷,但不可否認,歷史地位都比不上「惟一女皇」武則天。
哪怕是被稱為「有呂武之才,無呂武之惡」的章獻明肅皇后劉娥,也是貪戀權柄,至死不願意歸還皇權於仁宗皇帝,可見這天下第一人的位置太有誘惑力,更不用說本身道德品質堪憂,對皇權更加覬覦的呂后,慈禧等人。但他們至死都不敢真正登基稱帝,原因為何?
因為他們沒有一個能給他們兜底的兒子!
武則天的能力是掌權根基,但不能帶來稱帝的勇氣
就我看來,皇帝的能力分為兩面,其一是治理天下的能力,其二為宮鬥的能力。
治理天下的政治能力,離我們太遠,但簡單來說,歷史上除了秦始皇,隋煬帝這般動了統治階層的根本利益者,開國都有個盛世時期,王朝更替,本來就是資源重新分配的過程,新的利益階層都會自然而然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而努力,皇帝昏庸都不怕,只要不是太過暴戾,盛世都會到來。哪怕是在奴隸制的血腥統治下的滿清,都還有百來年的康乾盛世。在這一點看來,武則天治理能力肯定是有的,而且還是比較突出的,但不足為慮。宮鬥能力,廣義點來說,分為後宮上位,帝位穩固兩方面。後宮上,從14歲進宮,後來太宗死後,削髮為尼,轉而成為高宗皇后,真是應了電視劇的「步步驚心」。再到高宗皇帝死後,先後立兩個兒子為皇帝,又廢了他們,自己穩穩的當了15年的皇帝,國無大亂。這宮鬥能力可稱歷史巔峰。綜合歷史來看,呂后,劉娥,蕭太后等人都是因為皇帝死後自身地位本來崇高,所以才得以掌權,雖然掌權過程中也經過一番鬥爭,但比起武則天卻遠遠不及。但武則天卻也並非獨一無二。
滿清最後的掌權者慈禧,就是這麼一位能力可比武瞾的頂級政客。慈禧原本只是皇妃,並非正宮皇后,憑藉同治帝親身母親的地位,與慈安皇太后並駕齊驅,共創「同治」,先後搬到了顧命大臣,慈安太后,穩穩的權傾天下,尤其是皇朝末年,滿清本來已經統治兩百多年,按封建王朝興衰規律,已經是風雨飄搖,然而其一介女流在沒有親生子嗣的情況下,依然能穩固皇權,把持朝政,實在是令人嘆服!雖然此時國力衰弱,對外屢戰屢敗,但皇帝的能力向來不是以對外來論,而是皇權的穩固來說。換句話說,滿清要是能對外打勝仗,少數統治多數的畸形政權早都不穩了,本來就是謬論。所以,慈禧的能力比起武則天,不敢說有過之,但絕無不及!
沒有保障,哪怕一時掌權,後果堪憂
著名的西漢丞相霍光,位居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對漢宣帝有扶立之功,沒有霍光,宣帝根本不可能當皇帝,但死後依然難逃滿門抄斬。多爾袞對滿清入關功不可沒,被評價為「定國開基,成一統之業,厥功最著」;任攝政王數年,先後被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甚至皇父攝政王,死後還被追封「清成宗」,這可都是皇帝位格,可死後卻被毀墓掘屍,也是悽慘無比。三國蜀漢的諸葛亮,明朝張居正,東晉王導等人雖也算權臣,但是他們畢竟沒有架空皇權,或者說並未完全破壞規則,所以還是能得善終。
霍光劇照
相比起權臣來,能掌權的太后畢竟有大義在手,在孝道的約束下,自古錘鍊聽政的太后也有複數位,但都能善終,原因就是繼位者本身就是他們的保障,在孝道上來說,不論是不是親生子嗣,法理上來說都有母子,或者其他的親緣關係,這才是他們能侵佔了皇權,而沒有被皇權報復的根本所在。
武則天有兩個親生兒子,穩的很
武則天之前,真正地位能與其相比的也就只有漢高祖的皇后呂氏了,呂后在劉邦死後執掌天下,開始還有惠帝是其親子,能勉強約束,後來惠帝死後,呂后更是封立諸呂為王,真正霍亂朝綱,可惜雖然掌權之後一直在為呂氏掌權而奮鬥,終究繼位者仍然是劉氏天子 ,呂氏終究不得善終。能力也罷,自古也沒有女子稱帝的傳統也罷,呂氏終究是稱不了帝的。
