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天才莫扎特,是一個永遠在跳躍的音符

2020-12-16 音樂焦點

1791年12月5日,音樂神童莫扎特逝世,音樂界隕落一顆巨星。

那一天,尚未完成《安魂曲》的莫扎特離奇死亡,35歲的音樂神童英年早逝,而其至今未明的死因也為他更添一份傳奇色彩:他人生的跌宕起伏、面對世人質疑與宮廷排擠時的堅持與叛逆,成為了藝術作品最佳的改編對象。

莫扎特的天賦

1762年,在維也納的申巴龍夏宮,無數奧地利的皇親貴族們將震天的掌聲送給舞臺中央一位蒙著眼睛的小鋼琴家。歡呼與鮮花,讚嘆與喝彩經久不息。小鋼琴家起立,優雅的摘掉了蒙在眼睛上的白色絲絹,露出了他童稚可愛的臉龐。一時間,維也納的皇家畫師們,趕緊用他們拙劣的畫筆記錄下了這一瞬間。這位小鋼琴家就是阿爾福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傳說中的天才——莫扎特,這一年他才六歲。小莫扎特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父親老莫扎特和母親安娜都是維也納的宮廷樂師,都是精通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古鋼琴的大音樂家。 當小莫扎特巡演至德國的時候,他寫下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的歌劇《巴示亭與巴士亭納》,這時他才剛剛滿十二歲。這個記錄在後來的人類歷史上直到今天再也沒有被打破過。而對於小莫扎特來說,他「傳奇天才」的成就才剛剛開啟。就在他完成《巴示亭與巴士亭納》的這一年,他還寫了另外十首樂曲,其中包括四部交響樂,兩部小提琴協奏曲即三首藝術歌曲一部天主教詠嘆調;第二年巡演,8歲的莫扎特莫扎特一共寫了五十五首樂曲;第六年,14歲的時候,他寫了六部交響樂和兩部歌劇;15歲共十三首其中七部交響;16歲三十二首其中10部交響樂……

1979年,一部名為《Amadeus》的話劇作品在英國國家劇院完成了首演,它即是如今我們口中的「英扎」。劇名取自莫扎特的中間名,本意為上帝和愛,因而在中國,被譯為《上帝的寵兒》。

有趣的是,儘管本劇以莫扎特為名,實際上卻是從莫扎特的對手、宮廷樂師薩列裡的角度來展開劇情的——這邊是曾寫作《戀馬狂》的英國當代劇作家彼得·謝弗,在構思《Amadeus》時的巧妙之處。

全劇以垂危的薩列裡向神父的懺悔為始,這位天賦不足卻野心勃勃的音樂家在夾雜著對莫扎特仰慕欣賞與嫉妒怨恨的複雜情緒中,對其進行了暗中的迫害與折磨。最終,莫扎特去世,而薩列裡也因他的罪行逐漸精神失常,被送進瘋人院。時光流逝,曾經烜赫一時的薩利埃裡漸漸被人遺忘,莫扎特的作品卻成為人類音樂殿堂裡的瑰寶,在世間永遠傳唱。

另外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謝弗在劇中刻畫莫扎特形象時的顛覆:「此人一刻也靜不住,手腳總是不停地在活動,他的嗓音單薄,調門很高,他還有一種令人難忘的習慣,動不動就痙攣地咯咯尖笑——聲音刺耳,狀態幼稚。」或許正是這樣的瘋癲,恰恰展現了他非同常人的一面。

在倫敦首演後,《莫扎特傳》又轉戰百老匯,同樣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並被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一眼相中,拍下了影視留名的電影佳作《莫扎特傳》——「美扎」。在1985年舉行的第57屆奧斯卡頒獎禮上,《莫扎特傳》一舉奪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8項大獎,其藝術水準可見一斑。

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國,著名翻譯家、北京人藝導演英若誠親自翻譯並執導了這部《上帝的寵兒》——「中扎」。知名演員張永強在劇中飾演莫扎特,而我們熟悉的宋丹丹則在劇中飾演了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斯。

時間來到1999年,一版關於莫扎特的全新奧地利音樂劇《莫扎特!》於維也納首演,因該劇是由德語寫作,我們也通常稱其為「德扎」。他的劇情更多來自莫扎特的傳記,整部劇在內容上更傾向於挖掘莫扎特的內心,是一部比較內化和走心的作品。

劇中一個極其大膽而巧妙的設計,在於讓被稱為Amadeus的童年莫扎特與被稱為Mozart的成年莫扎特同臺演出。童年莫扎特在全劇的大部分時間一直保持著寫作的狀態,他是莫扎特音樂才華的化身,也代表著我們心目中那副音樂神童該有的模樣。

