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對感染性疾病的治療具有重大意義,但較多研究顯示,母親生產時或新生兒期接受抗生素治療可延緩腸道菌群建立,並改變腸道菌群的組成。
長期大量應用抗生素可導致腸道菌群失調和雙重感染,降低正常菌群的定植抗力,有利於潛在致病微生物的生長,引起抗生素相關性腹瀉或結腸炎及黴菌感染等。圍生期接觸抗生素會增加遠期疾病如哮喘、肥胖、炎性腸病和其他過敏/炎性疾病的發生風險。
產前、圍生期,以及產後抗生素的暴露,也被推測是新生兒6~12個月腸道微生物成熟延遲的原因。
宮內抗生素預防性用藥
可導致腸道微生物群建立的模式發生改變
宮內抗生素預防性用藥是新生兒期最常見的抗生素接觸源,研究發現進行過宮內抗生素預防性用藥的新生兒,在足月順產出生後第 1周,腸道微生物群建立的模式發生了改變,放線菌和類桿菌的比例相對較低,前桿菌和厚壁菌屬增加。而影響作用的大小與用藥時間、不同藥代動力學種類,以及劑量的關係尚待確定。
新生兒期使用抗生素
可導致腸道微生物群的總體多樣性降低
新生兒期使用抗生素的嬰兒,其腸道微生物群的總體多樣性降低,含有高豐度變形菌門和低豐度放線菌群,並選擇出了耐藥細菌。
一些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生命早期應用抗生素,可增加遠期哮喘、特應性疾病、溼疹和1型糖尿病等過敏性疾病的發生風險。
孕母產前使用抗生素
可導致有益菌減少,有害菌增多
研究者對孕母產前4天口服廣譜抗生素對新生兒糞便微生物群的影響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隨訪分析。結果發現生後第1周,糞便細菌群落尤其是雙歧桿菌減少,腸球菌異常定植。在1月齡時,腸桿菌科細菌過度生長。
研究者對照發現,生後2周左右沒有應用抗生素的小兒中,約90%有雙歧桿菌定植,50%有類桿菌定植,抗生素可抑制厭氧菌生長,導致克雷伯桿菌的過度生長或單一艱難梭菌和產氣莢膜梭菌生長。
試驗中發現出生1個月內使用抗生素的新生兒腸道雙歧桿菌和擬桿菌數量較未應用抗生素嬰兒減少,應用抗生素可引起需氧菌如克雷伯桿菌的過度繁殖,80%~90%的患兒糞便中檢測不到厭氧菌,5%~10%的患兒糞便中僅能檢測到梭狀芽孢桿菌,這可能是導致假膜性腸炎的來自醫院環境難辨梭菌感染的源頭。
很多嬰兒疾病可能與使用抗生素有關
應用抗生素改變了腸道正常菌群的定植,導致菌群失調,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嬰幼兒機體健康,更易患哮喘、過敏性疾病、NEC等。因此,提倡醫生應當增強維護微生態意識,保護機體生態環境,嚴格掌握適應證和不良反應,合理應用抗生素。
本文部分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