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垂簾聽政到獨掌朝廷大權, 最終改唐為周作了女皇,武則天可謂機關算盡,一路走來辛苦異常。但在其統治末期卻將皇位還給了兒子李顯,又下詔改周為唐,還政李唐。這麼做與其絞盡腦汁篡奪的初衷相悖,道理上完全講不通,因而引得不明真相吃瓜群眾議論紛紛。
多數人認為,是因為在狄仁傑的勸說下武則天才下定決心還政給兒子的。這個說法其實只對了一半,而且沒有說到根子上。
狄仁傑勸說武則天歸還李唐天下,在《新唐書》、《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當中都有提及:《新唐書》雲,「會後欲以武三思為太子,以問宰相,眾莫敢對。仁傑曰:『臣觀天人未厭唐德。比匈奴犯邊,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廬陵王(唐中宗李顯被廢後,封廬陵王)代之,不浹日,輒五萬。今欲繼統,非廬陵王莫可。』又說:『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餘年,又欲以三思為後。且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後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祔姑。』」
《舊唐書》雲則天無復闢意,唯仁傑每從容奏對,無不以子母恩情為言。
《資治通鑑》雲,「狄仁傑每從容言於太后曰:『太帝以二子託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姑於廟者也。』」
狄仁傑用來打動武則天的,無非是「廟不祔姑」四字,打的是親情牌。母子關係與姑侄關係孰親孰疏自不待言,武則天也不得不有所觸動,「故卒復唐嗣」。用心推敲可知,狄仁傑勸說武則天,是發生在聖歷二年(699)至神龍元年(705)間的事情。聖歷二年李顯從流放地召回洛陽,重新成為皇太子,神龍元年是他重新登基為帝之時。
其實,早在此前的天授元年(690),武則天對是兒子還是侄兒繼承帝位的問題搖擺不定,這一年封武承嗣為文昌左相,「時武承嗣、三思用事,宰相皆下之。」武承嗣、武三思正是權傾朝野之時,「 鳳閣侍郎(宰相)李昭德就提醒武則天:「承嗣陛下之侄,又是親王,不宜更在機權以惑眾庶。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間猶相篡奪,況在姑侄,豈得委權與之?脫若乘便,寶位寧可安乎?」武則天聽了驚出一身冷汗,「矍然曰:『我未之思也。』」。不久,武承嗣轉太子少保, 罷知政事。
第二年,李昭德又趁機進諫道:「天皇,陛下之夫 ;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當傳之子孫為萬代業。豈得以侄為嗣乎?自古未聞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者也! 且陛下受天皇顧託, 若以天下與承嗣, 則天皇不血食矣。」武則天深以為然。
李昭德為李唐社稷,不惜以身犯險逆龍麟的進諫,終於為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此為後話,但後人將勸武則天還政之事歸功於狄仁傑一人,則大錯特錯了。
李昭德的諫言戳中了武則天的痛腳,武則天如果堅持立武承嗣為皇太子將會使自己陷入尷尬難堪的境地。如果傳位於侄, 武周皇帝不可能為曾登帝位的姑母立祖廟, 勉強立了,唐高宗作為配偶,按理也應進入武氏祖廟,武承嗣不可能也不敢這樣做。武則天既不能入李唐祖廟,又無法入武家祖廟,勢必會成為孤魂野鬼。「不血食」等於絕嗣, 這是連普通百姓都非常忌諱的事情, 信佛的武則天自然不想自己成為孤魂野鬼。
武則天心中明鏡一樣,李昭德話糙理不糙——自己篡唐立周后, 立武氏七廟於神都,尊父親武士彠為孝明皇帝,並沒有追封武氏祖上女性為皇帝。封武承嗣、武三思諸侄為王, 卻沒有追封或封爵武氏女性一人, 封建宗法制度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在宗法制度面前武則天也不能越雷池一步。
斟酌躊躇了多年,武則天最終決定向宗法低頭,老老實實還政給自己兒子,但她卻拉不下老臉,直接向天下臣民宣布,思來想去,她宣稱做了個怪夢。
據《新唐書》記載:一天,武則天突然對臣下說:「朕數夢雙陸不勝,何也?」
立即有知情識趣的大臣上前解夢:「雙陸不勝,無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且太子(指李顯),天下本,本一搖,天下危矣。」武則天聽了連連點頭,當天就派遣徐彥伯迎廬陵王(亦指李顯)於房州。
狄仁傑勸武則天所說的話與李昭德如出一轍,說狄仁傑步李昭德後塵大概是史實,李昭德對李唐有興復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