而在全劇的最終,正是童年莫扎特用羽毛筆刺中了成年莫扎特的心臟,中止了他的生命,也為莫扎特的死帶來了一重全新的詮釋。

音樂天才莫扎特,是一個永遠在跳躍的音符,他將永遠或在音樂世界中……

相關焦點

  • 音樂天才莫扎特,音樂大師和他動人心弦的,古典音樂
    莫扎特他可是被稱為音樂天才,人家就是生來就具有了對音樂的天賦。莫扎特,是歐洲古典主義音樂的一個作曲家,那麼它的音樂風格呢?2 第20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浪漫曲這一首作品,讓人感覺他真的非常符合自己的名字吧,叫做浪漫曲,感覺音樂的開始,他的鋼琴觸鍵的真的是非常的柔軟,好像要把人的心給暖化了的一種感覺,然後接著才加入了一些節奏的部分,然後是音樂漸漸的豐滿起來,隨後又回到了鋼琴的這種輕微的跳躍上,再加入
  • 「音樂天才」,淺聊莫扎特及其代表作《土耳其進行曲》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莫扎特 畫像1756年1月27日,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出生於奧地利的薩爾茨堡。他用心靈、生命對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進行創作,駕馭自如,善於把藝術中的精髓和生活中的啟示進行結合,再把巨大的力量、直率的氣質和剛毅的意志以及現實意義的感覺結合,譜出的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小夜曲和嬉遊曲等,臻至完美,魅力無窮,帶給世人難以言傳的歡樂和享受,成為古典主義音樂的典範,對歐洲音樂的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 天才的隕落 莫扎特的最後往事
    《1791,莫扎特的最後一年》作者:(美)霍華德·錢德勒·羅賓斯·蘭登 譯者:石晰頲 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年1月 再現了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還原一位音樂天才的生活與性情
  • 莫扎特傳,撰寫新的人生
    本片是從宮廷樂師薩列埃利的視角講述莫扎特的一生,他既從內心深處崇拜莫扎特的音樂造詣,又因為無法達到天才的高度而對莫扎特心生妒忌,不過其實薩列埃利在音樂方面的才能放諸當下,絕對也是大師級別,只不過和天才相比他在天賦上還是遜色了許多,片中兩人在音樂方面的表現將天才與庸才的區別體現得淋漓盡致。
  • 《莫扎特》是電影史上第一次讓音樂成為中心的作品
    莫扎特的作品,卻成為音樂殿堂的瑰寶,在世間永遠流傳。庸才對天才的嫉妒是本片的出發點,表現了不完美的人生與完美音樂的結合。但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庸才,難道說,庸才一定要扼殺天才嗎?不,主要是薩列裡嫉妒的變態心理和欲望才導致了悲劇的產生。
  • 說說你以前不知道的莫扎特
    今天來說說莫扎特。如果說繪畫領域的天才是達文西,那麼音樂領域的天才就非莫扎特莫屬了。人們用「莫扎特」定義音樂領域的天才比如稱孟德爾頌為德國的「莫扎特」 。聖桑為法國的「莫扎特」。但莫扎特能有如此之高的成就真的就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僅僅因為他是個天才而已嗎?01莫扎特的天賦在很早的時候就展現出來了。
  • 我每天花8小時練琴,人們卻用天才兩字埋沒我的努力——莫扎特
    莫扎特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1月27日-1791年12月5日),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他從少年時代就展現出傑出的音樂才能,一生作品極其豐富。他創作的最重要領域是歌劇,共22部,另一重要創作部分是交響樂,共45部。
  • 天堂裡的善良和天真,讓莫扎特與歐洲統治者針鋒相對!
    為了自己的天才兒子不至於和整個歐洲作對,然後窮困潦倒連音樂也失去,她拼只得命的去討好大主教。兩年後安娜終於徵得了大主教的同意,帶著莫扎特再次離開薩爾茨堡開始在慕尼黑,維也納和曼海姆巡演。瑪利亞·安娜·莫扎特,莫扎特母親。這也是最後一次母親帶著莫扎特巡演了。
  • 音樂天才並非窮困潦倒 新資料顯示莫扎特狂能掙錢
    很多年來,奧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一直被人們描繪成窮困潦倒的音樂天才,不過,一個新的展覽日前卻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理論:在18世紀的維也納,莫扎特並非人們印象中那樣一貧如洗,相反他屬於當時的高收入者。  據英國《衛報》4月5日報導,奧地利4日開始舉辦「莫扎特:維也納的作曲家」展覽,其中展出的一些新資料顯示,莫扎特每年能賺1萬弗羅林(當時奧地利的貨幣之一),在當時是一筆極可觀的收入。展覽負責人奧託·比鮑介紹說:「莫扎特的收入在當時社會屬於5%的富人。在那個年代,年收入500弗羅林就能過著上流社會的生活。普通勞動者當時一年才掙25弗羅林。」
