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典故背後的故事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2020-08-28 詩酒煮年華

大唐開元的時候,有個文藝青年叫祖詠,很有個性。

祖詠在長安參加高考,作文題是「終南望餘雪」。

唐代進士考試一般在春天舉行,因此也稱為「春闈」。考試當然不考數理化,考時務策與詩賦。時務策要求考生針對國家大事給出明確的建議,考得是經世濟民的學問,而詩賦則考察考生的文學才華和學識水平。

在大唐,詩賦要寫不好,肯定是不能當公務員的。按照要求,考生必須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長律。那天雪後初晴,沒有霧霾,祖詠極目遠眺,終南山北麓白雪皚皚,絲絲寒意襲來。他略微思索了一下,唰唰唰寫下了這首《終南望餘雪》:

終南陰嶺秀,

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

城中增暮寒。

寫完了四句,就此擱筆交卷。考官一看,這誰啊?張鐵生同學穿越回來了?不符合要求啊,重寫!祖詠斜睨了考官一眼,心裡默默鄙視了下考官的鑑賞水平,慨然道:「詩意已盡矣!」對考官的要求堅定地說了NO!所幸最後主考官慧眼識才,被詩中高寒蒼秀的雪景及悲天憫人的情懷所打動,祖詠還是被破格錄取了。

回歸正題。說完了祖詠擱筆的事,我們來說說祖詠「投筆」的故事。

年輕的祖詠不僅詩文寫得好,更有一顆報效祖國的紅心,是那種眼裡有光、心中有愛的熱血青年。有一年冬天祖詠到了薊門,登高遠望,雪花飄飄,北風蕭蕭。他萬千感慨,意氣風發地寫下了這首《望薊門》:

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裡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侵胡月,海畔雲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唐代薊門(今天津薊縣一帶)是屯兵的邊防重鎮,主要防止契丹人的入侵。詩中描繪了邊關的壯麗景色,抒發了自己立功報國的壯志雄心。全詩意境開闊,氣格雄渾,撲面而來的盛唐氣象,滿滿的正能量。當然,不是說寫文章只能寫正能量。弘揚謳歌真善美,揭露鞭笞假醜惡,是相輔相成並不矛盾的。不管你是進士,還是小學生,都是一樣的。當時各地節度使擁兵自重,正是安史之亂的前夜,邊患未平,內憂又起,因此詩中也有對戰亂即起的擔憂。

祖詠的詩裡用到了兩個典故。

少小雖非投筆吏」,這句裡的典故「投筆吏」說的是漢代班超

《後漢書》記載,有資深相士說班超「生燕頷虎頸,飛而食肉,此萬裡侯相也。」可班超30歲的時候,還在衙門裡以抄寫文書謀生,也沒個正式的編制。那會兒島國的大和民族剛從中國學會種大米,使鐵器,佳能、理光這些公司都沒影兒呢,當然也沒有複印機。可朝廷的各種文件一樣很多啊!上班倒不用996,但是天天抄來抄去的能有什麼出息?人生的路只會越走越窄啊。

在洛陽一個乾燥悶熱的夏日午後,班超抄了100份《關於開展學習貫徹御史中丞520重要講話精神進一步加強機關幹部學習儒家經典的重要通知》後,憤然起立,抬手把筆給扔了!長嘆道:「大丈夫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豈能在筆硯間消磨歲月哉!「

傅介子與張騫都是漢代響噹噹的人物。傅介子在漢昭帝時出使大宛,殺了在匈奴和大漢之間搖擺的樓蘭王,樓蘭從此依靠附漢朝,不敢再叛。張騫名氣更大,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國與中亞、西亞、南亞以及通往歐洲的陸路交通,是絲綢之路的開拓者。

一起抄文件的同事們睜大了雙眼,驚愕中帶著嘲笑看著口出狂言的班超。而志在青雲的班超則斬釘截鐵地回應:「小子安知壯士之志哉!」投筆從戎後的班超,先隨竇固出擊北匈奴,後又奉命出使西域。在鄯善國(就是原來的樓蘭國)帶領三十六人的一個小分隊,以驚人的膽略殺了匈奴使團一百三十多人,讓鄯善王從此死心塌地認了漢朝做大哥。在其戎馬生涯的三十多年裡,班超以非常有限的兵力,面對強大的北匈奴,在西域複雜多變的國際環境中,縱橫捭闔,為大漢西域邊防的安寧與民族融合及絲綢之路的暢通做出了卓越貢獻。後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世稱「班定遠」。相士所言,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班超出使西域圖

論功還欲請長纓「裡的典故「長纓「,源自西漢終軍。

秦朝末年,南海郡尉趙佗乘天下大亂之際,自號「南越武王」。 漢初趙佗受漢高祖賜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後又脫漢,分疆裂土,不聽朝廷號令。漢武帝為加強與南越的關係,召南越王及王太后入朝,以絕邊患。公元前112年的夏天,年輕的終軍毅然為國請纓,出使南越:「願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終軍不需要一個支點,只需要一根繩子,就要把南越王綁回來。

