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康熙末年西北羅卜藏丹津叛亂以來,為了平定西北叛亂,康熙任命皇十四子胤禵為撫遠大將軍,並授予「大將軍王」,領兵10萬,坐鎮西北,多年來平叛已頗見成效。到了雍正一朝,雍正元年,羅卜藏丹津集兵7萬,再次作亂西北,雍正為了迅速平定西北,在西北集合了23萬兵馬,並讓年羹堯擔任了撫遠大將軍一職,稱號仍為「大將軍王」。
說來奇怪,這兩位的大將軍王雖然都是威風一時,可下場都不是太好,雍正繼位後,就以回京奔喪的名義立即解除了老十四在西北的兵權,最後被派去個先帝守靈,直到乾隆一朝才被放出來。而年羹堯因西北戰功,囂張跋扈,嚴重的威脅到了雍正的皇權,最後被雍正以「九十二款」大罪處死。
雖然老十四和年羹堯在擔任大將軍王的時候,手中都握有重兵,但雍正在處置年羹堯的時候很果斷,並不擔心年羹堯會造反,反而在解除老十四兵權的時候,事事小心翼翼,絲毫不敢給老十四留下造反的機會,這又是為何?
先說下年羹堯,雖然掌管著西北的23萬大軍,但說到根本還是雍正的奴才,造反師出無名。而且西北大軍是雍正從全國各地調撥來的,由滿八旗將領管轄,是效命於雍正的,而年羹堯只是一個漢臣,若是造反,估計這些將領第一時間就將年羹堯拿下了。
而且造反是需要本錢的,23萬大軍一天所用錢糧甚巨,雍正為了西北平叛成功,已經掏幹了國庫,可謂是舉全國敵一隅。而且朝廷運往西北的錢糧都是由戶部撥發,由陝甘接應,然後運往西北前線的,若是年羹堯造反,雍正完全可以掐斷對西北的錢糧供應,讓年羹堯無所作為。
但是老十四就不同了,康熙臨終前將皇位傳給了雍正,雖然合理合法,但是朝中還有很多的反對勢力,比如八王一黨,若是與西北的老十四勾結在一起,老十四領兵造反,再加上老八的朝中接應,雍正皇位危矣。
老十四在西北統兵多年,再加上他是康熙任命的西北大將軍王,又是皇子之尊,此時新君初立,朝局不穩,老十四完全可以以雍正篡改遺詔為名,揮軍進京,西北10萬大軍肯定會聽從他的命令,再加上老八暗中接應,雍正立馬皇位不保。所以雍正在罷免老十四的時候才非常小心,一面限制西北錢糧的供給,一面派人以回京奔喪的名義解除了其兵權,老十四失去了兵權,回到京裡也就只能聽命於雍正了。同為大將軍王,雍正害怕老十四造反卻不擔心年羹堯,說到底只是這四個字「師出有名」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