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官吏指什麼?其實官與吏是兩種不同的職位,不可混為一談了

2020-12-15 尋歷史真相

官,吏事君也,從宀,從¤,¤猶眾也。此與師同意。-----《說文十四篇下¤部》

引言

我國自古以來就地域廣闊,為了強化王權,更好地對人民與國家進行統治,在帝王之下,還有層級複雜的官階。除了像丞相、尚書、侍郎等這些位高權重、有一定地位的朝臣,我們統一會將市縣的官員稱為「官吏」。不過據史料考證,當時一個縣的行政官員人數比現在可是要少很多,基本也就十幾人,難到他們是有什麼管理訣竅,可以「以少勝多」地搞定一個多達上百人、上千人的縣?

其實這裡存在一個常人容易犯下的認知錯誤,就是誤把「官吏」當成是同樣的職位。事實上,嚴格來說,「官吏」是分別指代「官」和「吏」兩種職位。那麼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主要在於以下三點。

職位的性質不同

按照現在的概念來講,「官」就相當於是在編人員,是吃皇糧的「朝廷官員」,有旱澇保收的優勢。而「吏」則相當於是外聘人員,是地方官員為解決人手不足的問題,臨時招來的助手,其主要職責就是輔佐「官」來實施執行具體的行政工作,並不是在編人員,無法享受到穩定的朝廷待遇。所以可以說「官」的身份往往要比「吏」更高一些,也更具優越感。

前途發展大相逕庭

一般而言,可以做官的都是有學識、能出口成章、舞文弄墨的進士、翰林。而縱觀歷朝歷代,朝廷尤其重視做學問,所以針對文官的晉升通道也設計得十分完善、明晰,只要為官者自身沒犯過什麼大錯誤,守好自己的飯碗,就能被順利提拔,獲得更高的官階。而對於「吏」來說,他們的發展的好壞要看他們的上級領導是否願意重用他們。假如自身確實技能過硬,尚可靠本事吃飯,否則就未必能有什麼好的前景可言了。

工作的側重點不同

身為官員,自己的主要職責就是管理朝所廷派給自己的片區,所以擁有一定的政治思想很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根據不同的統管情況發布行而有效的號令,才能調動手下的人做事;如果身為「吏」,那麼主要職責就是發揮自己擅長的部分,運用自己的專業技能來幫助官員的想法落地,甚至有時候也會起到為官員出謀劃策的作用。

此外,要知道的是,我們熟悉的一品、二品等以品階劃分的職務都是官員,是不適用於「吏」的。不過別看當「吏」好像不是很起眼,但在當時「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百姓眼中,有機會混個小吏噹噹,也是相當不錯的,起碼這也是一個有權有勢的一種職務,況且還能有「撈油水」的時候。所以通常來看,能當上「吏」的,也很少有普通人,更多地集中在這兩類人群:1、當地「有頭有臉」的人,可以為官員擺平「刁民」;2、官方委派的,也順便可以安置一些科舉考試中的落榜之人。

結語

總之,古代的行政管理體系是非常複雜的,而職務繁冗的結果就是任職人員數量龐雜,給朝廷帶來相當沉重的經濟負擔。所以可以看到,懂得精簡行政體系的王朝,比如劉秀統治下的東漢,往往也能發展得也更好。

往期精彩內容

看了明朝人畫的世界地圖,才明白,清朝統治者是有多愚昧

陝西有一城隍廟,流傳「金鴨浮舟」的傳說,百年來不受洪水侵襲

李自成為何只做了42天皇帝?他在京城做了什麼事情讓他自取滅亡?

董卓軍團巔峰時期有多強?2個頂級謀士,3個頂尖帥才,猛將數十人

「女漢奸」被判死刑,行刑前爆出身份無罪釋放,直到2014年才去世

參考資料《說文十四篇下¤部》《禮記·曲禮篇》

文章題目:古代的官吏指什麼?其實官與吏是兩種不同的職位,不可混為一談了文章作者:尋歷史真相----離央配圖聲明:本文所用圖片均源於網絡,侵刪盜用警告:本帳號已與「維權騎士」籤約,可實時監測全網盜用文章行為,請遵守道德底線,莫做伸手黨!