背靠著強大的漢王朝,勇敢睿智的終軍說服了南越王。但南越丞相呂嘉不願意臣服大漢,發動兵變攻打南越王及漢使,終軍蒙難,年僅二十餘歲。而此時的漢王朝經過十幾年的休養生息,韜光養晦,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國力強大。在北方數次大敗匈奴,迫使匈奴遠走漠北。與此相反,南越內部綠字營樛太后和藍字營丞相呂嘉之間矛盾重重,最終兩派互相火併。當年冬季,漢武帝發兵十萬,一舉消滅了南越的割據勢力,完成了對嶺南地區的統一。你看,搞分裂是沒有結果的,統一是大勢所趨,誰也擋不住!

再說回祖詠。在唐代,進士及第不一定就安排正式工作的。祖詠雖然考中了進士,但長期未授官。後短暫入仕,又遭遷謫,仕途上一直不得意。其後歸隱汝水一帶,漁樵終老。可見,太有個性是不適合在官場當差的。

好了,不說了。講完詩人先賢的故事,我心潮澎湃,熱血沸騰。創業環境這麼好,怎麼還能天天坐在辦公室發呆呢?我決定效法前賢,投筆去也。乃口佔一絕:

仰天大笑氣如山,

胡為年年擊鍵盤。

且舞東風投筆去,

南門擺下路邊攤。

品天下美酒,閱古今華章。關注,讀詩詞,學歷史,品味人生!

相關焦點

  • 詩詞地圖之春秋三千載,史歷六朝都,光耀紫禁城,大美最北京
    一直在寫有關詩詞與城市之間的關係,以行走地圖的方式來記錄自己所走過那些充滿詩意浪漫的城市。我的目標是至少記錄自己所走過一百座城市。那些詩浪漫意的故事,那些雄渾厚重的歷史,那些文脈興盛的人文,那些煙火人間的風情,那些風光秀美的景致,是吸引我前往每個城市的緣由。
  • 「一起讀詩詞」古詩詞中隱藏的文化之美—小學生要知道的文化典故
    小學友們,你們知道「典故」是什麼意思嗎?學習詩詞時,我們會經常聽到這個詞語。「典故」這個名稱由來已久,最早出現在《後漢書》中,意思是典制和掌故。在詩詞中,「典故」是指歷史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或者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或事件。「用典」是古詩詞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典故」用得適當,可以起到很好的修辭效果。
  • 刀筆吏
    總的來說,刀筆吏其實是一種低級別官員,但不可小覷。刀筆吏在古代訴訟中,有時能夠獨當一面,在案件的勝負中起到關鍵作用,當然這與當時的訴訟程序不完備,重口供而輕調查,缺乏辯論程序有很大關係,因而在刀筆吏的刀筆之下往往發生以一詞一句而定乾坤的效果。
  • 如何在詩詞中使用典故?
    如何在古詩詞中使用典故◎南郭居士查典故的基本釋義,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後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於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本文所說的典故是為第二種含義,簡言之就是詩詞或文章等,引用古書中的故事或詞句。
  • 豔絕京都琴詞揚 出彩鷹城警花亮——記《中國詩詞大會》季軍胡豔琴
    2月15日,記者走近胡豔琴,品讀她「風雲三尺劍,花鳥一床書」的「詩詞」故事。  1  鷹城警花出才俊  詩書絕倫耀京都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青梅竹馬。」  「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兩小無猜。」
  • 筆的雅稱與衍生的詞語
    元 虞集 《題範德機詩後》詩:「玉堂妙筆交遊盡,投老 江 南隔死生。」3.猶佳作。宋代郭若虛 《圖畫見聞志 王氏圖畫》:「卿所進墨跡並古畫,復遍看覽,俱是妙筆。」(11)體現文章韻味風格的叫「文筆」。出處見東漢時期王充《論衡 超奇》:「豈無憂上之吏哉?乃其中文筆不足類也。」
  • 井延坡工作室丨攜筆從戎!今日請長纓,慷慨從軍行
    攜筆從戎!
  • 詩詞中常見的36個文化典故,助你讀懂詩意中華
    典故,是詩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典故不僅可以使詩句表達更加形象,還讓詩句含蓄典雅,別有意趣。「雙鯉」指代書信?「懷橘」指孝順父母?36個古詩詞中常見的文化典故,幫孩子讀懂詩意中華。終軍說:「請給我一根長纓,我一定把南越王抓來。」後比喻殺敵報國。漢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 描寫冬天的詩詞50首,收藏吧!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5[宋]   盧梅坡《雪梅》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6[宋]   盧梅坡《雪梅》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詩俗了人。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