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行的學位制,和世界上一般通行的「學士、碩士、博士」三級學位制一樣。九年義務教育完後,可獲得小學、初中、高中畢業證書。這三個證書只能說明你按照國家規定的課程,完成了九年義務教育。要想獲得學士、碩士、博士這三個學位是在大學畢業或大學畢業後再深造。
參加考試的古代考生正在考場外等候
我國最早的學位制是清朝末年的「附生、貢生、舉人、進士」。清末於戊戌變法後興辦了學校。1902年(光緒二十八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學堂章程》規定:「小學卒業(畢業),獎給附生;初中卒業,獎給貢生;高中卒業,獎給舉人;大學分科卒業,獎給進士。」這樣,以獎勵的形式,對不同程度、水平知識分子授予相應的稱號。可以說,這就是我國最早的四級學位制。
古代考生正步入考場
我國古代科舉制度始於隋朝,盛於唐朝,終於清朝末年。在中國古代雖然有秀才、舉人、進士、狀元等級,但這些等級只是充作當官任職的階梯而已,與古代的學位制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學士、碩士、博士的稱呼,雖然自古就有,但與學位並不沾邊。因為在古代,「學士」最初指在校讀書的貴族子弟,以後就變成了官職的名稱,一般指文職官員;「碩士」是對德高望重、博學廣聞的人一種敬稱,例如:碩伯、碩叔等;「博士」是個官名,主管歷史文獻典籍。
古代考生們正在考場考試
這樣,我們就知道了,學士、碩士、博士在古代指官名或敬稱,而現在是指學位——學位,是根據專業學術水平而授予的稱號,是對某一學者在學術水平上的一評價。
古代考生正在考場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