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雍正王朝》的諸多角色設定中,有三位人物的命運著實令人唏噓,一位是不動聲色卻能將大局牢牢掌控的康熙皇帝,英明一世、縱橫一生,到底落了一個「停屍不顧、束甲相爭」的悲涼局面;一位是為了大清王朝奉獻一生、殫精竭慮的雍正皇帝,雖然坐穩了江山卻也落得一個「從孤獨中來,到獨孤中去」的無奈結局;還有一位就是今天的主角——年羹堯,從胤禛府中的潛邸奴才,到節制四省、統帥二十多萬兵馬的撫遠大將軍,年羹堯為雍正皇帝做出的貢獻是不可替代的,是對得起雍正皇帝對其以「恩人」相稱的。只是,這位威名赫赫的年大將軍卻最終落得一個「被賜自盡」的下場,令人唏噓,也令人感嘆。
被賜自盡之前,將黃馬褂生生穿成乞丐服的年羹堯和往常一樣,等來了唱著童謠趕來下棋的牧童。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看見身穿官服的李衛,牧童嚇得連連後退;可面對身穿黃馬褂的年羹堯,牧童為何如此放鬆,如此親近呢?
將問題延伸出去,這位牧童和牧童口中的「童謠」,到底代表了什麼?
其實,這就是年羹堯的人生定位,就是年羹堯一步步走向死亡深淵的癥結所在!
年羹堯,一個進士出身的讀書人,可謂是文武雙全的人才,下棋還能輸給一個小小的牧童?而且,每次下棋輸了以後,年羹堯還要支付一枚制錢?
很明顯,這是年羹堯故意為之,是其用以吸引牧童每天前往找自己下棋,替自己解悶打發時日的有效辦法。也就是說,只有讓牧童看到年羹堯的身上有利可圖,他們才是朋友,才能達成如此默契。
再來看下牧童口中的那首童謠:
牛兒牛兒為誰忙喲,忙完春耕忙秋糧喲;風霜雨雪它不怕,搖著鈴兒走四方!
牛,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就是「忙完春耕忙秋糧」!不管風霜還是雨雪,牛都必須履行自己的職責,幹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如果這頭牛不能耕地、不去耕地,或者不聽牧童的話了,那麼它會落得何種下場?很簡單,殺了吃肉!
這頭牛,不就是年羹堯嗎?這個小小的牧童,不就是掌控一切、控制一切的雍正皇帝嗎?
年羹堯為什麼會落得「被賜自盡」的悲涼下場?
一句話概括:年羹堯不聽話了,年羹堯越界了,年羹堯不甘心只做雍正皇帝的「牛」了!
「血洗江夏鎮」以後,年羹堯不降反升,成為了「四川巡撫」。在前往四川上任之前,皇四子胤禛和年羹堯之間有有過一段對話。
年羹堯問皇四子胤禛要來那串佛珠後,胤禛如此問道:
「這幾日住在柏林寺有什麼感想啊?」
年羹堯如此回應:
「奴才一下子也說不清楚,但有一點奴才會銘記於心!主子,您是菩薩轉世,奴才應該作一個護法的金剛!」
聽完這句話,胤禛將佛珠遞給了年羹堯,然後給出了肯定:
「你能悟到這一點,可見是佛法無邊吶!」
也就是說,年羹堯對自己「護法金剛」的定位,胤禛極為滿意;也就是說,自接過那串佛珠以後,年羹堯的命運就已經註定——能被佛珠套住,年羹堯就是擁有身份、擁有法力的「金剛」;脫離了這串佛珠的控制,年羹堯就會失去一切法力,失去一切依仗,被打回原形!
「四川巡撫」任上,年羹堯再無具體的過分表現,直到皇四子胤禛將年羹堯推到「陝甘總督」的任上。
注意,已經被明確升任「陝甘總督」的年羹堯之所以返回京城後到處拜會,唯獨越過了自己的本主——皇四子胤禛,並非是年羹堯生有異心,更不是年羹堯不懂其中道理。其實,這是年羹堯向皇四子胤禛發出的一個極為明顯的信號。
能夠升任「陝甘總督」,到底是「八爺黨」努力的結果,還是皇四子胤禛運作的結果,年羹堯能不清楚?
胤禵出任「大將軍王」,年羹堯出任能夠直接決定西北大軍生死的「陝甘總督」,這裡面到底有著何種利害關係,已經擔任「四川巡撫」數年,對西北局勢有著明確掌握的年羹堯能不清楚?
他當然清楚!
年羹堯之所以如此明目張胆的「作死」,就是想讓自己的本主胤禛知道:我已經成為決定奪嫡勝敗的關鍵人物,已經成為諸位皇子爭奪的對象,你對我的恩典,對我的態度,對我的支持是不是應該提升等級了?
從這個時候開始,年羹堯的野心開始醞釀,那串套著年羹堯的佛珠也開始鬆開,這頭「牛」的韁繩也出現裂縫了!
等到皇四子胤禛將年羹堯的任職文書扣押後,年羹堯趕忙前往四爺府下跪請罪。只是,這絕非年羹堯認輸,因為這個請罪的過程也在年羹堯的整體規劃中。畢竟,沒有求情,就沒有胤禛的進一步敲打;沒有求情,也就沒有胤禛的高等級安撫;甚至,如果沒有求情,年羹堯的這齣戲就唱過了頭,就會適得其反、得不償失!
