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進展!我國學者發現腸道菌群異常或可導致自閉症

2020-12-20 騰訊網

「基因舉起了槍,環境扣下了扳機」!在自閉症的病因研究中,一直有這樣的一個說法。

目前,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自閉症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導致的,而且不同人的症狀很有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

其中,自閉症孩子的胃腸道疾病(GI)很常見,近四分之一患有至少一種慢性症狀。與普通兒童相比,自閉症孩子出現一種或多種胃腸道問題的比例是他們的8倍。家長們也經常提出,孩子可能對某種食物(特別是小麥和牛奶)不耐受的情況。

這一特徵也引起了很多學者的關注和研究。

01

我國學者證實腸道菌群與自閉症的關聯

近日,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王娟與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康禹,發表了一篇關於腸道菌群和自閉症的研究報導。

研究人員通過檢測自閉症兒童糞便中的腸道菌群,發現自閉症兒童的腸道微生物排毒功能障礙,進而導致毒素積累和線粒體功能障礙(ASD發病機理的核心組成部分),這可能是微生物參與孤獨症發病的重要新機制。

這項研究為腸道菌群與自閉症之間的關聯提供了新的證據,也為通過恢復自閉症患者微生物排毒能力來治療自閉症患者鋪平了道路。

相關研究成果以題為「類配對分析策略揭示孤獨症兒童腸道菌群的解毒功能受損」發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02

腸道菌群與自閉症的隱秘聯繫

自閉症譜系障礙(ASD)是一種複雜的神經發育障礙,其特徵是社交溝通受損,重複和刻板的行為,興趣或活動。

這項最新研究表明腸道微生物組可能與許多其他疾病一樣,對自閉症發病機製做出了貢獻。

首先,胃腸道合併症在自閉症兒童中很常見。其次,很多自閉症患者挑食,並且缺乏消化酶,這會改變居住在腸道中的微生物的營養或培養基,並影響組成物種的生長,從而導致營養不良。最後,許多研究發現自閉症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組存在明顯的營養不良,但是,腸道微生物組如何影響ASD發病機理尚未完全了解。

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使用「準配對隊列」分析策略,將ASD樣本與相似代謝背景的對照樣本配對。

研究團隊從39名被診斷患有自閉症的兒童以及40名沒有患該病的兒童中收集了糞便樣本。由於人與人之間腸道菌群差異很大,研究人員謹慎選擇參與研究的兒童的年齡、居住地等因素,以保證他們具有相似的腸道菌群。

然後,研究團隊對每個糞便樣本進行宏基因組測序,以確定自閉症兒童與未患自閉症的兒童之間是否存在明顯的腸道菌群差異。

03

腸道菌群排毒功能受損引發自閉症

研究團隊發現,患有自閉症的兒童與未患自閉症的兒童相比,其解毒酶的比例有所不同。ASD菌群在解毒的酶和通路方面有明顯缺陷,這與線粒體功能障礙的生物標誌物密切相關。研究團隊進一步檢測了另外65名自閉症兒童,並發現了相同的結果。

基於這些解毒酶的診斷模型可將ASD個體與對照組準確區分開,並且從模型推斷出的功能障礙評分會隨著ASD的臨床評分而增加。

研究團隊認為,由於腸道菌群對腸道排毒過程的影響,兒童可能會患上自閉症。反過來,這又使環境毒素進入血液,從而傷害腦細胞中的線粒體,進而導致與自閉症相關的症狀。

研究團隊表示,還需要做更多的工作來進一步確定這些發現,但同時也表示,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可能通過開發有助於排毒過程的療法,用以阻止自閉症的發作,或者更直接地解決導致排毒問題的因素。

文章刊發後,業內專家普遍認為,此項研究可能為孤獨症的臨床治療提供新方向。而患者家長們更關注研究成果什麼時候用於治療。

研究人員王娟也在最近的採訪中提到,後續研究會在不同的獨立樣本中繼續驗證此次的分析結果,並分析受損的解毒通路可能通過什麼途徑進行彌補。此外,還將與臨床醫生合作,進行臨床試驗,尋找和確認可能的幹預措施。

新科研成果的提出,意味著在自閉症研究上,我們又前進了一步。希望科研人員早日破譯自閉症,得到更有效的治療手段。

這篇研究報告的原文,可以在Science Advances官網上獲取。原文地址:

