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的隕落 莫扎特的最後往事

2020-12-15 新京報

1765年5月,9歲的莫扎特與姐姐瑪利亞·安娜在倫敦的音樂會上表演四手聯彈,從此四手聯彈慢慢流行。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1756-1791),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曾被任命為大主教宮廷首席樂師,他譜出的協奏曲、交響曲、奏鳴曲、小夜曲、嬉遊曲後來成為古典音樂的主要形式。

《1791,莫扎特的最後一年》作者:(美)霍華德·錢德勒·羅賓斯·蘭登 譯者:石晰頲 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8年1月 再現了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後一年,還原一位音樂天才的生活與性情。

音樂史上的天才很多,但極少有人像莫扎特那樣,無論創作哪一類作品,都當之無愧地佔據天才序列的最頂端,音樂史上鮮有爭議。

不過,讓人遺憾的是,這位尤同天使下凡的天才只在人間停留了35年,對於他的生平和死亡,則歷來頗多議論,不乏猜測、臆斷和傳說。

羅賓斯·蘭登是莫扎特專家,在他的五本莫扎特專著中,專門用一本書來探討天才最後的往事。在這本《1791,莫扎特的最後一年》中,作者用詳實的史料釐清了各種坊間說法的因果緣由,為我們理解莫扎特的生活、情感以及創作,提供了可靠的論據。

天才的窘境

笨拙地適應社會變革

莫扎特生命的最後階段,經歷了當時奧地利政治社會的一場變故——先皇約瑟夫二世故去,新皇利奧波德二世登基(1790年)。莫扎特的生活和創作處於宮廷和社會的轉型期,蘭登嘗試說明,莫扎特的生活也如平常人一樣,被社會的變革影響和擺布,他的創作,在某種意義上,可能更多地要考慮的是生計,而當務之急是嘗試獲得新君主的眷顧,爭取在加冕禮上露面,最好能登臺演出。

莫扎特的財務狀況歷來不好,到1790年後更加糟糕,這促使他更加積極地張羅這些事務。作者在書中羅列了很多例證,說明這位藝術上的天才在生活中如何捉襟見肘、顧此失彼。他並非是那種不諳紅塵俗世的孤客,反倒是處處揣摩人情,為了獲得演出機會費盡心機,只是他的財務能力和社交技巧著實不高,生活總壓得他難以喘息。

以這一次加冕禮為例,他要將一些家當賣掉,才能獲得旅行的路費和覲見的行頭,還要一路探問聖意,找人引薦,可謂費盡周章。然而,這場被動的掙扎並未獲得理想的效果:先皇去世不久,出於治喪需要,不宜歌舞昇平,這讓莫扎特難以從更多的宴會和儀式中獲得直接的收入;再者,新皇利奧波德二世面臨政治局勢的內憂外患,並無過多心思關心音樂,作為賢明而有分寸的君主,利奧波德心裡清楚,「質勝於文」應是此時更合理的治國方策。

在蘭登看來,莫扎特關心的事情遠比樂迷們對他的想像要現實很多:如果沒有辦法獲得現成的收入,生活就無法為繼,藝術根本就是奢談,他當時的生計幾乎要按天來計算。莫扎特根本無法考慮過多高尚的、藝術上的追求,能把作品賣掉,能獲得演出機會,才是當務之急。所以,他必須緊密聯繫並依賴宮廷和上流社會,滿足出資方的品味和要求,那是他衣食的來源。

蘭登為我們詳細呈現了1790年前後的奧地利宮廷和社會的狀況,我們能從莫扎特音樂事業的緊張中,感受到藝術和思想在當時的社會階級中的流動和變化。一方面,即便維也納已經是歐洲音樂環境最好的城市,但迫於經濟萎縮和社會風氣的變革,宮廷和大家族都開始縮減大型管弦樂隊的編制,一些沒落的大家族甚至直接取消了私人僱傭的樂團;另一方面,小型的室內樂在中產階級家庭中流行,更為開放的公眾音樂會被平民階層接納和喜愛。

