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筆吏

2021-02-13 肖瓊的閒思錄

「刀筆吏」這個詞,第一次遇見,出現在史記-飛將軍列傳裡,李廣自殺前,非常憤懣地說」且廣年六十餘已,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再然後,最近寫的《汲黯傳》裡,也出現了汲黯大罵張湯的片段:「天下謂刀筆吏不可為公卿,果然,必湯也,令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

從這兩處看來,漢朝的刀筆吏,應該不是什麼善茬。

於是在網上查閱了一些資料。

先說「刀筆吏」的刀,是長這個樣子的。

因此,「刀筆吏」中的「刀」,是真正的刀,也被稱為「書刀」,「削」,類似於現在橡皮的作用,把竹簡上寫錯的字削掉,然後再用筆寫上正確的字。

在紙張尚未普及之前,竹木簡牘是古人最常用的書寫載體,如有錯訛,便用書刀刮削簡牘表層來刪改。

這裡又出現了「削」和「刪」,孔子寫《春秋》,經常說的「筆則筆,削則削」,意思就是,該寫的一定要寫上,該刪除的一定要刪除。

什麼樣的人會成為「刀筆吏」?

這裡要說到秦漢時期兩個不同的群體:儒士和文吏。

儒生以治經為主要任務,按今天的話來說,屬於高級知識分子,社會精英,掌控著國家的意識形態,負責精神文明建設,以維護儒家精神道義為己任,以立德立言立功為目標,學而優則仕。

文吏是各級政府中負責筆墨文書的小吏,主要任務是「雕琢文書」、「治書定簿」、「案獄考事」、「移書下記」。

文吏因隨身攜帶書刀(削竹木簡用)和毛筆,又被稱為「刀筆吏」。

做一名文吏很不容易。漢代通過考試選拔文吏,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引《尉律》記載說:「學童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史。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太史,並課最者以為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這種考試的難度,不亞於今天的公務員招考。

這些人在各級政府處理筆墨文書,筆墨功夫精湛,熟悉法律條文,可以處理具體的日常事務。

總的來說,刀筆吏其實是一種低級別官員,但不可小覷。

刀筆吏在古代訴訟中,有時能夠獨當一面,在案件的勝負中起到關鍵作用,當然這與當時的訴訟程序不完備,重口供而輕調查,缺乏辯論程序有很大關係,因而在刀筆吏的刀筆之下往往發生以一詞一句而定乾坤的效果。

刀筆吏們如果有德行操守,就能拯救萬民,弄不好,他們就成為了當政者手中的刀,比如,司馬遷,李廣,都曾受過刀筆吏的酷刑和審問。

接下來,看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幾位刀筆吏:

1、《戰國策·秦策五》:「臣少為秦刀筆,以官長而守小官,未嘗為兵首。」只有刀筆二字,但顯然是刀筆吏的簡稱。

2、《史記·蕭相國世家》:「蕭相國何於秦時為刀筆吏,錄錄未有奇節。」蕭何就是秦國的一個普通刀筆吏,庸庸碌碌,並沒有發現他有什麼奇異之處;

    蕭何是西漢初期政治家,「漢興三傑」之一,沛地(今屬江蘇沛縣)人。他早年任秦沛縣獄吏(即刀筆吏),後來輔佐劉邦起義,攻克鹹陽後,諸將皆爭奪金銀財寶,唯獨他卻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並由此深知民間疾苦,對日後制定漢初國家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3、《漢書·張湯傳》:「湯無尺寸之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位三公,無以塞責。」

張湯的出身也是刀筆吏,但最後位至三公。……

當然,還有一個刀筆吏,就是水滸傳中的宋江(歷史也確有宋江其人),

《水滸傳》裡寫宋江時,有一闕《臨江仙》贊他:

「起自花村刀筆吏,英靈上應天星。疏財仗義更多能。事親行孝敬,待士有聲名。濟弱扶傾心慷慨,高名水月雙清。及時甘雨四方稱。山東呼保義,豪傑宋公明 。」

宋江是鄆城縣押司,就是典型的「刀筆吏」。

「刀筆吏」的整體影響力,目前整理出來有兩點:

