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武則天的親信,變成家喻戶曉神探,這位荷蘭人功不可沒!

2020-12-15 酒窩大叔OAO

中國歷史上能夠名傳青史、家喻戶曉的人物裡面,一定有幾個被廣為傳頌的清官。比如狄仁傑、寇準、陳希亮、包拯、海瑞、于成龍等人。

狄仁傑青年開始踏入政局,幾起幾落,兩次做到宰相之位。清如水,明如鏡,一生為官清廉,愛護百姓。替朝廷剿匪除惡、剷除貪官,一心輔助武則天,共同建立盛唐大業。

他為武則天立下了汗馬功勞,卻命運多舛,屢屢遭受小人的陷害和打擊,甚至多次遭到生命威脅,但他自始至終,只為大局利益,敢於在朝廷之上犯顏直諫,置自己的生死於度外。

01狄仁傑真的是神探嗎?

這幾年來有關狄仁傑的電影是一部接著一部,層出不窮。狄仁傑幾乎成了歷史上的第一神探。

狄仁傑真的是神探麼?我像這件事還是有待商榷的。

在舊《唐書》狄仁傑傳中,關於狄仁傑破案這件事,一共就寫了14個字:周歲斷滯獄,17000人,無冤訴者。就是說狄仁傑剛到大理寺工作的時候,便一心撲在工作上,夜以繼日,筆不停批。

就這樣,整整奮戰了一年,就把積壓的案件全部清理完畢,涉案人員達到17000多人,時候竟然沒有一個喊冤的。數量之多,質量之好,在當時一度傳為佳話。

不過,對於此事的真偽,我還是持保留意見。

我們算一筆帳。一年365天,處理17000人,就算狄仁傑不吃不喝,不停的審案判案,一天得完成46個人的工作量。如果算朝九晚九的工作制,一天幹滿12個小時,每個小時至少處理4個人的案子。也就是說,每15分鐘就要斷一個案子,這種節奏還得要求沒有冤假錯案。你覺得可能麼?

所以個人的一點淺見,就是狄仁傑這些案件,並不是疑難的冤假錯案,很大的可能是因為過去盤根錯節的官場關係,或者是由一些不太方便處理的各種奇怪的人情導致的積壓案件。當然,其中一定也有一些涉及多人的情況。

只有在這種條件的限定之下,狄仁傑才能夠在不拼命的情況下,完成這個正史記載的工作成績。所以說,歷史上的狄仁傑,神探之名,名不符實。

02武則天的親信大臣

既然這樣,那為什麼在大眾的印象裡,狄仁傑是清官和神探的形象呢?

在了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簡述一個狄仁傑的生平。

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早年明經及第,曾經任過多個官職,一直都是以不畏權威著稱。直到天授二年,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僅幾個月後就被酷吏來俊臣誣告,被奪職下獄。不久之後平反,被貶為彭澤縣令。之後被重新啟用,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還位於李氏,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就算是這樣,武則天對狄仁傑的器重絲毫未減,常尊稱他為國老,從不直呼其名。晚年的狄仁傑像告老還鄉、頤養天年,可是武則天不捨得放他離開,一直把他留在身邊幫他效力。儘管如此,她還是會告誡官員,若非有重要的國家大事,就不要去打擾狄公了。

直到狄仁傑去世的時候,武則天悲憤痛哭:朝堂空矣!此後,朝堂之上每次由不能決斷的大事之時,武則天都會想到狄仁傑,嘆息道:老天為什麼要這麼早奪走我的國老!

看得出來,歷史上給狄仁傑的定位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政治家不太可能在基層破案的,更不可能去做神探的。

封建帝國時期的中國教育普及率還是非常低的。即便從隋唐時期開,科舉成為讀書人改變命運的通道。一直到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社會上文盲和半文盲的群體佔然後總數的比例依然高的嚇人。

所以古老社會的上流階層和知識階層跟黎民百姓之間存在的知識壁壘,就決定了無論是記錄於《資治通鑑》,還是《舊唐書》等正史當中,狄仁傑真正的形象是難以在民間得到普遍推廣和認同的。

可是即便這個推理能夠解釋為什麼狄仁傑在民間的形象會和正史的記載不同,但是仍然回答不了剛才的問題,為什麼狄仁傑會出現一個神探的形象?

