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南方人還能因氣候帶給市場多少可能性?無論如何,我們已經可以試圖去描繪未來的冬日場景:南方人不再靠勇氣度過冬日,在外遇到了多大的生理和心理的冷感,回到家都可以感受溫暖,至少在物理上。
文 |鄔宇琛
編輯 |楚明
運營 |一凡
冷空氣一旦降臨,在南方上大學的黑龍江人張小比便不自覺地懷念起在東北的暖冬。
記憶裡,北方冬天室內從不寒冷,前一天晚上睡覺,她習慣把棉褲棉鞋放在暖氣上烤,第二天起床穿上就可以被溫暖包圍。那會兒,她可以在室內穿著短袖吃冰棍,甚至因為暖氣會流鼻血。如今,她時常在屋裡發抖,「簡直是停屍房」。這樣的體會並非張小比一人獨有。在網際網路上,著名的幾大南北之爭除了「鹹豆花和甜豆花」、「鹹粽子和甜粽子」、「買菜一噸和買菜一頓」,還有靠勇氣過冬還是靠暖氣過冬。幾乎每年,北方省市宣布集體供暖時,社交網絡上的南方人或是在南方的北方人便開始「哀鴻遍野」,滿眼都是「酸了」二字。可以確定的是,只要南方室內缺乏大規模的供暖,冬風依然是「魔法攻擊」,南北的冷暖之爭還要持續。越來越多的南方人決定主動克服寒冷。根據1688內貿平臺的數據顯示,進入11月以來,暖氣片在南方城市的銷量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00%,平臺上取暖小家電品類整體營業額同比增長到200%。銷量暴增背後,一場採暖行業的進擊悄然發生。
1
今年11月,來自合肥的盧春在家裝了暖氣片。從前豔羨別人家的暖氣,如今她終於也能夠舒服過冬。按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來看,合肥在南方,地處江淮之間,夏冬季節鮮明。儘管早在2012年,合肥就有意識地對市民家庭進行供暖,但多年過去,依然有許多人未能被籠絡在供暖網絡之下。今年11月中旬,中央氣象臺掛出暴雨藍色預警,特別提示安徽北部等地局部有暴雨。冰冷的天氣,讓盧春「每天靠抖」度過。被子、電熱毯和熱水袋依然不足以抵擋寒冷。倘若開空調,室內則變得十分乾燥,盧春的鼻子感到不適。不過不久後,小區有人上門推銷暖氣片,盧春很快地答應下來。花費1萬多元,燃氣卡上充了400元。以後的冬天,盧春都不用再受寒冷折磨。「我媽非常熱情地把衣服放在暖氣片上烤,我也喜歡貼著暖氣片」。越來越多的南方人正想辦法抵禦寒冬。曾經在北京感受過集中供暖的胡亮也在不久前花1.8萬元給江蘇宿遷的家安裝了燃氣地暖。與盧春相似,在不南不北的南方城市,到了冬天他的手腳甚至會被凍腫。一個東北的同事是胡亮見過最怕冷的人,「本地人早就凍習慣了」。裝上地暖以後,冬天3個月預算3000元。花費對於胡亮而言可以接受,「燃氣地暖價格透明,而且生活富裕,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地暖」。人類需要適宜的溫度才能夠舒適地生存。在較為遙遠的過去,人們用火來獲取溫度,隨著工業和科技的發展,獲得溫度的方式變得越來越多。在當下,採暖設備無疑是城市人們愈發需要的取暖工具,需求增大,一個行業因「抗凍的南方人」而爆發。根據企查查數據,目前我國共有1.5萬家暖氣片相關企業。2017年新註冊量達到10年來最高達2046家,而2019年這一數目為1849。目前,我國供暖相關企業主要集中在北方,但南方城市廣州以252家企業排名第4。一方面,暖氣片企業的規模正在日益增大,而另一方面供暖市場在南方逐漸開花。但並非所有人都支付得起集中採暖設備的費用。在南方,家用的取暖器得到偏愛。生產取暖器的慈谿市一家電器有限公司負責人李隆德對每日人物表示,公司最暢銷的產品是暖風機,而今年以來公司的暖風機的日出貨量已經達到6000-7000臺。而來自南方城市的訂單可以達到四成,這個變化幾年前就已經發生,今年基本持平。暖腳器和暖桌墊是寧波一家工貿公司的熱銷產品,公司副總經理黃奧迪證實了今年的採暖產品銷量走高的說法。11月以後,公司的取暖設備訂單比雙11還要多很多,在冷空氣襲來後,訂單量翻了5-10倍。「今年比去年的訂單量增長50%-100%,今年預計營業額8000萬元」。國內客戶主要在長江沿線的江浙滬、安徽、湖南、湖北等地。一個巨大的市場已經浮現,黃奧迪估算了一下,光長江沿線牽涉的人口就達到6億。零售商們也伺機而動。以南方城市廣州的地標廣州塔為送達地點,周圍10公裡內售賣取暖器的便利店或超市達到10家以上。一個「靠溫度吃飯」的閒魚賣家告訴每日人物,在今年10月前,自己對外售賣電風扇,而10月後,電風扇不再一一上新,相反,取暖器上架受到熱捧。
在購買客戶的評價頁面,北方城市買家的身影寥寥無幾,出現最多的則是像成都、東莞這樣典型的南方城市的客戶。在冷這件事面前,秦嶺淮河的南北分界線暫時被遮蔽。更重要的是,南方人正在慢慢把一個市場舉起。溫暖,成為所有人在冬季的最大共識。
2
