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歌曲的演唱對聲音的運用最重要的特徵就是用最自然真實的音色來演唱,很多未經過專業聲樂訓練的人也可以用自己真實質樸的演唱表達歌曲的內容和自己的情感。先不論歌曲唱得好壞,很多人都可以接觸流行演唱,相比美聲和民族唱法如果不經過專業訓練一般是演唱不了的。所以流行演唱相比之下普及程度要高很多,也更受到人們的喜愛與學習。
流行唱法最注重的就是個性化,歌手的演唱最忌諱千篇一律,沒有自己的特點。一定要凸顯出個性化的聲音和表演。所以流行演唱當中有很多獨特的聲音技巧,例如,假音、氣聲、啞音、喊唱、高音華彩等。表演強調本色與自然的風格,可以非常自由即興,完全跟著自己的感覺去演唱,不需要太多的約束,有一種天然去雕飾的獨特韻味。同時在表演中歌手的語言、舞蹈、時裝以及電子技術的運用等也很具時尚性,很受年輕人的青睞與追捧,代表著當下的時尚潮流,引領著社會的流行趨勢。流行唱法的風格多樣,包括爵士、搖滾、音樂歌舞、拉丁、說唱等。編曲配樂形式多樣,包括管弦樂、電聲樂、民樂以及它們的結合等各種形式,包含著豐富的音樂元素。例如《北京一夜》這首歌裡有京劇的唱腔元素,還有古詩詞的韻律又結合了搖滾的節奏旋律和演唱風格,伴奏樂器有民族樂器,也有電聲樂器,還包括電腦製作出的音樂,包容結合了非常多的音樂元素。流行歌曲有很多種類型,每一種類型的流行歌曲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演唱特點和風格。例如,搖滾類型歌曲的演唱風格是粗獷豪放,可以用吶喊的方式去演唱來體現風格;鄉村民謠類型歌曲的演唱風格是清新自然,可以用自然真實的音色演唱來體現風格;布魯斯類型歌曲演唱風格是即興自由,可以用即興的哼唱加花演唱來體現風格。不同類型的流行歌曲在演唱時的聲音色彩的選擇、情感表達方式等都顯示出了鮮明獨特的風格特色。獨特的韻味,一個是指歌曲本身包含的特有的韻味,另一個是指演唱者把這首歌唱得很有韻味。 流行唱法最注重的就是唱出韻味,比聲音和技巧都更重要。
流行唱法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唱法,還在於它有一些特殊的演唱技巧。正是這些技巧體現了流行唱法的特殊性和創新性。我們下邊就談一談流行唱法的這些特殊技巧。摺疊所謂氣聲技巧,是一種氣息與聲音不按常規發聲狀態組合的形式。在傳統唱法中,最講究氣息與聲音的完整結合。它要求氣息衝擊聲帶時,聲帶要完全閉合發聲,這種聲音出來響亮而結實,具有穿透力。這就是我們經常提及的發聲術語--"關閉"。而流行唱法中,由於歌曲感情或風格的需要,有意使氣息與聲音不完全的結合,造成一種"漏氣'的狀態。這種聲音唱出來,夾雜著氣息,不像正常發聲狀態下的聲音那樣具有結實的力量,反而聽起來有一些像小號吹奏時的"沙沙聲",給人一種的憂鬱又帶些傷感的感覺。例如,在克裡斯蒂娜的《The voice Within》中,歌曲的第一部分和結束部分都大量使用了氣聲技巧,使得演唱在體現力量的同時又展現出柔美、深情的一面,歌曲被演唱者詮釋的淋漓盡致。雖然這種"漏氣"的演唱在美聲唱法中偶爾也會用到,但像流行唱法這樣上升到一種決定歌曲情感走向的高度,還是有所區別的。
說到混聲,可能研究美聲、民族等傳統唱法的人會問,混聲不是傳統唱法才會使用的技巧嗎?其實,流行唱法一樣也需要混聲技巧的應用。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會了解到,人的聲音存在一個換聲區。在演唱自然音域以上的音時,往往會出現"唱不上去""卡住"的情況。這時,就需要混聲技巧的幫助了。聲音通過頭腔的一個特定區域,使真聲與假聲結合,形成一種和諧的融合。這種聲音聽起來不會像撕扯聲帶那樣難以接受,又能夠達到歌曲要求的音量和音高。傳統唱法的混聲多調動頭腔整個的共鳴腔體,聲音出來位置較高,比較接近於"假聲"狀態,而流行唱法的混聲只結合頭腔較靠前的區域,聲音較接近於真聲,不會像傳統唱法給人"高高在上""遙不可及"的感覺,聲音聽起來真實、貼切。流行音樂起源於歐洲,後在美國發展壯大,逐漸形成了爵士、布魯斯、搖滾、節奏布魯斯、說唱、民謠、靈歌、舞曲等風格門類,又通過媒介直接把流行音樂推向整個世界,形成了龐大的流行音樂產業及流行音樂文化。隨著流行音樂的快速發展,一種新的演唱形式--流行唱法也應運而生。在我國,始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廣泛流傳,習慣的把它稱作"通俗唱法",後為與國際接軌,改稱流行歌曲唱法,簡稱流行唱法。 由於它具有大眾化、生活化、創造性和多樣性等特點,同時簡單明了、直抒胸臆,旋律和節奏都非常鮮明,內容、題材多以愛情、親情、勵志為主題,以不同風格抒發當代人的自我感受和心理體驗。如今,流行唱法已經與美聲唱法、民族唱法等傳統唱法一樣,形成了自己一套獨立的發聲體系,比如平衡唱法流行聲樂教法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