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了「領頭羊」,嶺頭大變樣
——記湖南女子學院駐會同縣嶺頭村幫扶工作隊隊長丁堯
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雷鴻濤
位於雪峰山脈的會同縣高椅鄉嶺頭村,四周青山環抱。
1月8日,冬日暖陽下,村裡一棟棟侗族特色的木樓高低錯落,猶如世外桃源。
「從32歲到38歲,我把最美好的青春獻給了扶貧。」遠眺嶺頭村,湖南女子學院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丁堯感慨地說,雖有愧於家人,但這是他人生中最難忘的一段經歷。
2015年至2017年,丁堯被單位派到雙牌縣瀧泊鎮卿家巷村駐村幫扶。2018年,組織找到已從雙牌返校的丁堯,對他說,學院駐嶺頭村幫扶工作隊隊長因病無法工作,希望他再次「出徵」。
「我當時猶豫了一下。」丁堯說,年近7旬的父親剛做完心臟手術,小兒子剛出生,大女兒馬上小升初,家裡實在離不開。「但我是黨員,我不去誰去?」他接著說。
車子飛馳在通往嶺頭村的水泥路上,丁堯說起2018年11月帶著行李進村的情景。
嶺頭山美,但大山也把村子與外界隔斷了。當時,還沒有343省道,從嶺頭村去縣城,得先走一段泥巴路,再坐渡船,然後坐車,50公裡左右路程需3個小時。
進村那天剛好下雨,丁堯扛著行李走在泥濘裡,爬了半小時,想了半小時:要致富,一定要先修路。
進村不久,丁堯發現村裡黨組織軟弱渙散,群眾滿意度低,決定從抓黨建開始,採取支部聯誼共建、開展紅色教育、建設黨員活動場所等舉措,讓黨組織作用逐漸發揮出來。
進村2個月,經多方籌資,嶺頭村第一條水泥路建成。後來,343省道建成通車,穿村而過,2.6公裡村主幹道硬化,水泥路實現戶戶通,村民去縣城只要40分鐘。
路通了,村民致富的大門慢慢敞開了。嶺頭村多南竹,以前運不出去,不值錢。路通後,村裡建起南竹加工廠,還建了200畝楊梅基地、種了200多畝中草藥。
1月8日上午10時許,54歲的貧困村民蘭愛桃來到村裡的民宿上班——鋪被子,打掃衛生。她說,她有這份工作,是因為參加了民宿專業培訓班。
除了山多,嶺頭村「4050」婦女也多,呆在家裡的就有66人。幫扶工作隊通過培訓「巧手」,打通了村民另一條「致富路」。
「我們利用學院學科專業優勢,實施『母親賦能工程』,將扶貧與扶志、扶智相結合。」丁堯說,通過開展系列培訓,有效將學院學科專業建設跟脫貧攻堅結合起來,將女性人才培養與社會服務結合起來。
嶺頭村是第四批全國傳統村落、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村裡提出「遊高椅、住嶺頭」的發展思路。在丁堯推動下,湖南女子學院組織村裡「4050」婦女進行酒店管理、普通話、民宿專業技能培訓等。2019年7月,村裡第一棟民宿建成。現在,民宿每年可為村裡帶來5萬多元收益。
53歲的貧困村民胡彩雲在民宿餐飲部上班。她說,客人點得最多的菜是村民自產自銷的土雞土鴨和臘肉。1月8日晚,就有客人預訂了3桌。
幫扶工作隊還請專家來村裡,進行女紅、竹蓆編織等技能培訓。村裡婦女掌握這些技能後,在家裡搞編織,不出門就有收入。
2年多來,幫扶工作隊共組織各類面向婦女的培訓13期,實現村裡「4050」婦女培訓全覆蓋。嶺頭村已整村脫貧出列,群眾滿意度達100%。作為嶺頭村脫貧致富的「領頭羊」,丁堯也因工作業績突出而被記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