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在21世紀談起中國傳統文化聽起來似乎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新時期更應該好好地弘揚。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生活實踐活動中的歷史積澱,它與時代特徵有機融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精神。
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是一個人獲得成功和社會肯定的前提,大學階段是青年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漸形成的重要階段,大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對於自身各方面發展和國家社會發展都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對個人人格的塑造有著尤為重要的作用,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學習傳統文化可以增強大學生的智慧和能力,還有助於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中國自古以來通過深層次的積累沉澱和不斷發揚宣傳,形成了優秀的傳統文化,並深深印刻在我們的血液中。有很多優秀的傳統文化得不到很好的宣傳推廣。
尤其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我們優秀的大學生群體更需要有好的文化的薰陶,使他們的意志力得到加強和提高,使他們的心智更高的開發,使他們的素質得到更大的提高,同時也更好地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做出很好的貢獻。所以說很好的傳統文化在大學校園裡的宣傳和發揚很有必要性。
學校的群體性特徵體現一定的價值和意義,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也一定程度影響學生的整體素質的提高,好的環境對培養人才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古代就有孟母三遷的故事,所以在美麗的大學校園不但有很好的物質財富,還要有很好的精神文明建設配套,而最關鍵的也是精神文化的素質影響力,起到激勵發展內心成長的作用。所以好的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如何更好地宣傳好傳統文化也是目前多數人思考的問題。
目前的高校校園文化目前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在傳統文化的宣傳方面:
1、目前大學生的科技產品的使用率越來越高,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大大的滿足了大學生的生活需要,在物質方面基本都得到大大的提高和進步。而在精神層面還仍然有很多的問題,在宿舍宅著玩遊戲,麻木發展,不思進取等現象也會出現先大學生的群體。
這時更好的精神文明建設顯得越來越重要。需要一個好的策劃和推廣,所以滿足精神層面的需求也是日益思考的問題之一,如何在大學校園空間裡把傳統文化發揚光大,彌補大學生的心裡精神,使他們得到明心智、有啟發,更好地服務於社會。
2、傳統文化的影響力還不夠,沒有得到更好的宣傳教育,僅僅通過輔導員的單獨溝通,顯得非常有限,力量不夠,因為有很多的同學,不同的性格,這些不同的個性如何得到很好的宣傳引導發展,才是應該得到很好的重視。
3、學校校園的專業限制影響力傳統文化的推廣宣傳,尤其是不同學科的學校更應該重視學校的心理素質和精神文明的建設。這時候,中國的文學性的宣傳及傳統文化在生活中的體現,才是更好的得到發揮。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長期生活實踐活動中的歷史積澱,它與時代特徵有機融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精神,必然對當代大學橫產生重要影響。大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對於自身各方面發展和國家社會發展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那麼大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益處呢?
一、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助於增強大學生的智慧與能力
傳統文化自古至今的演變過程是中國人的生命歷程。其中的核心思想、基本價值原則和生活方式是中國民族迎接各種生存挑戰的智慧結晶,也是我們獲取智慧與能力的重要渠道。比如傳統文化的一個特點就是它善於吸收各種不同流派的思想學說,以豐富和發展自己,這被稱之為「會通」之學。
同時要善於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增強個人生存的智慧與能力。古人云:「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歷史上許多豐富的經驗教訓至今仍然對我們有啟迪作用。
比如中國歷史上為人稱道的「康乾盛世」,為什麼後來迅速衰落了呢?當時的中國面臨三個前所未有的難題:一個是人口在半個世紀內推翻了一番,從1.5億猛增到3億,這麼多人的吃飯問題需要解決;一個是西方列強咄咄逼人的態勢也是歷朝歷代沒有過的;再一個就是中國政治體制的痼疾,即皇權專制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由於這三個問題沒有得到妥善解決,所以其衰落也就成為必然的結果。這個經驗在今天仍然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們生存的國際環境是強國、大國林立,競爭異常激烈,國內環境是人口過剩,資源短缺。我們既面臨著全新的機遇,同時也遇到了極大的挑戰,如若在國際上立於不敗之地,靠誰呢?靠的就是包括大學生在內的全國人民的刻苦鑽研、努力學習、勤奮工作、艱苦奮鬥的精神。
二、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助於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
長期以來,在高等學校過於注重對大學生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而對於做人做事基本的道德品質,學校教育引導的力度還不夠。中國古代教育以道德教化為先,道德教化訴諸個人內心修養,並重在踐行,傳統文化是「德性」文化,注重人的道德修養。
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廣博而深邃,富有很強的哲理性,其道德學說規範並制約著中國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所謂「仁者愛人」等是傳統文化所期許的道德修養的最高精神境界。
孔子要求「臣事君以忠」,「君使臣以禮」要求為人者要盡「孝悌」之道,和「忠信」之禮,儘管有著特定的時代和階級的內涵,但這種重視教人明人倫關係,崇尚和諧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可借鑑。
