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1年12月5日,音樂神童莫扎特逝世,音樂界隕落一顆巨星。
那一天,尚未完成《安魂曲》的莫扎特離奇死亡,35歲的音樂神童英年早逝,而其至今未明的死因也為他更添一份傳奇色彩:他人生的跌宕起伏、面對世人質疑與宮廷排擠時的堅持與叛逆,成為了藝術作品最佳的改編對象。
莫扎特的天賦
1762年,在維也納的申巴龍夏宮,無數奧地利的皇親貴族們將震天的掌聲送給舞臺中央一位蒙著眼睛的小鋼琴家。歡呼與鮮花,讚嘆與喝彩經久不息。小鋼琴家起立,優雅的摘掉了蒙在眼睛上的白色絲絹,露出了他童稚可愛的臉龐。一時間,維也納的皇家畫師們,趕緊用他們拙劣的畫筆記錄下了這一瞬間。這位小鋼琴家就是阿爾福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傳說中的天才——莫扎特,這一年他才六歲。小莫扎特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父親老莫扎特和母親安娜都是維也納的宮廷樂師,都是精通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古鋼琴的大音樂家。 當小莫扎特巡演至德國的時候,他寫下了人生中的第一部的歌劇《巴示亭與巴士亭納》,這時他才剛剛滿十二歲。這個記錄在後來的人類歷史上直到今天再也沒有被打破過。而對於小莫扎特來說,他「傳奇天才」的成就才剛剛開啟。就在他完成《巴示亭與巴士亭納》的這一年,他還寫了另外十首樂曲,其中包括四部交響樂,兩部小提琴協奏曲即三首藝術歌曲一部天主教詠嘆調;第二年巡演,8歲的莫扎特莫扎特一共寫了五十五首樂曲;第六年,14歲的時候,他寫了六部交響樂和兩部歌劇;15歲共十三首其中七部交響;16歲三十二首其中10部交響樂……
1979年,一部名為《Amadeus》的話劇作品在英國國家劇院完成了首演,它即是如今我們口中的「英扎」。劇名取自莫扎特的中間名,本意為上帝和愛,因而在中國,被譯為《上帝的寵兒》。
有趣的是,儘管本劇以莫扎特為名,實際上卻是從莫扎特的對手、宮廷樂師薩列裡的角度來展開劇情的——這邊是曾寫作《戀馬狂》的英國當代劇作家彼得·謝弗,在構思《Amadeus》時的巧妙之處。
全劇以垂危的薩列裡向神父的懺悔為始,這位天賦不足卻野心勃勃的音樂家在夾雜著對莫扎特仰慕欣賞與嫉妒怨恨的複雜情緒中,對其進行了暗中的迫害與折磨。最終,莫扎特去世,而薩列裡也因他的罪行逐漸精神失常,被送進瘋人院。時光流逝,曾經烜赫一時的薩利埃裡漸漸被人遺忘,莫扎特的作品卻成為人類音樂殿堂裡的瑰寶,在世間永遠傳唱。
另外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謝弗在劇中刻畫莫扎特形象時的顛覆:「此人一刻也靜不住,手腳總是不停地在活動,他的嗓音單薄,調門很高,他還有一種令人難忘的習慣,動不動就痙攣地咯咯尖笑——聲音刺耳,狀態幼稚。」或許正是這樣的瘋癲,恰恰展現了他非同常人的一面。
在倫敦首演後,《莫扎特傳》又轉戰百老匯,同樣獲得了極大的成功,並被導演米洛斯·福爾曼一眼相中,拍下了影視留名的電影佳作《莫扎特傳》——「美扎」。在1985年舉行的第57屆奧斯卡頒獎禮上,《莫扎特傳》一舉奪得包括最佳影片在內的8項大獎,其藝術水準可見一斑。
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國,著名翻譯家、北京人藝導演英若誠親自翻譯並執導了這部《上帝的寵兒》——「中扎」。知名演員張永強在劇中飾演莫扎特,而我們熟悉的宋丹丹則在劇中飾演了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斯。
時間來到1999年,一版關於莫扎特的全新奧地利音樂劇《莫扎特!》於維也納首演,因該劇是由德語寫作,我們也通常稱其為「德扎」。他的劇情更多來自莫扎特的傳記,整部劇在內容上更傾向於挖掘莫扎特的內心,是一部比較內化和走心的作品。
劇中一個極其大膽而巧妙的設計,在於讓被稱為Amadeus的童年莫扎特與被稱為Mozart的成年莫扎特同臺演出。童年莫扎特在全劇的大部分時間一直保持著寫作的狀態,他是莫扎特音樂才華的化身,也代表著我們心目中那副音樂神童該有的模樣。
而在全劇的最終,正是童年莫扎特用羽毛筆刺中了成年莫扎特的心臟,中止了他的生命,也為莫扎特的死帶來了一重全新的詮釋。
音樂天才莫扎特,是一個永遠在跳躍的音符,他將永遠或在音樂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