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對唐室的功績高過狄仁傑,不惜身家性命兩次勸諫武則天

2020-12-23 唐風宋月

從垂簾聽政到獨掌朝廷大權, 最終改唐為周作了女皇,武則天可謂機關算盡,一路走來辛苦異常。但在其統治末期卻將皇位還給了兒子李顯,又下詔改周為唐,還政李唐。這麼做與其絞盡腦汁篡奪的初衷相悖,道理上完全講不通,因而引得不明真相吃瓜群眾議論紛紛。

多數人認為,是因為在狄仁傑的勸說下武則天才下定決心還政給兒子的。這個說法其實只對了一半,而且沒有說到根子上。

狄仁傑勸說武則天歸還李唐天下,在《新唐書》、《舊唐書》和《資治通鑑》當中都有提及:《新唐書》雲,「會後欲以武三思為太子,以問宰相,眾莫敢對。仁傑曰:『臣觀天人未厭唐德。比匈奴犯邊,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廬陵王(唐中宗李顯被廢後,封廬陵王)代之,不浹日,輒五萬。今欲繼統,非廬陵王莫可。』又說:『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餘年,又欲以三思為後。且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廬陵王,則千秋萬歲後常享宗廟;三思立,廟不祔姑。』」

《舊唐書》雲則天無復闢意,唯仁傑每從容奏對,無不以子母恩情為言。

《資治通鑑》雲,「狄仁傑每從容言於太后曰:『太帝以二子託陛下,陛下今乃欲移之他族,無乃非天意乎!且姑侄之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姑於廟者也。』」

狄仁傑用來打動武則天的,無非是「廟不祔姑」四字,打的是親情牌。母子關係與姑侄關係孰親孰疏自不待言,武則天也不得不有所觸動,「故卒復唐嗣」。用心推敲可知,狄仁傑勸說武則天,是發生在聖歷二年(699)至神龍元年(705)間的事情。聖歷二年李顯從流放地召回洛陽,重新成為皇太子,神龍元年是他重新登基為帝之時。

其實,早在此前的天授元年(690),武則天對是兒子還是侄兒繼承帝位的問題搖擺不定,這一年封武承嗣為文昌左相,「時武承嗣、三思用事,宰相皆下之。」武承嗣、武三思正是權傾朝野之時,「 鳳閣侍郎(宰相)李昭德就提醒武則天:「承嗣陛下之侄,又是親王,不宜更在機權以惑眾庶。且自古帝王、父子之間猶相篡奪,況在姑侄,豈得委權與之?脫若乘便,寶位寧可安乎?」武則天聽了驚出一身冷汗,「矍然曰:『我未之思也。』」。不久,武承嗣轉太子少保, 罷知政事。

第二年,李昭德又趁機進諫道:「天皇,陛下之夫 ;皇嗣,陛下之子。陛下身有天下,當傳之子孫為萬代業。豈得以侄為嗣乎?自古未聞侄為天子而為姑立廟者也! 且陛下受天皇顧託, 若以天下與承嗣, 則天皇不血食矣。」武則天深以為然。

李昭德為李唐社稷,不惜以身犯險逆龍麟的進諫,終於為自己帶來了殺身之禍此為後話,但後人將勸武則天還政之事歸功於狄仁傑一人,則大錯特錯了。

李昭德的諫言戳中了武則天的痛腳,武則天如果堅持立武承嗣為皇太子將會使自己陷入尷尬難堪的境地。如果傳位於侄, 武周皇帝不可能為曾登帝位的姑母立祖廟, 勉強立了,唐高宗作為配偶,按理也應進入武氏祖廟,武承嗣不可能也不敢這樣做。武則天既不能入李唐祖廟,又無法入武家祖廟,勢必會成為孤魂野鬼。「不血食」等於絕嗣, 這是連普通百姓都非常忌諱的事情, 信佛的武則天自然不想自己成為孤魂野鬼。

武則天心中明鏡一樣,李昭德話糙理不糙——自己篡唐立周后, 立武氏七廟於神都,尊父親武士彠為孝明皇帝,並沒有追封武氏祖上女性為皇帝。封武承嗣、武三思諸侄為王, 卻沒有追封或封爵武氏女性一人, 封建宗法制度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在宗法制度面前武則天也不能越雷池一步。

