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什麼 三個關鍵詞告訴你!

2020-12-11 新華網客戶端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重視農業、夯實農業,歷來是固本安民之要。近年來,國家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新政策、新舉措。那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看起來很長、很複雜的詞到底是什麼?

杜鷹在《參事講堂》發表演講。新華網記者 李林攝

國務院參事、國家發展改革委原副主任杜鷹認為,當下很多人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解五花八門。有人簡單地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同於農業結構調整,也有人張冠李戴地用「三去一降一補」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比如說去槓桿,這主要是在金融領域,農業很難說是去槓桿,恐怕還得加槓桿,所以不能張冠李戴。

在他看來,正確理解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同時考慮農業的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問題。概括起來就是三個關鍵詞:調結構、轉方式、促改革。

調結構:農業結構調整要形成長期管用的農業生產力布局

2018年3月21日,位於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龍樹鎮農民以油菜田為背景描繪的「新時代、新思想、新徵程」構成了一幅催人奮進的美麗畫卷。圖片來源:東方IC

調結構包括兩方面,一是優化農業的產品結構和生產結構。大家要看到,新一輪的農業結構調整與以往有所不同,不能僅僅停留在多種點什麼、少種點什麼的層面上,也不是一時的調整或某個地區的調整,而是要更好地對接國內外市場需求,更充分地發揮不同地區的比較優勢,以打造「三區」即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和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為基本框架,在全國範圍內形成長期管用的農業生產力布局。比如中國的玉米生產帶應該怎樣布局,不同的經濟作物應怎樣向優勢產區集中,又比如中國生豬生產的布局,如何從南方人口稠密地區和水網地區轉移到環境容量大的地方去,比如東北這幾年生豬生產勢頭很猛,過去是「南肉北運」,將來可能要「北肉南運」了。

二是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就是要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一產為基礎,接二連三,把農業產業鏈條拉長,增加農業的附加值,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這裡最主要的就是農產品加工業。我國農產品加工業增加值與農業增加值之比已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0.8:1提高到現在的2.2:1,但與發達國家的3:1至4:1相比還有不少差距,特別是在品質和質量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所以,我國進行農產品精深加工的潛力很大。

還要高度重視電商、鄉村旅遊業等新業態的發展。今天中午,我和幾位朋友聊到電商向農業的滲透,對傳統農業改造提升的影響非常大。還有鄉村旅遊,這也屬於開拓農業多功能,農業不僅有產品供給功能,還有休閒養生功能。這幾年,鄉村旅遊業的發展勢頭非常迅猛,所以深挖農業的潛力,增值空間很大。

轉方式:光靠自給自足的小農戶,永遠實現不了農業現代化

轉方式,就是轉變農業的生產方式和經營方式。在轉變農業生產方式方面,要強調「綠色、標準、品牌、科技」4個關鍵詞。推進綠色發展,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根基。首當其衝的就是按農業部的部署推進化肥農藥的零增長,還有實施休耕輪作、黑土地保護、退耕還林還草還湖、地下水漏鬥區的治理、土壤汙染的治理、秸稈的綜合利用、禽畜糞便無害化處理等,促進寶貴的農業資源永續利用。

推進標準化,就是要形成良好的農業生產規範和技術規程,這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礎。比如說科學養豬,沒有技術規範行嗎?還有蔬菜,越是大棚蔬菜越容易產生病蟲害,什麼時間可以灑農藥,什麼時間不能灑農藥,這都有講究,這叫標準化。

推進品牌化,就是要強化供給側的市場意識,以品牌打開市場,以品牌提高效益。農業的品牌化太重要了,有沒有品牌,價格區別很大。當然品牌得是真的,貨得是真貨。

強化科技支撐,這不僅是推動農業轉型升級的第一生產力,也是促進農業節本增效的最有效的手段。農業的技術體系也要轉變,我把它歸納為三個方面:從過去追求數量增長向追求質量增長轉變;從過去圍繞糧食作物生產向圍繞整個大農業轉變;從過去只關心種養環節向全產業鏈轉變。農業科技創新上去了,農業才有競爭力,這是一個大有前途、大有用武之地的領域。

在轉變農業經營方式方面,關鍵是要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光靠自給自足的小農戶,永遠實現不了農業現代化。伴隨著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業的經營體制要創新,要在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培育「3+1」體系,「3」就是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產業化龍頭企業,「1」就是全產業鏈的農業服務體系。有了「3+1」的經營體系,中國農業才有可能現代化。

促改革:把農村沉睡的要素資源喚醒,發展才有新動能

2018年2月9日,小崗村集體資產股份經濟合作社分紅大會在大包幹紀念館前舉行,這是小崗改革開放40年來首次實現集體資產股份經濟合作分紅。圖片來源:東方IC

促改革,這裡的內容很多,比如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改革、集體產權制度的改革、承包地的三權分置改革、集體經營性用地制度改革、農村金融改革、支持下鄉返鄉人員創業就業等。改革的核心是什麼?核心是把農村的生產要素激活,把沉睡的資源喚醒,讓它們動起來、流起來、重新組合起來,這樣農業農村的發展就有新動能了。(編輯:薛筆犁;剪輯:田澤陽)