事實證明,皇四子胤禛的一切反應都在按著年羹堯的預期發展。給胤禛端了洗腳水,洗了腳以後,胤禛開始了訓斥:
「不要盤算著天上這塊雲,那塊雲,你頭上就只有一塊雲,那就是我!你知道不知道,這次為什麼升你做陝甘總督啊?你還不知道吧,今天啊,我要是晚去一步上書房,這個陝甘總督就換了別人!不要以為你現在是一方封疆大吏,起居八座、建牙開府,只要朝廷裡有人一句話就可以把你剝得乾乾淨淨!」
前面的話,我們不必理會,這是領導震懾下屬,尤其是心腹下屬的慣用辦法;我們只需要弄懂胤禛的最後一句話中的「朝廷裡有人」就行。
很明顯,胤禛口中所謂的「朝廷裡有人」,指的就是自己,一個能將年羹堯高高舉起,也能讓年羹堯重重摔下的大佬!
聽到這裡,該輪到年羹堯表態了!上次是自願擔任皇四子胤禛的「護法金剛」,這一次,我們來看年羹堯的態度:
「奴才再糊塗,這一點也不會忘記!奴才這顆樹的枝葉無論長到哪兒,根總是在主子這裡。千錯萬錯,總是奴才做事不當,才惹得主子生氣!這一回奴才能接任陝甘總督,就一定替主子爭氣;如不能接任陝甘總督,奴才也一定在四川好好幹,絕不辜負主子的深恩厚意!」
「護法金剛」,雖然是胤禛的「護法金剛」,但也畢竟是個個體,是個能擁有獨立思想、獨立態度的所在;將自己比喻成「大樹」的「枝葉」後,年羹堯便徹底失去了自我,算是在胤禛面前立了「軍令狀」,誓死守護,絕無背叛。這種效忠程度的絕對性加深,很明顯讓胤禛心中很是受用。
再加上年羹堯對自己仕途發展的理性態度,胤禛也樂得順坡下驢,又給予了領導安撫下屬的慣用辦法——拍拍肩膀,賞賜一同吃飯的至高待遇!
只是,在胤禛離開以後,原本想要端起洗腳水的年羹堯,在猶豫了片刻後放棄了!這說明,年羹堯的野心已經開始作祟了,佛珠的控制力在逐漸減弱,這頭「牛」的韁繩已經開始脫離胤禛的控制了!
只是,年羹堯忘了一個最淺顯的道理,那就是此時的胤禛能用一句話將年羹堯剝得乾乾淨淨;以後的雍正皇帝更是能用一句話就將年羹堯打回原形!只要年羹堯脫離了佛珠的控制,只要年羹堯再也無法盡到一頭「牛」的本分,雍正皇帝能頂住各方壓力讓他出任「撫遠大將軍」,更讓輕鬆將其貶為「不入流」的城門看守!
憑心而論,年羹堯有罪嗎?
囂張跋扈、殺人如麻?
一個被胤禵評價為「小家子出身的奴才」,如果沒有點雷霆手段,沒有點賞罰分明,能控制住那些背景強大、關係複雜的西北將領嗎?別忘了,西北的將領們有康熙皇帝的老表,有雍正皇帝的叔叔,還有前任大將軍王胤禵的舊部下屬,控制不住這些將領,仗打不贏、兵管不住,甚至連雍正皇帝的皇位都坐不穩。如果這種情況出現,雍正皇帝會如此懲治年羹堯,可想而知!
但年羹堯有錯嗎?
一個曾經發誓要做雍正皇帝的「護法金剛」,要做雍正皇帝這棵大樹的「枝葉」的年羹堯,功成名就以後便忘了自己當初的承諾,忘了自己做「牛」的本分。
年羹堯為什麼會不聽話了?
因為雍正皇帝只顧著給這頭「牛」餵草,卻忘記了及時揮鞭子!
而這頭「牛」呢?有了足夠的草,有了「牧童」的特殊恩待,早就忘了「牛」的本職工作,想要脫離韁繩,衝向自由了!
只是,年羹堯又忘了,「牧童」到什麼時候都是「牧童」;「牛」,就算脫離了韁繩,甚至脫離了「牧童」的掌控,也會被別人牽走,殺了吃肉!
得到「被賜自盡」的聖旨以後,年羹堯將手上的佛珠脫下,讓李衛還給雍正皇帝,這似乎是年羹堯向雍正皇帝的控訴和不滿,似乎在說,我一直帶著佛珠,一直被佛珠控制,為何還是落得如此下場?
我想借用童謠中的一句話來回答年羹堯的疑問:一方黃土一方田,人貴在能有自知之明,能守住本分,堅守規矩!佛珠,能拴住你的心,卻拴不住你的人;韁繩,能拴住你的人,卻拴不住你的心。佛珠在,韁繩消失,只能說明你並無造反之心;可脫離了韁繩,離開了雍正皇帝這個「牧童」以後,你就必定會死在那幫清流和「八爺黨」的手中!
說到底,是年羹堯殺了年羹堯!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