  • 愛因斯坦的創造力也許來源於巴赫和莫扎特的音樂!
    可就是這樣一個平平無奇的小孩子成長為了改變世界的偉人,開創了現代科學技術新紀元。(圖源網,侵聯刪)愛因斯坦在退學後,自學小提琴,並於偶然間接觸到了巴赫和莫扎特的音樂。當時的愛因斯坦雖說在學業上沒有什麼起色,可他卻展示出了音樂方面的天賦。
  • (在這裡遇見大師)維也納1792:從莫扎特到貝多芬
    導讀   一個城市的歷史上,總會有很多值得銘記的年份,只是日月如梭,難免很多年份淪為史海一粟。對於享譽世界的「音樂之都」維也納而言,1792年是個重要的年份。  這一年的11月10日,一位深受歐洲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新思想影響的22歲音樂天才,時隔5年再次來到維也納。當時,曠世奇才莫扎特已於一年前猝死,沒人能預料到,這個人的到來將開啟一個全新的維也納古典音樂時代。  其實這位音樂天才早在13歲時就曾博得「莫扎特第二」的美譽。有傳言稱,莫扎特曾在聽過其創作的曲子之後預言:「有一天,他會名揚天下。」
  • 巴赫的音樂是復調嗎?與莫扎特或貝多芬的作品有何不同?
    復調是從希臘語中得到的一個詞:poly,意思是「很多」phonic,意思是「聲音」比如洗澡時唱歌-那是單音的音樂,一次只能唱一個音符。巴赫的音樂不僅是靈感的創造物,也是排列組合與理性推導的再造物,充分展現了音樂的純粹性。莫扎特-古典跟海頓一樣,沃爾夫岡·阿馬德烏斯·莫扎特的音樂常被看作是古典風格的成熟與典範之作。
  • 維也納古典樂派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天才成長之路多坎坷
    )03:21來自Sunny收納整理18世紀下半葉「交響樂之父」海頓、「音樂天才」莫扎特和「樂聖」貝多芬三位音樂大師,先後在維也納為生活、創作奔波過;他們之間存在共同的藝術理想和藝術風格,同時又保持著傳承關係;因此被人們稱作「維也納古典樂派」;
  • 妥瑞兒與莫扎特-中新網
    妥瑞兒與莫扎特 2015-11-09 16:53:05  醫師告訴我,這是因為妥瑞兒的大腦神經受刺激,精力過於旺盛無法排除,因此才會出現不由自主、重複性的動作,也就是抽筋(tics);只要讓他們多運動,或專注做一件事情,像是閱讀、畫圖、學音樂等,就能獲得改善。果不其然,兒子每次一練琴,症狀就明顯減少,他也樂在其中,常在睡夢中哼唱練習曲。
  • 聽莫扎特能讓人變聰明?
    在這位音樂天才身上,也有著種種傳說。 4歲:天賦初現 1760年,莫扎特4歲。1763年6月至1773年3月,莫扎特與父親先後到德國、法國、英國、荷蘭、義大利等國進行為期十年的旅行演出。 7歲:「18世紀的奇蹟」 7 歲那年, 他在法國巴黎一個音樂會上,為一位著名的女歌唱家彈琴伴奏,只聽她唱了一遍,就能不看樂譜,自由地伴奏,從頭到尾一點不錯。女歌唱家再唱一回,他又在琴上另選新的伴奏。
  • 神奇的音樂——莫扎特效應
    莫扎特是公認的「神童音樂家」,據說他是先學會作曲後學會寫字的,6歲時就跟隨姐姐和父親在歐洲巡迴演出,一時風靡整個歐洲大陸,聲名遠播。雖然他的生命只有短短的35年,可是他給人類留下的大礙量音樂財富卻歷久彌新,永遠在人類的精神世界裡熠熠生輝。
  • 你認為的音樂只是音符?大錯特錯
    讓我用一個迂迴的例子來說明。年近八十的作曲家郭爾(Alexander Goehr,1932-),是英國二次戰後樂壇舉足輕重的代表人物,見證了大不列顛半世紀來的音樂文化變遷。當年他到巴黎和作曲大師梅西安(Oliver Messiaen)進修,不僅技法眼界大開,回到英國更成為領導潮流的前衛派。
  • 莫扎特音樂效應,竟是兒童空間感提高的秘密!
    當時憨媽的這個發現就引起了我的好奇,莫扎特和孩子大腦、和孩子音樂培養能有啥關係?於是我還特地Google了一下。1993年的學術界頂尖期刊「自然」雜誌裡,Rauscher博士發表的一篇關於聽莫扎特音樂對空間推理能力影響的文章,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 六一特別禮|適合給孩子們聽的莫扎特樂曲
    我們為大家準備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來自著名音樂評論家田藝苗老師為大家帶來的適合孩子們聽的莫扎特樂曲推薦,提前祝大小朋友們節日快樂,要過個充滿童趣的兒童節哦~莫扎特之友特邀專稿關於神童莫扎特:他的智商?他有多少天才?
  • 薦書|《莫扎特的女人:他的家庭、朋友和音樂》
    《莫扎特的女人:他的家庭、朋友和音樂》(Mozart’s Women: His Family, His Friends, His Music)是英國當代著名指揮家、莫扎特研究專家、牛津大學教授簡·格拉芙(Jane Glover)暢銷15年的權威傳記,首次從女性視角解讀莫扎特天才而激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