相關焦點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個含義
    中國經濟,在危機之初採取「4萬億元」強刺激政策之後,及時總結了經驗教訓,同時借鑑了美國供給側經濟政策的做法,迅速轉變了宏觀經濟調整政策的方向,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控路徑,做到了經濟總量目標與結構調整目標有機結合、短期目標和中長目標的有機結合,走上了一條適應「新常態」的可持續發展的新路。這條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經濟發展新路是正確的,要有韌性繼續堅持。
  • 關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個問題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破解農業發展難題、推動農業闖關過坎的關鍵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供給結構和資源配置,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重大任務。
  • 阜陽市政協委員關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阜陽市政協五屆一次會議期間,與會委員圍繞「農」字話題暢所欲言,建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移動互聯技術拓寬農產品銷售新渠道……助力全市現代生態農業發展。
  • 習近平這樣部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會議透露的內容來看,兩次會議都提到了一個重要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我國經濟工作的核心,自2015年首次提出之後,總書記在各個場合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今天,求是網帶您一起梳理和學習這些重要論述。※ 何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
  • 山東建設質量追溯體系 倒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全省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推動農業政策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山東以農產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為突破口,倒逼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上個周,省商務廳、財政廳聯合召開專家評估論證會,煙臺蘋果質量追溯體系建設順利通過專家論證,這是全國首個以蘋果為主體的特色農產品追溯平臺。
  • 四川發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十大行動設計圖變施工圖
    □本報記者 李淼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四川農業。他說,必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四川農業大省這塊金字招牌不能丟,要帶頭做好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推進由農業大省向農業強省跨越。
  • 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糧集團發揮龍頭作用
    近期召開的全國政協常委會議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下或簡稱為「改革」)進行了深入探討。在小組討論會上,委員們對「庫存積壓」、「競爭力下降」等當前農業供給側遺留問題反響強烈,並一致認為,要實現消費者從「吃飽」轉向「吃好」,深入推進改革勢在必行。農糧企業作為農業產銷鏈條中的關鍵環節,其在推進改革中的表現如何,自然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 養元飲品入中國農業企業500強 六個核桃助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農為國本,本固邦寧,農業產業化發展一直是我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日前,由農民日報社組織評定的2020中國農業企業500強發布,深耕核桃乳行業致力於國民腦健康的的河北養元飲品實力上榜。多年來,養元飲品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潮中,不斷推動核桃健腦產業化升級,在中高端消費、綠色健康、全產業鏈等方面不斷塑造新增長點、積蓄新動能,在創新迭代中構築市場競爭「護城河」,推動原料產地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
  • 黃守宏: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對此,我們要深入學習,全面理解和把握。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十三五」之初,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很多新情況新問題。
  •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需搞清楚方向是什麼
    >至誠網(www.zhicheng.com)08月03日訊  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明確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性戰略,並對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再次動員和全面部署。這充分展現了廣東省委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黨中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策部署的決心和意志。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繼續走在前列。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搞清楚現狀是什麼,解決「怎麼看」的認識問題;還要搞清楚方向是什麼,解決「怎麼幹」的行動問題。
  • 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需求側的消費需求牽引,供給也無法實現。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把「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是大勢所趨。近年來,我們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但受疫情衝擊和外部環境變化影響,國內市場需求被壓抑。
  • 馮俏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改革」
    和訊網消息 7月15日,新供給2017年第二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在上海舉行,本次會議聚焦「深化供給側改革,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 」,由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主辦,長江養老保險承辦,和訊網作為特邀媒體全程直播。
  • 人民日報權威訪談: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近日,權威人士接受本報獨家專訪,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了解讀和闡釋。   一問   如何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策含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有明確的理念,也有清晰的思路,還有具體的任務。
  •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擴內需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認為政府未來的政策重心應從供給側轉向需求側,並將擴大內需作為主基調。我認為,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需要擴大內需,但擴大內需絕不能動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清醒地認識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擴大內需,而且是積極的擴大內需。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打造農牧業競爭新優勢
    內蒙古農牧業改革的步伐從未停歇。   2016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要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新常態下全面深化農牧業改革的起跑令。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4項要求:不能因為包袱重而等待、困難多而不作為、有風險而躲避、有陣痛而不前,內蒙古農牧業系統積極轉變發展思路,由之前的就一產抓一產,轉變為抓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反彈琵琶的方式,抓好「輸出」工程,形成倒逼機制,通過「輸出」來檢驗和審視農牧業生產,進而帶動加工、引導生產,全面推進內蒙古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經濟學的創新性貢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當前,穩定經濟增長的重點是解決結構問題,解決結構問題必須從供給側發力,從供給側解決結構問題要堅持用改革的辦法。
  •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釐清四個認識問題
    自從中央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對於如何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問題迅速成為理論界關注的焦點,各種解讀、闡釋紛至沓來。筆者以為,要準確領會這一概念的精神實質,需要釐清和回答好如下四個認識問題。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經濟新常態具有怎樣的邏輯關係?
  • 大宗商品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5年底以來,自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提出並執行後,國內商品和國際商品走勢出現嚴重分化,追蹤國內的南華商品指數最大上漲達到了77%, 而國際CRB指數上漲僅僅不到17%,其一直在底部整理,根本無法看出扭轉下跌轉入上行跡象。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福建兩會熱詞
    廈門網訊 據福建日報報導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省兩會上的熱詞。  熱詞掀起熱議。參加省兩會的代表委員們認為,對福建來說,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全力打好產業轉型升級這場攻堅戰,緊緊圍繞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益,優化存量,提升增量,促進產業提質增效升級,提供新的發展動力。
  •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發展實體經濟是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的核心和關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正是振興實體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