03神探之名因何而起

這裡就不得不說歷來關於狄仁傑的各種文學作品了。在唐代的文化作品中,狄仁傑被塑造成一個愛民如子、賑濟災荒、深受百姓愛戴的清官。

到了宋朝的話本小說之中,狄仁傑則被塑造成一位一心忠於大唐的忠臣形象。至於元代關於狄仁傑的各種雜劇作品大多都失傳了。

到了明代,戲曲作品以及一些小說當中,狄仁傑的形象就是孝子或者忠臣,兩種形象交替出現。總的而言,關於忠的形象更是根深蒂固。

當然,這其中不乏為了博取關注而出格的作品,比如像《武則天外史》等作品當中,把武則天和狄仁傑的之間的關係寫成了一種非一般的男女關係。

至於第一次以神探形象出現的,是在小說《狄公案》之中。

關於他的作者,我們得感謝一個荷蘭人,他叫高斯佩,他在中國遊歷的時候,把自己搜集到的16個中長篇和8個短篇故事集合在一起。當時的名稱叫做《狄法官的破案故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狄公案》。就因為這部作品,狄仁傑一度被譽為中國的「福爾摩斯」。

和一般的公案小說相比,這部《狄仁傑》有很大的不同。他在第一回合開場白中就開宗明義的說名:世人但喜作高官,執法無難斷案難。說明斷案折獄,難在偵破案件,而不是在於執法。最重要的它對於清官的定義:不僅不能傷財害民,還要能上保國家,下治百姓。有精明之氣,有果決之才。

《狄公案》所寫的案件,不再是那種以強凌弱的案件,而是各種疑難案件。善於設疑點、布迷陣,使故事情節更加撲朔迷離,難以決斷。這個當然很符合大眾對於公案類小說獵奇的心理。

但自古以來,有那麼多的歷史人物,作者為什麼單單選中狄仁傑來寫呢?這裡面恐怕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作者眼裡,狄仁傑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政治環境,和晚清時期的政治環境有著極高的相似度,就是這兩個時期都是由那不行執掌政權的。

歷史上恐怕沒有比武則天和慈禧太后那樣,對政治影響如此之深的女性了。

晚清時期,人類共同經歷著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雖然人們未必能準確說出問題所在,為什麼我們會遭受一系列的不公正待遇?不過也難免把這件事和女性執政相關聯起來。

在當時,恐怕從官場到民間,都會有很多人對慈禧垂簾聽政有著很大的不滿。而這種情緒不敢表達出來,只能通過文學作品宣洩。

所以也公案小說《狄仁傑》的情節當中,以描寫武則天和狄仁傑之間的君臣關係,來隱晦的抨擊慈禧太后。這顯然起到了代替讀者說出心中不滿的效果。

在故事情節中,狄仁傑去掉武三思,除掉反對勢力。迫使武則天歸還皇位的這種描寫,滿足了讀書人的意願。

既然作者一開始就有自己的目的,那麼小說當中的狄仁傑和真實歷史上的狄仁傑,都多麼的不一樣,這根本就不重要了。

04後記

用今天的話說,這類作品都被稱之為架空歷史小說。

在我們讀到類似文章的時候,最初確實會感到很過癮。但是回頭想想,如果我們的歷史觀,我們對現實的思考和我們所知道的歷史細節,都是建立在以小說為基礎上的認知的話,那得是一件多麼可怕又可笑的事。

雖然我們常常會說小說不是歷史,但是當我們小時候都三國演義的時候,真的能分得清哪些是文學加工,哪些是歷史嗎?