相關焦點

  • 古代官吏數量很少,為何能治理一個縣?只因我們陷入了一個誤區
    為官容易,做吏最難。感覺官吏的數量少,只因我們都陷入了一個誤區。嚴格一點說,一個縣城的官可能是只有10多個,但是吏比較多。至於吏有多少,這個要根據很多因素來說,比如縣城有多大、縣城貧困還是富裕等等。最少怎麼都要幾百人,最高可能有上千人。那麼問題來了,官吏怎麼區分?
  • 官、吏是從什麼時候分出界限的,清代的吏又有哪些類別?
    「官吏」原意都是指管理國家政務的官員,但經過時間的演變官與吏逐漸分離,形成了官高吏低的局面。時至清代,吏的地位更低,不入九品十八級,連未入流都算不上。吏,本來也是官的稱謂。在上古時期或是秦漢時期,吏其實也是官,這一概念到明清也仍然在沿用。
  • 古人說「五樹進宅,人窮家敗」,指的哪五種樹,為什麼這麼說?
    引言要說種樹講究什麼,估計現代人脫口而出的會是什麼土壤品種、地理氣溫水文條件等。而在科學技術並不怎麼發達的古代,人們種樹是特別講究忌諱的。如果不懂這些風俗亂種樹,是會給家庭帶來災殃的。就像老話所講的那樣,「五樹進宅,人窮家敗」。
  • 古代最底層的鬥食之吏
    《戰國策》中範雎對秦昭王建言獻策中說到秦國的官吏中,最低級別的吏為鬥食之吏。根據現代學者的解釋,鬥食為「最低俸祿,每天一鬥二升」。《中國糧食史圖說》中考證秦國和秦朝的一鬥等於十升,一升等於二百毫升。比現在很多省的最低工資標準都高,作為一名最底層的吏員,養家餬口沒有多大問題(古代農業技術不發達,糧食產量極低)。現代社會正式入編的公職人員,剛入職者工資待遇也不高,以目前的2020年為例,一般最低工資大約也在3000元以上吧(經濟條件差的一些地方可能低於這個數),與古代吏員的待遇差不多,因此大多數公職人數仍屬於鬥食之吏這個範疇。
  • 古代秀才,舉人,進士,狀元,對應當今是什麼身份?
    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制度始於隋朝文帝時,逐步完善於唐宋,成熟於明清,最終廢止於清末。中國古代科舉取士形式與現代社會升學形式有類似,但錄取後的社會地位難以相對,這主要是古代社會與當今社會就業制度不同造成。秀才還可以到官府充當幕僚,即我們平常所說的吏。官吏官吏,官是官,吏是吏,有品才能稱官,無品稱為吏。明代那位做過浙江總督胡宗憲幕僚的徐文長,即是一例典型。一般說來,秀才餓死也不下田勞作。秀才相當於現代什麼地位之人呢?我認為類似政府中一輩子沒轉正的混編人員、終身沒換過職業的教師,面臨繼續升學或正在擇業的大學畢業生。
  • 中國古代一品至九品官的官服圖飾
    在中國古代的服飾制度中,最能反映封建等級制度的,要數文武百官的官服。各級的官員按照文武品級的不同,裝飾在官服上的圖案紋樣也各不相同。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的花紋圖案,我們看到了古代官吏等級制度的縮影。虞 掌管山澤的官員 典樂 掌管教育、音樂的官員 2、秦朝郎中令 掌管宮殿門戶(秦) 督道倉吏
  • 說文解字|學士、碩士、博士,在古代指什麼人?與現在有何不同?
    學士、碩士、博士,這些學位名稱,其實古代也有,而且都與學問有關,只是沒有現在這麼具體明白,古代的學士、碩士、博士,僅僅是比較籠統的稱呼,而且比較隨意一點。那麼學士、碩士、博士,在古代曾經指什麼人?與現在到底有何不同呢?現在就來說說古代的情況。
  • 古代官員也有試用期?
    這就是為官者要使轄區內物阜民豐……  中國古代官吏銓選和管理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出現官員一詞的古籍可追溯到《周書·盧辯傳》。  古代官員如何進行考核?  中國古代有一套系統的官吏考核制度, 「考課」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種政績考核。所謂「考課」,包含著兩種意義:一是考,就是考查自中央至地方各級官吏在其任職期間執行國家法令的具體表現;二是課,就是依照國家的行政計劃進行督課。