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3/eaba3760

相關焦點

  • 我國學者證實,腸道菌群排毒功能受損導致毒素積累,引發自閉症
    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在外表上與常人一般無二,卻仿佛隔了一堵無形的牆使人無法觸及他們的內心。據美國疾控中心2018年統計數據,自閉症發病率高達1/59。我國缺少全國性自閉症統計數據,2015年的《中國孤獨症教育康復行業發展狀況報告》顯示,我國自閉症呈高發趨勢,發病率高達1%。更令人遺憾的是,目前對自閉症的病因仍不十分清楚,既與遺傳基因相關,也涉及多種環境因素。
  • 維生素D與腸道菌群的互作
    急性中毒可導致急性高鈣血症,可引起混亂,厭食,嘔吐,多尿,多飲和肌肉無力。慢性中毒可導致腎鈣化和骨痛。 4.3 自 閉 症   自閉症是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神經發育異常,自閉症人群中維生素D的缺乏較常見,而維生素D能夠促進兒童的大腦神經發育,因此可能在自閉症的病因學上起著重要作用。
  • 自閉症譜系障礙(ASD)與腸道菌群研究
    1、本研究發現,ASD組存在更高的便秘發生率。與典型發育兒童的菌群組成相比,ASD組腸道菌群的組成和多樣性均發生了變化。 2、此外,這項研究發現兩組兒童糞便中短鏈脂肪酸的組成發生了改變。與典型發育兒童糞便中的SCFAs相比,ASD組中戊酸水平顯著升高,而乙酸和丁酸鹽顯著降低(如圖二所示),這可能是由飲食中複合碳水化合物以及產SCFAs菌群的數量差異導致的。
  • 腸道菌群與「孤獨症」的關係
    孤獨症兒童的消化道症狀也許就是由特定的腸道微生物引起的,而腸道早期定植的微生物出現異常很有可能會干擾大腦發育,引起或促進出現孤獨症症狀。孤獨症兒童大多數發病都是在3歲以內,這與嬰兒腸道菌群發育過程的時間節點具有相似性,可能嬰兒的大腦發育需要伴隨腸道微生物的發育而完成。
  • 腸道菌群失調對人產生的情緒影響巨大
    抑鬱症的誘因複雜導致抑鬱症的因素是非常複雜的,從生物學角度來講,抑鬱症通常被認為可遺傳的疾病。但需要強調的是,如果你的家族有抑鬱症患者,這只是增加了你患抑鬱症的概率,並非一定會遺傳給你。厚壁菌能夠強化免疫力,擬桿菌可以影響體重,梭菌則會使人情緒失控,腸胃炎症可導致女性抑鬱樣行為。腸道微生物失調可增加人們患抑鬱症、焦慮症、強迫症,甚至自閉症的概率。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疾病的患者,均患有消化系統功能性疾病。而且這不是偶然的,有直接臨床證據表明,腸道微生物幹預能夠改善這些心理異常疾病。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經過10年的發展,人類有關微生物組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13年12月,「腸道菌群與人體健康關係的研究」被列入Science雜誌報導的十大科學進展,腸道菌群已經成為近年來研究的最熱門領域之一。腸道微生物作為數量龐大、種類繁多的微小生命體對人類健康具有重要意義,大量研究表明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肝臟疾病、心腦血管疾病、腸易激症候群、炎症性腸病、慢性腎病、愛滋病、過敏性溼疹、消化道癌症、自閉症、抑鬱症及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相關,已經成為一系列代謝性疾病防控的新方向。下面就腸道菌群的分布、分類、功能與疾病關係等方面進行介紹。
  • 腸道菌群的形成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最近的研究表明宿主腸道菌群的組成和結構的改變和一些複雜的疾病如行為失調、代謝性疾病等有關。比如自閉症、肝性腦病、過敏症、肥胖症、糖尿病和動脈粥樣硬化及各種神經疾病等[3]。而多種因素對腸道菌群的組成具有重要的影響,本文對此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 一份來自星星的研究報告:自閉症最新研究進展盤點 | 世界自閉症...
    今天我們就把ASDs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為大家進行解讀分享,幫助大家了解國際上自閉症的最新研究進展。複雜的自閉症遺傳學機制目前發現與ASDs相關的致病基因有數百個,所發現的致病位點突變類型多樣。越來越多的自閉症相關致病基因的發現,正在為臨床檢測和治療策略的研發奠定堅實基礎。
  • 自閉症腸道菌群失調症狀有哪些?一文讓你讀懂菌-腸-腦軸!
    自閉症一般在3歲前發病,有的患者在6~24個月時就有表現症狀,但也有患者前期發育正常,在2~3歲時出現原有的語言和社交機能逐漸喪失的退行性變化。 經過多年深入研究,雖然至今也沒有發現自閉症的明確致病基因。但根據實驗數據證實,自閉症很可能是一種在遺傳易感性基礎上,由環境因素誘發的神經系統發育障礙類疾病。可以確定的是,自閉症受菌-腸-腦軸影響。
  • 自閉症孩子該如何進行營養幹預?竟然與菌群、過敏、不耐受有關
