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軍迷都曾經看到過中國軍人在邊防線上「飲冰止渴」的照片。從某種程度上看,這是對中國軍人一直以來犧牲奉獻精神的一種致敬,同時這些照片也讓人「心疼」,特別是在我軍需研究部門看來,更是「痛心」。他們加快更新技術,讓邊防線上的軍人喝上熱水、吃上熱食,穿得更暖,機動更快……
測試單兵水壺保溫性能據解放軍報報導,新疆軍區可可託海邊防連官兵近日用上了新型多功能保溫水壺。水壺採用雙層真空保溫結構,具有良好的保溫效果,可在-30℃的環境下實現24小時保溫。
在使用中,邊防官兵從早晨8時出發,在中午12點抵達一處休整點,官兵輕輕擰開新型多功能保溫水壺,只見壺口仍然冒著熱氣……
在中印邊境海拔4250米的班公湖,我軍使用的新型邊防巡邏艇上士陳從躍高興地說:「巡邏路上喝上一口熱水,既驅寒又提神!過去主要靠臨時燒水,費時費力不說,還容易暴露目標。有了新型多功能保溫水壺,即使氣溫再低,我們也不擔心水壺裡的水凍成『冰疙瘩』了。」
和一般的不鏽鋼或者金屬雙層真空保溫杯相比,軍用雙層真空保溫杯的難點在於容量大、需要有較強的抗衝擊性,對材料和加工工藝的要求更高。
據報導,這種水壺是現有我軍10式軍用水壺的一種改進型號。10式軍用水壺的容量為1L,配有迷彩外套和背帶,可以方便的在軍用背囊上攜帶。瓶蓋密封方面也採用矽膠墊作為密封材料,能夠保證長時間使用的密封性。
戰士身著新式雪地偽裝服潛伏而這次新型多功能保溫水壺的改進主要是在保溫性上,即對壺體的結構採用了內外雙層保溫結構設計,壺體與壺口的焊接一次成型,大大提升了保溫性能。據測試,這種雙層真空保溫結構的軍用水壺,裝滿60℃熱水,在零下5℃進行野外訓練,10小時後,採用紅外溫度測量儀檢測到的溫度為55℃,18小時後檢測到的水溫為50℃,極大地滿足了行軍作戰需求。
20餘種裝備齊上陣實際上,這次新疆軍區可可託海邊防連官兵用上的,可不止新型多功能保溫水壺這一種,而是總共試穿試用了20餘種新式防寒被裝和裝備。其中包括新一代防寒被裝、新式防寒單兵帳篷、新一代雪地偽裝服、多功能野外生火工具、單兵野外炊具、充氣睡墊等。
由軍事科學院軍需工程技術研究所新研發的新一代防寒服,在設計理念上更注重實戰性,在兼具保暖、防風等功能的同時,還具有輕薄、結實、耐磨的特點,可滿足多種條件下的訓練和實戰需要。
官兵駕乘摩託雪橇巡邏在邊防線上防寒保暖作訓大衣,由內外兩件服裝組成,外服採用迷彩塗層面料,擋風性能好;內服為可拆卸羽絨背心,特別輕便,便於迅速完成投彈、據槍、臥倒等戰術動作。
另外,吸溼快幹內衣褲採用高新技術材料製成,可在官兵大量運動出汗後迅速導出汗液,確保皮膚與服裝間保持相對乾燥;避免低溫環境中,由運動向靜止轉換時造成的凍傷。
事實上,早在2017年2月,我軍就在北部戰區陸軍多個部隊試穿試用改進的防寒服裝,從內到外共有6層防寒防護,從單向排汗內衣到防寒作訓大衣,從輕便作戰靴到一體式防寒頭套共有20多個品種,具有輕便、保暖和防水、透氣等特點,整套重量比老式防寒被裝輕了5斤多,有效解決了現有防寒被裝存在的品種單一、穿著笨重等問題。再配上新一代偽裝服,可以滿足寒區偽裝、作戰的一系列要求。
新寒服靜態溫度測試除了服裝,還有滿足寒區野外休息的新一代防寒單兵帳篷。中國早在21世紀初就研製了01式單兵野戰睡具,包含01式野戰睡袋和單兵帳篷。不過這種裝備試驗性質更多,裝備不太普遍。而針對於寒區作戰,01式睡具只是在睡袋厚度上針對寒區進行了加厚,而單兵帳篷則沒有大的分別。據使用反饋來說,總體上反映很不錯,但缺陷是空間太小舒適性較差,而這次出現的新的寒區單兵帳篷,支架形狀出現了變化,空間有所增加,而且還增加了充氣睡墊,這樣能夠提供更好的防寒防溼的功能。
至於單兵炊具,我國已經相繼開發出05式和10式野外單兵炊具。10式野外單兵炊具包括的炊具包中就有永不生鏽可直接加熱的大號雙層不鏽鋼飯盒、摺疊固體燃料爐、多功能刀叉和調料盒。這次新的單兵炊具針對寒區作戰又有了哪些新改進,還要等待更詳細的報導。
隨著無人機技術的發展,該型裝備也成為邊防巡邏的重要裝備由於中國擁有世界上最漫長、地理環境最複雜的邊防線,因此中國除了要保障軍人巡邏作戰的需要外,還必須提供各種機械化平臺和裝備,中國邊防部隊也就出現了水陸空各類裝備。
