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之後,節慶氣氛凝滯,生活的節奏變慢,卻也恰好讓躁動的夏天音樂熱度得以延續到起風的初秋。
盛夏開始的各類音樂綜藝結束,耳朵接受了不同流派風格的洗禮。緊接著的音樂節和Livehouse開始聚攏收納了頗久的荷爾蒙與等待釋放的情緒。期待著音樂挑動耳朵,可原來,音樂同樣能挑逗你的視線。
時尚與音樂在現代幾乎是互文共生的兩種藝術,一種視覺、一種聽覺,最靈敏的感覺,直接讓你去一遍遍重溫藝術年代記。每一種音樂流派,都曾在它所處時代留下了跨越了聲音的影響力,我們今天仍然可以在T臺上、街道旁看見這些音符獨具魅力的共鳴。
"1920年代"
咆哮的華麗裙擺
一戰結束後的1920年代可以看成是我們時尚文化的初始,尤其是對於女裝來說。這個爵士樂時代對時裝的影響異常地深遠。年輕的女性渴望脫離傳統,走向獨立並參與到經濟建設中。她們在1920年代早期就脫下了桎梏的緊身衣,剪掉長發,穿上了不那麼貼身,把腰線改到更低的臀部位置的裙子——flapper,因為這樣簡潔,更重要的是,便於活動。
轟轟烈烈的1920年代的到來,伴隨著許多自由與解放。維多利亞時代的小提琴和豎琴已過時,爵士樂成為了當時的流行音樂。年輕人會聚集到專屬的「地下」俱樂部裡享受現場演奏的音樂,更重要的是要隨之自由地起舞。
剪Bob頭,在爵士樂手的演奏中跳舞的flappers
1920年代的女裝演變,短髮搭配鐘形帽始終受歡迎
於是女裝材質也變得輕快起來,雪紡、絲綢、軟天鵝絨布以及輕質的棉花與羊毛,輔以繡花和串珠的裝飾,奢侈的會用上許多流蘇、羽毛和毫不吝嗇的珠寶來搭配。這種樣式的裙子極其流行,因為年輕的女孩熱愛在舞池中表現自己,這意味著衣服需要寬鬆一些,而裙擺也要爭議性地短一些。這樣的穿著成為時代的風景。紙醉金迷、燈紅酒綠是這個年代的常見標籤,女性在這個時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解放,這個盛況空前的爵士樂時代也被稱為Flapper時代。
《偉大的蓋茲比》描述的就是這個年代
爵士樂在種族隔離和性別仍舊不平等的年代成為了主流,大多數進步的藝術家們都會用最顯而易見的手段去表達他們對社會的抗爭——容易傳唱的音樂、容易被看見的服飾,因此爵士樂便和時尚結成了同盟,成為了最優的表達藝術。在各種晚宴舞會中,富豪們繼續穿著他們的綾羅綢緞夜夜笙歌,窮人們也有了自己簡約時髦的禮服。
1920年代富豪們的晚宴裙裝
1920年代中產階級的裙裝
1920年代平民服裝
這個時代誕生了許多同時在音樂和時尚領域獨領風騷的icon,比如爵士音樂家艾靈頓公爵,他創新地將爵士元素、傳統音樂樣式和即興演奏結合在一起,是裡程碑式的音樂家,同時他也將最愛穿的千鳥格外套發揚光大,成為爵士音樂的標註性元素。
Duke Ellington(艾靈頓公爵)
但這個時代對女性時尚有著最大影響力的人不是爵士樂家,而是我們熟悉的可可·香奈爾女士,她革命性地為女裝引入了褲裝、小黑裙、舒適的平紋針織面料和她標誌性的珍珠鏈。她的個人氣質和穿著風格以及她倡導的女裝潮流,影響了許多女性解放自我。
Coco Chanel女士戴著她標誌性的珍珠項鍊
經典的千鳥格至今仍是Chanel重要的設計元素
"1950年代"
高腰線裙裝的魅力
二戰結束,新的和平年代降臨,格局驟變,許多年輕人從出生的農村地區向城市遷徙,擁抱了當時流行的爵士樂文化。音樂和舞蹈再次成為他們文化交流的重心。
1950年代承受了幾個爵士樂的轉折:1940年代確立的咆勃(Bop)路線,熱烈與技巧的對立面,使得冷調的酷派往較慢的速度中轉型,而發展中的精純咆勃(Hardbop)強調回歸熱烈的節奏,承接咆勃時期的大量即興,引進了更多的黑人音樂元素。音樂的變化讓舞池氣氛更為熱情。