武則天之後,按理來說,有武則天的牝雞司晨的例子在,後面的掌權太后還是有希望登基稱帝的,其實不然。
武則天之後,大遼蕭太后不提,其他分裂時期的小國也不談,真正能權掌天下的也只有北宋章獻皇后劉娥與晚清慈禧可以相比。
據歷史表現來看,劉娥本身是很想稱帝的。不僅臨朝稱制,甚至身穿龍袍,還在朝堂之上問及群臣「唐之武后是什麼樣的女主」。可惜的是朝臣不給面子,回了句「唐之罪人,差點斷送了大唐江山」,後來雖然有小人暗示劉娥稱帝,但劉娥最終還是拒絕了。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宋仁宗根本不是親生兒子,而是李宸妃的兒子,她不敢廢了這個皇帝。哪怕是暫時奪了權利,只要沒廢皇帝,大臣們相安無事,要是真廢了,肯定風波不止。退一萬步講,就算她真能稱帝,死後呢?是歸還宋仁宗,還是給自家劉氏?給了劉氏無異於改朝換代,那必然天下大亂,給了宋仁宗,她不是親生母親卻奪了皇帝,死後該滅劉氏還是鞭屍呢?總之,沒人給她兜底,失敗了後果嚴重。先是,小臣方仲弓上書,請依武后故事,立劉氏廟,而程琳亦獻《武后臨朝圖》,後擲其書於地曰:"吾不作此負祖宗事。"----《宋史·列傳·卷一》
章獻皇后劉娥
慈禧的情況比劉娥其實更差,滿漢矛盾在前,自己兒子同治已經死了,她要敢稱帝,絕對等不到死後鞭屍,天下大亂近在眼前,本來就是王朝末年,她可真沒這個膽量,沒有能承擔後果的勇氣。只有一代女皇武則天,才有這個登基的勇氣,兩個親生兒子在後面跟著,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身前身後名都穩得很,可以說是根本沒有風險。還政於李,身後保障
武則天登基可以算是比較平穩的,李氏雖然諸多不滿,但是畢竟高宗嫡子尚在,而且都是武后親子,對於滿朝來說,武后一死,還政於李是理所當然,所以都可以不在乎武則天的胡鬧,因為不影響大多數既得利益者的根基。所以造反什麼的都比較少,有也是螢火之光。
《資治通鑑》記載,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武三思曾多次謀求太子之位,對武則天說道:「自古天子都沒有以異姓為繼承人的」,宰相狄仁傑對武則天言道:「姑侄與母子相比,哪個更重?傳位於兒子,死後可以享受太廟供奉,傳位給侄子,哪有天子在太廟供奉姑姑的?」後來在朝堂各方的壓力下,最終還是立了李顯為太子。
武承嗣、三思營求為太子,數使人說太后曰:「自古天子未有以異姓為嗣者。」太后意未決。狄仁傑每從容言於太后曰:「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以定天下,傳之子孫。太帝以二子託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資治通鑑·唐紀·唐紀二十二》
其實太子之位,無論是武氏求立太子之言,還是狄仁傑勸阻之言,都是沒什麼水平的。一邊是親生兒子,一邊是侄子,那本來就不是問題,還有太廟,要真傳位給武氏,我就不信武氏會不把武則天供奉於太廟,怎麼滴她也是武氏皇朝太祖的身份。根本原因還是滿朝文武,乃至於天下百姓都不會認可傳位於武氏的,因為這種拿自己兒子本身的東西不傳位給自己兒子卻給侄子根本不符合天下人的認知,是顛覆了人性的根本。所以武則天的猶豫是假,其實只不過是暫時不希望還權於李氏的一個藉口罷了。
武則天晚年,臥床不起,宰相張柬之 等人發動神龍政變,逼迫武則天退位,李顯復闢,雖然有政變,有武力參與,但有李顯這個親子為保障,武則天依然是皇太后,死後也不 免尊榮。所以說,養兒防老是千古不變的真理,哪怕你想做皇帝,沒有兒子就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