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能夠名傳青史、家喻戶曉的人物裡面,一定有幾個被廣為傳頌的清官。比如狄仁傑、寇準、陳希亮、包拯、海瑞、于成龍等人。
狄仁傑青年開始踏入政局,幾起幾落,兩次做到宰相之位。清如水,明如鏡,一生為官清廉,愛護百姓。替朝廷剿匪除惡、剷除貪官,一心輔助武則天,共同建立盛唐大業。
他為武則天立下了汗馬功勞,卻命運多舛,屢屢遭受小人的陷害和打擊,甚至多次遭到生命威脅,但他自始至終,只為大局利益,敢於在朝廷之上犯顏直諫,置自己的生死於度外。
01狄仁傑真的是神探嗎?
這幾年來有關狄仁傑的電影是一部接著一部,層出不窮。狄仁傑幾乎成了歷史上的第一神探。
狄仁傑真的是神探麼?我像這件事還是有待商榷的。
在舊《唐書》狄仁傑傳中,關於狄仁傑破案這件事,一共就寫了14個字:周歲斷滯獄,17000人,無冤訴者。就是說狄仁傑剛到大理寺工作的時候,便一心撲在工作上,夜以繼日,筆不停批。
就這樣,整整奮戰了一年,就把積壓的案件全部清理完畢,涉案人員達到17000多人,時候竟然沒有一個喊冤的。數量之多,質量之好,在當時一度傳為佳話。
不過,對於此事的真偽,我還是持保留意見。
我們算一筆帳。一年365天,處理17000人,就算狄仁傑不吃不喝,不停的審案判案,一天得完成46個人的工作量。如果算朝九晚九的工作制,一天幹滿12個小時,每個小時至少處理4個人的案子。也就是說,每15分鐘就要斷一個案子,這種節奏還得要求沒有冤假錯案。你覺得可能麼?
所以個人的一點淺見,就是狄仁傑這些案件,並不是疑難的冤假錯案,很大的可能是因為過去盤根錯節的官場關係,或者是由一些不太方便處理的各種奇怪的人情導致的積壓案件。當然,其中一定也有一些涉及多人的情況。
只有在這種條件的限定之下,狄仁傑才能夠在不拼命的情況下,完成這個正史記載的工作成績。所以說,歷史上的狄仁傑,神探之名,名不符實。
02武則天的親信大臣
既然這樣,那為什麼在大眾的印象裡,狄仁傑是清官和神探的形象呢?
在了解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簡述一個狄仁傑的生平。
狄仁傑出身於太原狄氏,早年明經及第,曾經任過多個官職,一直都是以不畏權威著稱。直到天授二年,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但僅幾個月後就被酷吏來俊臣誣告,被奪職下獄。不久之後平反,被貶為彭澤縣令。之後被重新啟用,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還位於李氏,使得唐朝社稷得以延續。
就算是這樣,武則天對狄仁傑的器重絲毫未減,常尊稱他為國老,從不直呼其名。晚年的狄仁傑像告老還鄉、頤養天年,可是武則天不捨得放他離開,一直把他留在身邊幫他效力。儘管如此,她還是會告誡官員,若非有重要的國家大事,就不要去打擾狄公了。
直到狄仁傑去世的時候,武則天悲憤痛哭:朝堂空矣!此後,朝堂之上每次由不能決斷的大事之時,武則天都會想到狄仁傑,嘆息道:老天為什麼要這麼早奪走我的國老!
看得出來,歷史上給狄仁傑的定位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政治家不太可能在基層破案的,更不可能去做神探的。
封建帝國時期的中國教育普及率還是非常低的。即便從隋唐時期開,科舉成為讀書人改變命運的通道。一直到清朝末年、民國初年,社會上文盲和半文盲的群體佔然後總數的比例依然高的嚇人。
所以古老社會的上流階層和知識階層跟黎民百姓之間存在的知識壁壘,就決定了無論是記錄於《資治通鑑》,還是《舊唐書》等正史當中,狄仁傑真正的形象是難以在民間得到普遍推廣和認同的。
可是即便這個推理能夠解釋為什麼狄仁傑在民間的形象會和正史的記載不同,但是仍然回答不了剛才的問題,為什麼狄仁傑會出現一個神探的形象?