先是對於漢賦的形成有貢獻。

這裡要提到秦代的一部字書《蒼頡篇》,它是我國古代繼《史籀篇》之後的又一部啟蒙識字課本,它最初由三篇文字構成,分別是秦丞相李斯的《蒼頡篇》、中車府令趙高的《爰歷篇》和太史胡毋敬的《博學篇》,共20章,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書同文」政策的產物。

習慣上,人們把李斯等人編寫的《蒼頡篇》原本稱之為「秦三蒼」,這些書的前身,都是秦朝「刀筆吏」編寫。

這本新的《倉頡篇》,就是漢初的蒙學課本,相當於當時的小學教材,它的特點就是將常用字變成句子,帶韻律,方便記憶,後來的漢賦大家司馬相如、楊雄應該都讀過。

因此,「刀筆吏」們先是為漢賦編寫教材,把識字量普及,其次是思想層面,"刀筆吏"其小無內,其大無外的思維方式,又使漢代賦家在作賦時,抱著"競於使人不能加也"的儀則心理,而形成閎衍巨麗的賦風。

隨著紙張的出現和普及,人們將不再需要用刀來進行文案修改了,但「刀筆吏」的叫法一直存在。

自宋元後,人們又往往特將訟師幕僚稱作「刀筆吏」,顧名思義就是謂其深諳法律之規則,文筆犀利,用筆如刀。

再舉一個例子,曾國藩曾經將湘軍與太平天國打仗的「屢戰屢敗」寫成「屢敗屢戰」,同樣的事件同樣的四個字,寫成後者得到的是鹹豐皇帝的褒獎,因為那裡傳達了一種信念。

其實我想說的是,刀筆吏真正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們的思維,字裡乾坤,藏著生死、榮辱,藏著春秋大義,也藏著欲加之罪。

這個大概一直延續到了現在吧。

說來說去,「刀筆吏」在我心中的形象,總還是難以正面起來。

將文字用作「刀」,這便少了「文心」,我輩讀書人,還是少一點「刀筆吏」思維比較好。

(文中引用了網絡中不少詞條,在此一併謝過原作者們)