例如雲南邊防某團裝備的「野牛」重型巡邏車,採用商務車一樣的橫排乘坐方式,在行進中觀察或是射擊都非常方便。它可以一次搭乘17名全副武裝的士兵,車身上還有機槍枝架平臺、北鬥定位系統、實時通訊系統、監控和圖像傳輸系統。考慮到邊防官兵要長時間在野外巡邏,車上飲用水、淨水機、廚房和衛生間等設施一應俱全。它能讓邊防官兵在惡劣的自然條件下吃上熱飯菜,喝上乾淨的水,對於戰士們保持體力,更好地完成任務大有幫助。
單兵帳篷戶外感受性試睡試驗新疆阿勒泰、伊犁、塔城等北部地區,冬季時間長、降雪量大。每到冬季,巡邏車動不了,軍馬走不了,官兵只能靠雙腳徒步巡邏。因此這些地區的部隊就裝備上摩託雪橇提升邊防部隊執勤巡邏效率,減輕官兵巡邏強度。這些新型摩託雪橇採用履帶驅動,時速可達60公裡,在駕駛手柄、頭盔上配備了供熱裝置,解決冬季官兵野外巡邏執勤的防寒難題。摩託雪橇裝備連隊後,官兵巡邏效率提高了5倍以上,以往積雪1米多厚的巡邏死角現在可輕鬆到達。
從興凱湖到班公湖,從額爾古納河到北崙河……我國邊防界江、界湖眾多。這些界江、界湖地理環境千差萬別,水域氣候條件不一,這就需要在不同水域環境執行邊防巡邏任務的專用船艇。例如在中印邊境海拔4250米的班公湖,我軍使用的新型邊防巡邏艇使用新型非金屬材料製成,不懼湖中冰塊碰撞,而且克服了高原空氣稀薄發動機啟動困難的問題,巡邏艇的速度很快可以上升到每小時40公裡,開創了國內外小型船艇在高海拔低壓缺氧條件下順利起滑並高速滑行的先例,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中國在雲南邊境叢林地帶、新疆戈壁荒灘、西藏雪域高原地區許多難以到達的巡邏點位,早在本世紀初就開始使用直升機巡邏,過去需十天半月完成一次的巡邏,現在只需幾個小時即可,巡邏裡程和監控面積也比過去增加了4至5倍,巡邏效率平均提高25倍以上,觀察目標更加清楚、全面,處置突發事件能力更強。
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增大布設密度,消除監控盲區此外,近年來隨著無人機技術的發展,該型裝備也成為邊防巡邏的重要裝備。相對於直升機,無人機的特點是費用低、不涉及飛行員的安全問題,隱蔽性強。無人機邊境巡航時,因無人駕駛,不僅能夠在霧、雪、雨等惡劣氣候條件下執行日常巡邏及邊境管控任務,而且具有機動性能好、安全性能高等優勢,使其在任務執行情況方面,切實體現出高效、方便、快捷等優點。
有了機械化,還要信息化智能化我國邊境之複雜和廣大,決定了有人巡邏和人力監視不可能完成邊境的24小時不間斷布控,因此必須應用信息化邊防監控系統。
在我巡邏困難的邊境地區、鬥爭激烈的「爭議地區」、進出困難的管控薄弱地區,建立常態化衛星預警監視系統,為邊防部(分)隊建立衛星情報信息的實時同步接收判讀處理終端,以提高衛星情報信息的時效性。
美國在墨西哥邊境修了20多年的隔離牆,但仍然沒有搞定邊境安全問題。中國邊境現已經存在前端監控探頭網絡,而未來的發展方向是增大布設密度,強化偵察能力,消除監控盲區,進而實現動態行動識別和預警。對控制薄弱地區和巡邏難以到達地區,甚至要布設能發聲、發光、發煙的信號裝置,在邊境鐵絲網等攔阻設施上或在森林植被中,設置振動光纜、電纜等防越報警設施。
從邊防監控的信息化體系上看,目標是將現有的技術偵察、電子偵察、雷達偵察、衛星偵察等手段進行綜合組網,構建一體化偵察預警網系;對監控系統實施統一整合,融合軍地情報信息資源,努力構建三軍一體、軍地結合的邊防偵察監控與情報保障體系,實現信息化邊防監控向智能化邊防監控的發展。
除了陸地邊境,中國還有廣闊的領空、識別區、領海、經濟專屬區等海空權益需要保衛,因此中國信息化的邊、海、空防一體化預警監視網絡,是一個極其龐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大量先進的信息化態勢感知設備,例如遠程預警雷達、海上巡邏飛機,甚至包括水下監聽網絡,來防禦對手從不同方向的入侵。
(原標題為《我邊防官兵用上新型保溫壺等20餘種新式防寒裝備 「飲冰止渴」成往事 「巡邏盔甲」再升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