03神探之名因何而起
這裡就不得不說歷來關於狄仁傑的各種文學作品了。在唐代的文化作品中,狄仁傑被塑造成一個愛民如子、賑濟災荒、深受百姓愛戴的清官。
到了宋朝的話本小說之中,狄仁傑則被塑造成一位一心忠於大唐的忠臣形象。至於元代關於狄仁傑的各種雜劇作品大多都失傳了。
到了明代,戲曲作品以及一些小說當中,狄仁傑的形象就是孝子或者忠臣,兩種形象交替出現。總的而言,關於忠的形象更是根深蒂固。
當然,這其中不乏為了博取關注而出格的作品,比如像《武則天外史》等作品當中,把武則天和狄仁傑的之間的關係寫成了一種非一般的男女關係。
至於第一次以神探形象出現的,是在小說《狄公案》之中。
關於他的作者,我們得感謝一個荷蘭人,他叫高斯佩,他在中國遊歷的時候,把自己搜集到的16個中長篇和8個短篇故事集合在一起。當時的名稱叫做《狄法官的破案故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狄公案》。就因為這部作品,狄仁傑一度被譽為中國的「福爾摩斯」。
和一般的公案小說相比,這部《狄仁傑》有很大的不同。他在第一回合開場白中就開宗明義的說名:世人但喜作高官,執法無難斷案難。說明斷案折獄,難在偵破案件,而不是在於執法。最重要的它對於清官的定義:不僅不能傷財害民,還要能上保國家,下治百姓。有精明之氣,有果決之才。
《狄公案》所寫的案件,不再是那種以強凌弱的案件,而是各種疑難案件。善於設疑點、布迷陣,使故事情節更加撲朔迷離,難以決斷。這個當然很符合大眾對於公案類小說獵奇的心理。
但自古以來,有那麼多的歷史人物,作者為什麼單單選中狄仁傑來寫呢?這裡面恐怕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作者眼裡,狄仁傑所處的那個時代的政治環境,和晚清時期的政治環境有著極高的相似度,就是這兩個時期都是由那不行執掌政權的。
歷史上恐怕沒有比武則天和慈禧太后那樣,對政治影響如此之深的女性了。
晚清時期,人類共同經歷著三千年未有之變局。雖然人們未必能準確說出問題所在,為什麼我們會遭受一系列的不公正待遇?不過也難免把這件事和女性執政相關聯起來。
在當時,恐怕從官場到民間,都會有很多人對慈禧垂簾聽政有著很大的不滿。而這種情緒不敢表達出來,只能通過文學作品宣洩。
所以也公案小說《狄仁傑》的情節當中,以描寫武則天和狄仁傑之間的君臣關係,來隱晦的抨擊慈禧太后。這顯然起到了代替讀者說出心中不滿的效果。
在故事情節中,狄仁傑去掉武三思,除掉反對勢力。迫使武則天歸還皇位的這種描寫,滿足了讀書人的意願。
既然作者一開始就有自己的目的,那麼小說當中的狄仁傑和真實歷史上的狄仁傑,都多麼的不一樣,這根本就不重要了。
04後記
用今天的話說,這類作品都被稱之為架空歷史小說。
在我們讀到類似文章的時候,最初確實會感到很過癮。但是回頭想想,如果我們的歷史觀,我們對現實的思考和我們所知道的歷史細節,都是建立在以小說為基礎上的認知的話,那得是一件多麼可怕又可笑的事。
雖然我們常常會說小說不是歷史,但是當我們小時候都三國演義的時候,真的能分得清哪些是文學加工,哪些是歷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