相關焦點

  • 把「狄仁傑」塑造為家喻戶曉的神探形象,作者竟然是一位外國人
    這要歸功於他的創作者,也就是他創作了狄仁傑的同人小說《大唐狄公案》。有意思的是,這樣一位地道的中國神探,竟然是由一位外國人所塑造的,他就是荷蘭的漢學家高羅佩。話說有一天,高羅佩讀到一本清初公案小說《武則天四大奇案》。乍一聽,這好像和狄仁傑沒什麼關係呀?其實這本書是蹭了武則天的熱度,內容還是狄仁傑的破案故事。它是清代的一部無名氏小說,虛構了狄仁傑神奇的破案生涯,作者也點明了這本小說與歷史上真實的狄仁傑沒半毛錢關係,「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 桃李滿天下:原來說的是,大名鼎鼎的神探狄仁傑
    桃李滿天下:原來說的是,大名鼎鼎的神探狄仁傑。提起「狄仁傑」這個名字,我們一定都不會陌生,曾幾何時,一系列的《神探狄仁傑》影視劇,讓「狄仁傑」的名字變得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所以,這也就導致了在我們的印象中,狄仁傑最大的標籤就是——「神探」。
  • 千裡馬與伯樂,通天神探狄仁傑,與武則天的知己人生
    和許多以悲劇落場的忠臣不同,他在人生的最後時光遇見了自己的伯樂武則天,以一世忠良獲封唯一的女皇武則天的欣賞,晚年升任宰相。在他去世後更是三天沒有上朝,他斷案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他就唐朝神探狄仁傑。狄仁傑這個人說起來非常有意思,出生在於一個宦官世家,家裡邊是比較有背景的。狄仁傑這個人,不願意靠家裡的背景,第一次當官的時候,他是個判官。
  • 狄仁傑死後,兒媳發現1張密信,這才發現他和武則天的隱秘關係
    《神探狄仁傑》這部電視劇大家都看過嗎,這部劇狄仁傑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眾人都知道狄仁傑是一位神探為百姓們做事、國之棟梁,歷史上的狄仁傑究竟是怎麼樣的呢?狄仁傑是山西人曾經擔任大理寺丞,根據《新唐書》的記載,狄仁傑在大理寺任職期間一年可以辦一萬起案件,並且沒有出錯過,狄仁傑的工作效率是非常高的令人敬。難怪武則天會器重他,武則天稱帝的時候狄仁傑已經是朝中的老臣資歷非常老,武則天稱帝之後李唐的舊老臣紛紛反對她。但是最終還是被鎮壓了下來。
  • 狄仁傑,武則天的「那個男人」
    《新唐書》記錄過這樣一個故事,在狄仁傑小時候,家中曾發生過一起命案,官史來調查此事時,家中的人都在提供線索,唯有狄仁傑置之不理,在書房默默看書。官史大發雷霆,「你這小孩怎麼回事,不知道發生命案了嗎?」狄仁傑不慌不忙地說道,「我正和書中聖賢先輩交流心得,哪有閒工夫管及這些瑣事?」縣吏聽後大為驚嘆。
  • 《神探狄仁傑》中的三大神秘組織(二)
    之前給大家總結了電視劇《神探狄仁傑》裡面的三個神秘組織,其實,除了這三個神秘組織外,還有其他的神秘組織。今天,我們就再給大家說說《神探狄仁傑》這部電視劇裡面其他的三個神秘組織。鐵手團鐵手團是隋朝末年,江淮一帶地區的一支地方農民武裝力量,受人利用後,開始與朝廷對抗。鐵手團的宗主是朝廷勳略穎王元齊,他利用自己的身份,買通揚州各地官吏,開始打劫官鹽,使得所有途徑邗溝段的江淮轉運使的運鹽船都會沉沒,而王元齊命人將官鹽打劫之後自己私自出售。
  • 狄仁傑:不僅僅是"大唐神探" | 歷史上的監察官