從音樂家和音樂創作的角度,被宮廷和大家族棄用的音樂家,要轉到中產階級文化圈中尋求機會,領取固定俸祿、甚至連工作任務、作息都被安排好的「鐵飯碗」,變成了要自謀生路、自行安排經濟和生活的自由職業者。音樂人的階級屬性也在發生改變,他們要從卑微的、缺乏教養、不講衛生的下人,努力轉變為有精緻文化品位、舉止得體大方的藝術家,才能博得中產階級和大眾的青睞。

這些情況對音樂家們的生活和藝術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便是天才如莫扎特,也要花巨大的精力和勇氣去適應新的藝術環境。

宮廷作曲家

為生計奔波於加冕禮

如此困頓的外界環境,是如何影響莫扎特的創作的?我們聽到的這個時期那些近乎完美的作品,又是如何創作出來的?作者向我們解釋,那些作品中聽不到任何來自生活中的波瀾的緣由。

蘭登認為,縱使莫扎特的生活頗為緊張和不堪,但並沒有太多影響到他最後時期的創作,反倒是現實環境的張力推動他的創作更好地適應新的藝術方向及其訴求。他有一系列作品在這個階段成型,可以稱作「加冕」時期的創作以及生涯晚期的創作,從這些作品中都能看到莫扎特精妙的天才,他的平衡力、他聰明的妥協、他對自我發展及成熟的把控,以及他對未來趨向的判斷。

「加冕」是這個階段創作的關鍵詞,畢竟宮廷作曲家是莫扎特十分在意的身份標記,他對宮廷禮儀、宗教儀式以及君主喜好的變化都有精準的把握。同時,在「加冕」時期,他也精明地安排自己親自演出的曲目和那些分發給出版商、不同演出團體的作品,既能讓君主利奧波德注意到他,又能拓寬自己在中產階級圈子中的影響力。儘管掙錢謀生的壓力讓他窘迫如凡人,但他對自己創作的推進和安排還是天才般的盡善盡美。

他為前來參加加冕儀式的人群舉辦音樂會,演奏自己的協奏曲(如著名的「加冕」協奏曲K.537)和交響曲,同時把一些室內樂作品(如三部「普魯士」四重奏K.575、K.589、K.590)賣給受中產階級歡迎的出版商,又為宮廷舞會創作大量的舞會音樂,還為正式的宗教場合譜寫各類宗教音樂,不僅局限於大型的彌撒曲和安魂曲,還有各類較小編制的教會音樂。他為1791年的聖體聖血瞻禮譜下了優美感人的《聖體頌》(K.618),創造出他心目中宗教音樂的新風格,尋求聖樂和俗樂間新的平衡,深得宗教改革和啟蒙精神的精髓。

莫扎特在1790年至1791年間的加冕時期所做的一系列創作及活動,都明確指向1791年9月在布拉格舉辦的加冕禮,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參與其中,並作為音樂的主角演出大型的作品。在布拉格,莫扎特的一系列作品最終得到演出,包括《C大調「加冕」彌撒》(K.317),他還在加冕禮當天晚上成功首演了歌劇《狄託的仁慈》(K.621)。這部歌劇是莫扎特特地為加冕禮而作,他用羅馬皇帝韋帕先寬恕謀反者的故事,來襯託利奧波德的慈悲和善意,其中的寬恕精神也是此時已成型的《魔笛》的一個重要理念。

然而,據說皇帝和皇后對莫扎特的創作並不買帳,各場演出上座率並不算高,宮廷內也有一種抵制莫扎特的奇怪氛圍。在作者看來,這真是個非常偶然的事情,完全不影響莫扎特在這輪活動中獲得聲望,他的作品在各種場合被大量演出,儘管有人不喜歡,但這些音樂天天都能被聽到,被各個階層的人們熟知,莫扎特在用自己的方式為他的作品「加冕」,他做得無比成功。

魔笛安魂 突如其來的死亡

所有人都沒有想到,死亡竟如此倉促地降臨在莫扎特身上,包括他自己和身邊的至親。從布拉格回去後,莫扎特只活了三個月,就永遠停止了創作。

在這三個月裡,莫扎特完成了他生涯中最重要的歌劇作品《魔笛》,並親自指揮首演。這部被譽為共濟會精神典型代表的歌劇,是莫扎特最引以為傲的作品之一。莫扎特對共濟會一直懷有積極和熱忱的態度,《魔笛》的觀眾也向來喜歡將作品中的各種元素和共濟會進行攀附,共濟會的成員更是欣然接受莫扎特向組織的獻禮。