  • 古代的捕頭和都頭有什麼區別,捕頭是個多大的官?
    我們現在的古裝片電視劇中經常會出現「捕頭」這個角色,那麼古代捕頭是個什麼職業呢?其實準確的來說,古代是沒有捕頭一說,只有衙役。《文獻通考·職役一》:「帝之力主免役也,知民間通苦差役,而衙役之任重行遠者尤甚,特創免法。」
  • 《聊齋志異》描繪的官場:「官貪吏虐」令人髮指
    「今日官宰半強寇」   蒲松齡在《聊齋志異》中曾經借一位姓徐的商人同「夜叉國」人的對話,討論了「官」是什麼的問題。「問:『何以為官?』曰:『出則輿馬,入則高堂;上一呼而下百諾;見者側目視,側足立;此名為官。』」這裡對於官的描寫,主要強調了他們安富尊榮、威風八面、頤指氣使、睥睨群下的一面。
  • 漢代官秩中的百石千石萬石,到底是讀「食」,還是讀「擔」?
    漢代官秩中的百石千石萬石,到底是讀「食」,還是讀「擔」?古代官制中的「秩比二千石」是什麼意思?「石」字怎麼讀?讀秦漢或先秦史時,常常會接觸到「官秩」一詞。所謂的「官秩」,本是指官吏的職位,其後,又有人依不同品級的俸祿數來代稱其本來官職。
  • 一個六品小官 因為創下明朝一個紀錄 死後得到朱棣特殊對待
    中國人講究生榮死哀,所以古代的統治者為了籠絡朝中官員,在官員們死後會依據禮法給予一定規格的榮譽,被稱之為恤典。恤典大體稱之為兩類,一種是類似輟朝示哀、追封、贈諡、樹碑建祠、恤賞恤蔭類的死後追贈,一種則是根據官吏的不同級別所允許採用的不同喪葬儀式。
  • 幽靈般的"吏"治
    所謂「封建之失,其專在下」,便是指西周賦於封國之主權過大,最終形成指揮失靈,尾大不掉分裂之局。而「郡縣之制,其失在上」,則是指宋元明以來中央過於集權,造成地方無力施政的狀況,可謂一針見血。顧炎武還說到「小官多者,其世盛也;大官多者,其世衰也」,即小官多了,這個朝代就會興盛,滿街都是大官,那麼王朝就會衰敗。這句話直到今天對我們也有借鑑意義。
  • 我國古代學士,碩士,博士是指學位嗎?
    其實,「學士、碩士、博士」的說法並不是現代才出現的,在我國古代也有,只是含義大不一樣而已。古代的學士並非現代意義上的學士,它是官位,而非學位。它最早出現在周代,本來指那些讀書的貴族子弟,後來逐漸演變成官名和有學問的人以及文人學者的泛稱。《史記·儒林傳序》云:「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
  • 古代的科舉與官職
    3.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 4.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
  • 高考文化常識之古代職官及官職變化
    其下設吏、禮、兵、度支(後改為戶)、都官(後改為刑)和工六部,與諸寺、臺分別處理各類事務。每部設尚書為最高長官,總管本部政務。中國古代官署。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事務。下設四司:明清為文選清吏司、驗封司、稽勳司和考功司。司的長官為郎中,副長官為員外郎,其屬官有主事,令史,書令史等。文選清吏司掌考文職之品級及開列、考授、揀選、升調、辦理月選。
  • 這些不常見的古代官名都是做什麼的?
    中國古代的官職種類繁多,既有為居住在皇宮中的皇帝、太后、皇后等人專門服務的官吏,也有專屬各個王府、公主府的管理班子,更多的是中央到郡縣等各級政府官員,大到宰相小到縣尉,數不勝數。更可怕的是,由於各朝代職官名稱不斷更換,加之古今漢語的差異,很多古代官名在今人看來一頭霧水,不知是幹什麼的了。
  • 備考2021‖古代文化知識:古代官職
    古代文化常識是指古代稱謂習慣、曆法、節氣、職官定位、地理、禮儀、古代音律、科舉制度、宗法等文化內容的統稱。 《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中的「顏太師」指顏真卿,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