    多數孤獨症患兒發病在3歲以內,甚至部分孤獨症患兒在1歲前發病,推測孤獨症可能是由於嬰兒早期腸道微生物的發育異常導致,尤其是剖宮產患兒。免疫因素——免疫障礙,異常於正常兒童新生兒狀態——新生兒體重異常即過輕或過重都會對其未來健康成長造成影響。
  • 綜述|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
    腸道菌群影響糖代謝的因素及機制進展[J]. 中國實用內科雜誌, 2020, 40(10): 865-869,873.除了T2DM發病率逐年升高,其伴隨的併發症更嚴重,T2DM會導致加速血管老化相關的微血管病變和大血管病變,大量研究表明,糖尿病是心、腦、腎、血管疾病致死致殘的最主要危險因素。由此可見,我國糖尿病的防控工作面臨著嚴峻挑戰,這就迫切要求我們更進一步找到其發病機制及相應的高效、安全的預防或治療策略。
  • 腸道菌群紊亂與腸易激症候群密切相關,新冠流行期需加強菌群調節
    腸道菌群是人類抵抗外界的一道天然屏障,可協助人體消化吸收、營養代謝,維持著機體與外界的平衡。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如果腸道微生態發生了紊亂,機體平衡被打破,將直接影響宿主的代謝、免疫和健康狀態,導致多種疾病發生。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的當下,李蘭娟院士也提到對於新冠肺炎患者,腸道菌群紊亂現象普遍,糾正菌群失調是治療手段之一。
  • 歐易/鹿明生物助力科學家發現腸道微生物改善自閉症樣行為
    糞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指的是將健康人糞便中菌群移植到患者腸道內,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腸道菌群,實現腸道及腸道外疾病的治療。也可以說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器官移植。
  • 腸道菌群與結核桿菌感染相關的研究進展
    腸道菌群參與人體多種生理活動,並與多種疾病發生有關。腸道菌群與呼吸道疾病,尤其是與結核病之間的研究頗受關注。研究證實腸道菌群失調可影響宿主對結核分枝桿菌的易感性,感染結核分枝桿菌會導致宿主腸道菌群的改變。兩者通過宿主免疫反應、腸道菌群代謝產物等相互影響。因此,本文就結核桿菌感染與腸道菌群的關係及相關作用機制等進行綜述,為結核病治療提供新思路。
  • 中風引起的腦血管異常與腸道菌群有關
    1、空氣品質影響大腦早期發育 2、中風引起的腦血管異常與腸道菌群有關 3、健康生活方式組合可減少阿爾茨海默病風險
  • Gut:Hp感染導致的菌群失調與胃癌相關
    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已有越來越多的胃內微生物被發現和鑑定,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胃已經不再是一個「無菌」器官。近年已有很多研究顯示,Hp感染可導致感染者胃部菌群失調,當Hp成為感染者的胃部優勢菌群時,感染者會出現胃部微生物物種多樣性下降,而感染者出現的菌群失調與其所發生的臨床疾病密切相關。
  • 產前使用抗生素對嬰兒腸道菌群有影響,並可能導致某些疾病
    抗生素對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具有重大意義,但較多研究顯示,母親生產時或新生兒期接受抗生素治療可延緩腸道菌群建立,並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結果發現生後第1周,糞便細菌群落尤其是雙歧桿菌減少,腸球菌異常定植。在1月齡時,腸桿菌科細菌過度生長。
  • Nature重大發現!肥胖與腸道菌群紊亂有關,他汀類藥物可以增強腸道...
    我們觀察到這種紊亂的腸道類型的特點是低細菌豐度和生物多樣性,明顯缺乏一些抗炎細菌,如Faecalibacterium。事實上,即使在健康人群中,我們也發現了一種名為Bacteroides2(Bact2)的腸道菌群,其攜帶者的炎症水平略高。由於已知肥胖會導致全身炎症水平升高,我們推測Bact2在肥胖研究參與者中也會更普遍。"
  • 兒童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
    現在我們已經很明確,腸道菌群是大腦發育中的一個決定性因素,所以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開始認為,生命前三年腸道菌群的發育在自閉症的發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最能說明問題的是無菌小鼠的實驗,它們的大腦萎縮並顯示出異常發育。
  • 兒童心理健康:腸道細菌在自閉症和多動症中的作用
    換句話說,腸道菌群建立的時間窗口正好與自閉症的發生時間相吻合。現在我們已經很明確,腸道菌群是大腦發育中的一個決定性因素,所以越來越多的研究人員開始認為,生命前三年腸道菌群的發育在自閉症的發生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最能說明問題的是無菌小鼠的實驗,它們的大腦萎縮並顯示出異常發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