    狄仁傑是唐代高宗、武后時期的著名官員。人們常常稱狄仁傑為神探,因為他斷案如神,在大理寺為官期間幾乎無一冤案錯案,可以說是中國的「福爾摩斯」。  但狄仁傑並不僅僅是一個神探,他從低級官吏做起,在具體的地方工作中不斷積累經驗和才幹,逐漸成為百姓信賴、同僚欽佩的為官榜樣。
  • 斷案如神的狄仁傑,和武則天還有不為人知的秘密?他們是何關係?
    高宗得悉狄仁傑不但斷案如神,而且頗有才智,因而十分賞識他,不久就擢升為侍御史,負責監察朝廷的百官,凡為官不端或貪贓枉法者,不論官職大小,都可以彈劾他。狄仁傑是個正直的人,凡事直言不諱,因此也得罪了不少朝中大臣和皇親國戚,但他從來沒有怕過,足見他不但才學過人,而且膽子很大。據傳說,大將軍權善才誤砍了昭陵中的柏樹,高宗以為其大逆,罪當誅,於是下令將其處死。
  • 狄仁傑去世時,武則天說了什麼?暴露了兩人的關係,耐人尋味
    《新唐書·狄仁傑傳》有載:「狄公之賢,北鬥之南,一人而已。」,這便是「鬥南一人」典故的由來,現在人們用「鬥南一人」來形容某人品德或才識獨一無二,是天下絕無僅有的人才!被讚譽為「鬥南一人」的狄仁傑是唐朝傑出的政治家,官至同鳳閣鸞臺平章事(等同於宰相),前幾年一部《神探狄仁傑》的熱播,使得狄仁傑之名更是火遍大江南北,有唐一代,狄仁傑應該是最「神秘」的大臣。
  • 狄仁傑勸武則天「保重身體」,但武則天一句話,讓狄仁傑啞口無言
    ,即便要做,也不要擺在檯面上,可武則天此舉的目的就是為了向天下人彰顯,自己已經是皇帝了,男性皇帝能做的,她也能做。 久而久之,武則天也開始沉迷於美色之中了,尤其是彼時的武則天已經七十多歲的高齡了,往往一夜美麗光景後,第二天都沒力氣上朝了。一時間,百官們面面相覷,但都不敢諫言武則天,生怕武則天遷怒於自己,遂推薦武則天最寵愛的臣子狄仁傑來擔此大任。
  • 武三思爭當太子,武則天有所動搖,狄仁傑一句話安穩大唐江山
    不過煩心事很快到了武則天心頭,那就是繼承人問題。由於她是女兒身,沒有一個姓武的兒子來繼承大周天下。於是武則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就蠢蠢欲動了。他非常有野心,暗中一直想要爭奪太子之位,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好機會。武三思對武則天說:「陛下,您辛苦建立的天下,繼承人當然要姓武了。
  • 既不會武功,也不擅長斷案,狄仁傑能走上神壇,全靠這個荷蘭人
    梁冠華版狄仁傑 在歷史上,狄仁傑的評價高,例如歐陽修評價他:卒復唐室,功蓋一時。什麼意思呢?歐陽修認為狄仁傑力挽狂瀾,讓大唐王朝多活了兩百多年。作為武則天時期的宰相,狄仁傑當政時期本本分分,並沒有做出什麼功蓋千秋的大事。狄仁傑歷史評價能這麼高,主要是他人生最後三年所做的一件「小事」。
  • 武則天為何最終將政權歸還兒子?狄仁傑貪天之功為己有,無恥之尤
    隨著影視劇的熱播,狄仁傑成了家喻戶曉的歷史人物。許多人誤以為狄仁傑斷案如神,是護國良相,甚至真的以為武則天還政兒子,是聽從了狄仁傑勸諫的緣故。歷史上,狄仁傑確實在武周時擔任過宰相之職,也的確勸說過武則天順應民心,還政於廬陵王李顯。
  • 武則天對狄仁傑有多信任?隨口一句話就破了武三思的「太子夢」
    元年(700年),狄仁傑病故,朝野悽慟,武則天哭泣著說:「朝堂空也。」贈文昌右丞,諡曰文惠。唐中宗繼位,追贈司空。唐睿宗又封之為梁國公。武則天有多寵愛狄仁傑?朝臣都要對其敬讓三分狄仁傑生前,武則天從來不直呼其名,都是以「閣老」尊稱,而且每次上朝都不用叩首朝拜,可見狄仁傑的地位和其他人差別有多大?不僅如此,狄仁傑年紀越來越大,上朝的時候,武則天都會說道:「每見公拜,朕亦身痛。」可以看出武則天有多喜歡狄仁傑,對他的重視早已超出了君臣情誼。