只要藝術和政治摻雜到一起,事情就會變得複雜,藝術家通常對政治抱有過於浪漫的想像,在現實中會犯政治上的「幼稚病」。蘭登對莫扎特政治能力的評價,比對其生活能力的評價更低,他把其解釋為一種對現實和理想不圓融的雜糅。莫扎特一面希冀得到皇帝的寵幸而獲得報酬,另一面則對人類未來新的可能性充滿好奇和期盼。

從積極的意義上說,《魔笛》是一個新時代的起點,它熱情地歌頌了一系列最美好的人類價值,自由、慈善、容忍、秩序等等,對傳播啟蒙的觀念和新的秩序起到重要作用,在藝術層面,《魔笛》毫無疑問是莫扎特創作事業的一座高峰。

成功地完成《魔笛》的演出後,莫扎特只剩下最後一個月,他完成了《安魂曲》的創作。這份稿約他早在張羅加冕禮事宜之前已收到,拖了小半年,直到完成《魔笛》後他才動筆。此前的勞累讓他的身體疲憊不堪,卻未料到這部本為他人而作的作品,卻最終成為自己的悼歌。

關於他的疾病和死亡,坊間有太多傳說,唯獨可以肯定的是,他對死亡毫無準備。誰都未曾想到他的病痛足以致命,在死後他也沒有經濟條件去完成一場得體的葬禮,甚至連棺木送到墓地的時候,都未有親友在場。

生活中的糟糕和拙劣,毫不影響我們對莫扎特天才的景仰,但之所以這些臆想和猜測不曾止息,是因為人們無法抑制這個音樂史上最大的悲劇給凡間帶來的傷痛。但莫扎特的死亡,至少能讓我們辨清那些更加高貴的東西,而放過那些人們無力擺布的東西,如同作者在書末引用的聖經箴言:「凡上帝結合的,人不可拆散。」    □何源

