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碩士,博士學位的人士在生活中漸漸多了起來,在小編讀書的年代聽到某某獲得博士,碩士學位都會有一股羨慕之情油然而生,今天小編無意間了解到學士,碩士,博士這些詞在我國古代便已經有了,和小編一起學習學習吧。
1935年,國民黨政府頒布《學位授予法》,按世界上通行的「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制授予學位,新中國成立後,這一制度曾經被廢除。可是在1981年,我國又恢復了這三級學位制,延續至今。
我國現行的學位有學士、碩士、博士三個級別。
一般大學本科畢業生都可得到學士學位;大學本科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歷的人,再經過三年左右的學習,熟練地掌握一門外語,學完規定的課程,通過碩士論文答辯,就能獲得碩士學位;碩士研究生或具有同等學歷的人再經過三年到四年的學習,學完規定課程,熟練掌握兩門外語,學位論文有著創造性的成果,並且通過論文答辯,才能取得博士學位。
其實,「學士、碩士、博士」的說法並不是現代才出現的,在我國古代也有,只是含義大不一樣而已。
古代的學士並非現代意義上的學士,它是官位,而非學位。它最早出現在周代,本來指那些讀書的貴族子弟,後來逐漸演變成官名和有學問的人以及文人學者的泛稱。《史記·儒林傳序》云:「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
魏晉時期,學士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魏晉以後,學士才正式成了以文字、技藝為朝廷效力的官吏。到了唐朝,學士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參政議政。唐時的學士的最高等級是翰林學士,他們是皇帝親信的顧問和秘書官,因而常被稱做「內相」。到了宋朝,如果某人被授予翰林學士,其社會地位就相當高,可以享受宰相的待遇。清朝的大學士地位顯赫,官階為正一品,是文職官吏的最高級別。
碩士在我國五代時期就有。宋代著名散文家曾鞏在《與杜相公書》中說:「當今內自京師,外至巖野。宿師碩士,傑立相望。」可見,碩士在我國古代通常指那些德高望重、博學多識的人,但古書記載不多,大概是因為它不是正式的官名或職稱。古代常用和碩士含義相似的「碩老」、「碩儒」稱呼那些博學之士。
「博士」這個官名源於戰國時代的秦國。
《漢書·百官公卿表上》載:「博士,秦官。掌通古今。」秦朝及漢朝初期,博士的主要職責是掌管圖書,「通古今,以備顧問」。漢朝的博士是太常屬官。漢武帝時設五經博士,博士多置弟子,初為五十人;武帝之後,博士專掌經學傳授,已與文帝、景帝時的博士制度不同。漢代以後,博士開始任學校的行政官員,同時擔任教學工作。唐朝,設國子、四門等博士。明、清兩代亦有「國子博士」。另外,博士這個稱號除授予學校行政官員外,還是專精一藝的職官的名稱。如西晉置
「律學博士」;北魏增加「醫學博士」;唐朝增加
「算學博士」、「書學博士」等,至宋代廢止。
你是什麼學位呢?還在讀書的朋友們一定要珍惜學習時光,光陰一去不復返,你是什麼學位呢,歡迎留言讓小編羨慕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