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通山外 希望進村來
——記石門縣文旅廣體局駐南北鎮金河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張忠富
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傑 通訊員 胡紅霞
8月16日一大早,採訪車從石門縣城出發,一路向北行駛,沿著Y006鄉道盤旋前進。越往上,雲霧越濃,約一個小時的車程後,路便完全淹沒在雲霧中。約摸4個小時車程,到了湘西北邊陲小鎮石門縣南北鎮。
「這裡就是『天路』。」隨行的石門縣文旅廣體局駐南北鎮金河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張忠富告訴記者,這段19公裡長的「天路」,海拔在1600米至2000米之間,最遠通到金河村白竹山片區。
2018年,在張忠富的帶領下,金河村修通了幾代人盼了上百年的「天路」,結束了常德市最後一個自然村不通公路的歷史。「天路」通向山外,也讓張忠富走進了村民心底。
在我省今年4月啟動的脫貧攻堅一線幹部考察中,張忠富獲得好評。
矢志不移修通「天路」
2016年10月,時任石門縣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大隊長的張忠富,接到駐村幫扶工作任務後,從縣城出發,坐了5個小時班車、1個多小時摩託車,又步行3個多小時,才到達金河村。「條件艱苦,如何帶領群眾脫貧?初到村裡,我幾乎兩眼一抹黑。」張忠富介紹,金河村是常德最偏遠、面積最大的村,交通不便,經濟十分落後。
聽說村裡來了扶貧幹部,82歲的村民覃事法走了6個小時山路,找到張忠富,拉著他的手老淚縱橫地說:「張隊長,你來扶貧,我們什麼都不要,就要一條路,你能幫我們嗎?」
茶葉、菸葉、草藥……大山深處都是寶,卻苦於沒有路,特產無法運出大山,村民日子越過越苦。通過3個月的全面走訪,張忠富決定,把修路作為金河村脫貧的突破口。
「以前為修路開過幾十次會,但一直開不了工。」走在「天路」上,記者遇到金河村村民易豐。這位53歲的山裡漢子清楚地記得,在張忠富召集的第一次村民會上,村民看著這位矮小精悍的扶貧隊長,滿心懷疑。「當時,張隊長堅定地說,要脫貧、先修路,要致富、必修路!」
修路要佔山佔地,有村民提出反對意見。張忠富先後60多次進山入戶,做群眾的思想工作。「他不發脾氣,輕聲細語,促膝交談。」易豐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17年1月,大雪封山,當張忠富踏雪步行20多公裡進村時,早已成了「雪泥人」。村民們聞訊趕來,拿乾淨的衣服鞋襪給他換上,紅著眼眶責備他:為了修路,你怎麼連命都不要了!從那以後,再也沒有人因佔地補償而阻工。
為了儘快把路修好,張忠富幾乎每天都在現場指導,勘察線路,手握鋼釺、鐵錘開鑿巖石。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李寶軍記得,修路的2年時間裡,張忠富穿破了5雙膠鞋。
記者經過一片茶園時,雲霧中傳來親熱的問候:「是張隊長啵?」回應還未落音,只見一名中年漢子匆匆奔下山坡,滿面笑容地和張忠富拉起家常。
這位村民叫覃事耀。去年6月,覃事耀在茶園勞作時,被五步蛇咬傷,村民開車緊急將他送到醫院搶救後脫險。「醫生說,當時多耽誤半個鐘頭,就無力回天了。」在金河村,以往村民突發疾病,只能抬著擔架去醫院,往往耽誤寶貴的救治時間。「多虧張隊長修了這條路,他是我的救命恩人。」覃事耀說。
產業幫扶富民增收
「天路」修通後的一天,張忠富要從村部出發,前往鎮政府開會,雪路難行,他凌晨4時30分就出了門。「天路」沿途有8戶農家,全都亮起了燈,打開了門,每經過一戶,老百姓就拉住他說,已經做好早飯,要他吃了再走。
「老百姓的認可,是張隊長用腳一步步走出來的。」南北鎮黨委書記覃浩說,在張忠富的帶領下,金河村成了全縣的「脫貧先鋒」,以零問題交辦、滿意度98.6%的成績通過國家第三方評估驗收,摘掉了「窮帽」。截至2019年底,金河村脫貧179戶569人,僅2戶3人未脫貧。
摘掉貧困帽後,鄉親們以為工作隊要離開金河村,他們聯名給石門縣委寫了一封飽含深情的挽留信,76名鄉親按下鮮紅的手印。「76個紅手印」的故事,一時成為石門縣駐村幫扶工作的佳話。「說實話,我沒有因為這封信感到驕傲,而是覺得責任更重。」張忠富深知,一條路並不能徹底改變金河村的貧困,村民還需要更多的幫扶。
一路走,張忠富沿途察看林叢、山間的蜂箱。將近一個月大雨,山上野花少了,蜜蜂無處採蜜,大量蜜蜂死亡。來不及商議,張忠富抄近道來到村民鄧先鶴家。鄧先鶴養了53箱蜜蜂,已有12箱蜜蜂餓死。張忠富當即給石門縣蜂業合作社打電話,請求養蜂專家進山指導。
「幾乎家家都養了蜂。一箱蜜蜂一年產蜂蜜超過5公斤,每公斤能賣240多元。」張忠富介紹,「天路」修通後,通過產業幫扶,金河村的野蜂蜜最先在山外打響品牌。目前,全村有野蜜蜂2000多箱,年產野蜂蜜1.5萬公斤,供不應求。
「『天路』修通後,成了群眾致富的康莊大道。」金河村村委會主任鄒永紅告訴記者,有了「天路」,農產品都運出了山。幫扶工作隊組織茶農成立合作社,建起加工廠,金河野茶純天然、零農殘,每公斤賣到2000元。村裡還種植中藥材500多畝、金錢柳1200畝。2014年至2019年,人均純收入從不足3000元提升至9800多元。
中午時分,一行人到達金河村白竹山片區。村民們聞訊紛紛來到村口迎接,跑在最前面的,是村裡的幾條大黃狗。它們像迎接主人一樣,搖著尾巴,圍在張忠富前後轉。
雲霧逐漸散開,只見「天路」入雲端,山村美如畫。「張隊長把自己當村裡人,把我們當親人。有他在,日子越過越美!」鄒永紅笑道。
【考察調研手記】
4月至6月,按照省委決定,省委組織部派出考察組,深入脫貧攻堅一線開展專項考察調研,了解掌握脫貧攻堅一線幹部表現,發現識別優秀幹部,為基層幹部加油鼓勁。
考察調研組到石門縣金河村走訪調研,聽到的全是張忠富和「天路」的故事。村民說,幾代人盼了上百年,張忠富終於幫助他們修好通往山外的路。
考察調研組組長劉臘幹說:「張忠富捨得吃苦,辦事有想法,對群眾真誠。他堅守大山4年來,扎紮實實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用頑強奮鬥、實幹擔當生動詮釋了信仰的力量;不講條件、不求回報、不怕代價,以純粹樸實、默默奉獻的精神彰顯了共產黨人的精神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