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似乎又要展現一幅權謀大戲。
歷史上的年羹堯是個什麼樣的角色,我們大概有些了解,在君權神授的封建時代,功高震主是件很危險的事情。但同樣手握重權的嶽鍾琪,卻能好好的活過三朝,這其中也是有他的過人之處。
他跟年羹堯最大的區別又是什麼呢?那就先來認識一下他吧。
一、嶽鍾琪生平簡介
嶽鍾琪,(1686年11月8日-1754年),字東美,號容齋,四川成都人,祖籍甘肅臨洮。根據史料記載,他是嶽飛的二十一世孫,是四川提督嶽升龍之子,橫跨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
官位最高做到了陝甘總督,封為三等威信公,著有《姜園集》、《蛩吟集》等作品。
乾隆十九年,嶽鍾琪抱病出徵,病逝於四川,享年68歲,乾隆稱他為「三朝武臣巨擘」。
看這簡介,真的是能文能武,有權有勢的一大人物。
二、步步高升的職業生涯
1696年,大約是11歲左右,嶽鍾琪跟隨他父親從軍,其父親在康熙討伐葛爾丹戰爭中立功升官,升任四川提督,嶽鍾琪便來到四川。
1702年,17歲左右,嶽鍾琪娶妻。
1709年,24歲左右,嶽鍾琪通過捐官做了候補知府。
1711年,26歲左右,嶽鍾琪眼見葛爾丹戰事頻繁,自己主動請纓參軍,從此開始戎馬天下的一生。
1717年,32歲左右,康熙封十四阿哥為撫遠大將軍,嶽鍾琪被提拔為四川永寧協副將,帶領六百精兵作為先遣部隊向裡塘、巴塘進發,擒殺叛軍首領,打退叛軍數千人。接著,又帶領部隊,活捉在逃的蒙古喇藏汗等幾名叛軍首領,在他帶領下,沿途的六個部落數萬戶盡皆降順。
在平定準噶爾策王阿喇布坦的的叛亂中,嶽鍾琪出奇兵,獻計策,剿撫並用,以番攻番,嶄露出了他運籌帷幄,決勝千裡的軍事才能。
1721年,36歲左右,徵藏大軍凱旋,嶽鍾琪以無可爭議的功績晉遷左都督;當年五月份,升任四川提督。
1721年,還是這一年,靠近四川、甘肅的青海轄境索羅木發生郭羅克(今果洛藏族自治州)上中下三部落反清叛亂,嶽鍾琪奉命出徵,採用以番攻番、以步代騎、速戰速決的戰術,連戰連克,僅用了七十多天大獲全勝。康熙授予他為騎都尉世職。
1723年,38歲左右,青海蒙古族進犯西北邊陲,雍正授命年羹堯為撫遠大將軍,嶽鍾琪為徵西副將。
1724年,39歲左右,嶽鍾琪授奮威將軍;同年,雍正帝下旨,再授嶽鍾琪兼甘肅巡撫,督辦甘肅、青海兩地軍務政要。
1725年,40歲左右,年羹堯因九十二款大罪死於天牢,同年七月嶽鍾琪接任川陝總督,就在這一年,嶽鍾琪就已經做到了總督、封三等公爵,手握川陝甘三省兵權。
看看這履歷,幾乎是一年一升,越升越高。
三、是禍是福?
不管是戲說還是正史,我們都知道雍正是一個非常多疑的人。年羹堯一路跟著他鞍前馬後,最後落得這樣一個下場。
同樣的事情,對嶽鍾琪來說難道就沒有警示借鑑的意義嗎?
當然不是,嶽鍾琪不是個有勇無謀的人,相反,在他坐上高位之後反倒更加的小心謹慎。
只是這種小心謹慎不可避免還是遭到了雍正的猜忌。在他四十歲這一年,他的官位到達了頂峰,隨後開始了走下坡路。但相比於其他人來說,這樣的事情看著是禍事,實際上也是一件幸事,他也就因此才能好好的活到乾隆年間。
來看看這中間的歷程:
雍正五年(1727年),42歲左右,有個男子在街上高喊「嶽鍾琪要帶兵謀反」;經審訊,得知這個人是瘋子,但是嶽鍾琪深知君心難測,連忙上了一封奏摺給雍正說明,澄清是非冤屈。雍正當下在硃批上安撫了他,表示相信。
雍正七年(1729年),44歲左右,科爾沁、喀爾喀草原傳來請兵急奏,雍正封嶽鍾琪為寧遠大將軍,統領川陝甘漢兵組成西路大軍。
這場戰事持續了幾年,清軍損失慘重,在這場戰爭中,清廷至少損失了四位將軍、一位副將、七位王公大臣,另有數萬士兵,幾乎全軍覆沒。雍正收到戰報後,連續降旨嚴責嶽鍾琪。
雍正十年(1732年),47歲左右,嶽鍾琪被捕入獄,等候兵部的判決,這一等就是兩年。
雍正十二年(1734年),49歲左右,雍正下旨將嶽鍾琪判為「斬監侯」(類似今天的死刑緩期執行)。
乾隆二年(1737年),大約52歲,嶽鍾琪被放,貶為庶人,嶽鍾琪就此回成都定居。他給自己住的地方取名「姜園」,過上粗茶淡飯的生活。
也就是在這段時間內,他寫下了《姜園集》等作品。
這種文學才能還真不愧是嶽飛後人啊,不同於嶽飛《滿江紅》的豪氣萬丈、壯志未酬,嶽鍾琪作品更傾向于田園生活。
乾隆十三年(1748年),大約63歲,大金川叛亂,乾隆授予嶽鍾琪他總兵之銜,後改授四川提督,賜孔雀花翎。這場戰事,嶽鍾琪再次發揮他的軍事才能,順利平定大小金川之亂。
乾隆十八年(1753年),嶽鍾琪長子病逝,自己病重,最終病逝於1754年,享年68歲。
四、滿漢之隔
如果嶽鍾琪是滿人,那麼憑藉他的軍功,生涯巔峰估計遠不止如此。
但他是漢人,在當時滿清統治的情況下,能有這個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更何況,他還是嶽飛的後裔。
嶽飛是民族英雄啊,我們都知道嶽飛的事跡;而滿清恰恰好是女真族的後裔,這樣的身份在清朝官場行走是極為艱難的。
嶽鍾琪有個很出名的文字獄事件,也就是舉報曾靜案。
「靖州諸生曾靜遣其徒張熙投書鍾琪勸其反」,大意是說他作為嶽飛的後裔,如何能助紂為虐,希望他能起兵反清。
這件案子,嶽鍾琪明哲保身,但是也在雍正心裡埋下了懷疑的種子;雍正是個多疑的人,禍根容易種卻不好拔。後來嶽鍾琪的接連被貶,估計跟這些事也脫不開關係。
雖然清廷一直在強調滿漢一家,但其實官場上對漢族官員的防備還是很謹慎的,對漢官的打壓和防備也從未減少過。
相比於年羹堯,嶽鍾琪的結局,算得上是不錯。
了解了嶽鍾琪的一生,是不是就能明白為何他能平安的活過三朝,而不是像年羹堯那樣兔死狗烹了。
這就是大清第一戰神,嶽鍾琪傳奇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