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前使用抗生素對嬰兒腸道菌群有影響,並可能導致某些疾病

2020-11-06 兒科醫師黃永坤

抗生素對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具有重大意義,但較多研究顯示,母親生產時或新生兒期接受抗生素治療可延緩腸道菌群建立,並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

長期大量應用抗生素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和雙重感染,降低正常菌群的定植抗力,有利於潛在致病微生物的生長,引起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或結腸炎及黴菌感染等。圍生期接觸抗生素會增加遠期疾病如哮喘、肥胖、炎性腸病和其他過敏/炎性疾病的發生風險。

產前、圍生期,以及產後抗生素的暴露,也被推測是新生兒6~12個月腸道微生物成熟延遲的原因。

宮內抗生素預防性用藥

可導致腸道微生物群建立的模式發生改變

宮內抗生素預防性用藥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抗生素接觸源,研究發現進行過宮內抗生素預防性用藥的新生兒,在足月順產出生後第 1周,腸道微生物群建立的模式發生了改變,放線菌和類桿菌的比例相對較低,前桿菌和厚壁菌屬增加。而影響作用的大小與用藥時間、不同藥代動力學種類,以及劑量的關係尚待確定。

新生兒期使用抗生素

可導致腸道微生物群的總體多樣性降低

新生兒期使用抗生素的嬰兒,其腸道微生物群的總體多樣性降低,含有高豐度變形菌門和低豐度放線菌群,並選擇出了耐藥細菌。

一些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生命早期應用抗生素,可增加遠期哮喘、特應性疾病、溼疹和1型糖尿病等過敏性疾病的發生風險。

孕母產前使用抗生素

可導致有益菌減少,有害菌增多

研究者對孕母產前4天口服廣譜抗生素對新生兒糞便微生物群的影響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隨訪分析。結果發現生後第1周,糞便細菌群落尤其是雙歧桿菌減少,腸球菌異常定植。在1月齡時,腸桿菌科細菌過度生長。

研究者對照發現,生後2周左右沒有應用抗生素的小兒中,約90%有雙歧桿菌定植,50%有類桿菌定植,抗生素可抑制厭氧菌生長,導致克雷伯桿菌的過度生長或單一艱難梭菌和產氣莢膜梭菌生長。

試驗中發現出生1個月內使用抗生素的新生兒腸道雙歧桿菌和擬桿菌數量較未應用抗生素嬰兒減少,應用抗生素可引起需氧菌如克雷伯桿菌的過度繁殖,80%~90%的患兒糞便中檢測不到厭氧菌,5%~10%的患兒糞便中僅能檢測到梭狀芽孢桿菌,這可能是導致假膜性腸炎的來自醫院環境難辨梭菌感染的源頭。

很多嬰兒疾病可能與使用抗生素有關

應用抗生素改變了腸道正常菌群的定植,導致菌群失調,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嬰幼兒機體健康,更易患哮喘、過敏性疾病、NEC等。因此,提倡醫生應當增強維護微生態意識,保護機體生態環境,嚴格掌握適應證和不良反應,合理應用抗生素。

