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哲學史上有一位哲學家的生命只有短短23個春秋,但他的哲學思想卻在他死後數百年裡被奉為最高的經典,引領了中國哲學幾個世紀,他是中國兩千多年來極為罕見的少年哲學天才,他就是在中國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魏晉玄學的開創者和主要代表之一——王弼。
王弼是山東人,生於公元226年,正值三國時期,其曾外祖父是東漢末號稱「八俊」之一、身為荊州牧的劉表。繼祖父是著名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王粲曾受到著名文學家、大學者蔡邕禮遇,並獲得家藏書籍文章萬卷,這些書籍後來被王弼的父親繼承,這對王弼從小學習成長提供了極有利的條件。
王弼在年幼時已非常聰明,十幾歲時就開始鑽研老子的思想,並且聲名遠揚,被當時的官員、文人所稱讚。當時的吏部尚書何晏結識王弼後,對其大加讚賞,兩人成了談經論道的好友,後來,在何晏的推薦下,王弼進入曹魏朝廷做了官。
公元249年,年僅23歲的王弼身染癘疾去世。
王弼人生雖然短暫,但卻是魏晉時期屈指可數的幾個重要哲學家之一。他著述非常豐厚,著有《老子注》、《老子指略》、《周易注》、《周易略例》、《論語釋疑》、《周易大衍論》三卷、《周易窮微論》一卷、《易辯》一卷等多種。但他的成就,不在於著述數量之多,而在於其創見被後世廣泛認可。他所做的《老子注》在唐代之前的幾百年裡一直被奉為解讀《老子》的最高經典,所做的《周易注》更是在宋代之前都無人能夠超越,被官方奉為解讀《周易》的標準版本,直到被朱熹的《周易本義》取代。即使在今天,王弼對《老子》和《周易》的注釋仍然是我們理解這兩部經典的重要參考。
王弼的哲學採用了思辨的形式,以探討宇宙本體問題為主。王弼認為,萬有統一於一個共同的本體,這就是「道」,或者「無」,世界萬物之所以能存在,就是因為有這個本體,多種多樣的世界萬物,就是這個本體的表現,這就是所謂「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王弼的哲學體系就是從各個方面來論證這個命題,又被稱作「貴無論」。
在認識論方面,王弼主張「得意忘象」。他認為要得到統率一切事物的「道」,就必須拋開具體的物象。他說:「然則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雖然王弼十分讚賞孔子的思想,甚至認為孔子比老子更偉大,但作為新道家——魏晉玄學的創始人,王弼在思想深處仍然屬於道家。
王弼的「貴無論」對後世宋明理學影響很大,他的玄學對佛教中國化、本土化也起了重要作用,其「得意忘象」的思考方法對中國古代詩歌、繪畫、書法等藝術理論也有一定影響。
作者:哲意君 | 有哲意的人生更值得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