煙囪,是安芬對供暖的印象。在黑龍江鶴崗的農村,安芬在這裡度過她青春期以前的時光。家不遠的地方,是一個高大聳立的煙囪,每年冬天,黑煙就會從煙囪裡冒出,緩緩地升向天空。在那個片區裡,每家每戶的管道都會集中到廠裡,暖氣則會通過管道輸送到各家各戶的壁暖或者地暖。再後來,無煙煤被提倡,黑煙變成白煙。不過煙囪始終沒有倒,暖氣不曾消失。北京人小魚沒見過煙囪,但她見過木罩子。每年,集中供暖時間是北京人關注的大事。接近年尾,北京人就會開始關心什麼時候供暖。小魚的家裡有兩處暖氣片,一處在爸媽臥室,一處在客廳,全用木罩子罩著。小時候,小魚每次從外面回來眼鏡都會起水霧。六七件衣服包裹在身上,一回家就要脫得只剩下秋衣秋褲。供暖效果好的時候,小魚甚至還會感覺到熱。不過無論煙囪還是木罩子,這樣的景象在南方都是不曾有的。未來,不曾見過煙囪和木罩子的南方人字典裡或許也要有暖冬了。取暖設備價格的降低或是採暖設備銷量增加的直接原因。盧春還記得過往的暖氣片價格按照國產、進口和材質都有不同定價,但總得來說費用可能要在3萬元以上,而如今1萬元左右便能解決供暖的問題。根據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的2019年萬億GDP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情況,排名前10的城市中,除了北京,剩下的都是秦嶺淮河線以南的南方城市,而其中,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無錫的市民都是長江流域內購買採暖設備的主力軍——願意自掏腰包解決取暖問題。「這一塊區域是溼冷那種,有風比較陰冷,其實他們有很大一個需求。」供暖設備銷量的走高離不開客觀上的氣候條件,黃奧迪解釋說。在今年的今冬明春全國氣候趨勢預測聯合會商會上,國家氣候中心聯合水利部信息中心預測今年冬季影響我國的冷空氣頻繁,全國大部氣溫接近常年同期到偏低。「極端寒冷」的消息在社交圈子裡不脛而走。近些年,採暖設備以更多種貼近消費者的形式出現,傳統的取暖器、電熱毯已經在造型和功能上都略顯老態,在小家電市場,更加多樣的細分產品正在源源不斷地湧現。在淘寶等電商平臺上,搜索「取暖」,造型各異的取暖產品便琳琅滿目地展現出來。在小紅書上,取暖器有過萬條筆記種草。其中,復古風的取暖器收到年輕受眾的追捧。美的、海爾、TCL、小太陽等老牌家電企業早已入場,而小熊等新品牌也開闢出新的待南方人的降臨。為了爭奪更年輕的市場,家電品牌們紛紛下場,與主流電商平臺逐漸綁定,積極營銷。石墨烯取暖器是今年的網紅產品。利用遠紅外輻射加熱作為賣點,這種取暖器靠著品牌影響力和電商平臺宣傳在小家電圈實現突圍。據奧威雲網線上監測數據,雙11促銷期的三周,推出石墨烯產品大品牌有28家,機型共52個,靠前的品牌包括美的、智米、松下等。平價、保暖、好看。一條採暖行業的賽道加速在眼前鋪開。
3
我國北方最初是參照蘇聯模式建立起住宅鍋爐的集中供暖體系。1950年代,由於「能源奇缺」,以秦嶺淮河為界,劃定北方集中供暖區,南北供暖線就此落下。南方人對暖氣的訴求也一直不斷。在社交網絡發達後,這樣的訴求演變為南北人討論差異時經常提及的話題之一,南方人對北方的集中供暖投向羨慕和嫉妒的眼光,北方人則對南方的冷不理解。集中供暖並非是件易事。煙囪就是北方供暖的前車之鑑。在過去,由於長期倚靠燒煤供暖,北方地區成為大氣汙染的重災區。即使是在2013年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要求「煤改氣」後,北方部分省市的難題演變為「氣短」。而與此同時迎來的是經濟帳,鍋爐被拆,燃料替換為液化天然氣,甚至是乙醇等其他燃料,讓成本加劇提升。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讓有限的能源更環保更清潔,更容易被有效利用,這是供暖問題的根本。近幾年南方的供暖模式也正在被不斷地探索。早在2015年,住建部專門對供暖問題正式回應,提倡南方地區科學地選擇適宜採暖方式,採用分散、局部的供熱方式,解決個性化採暖需求。此外,每年的全國兩會上,幾乎都有聲音提出南方地區部分城市應該有供暖。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周洪宇就建議「沿長江重新劃定供暖分界線,儘快啟動南方供暖問題研究」。與過去相比,天然氣入戶得到了進一步的普及。而年輕的消費者們越來越多,對於他們來說,在缺乏暖氣片和地暖安裝環境和條件的情況下,更加多樣的取暖家電也具有吸引力。市場先入一步,對實現整體供暖有利。南方人帶給行業的改變不止是採暖設備。以美的為例,數據顯示,烘乾機10-11月的銷量環比8-9月的銷量環比增長73.3%,與往年相比這個數據增長了100.8%。而其中銷量最大的依然是來自華東地區城市。在未來,南方人還能因氣候帶給市場多少可能性?無論如何,我們已經可以試圖去描繪未來的冬日場景:南方人不再靠勇氣度過冬日,在外遇到了多大的生理和心理的冷感,回到家都可以感受溫暖,至少在物理上。(文中受訪者除黃奧迪外都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