本文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腸道菌群與疾病
    1.2合成維生素 腸道菌群可以合成多種維生素,如維生素B1、B2、B6、B12、C、K,尼克酸、生物素和葉酸等,其中維生素K主要來源於腸道中大腸桿菌的合成,若使用抗生素殺死大腸桿菌,則可能使該類維生素缺乏。
  • 腸道菌群和食物過敏的聯繫
    衛生假說認為,兒童時期缺乏接觸微生物的機會,會改變腸道菌群,抑制免疫系統的正常發育,從而增加對過敏性疾病的敏感性。生命早期一些導致微生物接觸減少的生活方式因素會剝奪免疫系統預防過敏性疾病所需的刺激。減少微生物接觸的因素包括但不限於: 抗生素使用 在工業化國家,嬰兒和兒童往往在生命早期接受多個療程的抗生素治療,這對免疫系統有顯著影響,並可能增加他們患上食物過敏的風險。孕婦在懷孕前和懷孕期間使用抗生素也會導致腸道菌群的紊亂,增加兒童食物過敏的風險。
  • 日常用藥會嚴重影響腸道菌群與身體健康
    2019年11月10日 訊 /生物谷BIOON/ --處方藥有助於治療疾病,減輕感染並管理某些慢性健康狀況的症狀。但是,它們有時會帶來嚴重程度不等的副作用。對此,醫生和研究人員並不總是能夠提前預判所有可能的不良後果。
  • 腸道菌群的形成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2.2 飲食對腸道菌群的影響飲食是影響腸道菌群組成的關鍵因子之一,在腸道菌群的定植、成熟及腸微生態系統穩定的保持中都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其它的因素如感染、疾病、抗生素可以短暫的改變腸道菌群的自然組成,因此對宿主的健康產生有害作用[15]。
  • 刻不容緩:改善腸道菌群養生預防90%的疾病(實操篇上)
    21世紀醫學關鍵新發現:腸道菌群影響90%的疾病!發布後,收到很多朋友對腸道菌群如何改善的詢問,有的朋友則說不就是吃點益生菌就好了!這會導致腹痛、噁心、腹瀉、便秘和腸道疾病。即使沒有這些反應,身體其他地方,如神經系統也可能遭受發生無聲的攻擊。據研究顯示,麩質敏感性會大大增加炎症細胞因子的產生,後者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 關於微塑料的一些事實:腸道菌群受微塑料影響嚴重
    農業中使用的塑料膜,以及化肥、農藥中包含的微塑料粒子,直接噴撒進土壤中,改變土壤微生物的組分,抑制蚯蚓的生長。微塑料顆粒還會被植物的根部吸收,遷移到莖葉等可食用部分而進入食物鏈。科學家們也在研究微塑料對於哺乳動物的影響。以實驗動物小鼠為例,微塑料會造成腸道菌群紊亂、腸道屏障受損並誘發代謝紊亂等疾病,提示微塑料對人類也可能產生類似作用。
  • 腸道菌群——被遺忘的器官
    致病菌對人體有害無益,可以誘發疾病。致病菌一般不常駐在腸道內,從外界攝入後可以在腸道內大量繁殖,導致疾病的發生。常見的致病菌有沙門菌和致病性大腸埃希菌等。③依據對氧氣的需求。腸道菌群可以分為專性厭氧菌、兼性厭氧菌和需氧菌。腸道菌群以厭氧菌居多,共生菌一般都是專性厭氧菌。
  • 「細菌洗禮」能挽救剖腹產嬰兒損失的菌群嗎?
    大規模研究顯示:分娩方式是決定嬰兒腸道菌群的主要因素 隨著人們對人體微生物組的重視,越來越多證據顯示,腸道菌群的組成和功能對健康非常重要,尤其是生命之初接觸的細菌很可能與日後的健康大有關係。
  • 美國等最新國際研究:腸道菌群與肥胖、糖尿病等疾病密切相關
    關於腸道菌群對健康的影響是國際熱門的研究內容,很多研究發現腸道菌群失調與2型糖尿病、肥胖、肝臟疾病、腎臟疾病、動脈粥樣硬化、部分免疫疾病、心理疾病等等密切相關,其實這樣與中醫的「脾是後天之本」非常符合的,說明消化系統不僅僅是消化食物這麼簡單,對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 抗生素致腸道菌群失調?男子連續腹瀉近一個月
    近日,王先生因為出現了這樣的奇怪症狀,來到北京中醫藥大學廈門醫院就診,經過診斷後,醫生告訴王先生,導致他腹瀉的原因,竟然是與之前感冒發燒點滴用的抗生素有關。今年31歲的王先生在廈門務工。最近他的身體出現頻頻不適,先是感冒發燒,才剛好又反覆拉了近一個月的肚子,每天都要來回多趟衛生間。
  • 分娩方式決定腸道菌群:剖宮產嬰兒攜帶潛在致病菌的比例更高
    據英國《自然》雜誌9月19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指出,人類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剖宮產嬰兒的腸道菌群容易發生改變,且較易受到潛在致病菌的定植。這是同類研究中已知規模最大的項目,證實了人類在生命最初幾周內,分娩方式才是決定腸道菌群的主要因素。