斟酌躊躇了多年,武則天最終決定向宗法低頭,老老實實還政給自己兒子,但她卻拉不下老臉,直接向天下臣民宣布,思來想去,她宣稱做了個怪夢。

據《新唐書》記載:一天,武則天突然對臣下說:「朕數夢雙陸不勝,何也?」

立即有知情識趣的大臣上前解夢:「雙陸不勝,無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且太子(指李顯),天下本,本一搖,天下危矣。」武則天聽了連連點頭,當天就派遣徐彥伯迎廬陵王(亦指李顯)於房州。

狄仁傑勸武則天所說的話與李昭德如出一轍,說狄仁傑步李昭德後塵大概是史實,李昭德對李唐有興復之功。

相關焦點

  • 狄仁傑力薦唐室子弟廬陵王繼承皇位,武則天是怎麼做怎麼說的?
    狄仁傑力薦唐室子弟廬陵王繼承皇位,武則天是怎麼做怎麼說的?武則天執政晚期,狄仁傑常伴左右,兢兢業業,堅守自己的崗位,但是武則天已然老了,朝廷需要一位皇位繼承人,繼續延續唐王朝的光彩與榮耀。此時的狄仁傑覺得時機到了,他不顧性命的安危,再次站在風口浪尖上,直言進諫,推舉廬陵王李顯作為皇位繼承人,將自己對唐王朝的中心大白於天下。這一次武則天還會買狄仁傑的帳嗎?有一天武則天做了個夢,夢見什麼呢?夢見一隻大鸚鵡羽毛豐滿,可惜兩隻翅膀都折斷了,他心裡很不安,不知道這預示著什麼。第二天上朝他就問宰相,說我做這麼個夢是和徵兆,宰相們集體沒說話都怕說錯!
  • 武則天為何最終將政權歸還兒子?狄仁傑貪天之功為己有,無恥之尤
    隨著影視劇的熱播,狄仁傑成了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許多人誤以為狄仁傑斷案如神,是護國良相,甚至真的以為武則天還政兒子,是聽從了狄仁傑勸諫的緣故。歷史上,狄仁傑確實在武周時擔任過宰相之職,也的確勸說過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於廬陵王李顯。
  • 歷史上的狄仁傑是怎樣的一個人?
    在狄父的影響下,狄仁傑心中對於當官特別嚮往。但因為考試成績不太理想,他最終就任汴州判佐。雖然官職不高,但狄仁傑卻有了新的機遇。因在位能力出眾,他得到河南道黜陟使閻立本的推薦,升任并州都督府法曹。狄仁傑在并州幹了二十年,終於升任大理寺寺丞。這一年,是狄仁傑最忙碌的一年。
  • 狄仁傑入獄因為一個小孩子被武則天釋放,他對武則天說了什麼?
    狄仁傑一生中有兩次出任宰相,不過第一次當宰相的時間僅僅半年,不僅如此,狄仁傑不但失去了宰相的職位,而且還鋃鐺入獄。而親手將狄仁傑送進監獄的,正是半年前提拔他為宰相的武則天。此時的朝堂上也是怨聲載道,很多大臣對於武則天的高壓政策感到非常不滿,因此朝堂上的輿論對於武則天是非常的不利,當然對於狄仁傑他們是有好處的。但是武則天當時也是處於政治的動蕩期,寧可錯殺一千,不可放過一個,凡是對於自己帝位有威脅的人又要處理。但是此時狄光遠把狄仁傑的一紙訴狀送到武則天面前,這讓武則天大感震驚,不是說狄仁傑等人都承認謀反了,這次怎麼又喊冤了。
  • 武則天為什麼沒有讓武周王朝延續下來?是狄仁傑的功勞嗎?
    在唐朝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天下姓武,但是為什麼不是武氏流傳下來,為什麼武周王朝只有武則天一任皇帝呢?小編在這裡按照自己的理解解讀一下:武后立子——眾所周知,在武后晚年的時候,曾經想過立武氏一族的弟子為太子,但是卻被狄仁傑勸諫而作罷。
  • 狄仁傑,武則天的「那個男人」
    《新唐書》記錄過這樣一個故事,在狄仁傑小時候,家中曾發生過一起命案,官史來調查此事時,家中的人都在提供線索,唯有狄仁傑置之不理,在書房默默看書。官史大發雷霆,「你這小孩怎麼回事,不知道發生命案了嗎?」狄仁傑不慌不忙地說道,「我正和書中聖賢先輩交流心得,哪有閒工夫管及這些瑣事?」縣吏聽後大為驚嘆。