捷舞(Jive)
科菲菲舞(Kofifi)
這個時代的男裝和女裝都追求更寬鬆的廓形,因為他們都要輕鬆自由地跳舞。男士們熱愛軟呢帽和鏤花皮鞋,女士們則穿著高腰線的裙子。一起跳舞可太重要了,伴隨著爵士樂,跳起來Tsaba Tsaba、Marabi Jive(捷舞)和更流行的Kofifi(科菲菲)舞,科菲菲舞和查爾斯頓舞有相似之處,都需要舞者雙方有大量動作,因此衣服的自由度要更大。
1950年代的南非音樂家相約搬入了一個音樂朝聖地索菲婭鎮(Sophiatown,現在約翰尼斯堡的Sophia Heriage Center),許多音樂家的音樂風格和著裝風格則影響著後來的藝術家們。南非爵士歌手和社會活動家Miriam Makeba的寬鬆廓形裙和包頭巾最為明顯。
Makeba被譽為「非洲皇后」
後來受她影響的音樂家Nhlanhla&Theo of Mafikizolo,這樣的風格也被成為Sophiatown Style
"1960年代"
搖滾與民謠的混搭
回溯起來,1960年代是時尚界重要的十年,因為此前的時裝都是為社會的成熟和精英人士設計的,然而到了1960年代,社會發生了巨大的改革,青少年和年輕人的力量變得不容忽視,時尚產業第一次向青年市場提供他們源源不絕的創意和產品。音樂作為這一代人的代言聲音,深刻地影響了這個年代的時尚標誌。
第一場時尚運動是在英國興起的。披頭四、滾石樂隊等各種流行和搖滾樂隊在英國大受歡迎,搖滾樂成為了年輕人最直接的表達,設計師Mary Quant發明了迷你裙,來回應全英國範圍蔓延的年輕、愛玩的態度。當時的倫敦被成為「搖擺的倫敦」,很快,色彩鮮豔的直線剪裁服裝就風靡歐美。這場潮流在抵達大洋另一側的美國時被稱為「British Invasion」(不列顛入侵),是一場音樂「入侵」,同時也是一場時尚「入侵」。
不列顛入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披頭四樂隊
1960年代的後半期,以「和平、反戰、博愛、平等」為主題的伍德斯託克音樂節影響了美國青年,「嬉皮士」運動從舊金山發源。自由戀愛和迷幻音樂的盛行也很快得到時尚界的回應,寬大而放鬆的服飾,色彩鮮豔的印花和圖案都受到各種文化的影響。喇叭褲、束腰上衣和扎染印花非常流行。
伍德斯多克音樂節上嬉皮打扮的女孩們
輕鬆明亮風格到現在也還很受歡迎
民謠藝術家們在1960年代唱出了他們對戰爭、種族主義和政府的諸多看法,Bob Dylan、Tom Paxton、Joni Mitchell都在這個思潮翻湧的年代成為了劃時代的藝術家,與他們自我的敘事音樂流行的還有他們的穿著被爭相模仿,反映美國工人階級的牛仔褲、軍裝風格的夾克衫以及西部風格的襯衫都很受歡迎。
Bob Dylan的歌詞包含了政治抗議、社會評論、哲學和詩歌。除了在音樂上形式的探索以外,他也繼承了美國傳統的民謠、搖滾樂、鄉村和藍調音樂,甚至包括爵士和搖擺樂。
隨著音樂流派的演變回憶到這,發現隨著平權運動的深入,音樂體裁越來越豐富,原來涇渭分明的音樂之間不斷地融合,形成新的風格,而音樂所影響的時尚元素則越來越「平易近人」,性別模糊、階層模糊,更多是帶有獨特的時代印記的一套符號,然而其中的諸多元素,在今天穿在身上仍舊是經典,正如時代的歌聲不會消逝,而總是被重新編曲翻唱一樣。
(原創稿件,轉載請聯繫公眾號後臺)
文 | Nikki
[boujee女王]其他優質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