相關焦點

  • 音樂天才莫扎特,是一個永遠在跳躍的音符
    1791年12月5日,音樂神童莫扎特逝世,音樂界隕落一顆巨星。傳說中的天才——莫扎特,這一年他才六歲。小莫扎特出生在一個音樂世家。父親老莫扎特和母親安娜都是維也納的宮廷樂師,都是精通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古鋼琴的大音樂家。
  • 別當真,天才莫扎特居然是刻意練習的結果
    「你看她學習好棒,肯定是她父母基因好,他爸媽都是老師」「你好擅長做數據分析,真聰明一學就會」「你真的很有天賦,我都比不上你」你可能會想到天才莫扎特的故事,年幼的莫扎特無論是哪種調子,都能馬上聽出來,甚至能在這個房間聽到另一間房間彈奏的調子,分辨出小提琴和古鋼琴彈奏出來的調子
  • 維也納古典樂派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天才成長之路多坎坷
    )03:21來自Sunny收納整理18世紀下半葉「交響樂之父」海頓、「音樂天才」莫扎特和「樂聖」貝多芬三位音樂大師,先後在維也納為生活、創作奔波過;他們之間存在共同的藝術理想和藝術風格,同時又保持著傳承關係;因此被人們稱作「維也納古典樂派」;
  • 我每天花8小時練琴,人們卻用天才兩字埋沒我的努力——莫扎特
    莫扎特在年僅4歲時就跟父親列奧波爾得·莫扎特學習鋼琴並開始作曲,6歲時便在父親的帶領下到慕尼黑、維也納、普雷斯堡作了一次試驗性的巡迴演出。或許這些看起來真的只能證實莫扎特是個天才,可是他背後的努力不能因此就被忽略。天才的作品是用眼淚灌溉的。——巴爾扎克天才不過是不斷的思索,凡是有腦子的人,都有天才。
  • 莫扎特也不是天才!懂得「一萬個小時」定律,孩子成才無憂
    但經心理學專家研究,就算是天才,最後所取得的成就最重要的關鍵也是準備,而非才能。看到研究成果,艾克森所驚異的是,他們發現根本就沒有天生的演奏家,那些練習一點點就能成為演奏好手的,如果練習時間沒有比別人多,最後還會是技不如人。如果一個學音樂的學生,想要進入最好的音樂學院,成為音樂家,就要看他付出了多少。能夠出類拔萃的,不光是比別人多努力一點,而是比別人多努力好幾倍。
  • 莫扎特傳,撰寫新的人生
    本片是從宮廷樂師薩列埃利的視角講述莫扎特的一生,他既從內心深處崇拜莫扎特的音樂造詣,又因為無法達到天才的高度而對莫扎特心生妒忌,不過其實薩列埃利在音樂方面的才能放諸當下,絕對也是大師級別,只不過和天才相比他在天賦上還是遜色了許多,片中兩人在音樂方面的表現將天才與庸才的區別體現得淋漓盡致。
  • 《莫扎特》是電影史上第一次讓音樂成為中心的作品
    他講了自己多年前暗害天才音樂家莫扎特的經過。的確,天才的莫扎特為庸才薩列裡所害,這固然是一個悲劇;然而,企圖讓自己一生都成為上帝寵兒的薩列裡在苟且偷生中目睹莫扎特的傑作在世間流傳,而薩列裡自己嘔心瀝血的作品卻黯然失色,這又何嘗不是一出更大的悲劇呢?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雖然都知道自己並不是天才,但卻沒有足夠的勇氣來承認自己是庸才。我們大多數人沒有薩列裡的眼光,因為至少薩列裡他知道莫扎特是天才。
  • 音樂天才並非窮困潦倒 新資料顯示莫扎特狂能掙錢
    很多年來,奧地利著名作曲家莫扎特一直被人們描繪成窮困潦倒的音樂天才,不過,一個新的展覽日前卻提出了截然相反的理論:在18世紀的維也納,莫扎特並非人們印象中那樣一貧如洗,相反他屬於當時的高收入者。  據英國《衛報》4月5日報導,奧地利4日開始舉辦「莫扎特:維也納的作曲家」展覽,其中展出的一些新資料顯示,莫扎特每年能賺1萬弗羅林(當時奧地利的貨幣之一),在當時是一筆極可觀的收入。展覽負責人奧託·比鮑介紹說:「莫扎特的收入在當時社會屬於5%的富人。在那個年代,年收入500弗羅林就能過著上流社會的生活。普通勞動者當時一年才掙25弗羅林。」
  • 資料:關於莫扎特
    莫扎特寫作之輕鬆與神速使他的同時代人和後輩都把他看作是無師自通、不學而成的天才,縱觀他的一生,除了孩提時期受到父親的嚴格教誨外,的確從未得到過正式的教師指導。天才是不容否認的,但人們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天才也離不開刻苦與勤奮。莫扎特曾說:「人們以為我的藝術得來全不費功夫。實際上,沒有人會像我一樣花這麼多時間和思考來從事作曲;沒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地研究了許多次。」
  • 說說你以前不知道的莫扎特