  • 狄仁傑晚年做了2件大事,一件光復大唐王朝,一件讓武則天退位
    相信大家對武則天和狄仁傑的故事都不陌生,有很多影視劇先後拍過他的生活,但那些只是根據民間故事來戲說的。歷史上真正的狄仁傑曾有過兩次當宰相的經歷,他的仕途可不像劇中那樣順利。當狄仁傑六十歲時,才被武則天任命為宰相,任地官,同平章事。
  • 狄仁傑勸武則天「保重身體」,但武則天一句話,讓狄仁傑啞口無言
    武則天是一位非常特別的女子,雖然她對於百姓來說是一位好皇帝,但對於她的家人來說,卻是一個非常心狠手辣的女子。後世人對於武則天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認為武則天為了坐上皇帝的位置,不惜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和女兒,甚至連重孫子,重孫女都不放過。她的這一生也是可悲的!
  • 因為什麼原因武則天把江山還給了李家,而不是留給自家人武三思?
    據史載這個問題主要歸功於狄仁傑的勸諫。但多數人是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認為是母子的血緣勝過了姑侄的親情,武則天還是想死後進宗廟受世代祭奠,才還政於李唐的,這個因素有不有,絕對有。但是不是僅此一個原因,絕對不是。讀司馬光的東西一定要注意他自負的個性和他那抱殘守缺的呆板,這使他在史料的取捨上有太多的偏執。看狄仁傑勸諫武則天的話,《新唐書》較為全面,也切中要害。
  • 狄仁傑勸武則天戒色,武則天說了一句話,狄仁傑只好黯然退下!
    狄仁傑勸武則天戒色,武則天說了一句話,狄仁傑只好黯然退下!說起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大家都知道是武則天了,她的一生為國家做的貢獻也是比較大的,她在位的時候,也被稱作「小貞觀之治」,足見歷史對她的評價還是比較不錯的。
  • 歷史上的狄仁傑究竟是怎麼樣的人,武則天奉還李唐只因他一句話
    他是政治家,不過他做過那種相當於最高法院院長的職務。狄仁傑為官,正如老子所言「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於拂逆君主之意,始終保持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廟堂之上,以民為憂,後人稱之為「唐室砥柱」;他在武則天統治時期曾擔任國家最高司法職務,判決積案、疑案,糾正冤案、錯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判決了大量的積壓案件,涉及1.7萬人,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是我國歷史上以廉潔勤政著稱的清官
  • 斷案如神的狄仁傑,和武則天還有不為人知的秘密?他們是何關係?
    狄仁傑,字懷英,生於山西太原。自小就愛讀書的狄仁傑,每次太過專注而忽視了身邊的人和事,每當有人責怪他,他總是說自己是在跟書本上的聖賢對話,沒工夫理這些無關緊要的事。迪仁傑的斷案能力要麼是天資,要麼是學識淵博,學識淵博,就是出類拔萃吧!公元前676年,狄仁傑因業務突出,一路被任命為大理寺大學士。
  • 一代女皇武則天連自己的兒子都不相信,為何唯獨相信狄仁傑?
    多虧了武則天明察秋毫,相信狄仁傑不會謀反,免去狄仁傑等大臣的死罪,全部貶為地方官。狄仁傑有復國之功,武則天稱帝後,欲立侄子武三思為皇太子,詢問宰相們的意見。狄仁傑道:「我看天下人都還思念唐朝恩德,若立太子,非廬陵王(武則天第三子李顯,即唐中宗)不可。」武則天大怒。後來,武則天做了一個夢,便讓狄仁傑解夢。