除以上內容外,可供借鑑的還有經世致用,實事求是的務實精神;以德治國,修身為本的重德精神;各族一家,協和萬邦的寬容精神;「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的人道主義精神等等。正確地介紹這些優秀的道德傳統必將對大學生的思想、意識、行為模式產生積極的影響。
傳統文化倡導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注重氣節、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強調憂國憂民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強調群體意識與團結和諧的人際關,以及修己安人的思想等,形成了一整套教人如何做人的觀念和規範。它尤其強調個人的「內省」和「慎獨」,強調啟發主體的內在道德功能和自覺性。
因此,中國古代賢哲即使對自然界的新穎見解,結果總是要導向對人心的啟迪,落腳以告訴人們某種社會與人生的哲理。落腳以告訴人們某種社會與人生的哲理。而儒家的倫理哲學中則更集中地體現了這一點。
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學,按照儒家文化,個人是道德的,由道德的個人組成的社會也是道德的;不僅個人要服從道德,國家也要服從道德。所以,儒家處事的根本原則就是道德考慮高於並優先於鞏俐考慮。
三、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助於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傳統文化中一個永恆的主題。《詩經》中提出的「夙夜在公」,《尚書》中提出的「以公咩私,民其允懷」,《墨子》中強調的「劇工義」,賈誼《治安策》中提出的「公而忘私」,以及廣為流傳的「嶽母刺字」等中華民族的愛國故事,都強調著一種為國獻身的精神。
這種愛國主義可以說是最質樸的情感和品性,在中國傳統道德中,歷來強調公私之辯,把「闊然為公」、「天下為公」、「克己奉公」作為基本的價值理想,並作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
中國人的國家意識是愛國主義的重要源泉,精忠愛國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動民族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別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急存亡之際,各民族人民都起來反對外來的侵略和壓迫,保家衛國,不屈不撓,不惜以身殉國。
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在多次外族人侵略面前之所以沒有亡國,與這種愛國主義傳統有著直接的關係。
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許許多多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愛國詩人屈原;「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陸遊;前僕後繼抵禦外族入侵的楊家將;「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嶽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範仲淹;還有鴉片戰爭時期的林則徐、關天培;中日甲午戰爭中的鄧世昌;以及「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譚嗣同;收復臺灣的鄭成功;抗擊倭寇的戚繼光等,都是中華民族愛國的傑出代表。
學習傳統文化,通過這些傑出的愛國人物的薰陶,加深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能幫助其修養「為天下立功,為萬世開太平」的聖賢品格。
當今,由於受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影響,一些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生活中缺乏明確的目標,理想人格失衡,一切以西方的價值觀念為至上追求,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和體會。如能對他們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公而忘私的價值取向會對他們產生一定的導向作用。
四、大學生與傳統文化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
傳統文化除了能帶給大學生以積極向上的作用外,大學生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的劇烈變遷決定傳統文化教育既要傳承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明成果,又要結合現代社會的客觀情況。
大學生是社會上極其特殊的一個群體,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離不開大學生的積極參與。傳統文化的內容極其豐富,並隨著當代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延伸,傳統文化教育和大學生認知的關係也必然是豐富的,複雜的,不斷變化發展的。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對國民進行思想教育的過程中擔任著重要的角色,而大學生作為社會上最富有朝氣、創造性和生命力的群體,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理解程度,往往影響著社會民眾對這一問題的關注。
在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要求當代大學生要具有先進的思想理念和較高的道德素質,這就要求大學生要不斷地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以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所以說,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綜上所述,中國傳統文化有助於增強大學生的智慧與能力,還有助於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同時大學生也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起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傳統文化底蘊厚重,格調高雅,哲理深邃,意境悠遠,積澱和蘊涵著歷代中國人的經驗和智慧,是我們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遺產,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傳統文化的學習對完善大學生人格,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養,豐富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自身的發展與提高,以及對中國文化的繼承與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