相關焦點

  • 【法治星空】「刀筆訟詞」中的法律智慧
    舊時公牘稱「刀筆」,指書寫工具。《後漢書》中云:「古者記事,書於簡冊。
  • 文字源流3——「丕」「吏」
    最初「不」和「丕」是同一個字,後來由於增加飾筆,在豎筆「丨」上增加圓點或者橫筆,逐漸分化出兩個字形,大約在東漢時期「不」和「丕」產生了分化,「丕」成了獨立字形。《說文解字》中「從一」的說法不可取,與「一」無關。早期的文獻裡表達「丕」的含義都是用「不」字。比如《詩經 大雅 文王》「有周不顯,帝命不時,文王陟[zhì]降,在帝左右。」《詩經 周頌 清廟》「不顯不承,無射於人斯。」
  • 詩詞典故背後的故事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寫完了四句,就此擱筆交卷。考官一看,這誰啊?張鐵生同學穿越回來了?不符合要求啊,重寫!祖詠斜睨了考官一眼,心裡默默鄙視了下考官的鑑賞水平,慨然道:「詩意已盡矣!」對考官的要求堅定地說了NO!所幸最後主考官慧眼識才,被詩中高寒蒼秀的雪景及悲天憫人的情懷所打動,祖詠還是被破格錄取了。回歸正題。說完了祖詠擱筆的事,我們來說說祖詠「投筆」的故事。
  • 都說用筆如刀,原來筆是將軍造
    書法中有一個名詞叫做用筆如刀,說的是寫字有力量。刀有刀鋒,筆也有筆鋒,刀給人以力量感,書法最基礎的美感也是一種力量感。這或許便是文武之間天然存在的一種聯繫。而這種聯繫在筆上更是大有說法,你可能不知道,文人手上的那支筆,是出自一位武將之手。
  • 談「運筆如刀」對書法的拓展(之一)
    自拍今天我們看魏碑,就來談一談「運筆如刀」對書法的拓展。刀刻斧鑿,指的是縱深的運動,而毛筆揮灑的書寫,指向的是平面的運動。 但是,書和契兩者在發展過程裡,一開始契刻工作者和書寫工作者,是兩撥人。書寫工作者相對來說是比較貴族化的,契刻更多是工匠或底層人士行為,屬技術性工作。秦漢以後,尤其是刀筆吏的出現,書和契往往是同一個人完成兩項不同的工作。
  • 官、吏是從什麼時候分出界限的,清代的吏又有哪些類別?
    「官吏」原意都是指管理國家政務的官員,但經過時間的演變官與吏逐漸分離,形成了官高吏低的局面。時至清代,吏的地位更低,不入九品十八級,連未入流都算不上。吏,本來也是官的稱謂。在上古時期或是秦漢時期,吏其實也是官,這一概念到明清也仍然在沿用。
  • 劍與刀,藏著中國文化的奧妙
    今天切菜拿著菜刀的時候,想到我們生活中很多時候用到了刀啊。指甲刀,大家都用吧。做衣服要用剪刀,小學生要用削筆刀、卷筆刀,砍柴的用鐮刀,工人用的玻璃刀、銑刀,寫書法的用的裁紙刀,篆刻的刻刀,古是小吏也稱刀筆吏,醫生呢有手術刀,小針刀,木工有木刀,軍人有軍刀,庖丁有解牛刀,不勝枚舉啊。 而和刀齊名的劍,卻沒有像刀一樣成為百姓之日用。這其間有沒有什麼道理呢? 都是利器,刀能利天下,而劍呢?劍似乎總是高高在上?
  • 箱中吏
    柳子明取來工具,把機箱打開,發現在硬碟和網卡之間坐著一個小人。小人身高只有兩寸,頭上有仙鶴一樣的白髮,穿著皂色的吏袍,手裡拿著一把短劍。小人如常人一樣整衽行禮,口吐雅言,自稱叫做箱中吏。柳子明問它的來歷,箱中吏說,古時灶中有王爺,可以記錄家中善惡。今人多追求機巧,皆用煤氣或電灶臺,王爺無處藏身,只好派了小吏在各家的電腦機箱裡,履行灶神的職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 幽靈般的"吏"治
    中國自宋以來,「官」與「吏」就是分離的,官以科舉出身,擅長的無非是經史辭章,但對於財稅、經濟、司法,均一無所長,於是只能將後者委之於吏。宋、明、清之體制,官常有升遷、有調防,而吏卻是永不升遷、無調防,這勢必造成久居地方的「吏」,成為最大的地方勢力和利益集團。
  • 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強調,黨要管黨,首先是管好幹部;從嚴治黨,關鍵是從嚴治吏(managing officials strictly)。近日,《人民日報》在網上進行了一項關於如何進行從嚴治吏的調查,收到讀者4000多份有效回復。
  • 「以吏為師」心態背後的權力魅影
    不知道當時聽到這句訓斥的山城警察們的內心深處產生了多大的震動和漣漪,筆者看到這句話時則想到的是「以吏為師」背後的官本位思想沉渣泛起,描繪的是一位權力魅影下的官員生動肖像。誠如作者所言,王局長的說這句話一半是為了鼓勵警察們多學習多讀書,一半是為了表明自己的學問高,「學高為師」、「身正為範」嘛。
  • 古代最底層的鬥食之吏