  • 狄仁傑去世時,武則天說了什麼?暴露了兩人的關係,耐人尋味
    關於這點,武則天也是知道的,那她為何還對狄仁傑如此寵幸呢?這個問題可從武則天在狄仁傑逝世後說的一句話中看出答案,這句話同時也暴露了二人的關係。那麼武則天究竟說了什麼呢?此言令武則天勃然大怒,君臣不歡而散,類似的事情發生過好幾次,每次武則天都大為火光,卻從未真的降罪於狄仁傑,而且任用狄仁傑強烈推薦的張柬之為宰相,張柬之也是李唐舊臣。所以在狄仁傑第一次推薦時,武則天只是將他提拔為洛州司馬,直到狄仁傑第二次強烈推薦時,武則天才任命張柬之為宰相,張柬之其實是狄仁傑留下的一步暗棋,最後也是由張柬之等人發動了「神龍政變」,恢復了李唐神器!
  • 心系李唐的狄仁傑
    於是百官及帝室宗戚、百姓、四夷酋長、沙門、道士共六萬餘人,亦上表請改國號。武后準所請,改唐為周,改元天授。武后稱聖神皇帝,以睿宗為皇嗣,賜姓武氏,以皇太子為皇孫。立武氏七廟於神都,追尊周文王曰:始祖文皇帝。立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其餘武氏多人為王及長公主。
  • 武則天想立武三思當太子,狄仁傑說一句話,讓大唐王朝延續203年
    如果陛下立兒子為太子,那麼陛下千秋之後還可以配享太廟,可是如果立了侄子,我可從來沒有聽說過姑姑能配享宗廟的!」武則天聽後,猛地一愣,他只想著死後能夠延續娘家的輝煌,還真沒有想到這一點,武三思如果當了皇帝,宗廟裡哪還有我的位置!
  • 武則天年老時做了一個夢,狄仁傑說:臣可以幫陛下解夢
    雖然三子李顯和四子李旦都當過皇帝,那不過是她的傀儡而已。武則天奪取李唐政權之後,更是連國號都改了。然而,武則天還是面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到底是立不立自己兒子為儲君,繼承皇位?如果是男性皇帝篡位,這並不是一個問題,然而武則天的兒子們還是李唐的子孫,雖然改姓武,但若武則天駕崩,他們改回姓李並將國號改為唐是必然的事情。
  • 能在朝堂之上頂撞女皇的人,想想只有狄仁傑你了吧!
    39全書共一百因,對狄仁傑的塑造從七十回到七十五回,較為全面地圖解了史書中狄仁傑的主要事跡。小說對史實進行改編,把狄仁傑塑造成受命於唐太宗,用來對付可能出現的謀奪江山者,其直諫的形象被放大。上苑催花一回中,武則天一聲令下,上苑的花朵在冬季競相開放,群臣紛紛道喜,武則天也十分得意,唯有狄仁傑大膽指出「春榮秋薄,天道之常。今眾花特發,亦隆下威福所致:但冬行春令,還宜修省」。
  • 武則天對狄仁傑有多信任?隨口一句話就破了武三思的「太子夢」
    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諡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武則天有多寵愛狄仁傑?朝臣都要對其敬讓三分狄仁傑生前,武則天從來不直呼其名,都是以「閣老」尊稱,而且每次上朝都不用叩首朝拜,可見狄仁傑的地位和其他人差別有多大?不僅如此,狄仁傑年紀越來越大,上朝的時候,武則天都會說道:「每見公拜,朕亦身痛。」可以看出武則天有多喜歡狄仁傑,對他的重視早已超出了君臣情誼。
  • 狄仁傑:武則天的親信,變成家喻戶曉神探,這位荷蘭人功不可沒!
    比如狄仁傑、寇準、陳希亮、包拯、海瑞、于成龍等人。狄仁傑青年開始踏入政局,幾起幾落,兩次做到宰相之位。清如水,明如鏡,一生為官清廉,愛護百姓。替朝廷剿匪除惡、剷除貪官,一心輔助武則天,共同建立盛唐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