  • 歷史上的狄仁傑是怎樣的一個人?
    唐高宗死後,武則天對朝堂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洗,在這場清洗中,許多官員被降職或撤職。官員徐敬業不滿,起義討伐武則天,短短十餘天,起義軍就有十萬之眾。但武則天大權在握,直接出兵三十萬,一個月就將這場叛亂給鎮壓了。
  • 武則天和狄仁傑什麼關係?狄仁傑死後,在遺物裡發現8字,暴露二人關係
    而在民間,狄仁傑的故事也十分受歡迎,人們都很喜歡這位傳奇宰相。狄仁傑從一個小官曆經千辛萬苦,憑藉出色的個人才能,最終成為一代宰相,不得不說十分的了不起。那些因為不能忍受女人,當皇帝的才子們寫文章辱罵武則天,武則天看了文章之後卻覺得這人文採很好,很值得一用讓那個人當了大官。 這樣聰明又寬鬆的武則天,遇到了狄仁傑就好像找到了左右臂膀一樣。武則天信任狄仁傑,給了他很大的權利。而狄仁傑也不負眾望,為了國家捨生忘死,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武則天做了很多事情。
  • 《神探狄仁傑第一部》人物官職排行榜,第一名毋庸置疑!
    《神探狄仁傑》第一部,2004年上映後,收穫了很多粉絲。大家最熟悉的內容可能就是狄大人神奇的嚴密推理和李元芳的超高武功吧。我們最熟悉的一句話就是「元芳,你怎麼看?」【第二名】狄仁傑:同鳳閣鸞臺平章事、加黜置使,相當於第一宰相,正三品上。【第一名】武則天:大周皇帝
  • 武則天加封狄仁傑為「黜置使」,黜置使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
    注圖文來源網絡,侵刪                            武則天加封狄仁傑為「黜置使」, 黜置使相當於現在的什麼官職唐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綜合實力最強的朝代之一,不管是經濟還是文化,唐朝都已經到達了一個巔峰。之所以唐朝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離不開各位君主的努力和改革,國風民風淳樸也是帝王是功勞。
  • 狄仁傑勸武則天戒色,武則天說了一句話,狄仁傑只好黯然退下!
    狄仁傑勸武則天戒色,武則天說了一句話,狄仁傑只好黯然退下!說起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大家都知道是武則天了,她的一生為國家做的貢獻也是比較大的,她在位的時候,也被稱作「小貞觀之治」,足見歷史對她的評價還是比較不錯的。
  • 狄仁傑為何成中國福爾摩斯?竟跟外國「迷弟」有關
    當年,隨著《神探狄仁傑》的熱播,這句經典臺詞被很多人拿來調侃,至今仍是流行語。在電視劇中,狄仁傑變成了一位神探,和助手李元芳一起查案,撥開重重迷霧,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這也曾令很多觀眾不解:明明他在歷史上是一位賢相,怎麼又變成了破案高手?事實上,狄仁傑的神探形象,還真不是從那幾部電視劇開始樹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