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筆吏」這個詞,第一次遇見,出現在史記-飛將軍列傳裡,李廣自殺前,非常憤懣地說」且廣年六十餘已,終不能復對刀筆之吏「。
再然後,最近寫的《汲黯傳》裡,也出現了汲黯大罵張湯的片段:「天下謂刀筆吏不可為公卿,果然,必湯也,令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
從這兩處看來,漢朝的刀筆吏,應該不是什麼善茬。
於是在網上查閱了一些資料。
先說「刀筆吏」的刀,是長這個樣子的。
因此,「刀筆吏」中的「刀」,是真正的刀,也被稱為「書刀」,「削」,類似於現在橡皮的作用,把竹簡上寫錯的字削掉,然後再用筆寫上正確的字。
在紙張尚未普及之前,竹木簡牘是古人最常用的書寫載體,如有錯訛,便用書刀刮削簡牘表層來刪改。
這裡又出現了「削」和「刪」,孔子寫《春秋》,經常說的「筆則筆,削則削」,意思就是,該寫的一定要寫上,該刪除的一定要刪除。
什麼樣的人會成為「刀筆吏」?
這裡要說到秦漢時期兩個不同的群體:儒士和文吏。
儒生以治經為主要任務,按今天的話來說,屬於高級知識分子,社會精英,掌控著國家的意識形態,負責精神文明建設,以維護儒家精神道義為己任,以立德立言立功為目標,學而優則仕。
文吏是各級政府中負責筆墨文書的小吏,主要任務是「雕琢文書」、「治書定簿」、「案獄考事」、「移書下記」。
文吏因隨身攜帶書刀(削竹木簡用)和毛筆,又被稱為「刀筆吏」。
做一名文吏很不容易。漢代通過考試選拔文吏,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引《尉律》記載說:「學童十七以上始試,諷籀書九千字,乃得為史。又以八體試之,郡移太史,並課最者以為尚書史。書或不正,輒舉劾之。」這種考試的難度,不亞於今天的公務員招考。
這些人在各級政府處理筆墨文書,筆墨功夫精湛,熟悉法律條文,可以處理具體的日常事務。
總的來說,刀筆吏其實是一種低級別官員,但不可小覷。
刀筆吏在古代訴訟中,有時能夠獨當一面,在案件的勝負中起到關鍵作用,當然這與當時的訴訟程序不完備,重口供而輕調查,缺乏辯論程序有很大關係,因而在刀筆吏的刀筆之下往往發生以一詞一句而定乾坤的效果。
刀筆吏們如果有德行操守,就能拯救萬民,弄不好,他們就成為了當政者手中的刀,比如,司馬遷,李廣,都曾受過刀筆吏的酷刑和審問。
接下來,看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幾位刀筆吏:
1、《戰國策·秦策五》:「臣少為秦刀筆,以官長而守小官,未嘗為兵首。」只有刀筆二字,但顯然是刀筆吏的簡稱。
2、《史記·蕭相國世家》:「蕭相國何於秦時為刀筆吏,錄錄未有奇節。」蕭何就是秦國的一個普通刀筆吏,庸庸碌碌,並沒有發現他有什麼奇異之處;
蕭何是西漢初期政治家,「漢興三傑」之一,沛地(今屬江蘇沛縣)人。他早年任秦沛縣獄吏(即刀筆吏),後來輔佐劉邦起義,攻克鹹陽後,諸將皆爭奪金銀財寶,唯獨他卻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並由此深知民間疾苦,對日後制定漢初國家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
3、《漢書·張湯傳》:「湯無尺寸之功,起刀筆吏,陛下幸致位三公,無以塞責。」
張湯的出身也是刀筆吏,但最後位至三公。……
當然,還有一個刀筆吏,就是水滸傳中的宋江(歷史也確有宋江其人),
《水滸傳》裡寫宋江時,有一闕《臨江仙》贊他:
「起自花村刀筆吏,英靈上應天星。疏財仗義更多能。事親行孝敬,待士有聲名。濟弱扶傾心慷慨,高名水月雙清。及時甘雨四方稱。山東呼保義,豪傑宋公明 。」
宋江是鄆城縣押司,就是典型的「刀筆吏」。
「刀筆吏」的整體影響力,目前整理出來有兩點:
先是對於漢賦的形成有貢獻。
這裡要提到秦代的一部字書《蒼頡篇》,它是我國古代繼《史籀篇》之後的又一部啟蒙識字課本,它最初由三篇文字構成,分別是秦丞相李斯的《蒼頡篇》、中車府令趙高的《爰歷篇》和太史胡毋敬的《博學篇》,共20章,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書同文」政策的產物。
習慣上,人們把李斯等人編寫的《蒼頡篇》原本稱之為「秦三蒼」,這些書的前身,都是秦朝「刀筆吏」編寫。
這本新的《倉頡篇》,就是漢初的蒙學課本,相當於當時的小學教材,它的特點就是將常用字變成句子,帶韻律,方便記憶,後來的漢賦大家司馬相如、楊雄應該都讀過。
因此,「刀筆吏」們先是為漢賦編寫教材,把識字量普及,其次是思想層面,"刀筆吏"其小無內,其大無外的思維方式,又使漢代賦家在作賦時,抱著"競於使人不能加也"的儀則心理,而形成閎衍巨麗的賦風。
隨著紙張的出現和普及,人們將不再需要用刀來進行文案修改了,但「刀筆吏」的叫法一直存在。
自宋元後,人們又往往特將訟師幕僚稱作「刀筆吏」,顧名思義就是謂其深諳法律之規則,文筆犀利,用筆如刀。
再舉一個例子,曾國藩曾經將湘軍與太平天國打仗的「屢戰屢敗」寫成「屢敗屢戰」,同樣的事件同樣的四個字,寫成後者得到的是鹹豐皇帝的褒獎,因為那裡傳達了一種信念。
其實我想說的是,刀筆吏真正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們的思維,字裡乾坤,藏著生死、榮辱,藏著春秋大義,也藏著欲加之罪。
這個大概一直延續到了現在吧。
說來說去,「刀筆吏」在我心中的形象,總還是難以正面起來。
將文字用作「刀」,這便少了「文心」,我輩讀書人,還是少一點「刀筆吏」思維比較好。
(文中引用了網絡中不少詞條,在此一併謝過原作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