  • 腸道菌群是如何控制免疫系統的?
    我們的免疫系統也受我們腸道和腸道菌群的影響,因為人體70%的免疫系統位於腸道。那麼,腸道菌群是如何影響我們免疫系統的幾乎所有方面的呢? 因為腸道塑造了免疫系統,所以腸道功能紊亂會導致各種免疫相關疾病是有道理的,包括過敏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炎症性腸病、多發性硬化症、類風溼性關節炎和1型糖尿病等等。腸漏和腸道菌群失調也與慢性炎症和一系列其它疾病有關,包括:2型糖尿病、肥胖、甲狀腺疾病、皮膚問題、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癌症以及抑鬱、焦慮、自閉症、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經精神疾病。
  • 維生素D與腸道菌群的互作
    有研究顯示,嬰兒體重與維生素D 缺乏具有明顯關聯性。嬰幼兒缺乏維生素D 也會影響腸道菌群的定植能力和數量平衡,導致消化系統功能失調造成吸收功能障礙。  維生素D減少與肥胖有關  有研究顯示,飲食中類固醇類物質的缺乏會影響腸道菌群的定植和平衡狀態,使菌群數量明顯增加,可能與肥胖的發生均有一定關係,但仍需進一步研究證實。
  • 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助力腸道健康——訪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院武慶斌
    ●  ●  ● 腸道疾病在中國人群中屬於多發疾病,在中國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中排名第四。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健康中國行動組織實施和考核方案》強調了腸道菌群失調可能帶來的疾病風險,呼籲國人關注腸道菌群健康。
  • 夏季腸道疾病高發 腹瀉不要濫用抗生素
    核心提示:抗生素不但殺滅病原微生物,也會影響人體的正常菌群,得不償失,而且對病毒或寄生蟲引起的腹瀉,抗生素毫無效力。腹瀉大多一周左右就能自愈,預防重在防止病從口入。   夏季是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稍不注意,很容易發生腹瀉、嘔吐。
  • 21世紀腸道革命的時代,你經歷的疾病可能都與腸道有關—癌症
    我們的人體有個龐大的組織叫做微生物,它和人體的免疫息息相關。隨著經濟的發展,日益興起的工業對環境,空氣造成了很大汙染,我們土壤中的「肥力」也不足,蔬菜中所含的維生素也在下降。包括我們的生活節奏加快,人們壓力增大,這都對我們的健康造成了威脅。而其中腸道微生物對人體有著重要影響,菌群失調也被認為是眾疾之源。
  • 深度解析 | 腸道菌群與慢性肝病,肝癌|慢性肝病|腸道菌群|微生物群...
    肝臟,作為第一個接觸微生物產物進入門靜脈循環的器官,可能受到腸道微生物群及其變化的多種影響。腸道微生物群的成分或代謝物通過各種機制與肝臟相互作用。肝臟中產生的膽汁酸(如膽酸和鵝去氧膽酸)與葡萄糖醛酸酶結合。一旦分泌到十二指腸腸腔,腸道菌群代謝和解共軛,產生尿膽原(排洩)和初級膽汁酸被吸收和循環。膽汁酸還通過內在的微生物調節活動來控制和影響菌群。
  • 腸道菌群的恢復力:定義,與健康的關係以及幹預策略
    那麼,「彈性菌群」可用作健康菌群的替代物。此外,腸道菌群是最容易受到環境變化和損害的「器官」。在個人的一生中,面臨著不健康飲食,藥物和感染等狀況。恢復到出狀況之前基線的能力受損可能導致菌群失調。因此,有理由假設,維持有彈性力的微生物群對健康很重要。
  • 腸道菌群會影響男性生育能力嗎?
    事實上,壓力相關的疾病已經成為影響人們工作能力和日常生活的主要問題之一。壓力使我們的身體長期處於「戰鬥或逃跑」狀態。睡眠不足在現代社會也同樣普遍存在。壓力和睡眠不足同樣也會影響我們的腸道健康,研究也發現,長期壓力和睡眠不足還會降低精液質量。 腸道菌群會影響男性的生育能力嗎?
  • 腸道菌群與脂質代謝
    大量臨床研究表明,代謝症候群與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有關。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腸道菌群是影響代謝症候群的致病因素之一。 2004年,美國華盛頓大學醫學院的Jeffrey Gordon團隊首次報導了在無菌小鼠和傳統飼養的擁有正常菌群的小鼠之間觀察到的身體脂肪含量的顯著差異,後者的身體脂肪含量要高出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