    《戰國策》中範雎對秦昭王建言獻策中說到秦國的官吏中,最低級別的吏為鬥食之吏。根據現代學者的解釋,鬥食為「最低俸祿,每天一鬥二升」。《中國糧食史圖說》中考證秦國和秦朝的一鬥等於十升,一升等於二百毫升。現代社會正式入編的公職人員,剛入職者工資待遇也不高,以目前的2020年為例,一般最低工資大約也在3000元以上吧(經濟條件差的一些地方可能低於這個數),與古代吏員的待遇差不多,因此大多數公職人數仍屬於鬥食之吏這個範疇。
  • 書法答疑:啟功說的「透過刀鋒看筆鋒」「師筆不師刀」如何理解?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透過刀鋒看筆鋒」、「半生師筆不師刀」,是啟功先生《論書絕句》裡面的兩句詩,這裡的「師筆」、「師刀」是什麼意思呢?啟功先生對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透過刀鋒看筆鋒」「師筆不師刀」就是要通過碑刻、拓本看出作者的筆法,體味作者用毛筆是怎麼寫出來的,這需要一點眼力和經驗:第一、要明白碑刻上的字不是毛筆書寫的原狀如果像刻石頭那麼,一個筆畫要上下左右四下而寫成這樣寫字,每筆描成方形,不應是運筆寫字的常道。
  • 「原創」腦力檢測:看圖猜成語再接龍(筆能開花,莫非是文曲星)
    我們繼續往下,先上圖,你來看圖猜成語:這支筆真的可以,幾筆就畫出朵逼真的花兒來,對應的成語應該是……再上一圖,請看:這個就更直接了,筆上不是毛了,變成了花,你應該明白這個成語了吧?對應的成語應該是……再上一圖,請看:呵呵,這個是太清楚的表示了這個成語了,我就不多說了,看了上面的圖後,你一定已經有了一個成語來對應這些個場景了吧,這個成語是:為了助興,我再列出類似的成語如下,供你參考:刀筆老手潤筆之資耍筆桿子紙筆喉舌筆筆直直大筆一揮
  • 女面試官:「刀」字加一筆,是什麼字?高材生:力,當場被淘汰
    女面試官:「刀」字加一筆,是什麼字?面試官讓兩位做了自我介紹,隨後問了一些技能上的問題,最後一道題是這樣的:「「刀」字加一筆,是什麼字?」幾分鐘過去了,那位女生率先舉手站起來作出回答:「刀」字加一筆,是什麼字?」這個問題太簡單了,面試官您確定出這道題,面試官:嗯,一聲,那位高才女生接著說道:是個「力」字。
  • 「用筆如刀——林劍丹篆刻展」浙江美術館開幕
    2018年9月28日下午,「用筆如刀——林劍丹篆刻展」在浙江美術館開展。展覽展出林劍丹先生精品佳作120餘件,其中篆刻作品90件,書法作品11件,其他藝術品14件。展覽將展至10月14日。林劍丹先生,出生於1942年,浙江平陽(今蒼南)人。師承方介堪、王敬身先生。國家一級美術師。
  • 被食物噎住窒息,用刀和筆切開氣管是什麼急救方法?
    三人立刻行動,用一把小刀和筆,冷靜地做了氣管切開,救了她一命。真夠幸運的。用刀和筆所做的,是一種稱作「環甲膜切開術」或「環甲膜穿刺術」的應急手術。這種手術能在頸部氣管打開一個缺口,從而使窒息者的肺能獲得空氣,避免窒息。環甲膜是位於甲狀軟骨下部、環狀軟骨上部的一塊氣管壁。
  • 「以吏為師」學什麼
    自從秦始皇規定「以吏為師」以來,政府的行為方式從來都是百姓模仿的榜樣,現在也還是這樣。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從羅平縣「市容監察大隊」的「打狗行動」中,能夠得出什麼結論來呢?  不久前,甘肅銅川一名中學女教師因學生張某未完成作業,將其「教育」了一頓。結果第二天,學生家長糾集多人找上門來對教師夫婦進行暴力毆打,這位47歲的女教師竟然被毆打致死。
  • 其實官與吏是兩種不同的職位,不可混為一談了
    官,吏事君也,從宀,從¤,¤猶眾也。此與師同意。而「吏」則相當於是外聘人員,是地方官員為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臨時招來的助手,其主要職責就是輔佐「官」來實施執行具體的行政工作,並不是在編人員,無法享受到穩定的朝廷待遇。所以可以說「官」的身份往往要比「吏」更高一些,也更具優越感。前途發展大相逕庭一般而言,可以做官的都是有學識、能出口成章、舞文弄墨的進士、翰林。
  • 筆的雅稱與衍生的詞語
    收集整理/熊多智「筆」,《禮 曲禮》:史載筆,士載言。註:筆,謂書具之屬。「筆」是會意兼形聲字,最早寫作「聿」,讀音為[yù],是「筆」(「筆」之繁體)的本字。《釋名》:筆,述也。述事而書之也。《爾雅 釋器》:不律謂之筆。註:蜀人呼筆為不律也。《說文解書》:筆,秦謂之筆。從聿,從竹。徐鍇曰:「筆尚便疌,故從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