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狄仁傑,大家想到的要麼是電視劇中斷案如神,胖乎乎的梁冠華版狄公。或者劉德華和趙又廷版英俊瀟灑,文武雙全的狄仁傑。其實歷史上狄仁傑遠沒有影視劇中那麼出彩,他既不會武功,也沒有斷過案,只是大唐一個「普普通通」的宰相。狄仁傑能夠在今天被大眾熟知,主要是因為上世紀的一個外國人。
梁冠華版狄仁傑
在歷史上,狄仁傑的評價高,例如歐陽修評價他:卒復唐室,功蓋一時。什麼意思呢?歐陽修認為狄仁傑力挽狂瀾,讓大唐王朝多活了兩百多年。作為武則天時期的宰相,狄仁傑當政時期本本分分,並沒有做出什麼功蓋千秋的大事。狄仁傑歷史評價能這麼高,主要是他人生最後三年所做的一件「小事」。
趙又廷版狄仁傑
當時武則天已經年邁,繼承人問題是她面臨最大的危機,一旦選擇錯誤,整個大唐都將走向萬劫不復之地。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和武三思都希望自己能立為太子,而朝廷大臣更支持她的兒子李顯。對於立自己的兒子,武則天有很大的顧慮,因為她在位時期一直打壓李氏皇族,如果立李顯為太子身後難免會被清算。
這時候狄仁傑的一番話打消了武則天的顧慮:如果陛下立兒子為太子,將來還可以享受兒孫的祭祀。如果立侄子為太子,哪有侄子為姑姑祭祀的先例呢?這番話徹底打動了武則天,取消了立武家兄弟為太子的想法。
武則天
那麼狄仁傑從政四五十年的時間,有沒有和斷案有關的事件呢?有一件事勉強能扯上關係,那就是狄仁傑做大理寺丞的時候,用了一年的時間,將大理寺之前積累的舊案全部審理了一遍,涉案人員多達1.7萬人,無一人認為審判不公。但這只是審判,跟斷案扯不上太大關係。
狄仁傑成為「神探」,還是要從清代說起,清代有一個人寫了一本小說,叫《狄公案》。書中描繪了狄仁傑時期六個案件,當然主要情節都是虛構的。在小說中,狄仁傑斷案如神,在民間初步有了神探的形象。
小說《狄公案》
真正讓狄仁傑走上「神探」神壇的,是一個上世紀四十年代的荷蘭人。這個荷蘭人叫高羅佩,1943年來到重慶,一個偶然的機會,高羅佩讀到了《狄公案》這本小說,對主人公狄仁傑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精通中文的高羅佩首先將這本小說翻譯成英文,在西方出版發行。結果小說出版後大受好評,狄仁傑被西方人譽為中國的「福爾摩斯」。出版商看到有利可圖,就攛掇高羅佩創作了以狄仁傑為主角的一系列小說,命名為《大唐狄公案》。
高羅佩
《大唐狄公案》在海外流行了一段時間,又出口轉內銷成功在大陸上岸。精彩的劇情和斷案如神的形象受到了中國讀者的喜歡,影視劇也不斷改編和翻拍,但都沒有脫離其「神探」的形象,狄仁傑也因此被世人所知。不過這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沒有後人的改編,又有幾個人知道大唐有這麼一位宰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