    今天來說說莫扎特。如果說繪畫領域的天才是達文西,那麼音樂領域的天才就非莫扎特莫屬了。人們用「莫扎特」定義音樂領域的天才比如稱孟德爾頌為德國的「莫扎特」 。聖桑為法國的「莫扎特」。但莫扎特能有如此之高的成就真的就像人們所說的那樣僅僅因為他是個天才而已嗎?01莫扎特的天賦在很早的時候就展現出來了。
  • 史學天才林嘉文隕落 是誰殺死了少年
    作為高智商的史學天才,情商真的很低嗎?作者:Kathy)陝西西安一高三學生深夜在家中墜亡,不是意外而是自殺,這名學生不是普通的高三學生,媒體沒有給他披上高考壓力的外衣,而是聚焦於他的史學天才。17歲即出版兩本專著,翻譯艱深晦澀的西夏文,他的恩師評價,這麼高的學術成就博士生都很難做到。剛站到了成年的門檻,還未前行就匆匆隕落。然而,對天才少年的隕落僅僅抱以惋惜就是對他最好的悼念了嗎?
  • 天堂裡的善良和天真,讓莫扎特與歐洲統治者針鋒相對!
    為了自己的天才兒子不至於和整個歐洲作對,然後窮困潦倒連音樂也失去,她拼只得命的去討好大主教。兩年後安娜終於徵得了大主教的同意,帶著莫扎特再次離開薩爾茨堡開始在慕尼黑,維也納和曼海姆巡演。瑪利亞·安娜·莫扎特,莫扎特母親。這也是最後一次母親帶著莫扎特巡演了。
  • 薦書|《莫扎特的女人:他的家庭、朋友和音樂》
    《莫扎特的女人:他的家庭、朋友和音樂》(Mozart’s Women: His Family, His Friends, His Music)是英國當代著名指揮家、莫扎特研究專家、牛津大學教授簡·格拉芙(Jane Glover)暢銷15年的權威傳記,首次從女性視角解讀莫扎特天才而激蕩的一生。
  • 莫扎特和他的歌劇:通過透視莫扎特幾部最偉大的作品還原真實的他
    被世人稱為音樂神通的莫扎特短短三十五年的人生創作了六百多部音樂作品,他最偉大的作品是什麼?莫扎特再神奇也不過是個人並不是只能仰望的天才,對於莫扎特和他的音樂,我們又存在著哪些誤讀?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英國人大衛·凱恩斯所著的《莫扎特和他的歌劇》。
  • 音樂天才莫扎特,音樂大師和他動人心弦的,古典音樂
    莫扎特他可是被稱為音樂天才,人家就是生來就具有了對音樂的天賦。莫扎特,是歐洲古典主義音樂的一個作曲家,那麼它的音樂風格呢?這首作品,其實就是,曾經出過的一首音樂歌曲中,不想長大中,他曾經借鑑的就是莫扎特之手的作品中的一部分,大家去聽的時候可以能感覺到,他借鑑的呢,其實就是莫扎特這一部作品的一個主題旋律。
  • 六一特別禮|適合給孩子們聽的莫扎特樂曲
    我們為大家準備了一份特殊的禮物:來自著名音樂評論家田藝苗老師為大家帶來的適合孩子們聽的莫扎特樂曲推薦,提前祝大小朋友們節日快樂,要過個充滿童趣的兒童節哦~莫扎特之友特邀專稿關於神童莫扎特:他的智商?他有多少天才?
  • 妥瑞兒與莫扎特-中新網
    妥瑞兒與莫扎特 2015-11-09 16:53:05圖/倩(來源:聯合報)  當我看到報導指出,音樂神童莫扎特可能是一名妥瑞氏症患者時,我開始鼓勵兒子:「如果像莫扎特這種天才都要非常努力才有成就,那不是天才的我們,就要更加努力才行。」兒子聽進去了,四年級下學期他接受老師的建議,嘗試參加比賽,看看自己的程度如何。
  • 莫扎特死亡之謎:疾病,被人下毒,還是共濟會暗殺?
    其實,就連莫扎特本人也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一方面受限於當時的醫療條件,第二方面,莫扎特本人也懷疑自己被人下毒。在討論莫扎特死因的時候,先大概說下莫扎特的生平。一莫扎特的音樂天才是毋庸置疑的,4歲學琴,5歲作曲,7歲歐洲巡演,大獲成功。莫扎特的成功還間接害慘了另一個音樂天才——貝多芬。
  • 聽莫扎特能讓人變聰明?
    在這位音樂天才身上,也有著種種傳說。 4歲:天賦初現 1760年,莫扎特4歲。莫扎特的姐姐瑪麗婭在父親的指導下專心地練琴,這個時候小莫扎特總是在旁邊靜靜地聽。有一次,瑪麗亞正在聚精會神練琴,莫扎特走過來乞求姐姐讓自己也彈彈剛才那首曲子。但由於年紀太小了,小莫扎特的請求被姐姐拒絕了。
  •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與鋼琴作品
    莫扎特的生平簡介莫扎特於1756年生於薩爾茲堡,1791年卒於維也納,莫扎特的生命雖然短暫,卻為後人留下了數量驚人的作品,他創作的體裁遍及交響樂、歌劇、重奏曲等,幾乎無所不包。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與海頓同時代的古典樂派的第二位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