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在成都落幕的2020深圳—成都職業象棋擂臺賽成都站比賽中,曾經的「蜀中二蘭」之一、亞洲和中國第一位西洋棋特級大師劉適蘭久違地出現在家鄉的公眾場合。這次,她是作為深圳棋院院長前來,也是本次比賽的發起者和組織者。衣著簡約,容顏秀雅,說話輕聲細語,你可曾還記得她曾經是開創了一個時代的女國手?在她面前,謝軍、諸宸、侯逸凡、丁立人等後來的風雲人物,只能說是晚輩、晚輩、晚晚輩。
【人物背景】
劉適蘭是土生土長的成都人,我國第一批步入西洋棋殿堂的女棋手,是中國也是亞洲第一個西洋棋女子國際特級大師。12歲開始學棋,師從曾子林。
1978年的中國少年棋賽首次設立了女子西洋棋項目,16歲的劉適蘭獲得第一名。次年,在第四屆全運會上,她獲得金牌,並總共9次獲得全國冠軍,堪稱是開創了一個時代。
1980年,在第十四屆西洋棋奧林匹克賽中,她作為中國女隊第一臺,和同伴一道戰平了多次蟬聯世界冠軍的蘇聯隊。這個外表清秀,性格溫順的中國姑娘以勇猛果敢的棋風震動了歐洲棋壇,人們開始對亞洲女子棋壇刮目相看。這年年底,她成為中國第一個女子國際大師。
1982年10月8日,在提比里西舉行的西洋棋女子世界冠軍賽區際賽中,20歲的劉適蘭以9分的總成績奪得第三名,取得了參加世界冠軍賽的決賽資格,同時她也成為中國和亞洲第一位西洋棋特級大師。
作為成都乃至亞洲第一位西洋棋特級大師,劉適蘭於「棋城」成都來說可謂有特別的意義。
劉適蘭為深圳-成都職業象棋擂臺賽開棋
當前,成都正在打造世界賽事名城,每年都有一系列的國際國內重大體育比賽。而其中,棋類賽事更是「棋城」成都的重要一環。今年成都與深圳聯手打造的「深圳-成都」職業象棋擂臺賽,是一項別開生面、充滿趣味和意外性的比賽,在界內引起了很大反響。而作為深圳棋院院長,又是西洋棋棋手,劉適蘭對棋類比賽又是怎麼看的呢?
男子下女子,心理不過關
「成都是棋城,象棋水平也很高,去年是聯賽冠軍。深圳象棋隊則是今年衝甲成功,這次與成都進行擂臺賽,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學習和鍛鍊隊伍的機會。而且,這種職業隊伍的擂臺賽在全國象棋比賽中也是首次,形式新穎,對項目的開展和普及是很好的推動。加上又有視頻直播,有很多的棋迷均能通過直播參與,取得了很大的影響。成都滿意,深圳也滿意,大家都開心。」聽得出來,劉適蘭對象棋這一塊並不如她對西洋棋這一塊有自信,更精通。不過,具體到比賽,她就滔滔不絕了,她向記者分析了男子棋手為何容易輸給女子棋手這一奇怪的現象。
這次擂臺賽,深圳隊的先鋒、美女大師陳幸琳令人意外地一上來就取得了三連勝,包括在深圳站戰勝成都隊先鋒梁妍婷和小將許文章,而來到成都站,面對曾戰勝過王天一的成都象棋隊主力趙攀偉,陳幸琳令人驚豔地再度獲勝,這實在是大冷門。對此,劉適蘭表示:「一方面是陳幸琳發揮得相當好,心理素質很好。而另一方面男棋手與女棋手下放不開,男棋手太愛面子,因此更怕輸一些,心理上就處於弱勢了。之前許文章也是優勢下超時落敗。我和男棋手也下過很多次,感覺得到這種心理。」劉適蘭回憶起上世紀80年代的全國拼搏杯,「當時在太原舉行,是男女混合比賽,我拿的冠軍。以前很少有這種男女混合比賽,男棋手和我們女棋手比賽,心理上有彆扭。我記得當時還有很多人打賭,說一定能贏我,結果都輸了。我覺得是心理上過不了關。」劉適蘭曾經9次獲得全國冠軍,中間唯一中斷過一次,被師妹趙蘭獲得,那次也是因為劉適蘭參加的是男子組比賽,並進了12強決賽。如今,西洋棋比賽也是男女混合賽比較多的,而其中也有侯逸凡這樣能贏男子特級大師的女子棋手佼佼者。
作為院長責任遠重於棋手
不過對於現在的劉適蘭來說,比賽的勝負不是她最關心的,「我現在已經跳出了運動員的圈子,對這些棋手來說,這些比賽都是鍛鍊的過程,需要長期的磨鍊,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棋手。」擔任深圳棋院院長這幾年來,劉適蘭已經適應了現在的角色,「作為棋手,只需要對自己負責。而作為院長,責任重大,最重要就是安全生產,生怕有一點閃失。」如今,深圳在大力打造「智慧體育之城」,劉適蘭表示深圳各方面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三棋和橋牌都要跟上」。而作為成都人,劉適蘭也有獨特的優勢,她表示:「我們也要向成都學習,成都的棋文化搞得很好,還有棋藝學院,三項棋還都在甲級聯賽站穩腳跟,並且象棋還獲得冠軍。除了這次的象棋,圍棋和西洋棋也要進行交流。」而作為成都培養出來的一代國手,劉適蘭也深知培養本地棋手的重要性,「我們現在很多棋手都是支援來的,請他們來也是為了帶動本地棋手,我們需要融合各方面資源,培養本地的棋手。」
而對於自己的本行,成都西洋棋,劉適蘭也一直在默默關注著,「成都的西洋棋感覺還是可以,不過目前缺少領軍人物,需要一個特別強的來帶動。像是重慶譚中怡,上海倪華、居文君,浙江丁立人,北京餘泱漪等等。有領軍人物一下就起來了。目前來看,許翔宇還是可以的。」而對於國際賽事,劉適蘭已經很少看了,身為院長要操心的事情太多太多了。
學下棋對娃娃成長很有益
而此次來成都,對於劉適蘭來說,也是回鄉探親,家裡姐妹六個,她是老五,有三個姐姐都在成都。每年她都會回來和家人們在一起。「我很喜歡成都,來了就不想走。」劉適蘭用成都話娓娓道來。不過,她在深圳也有一個剛上小學的小外孫,正如小時候培養自己的女兒成了西洋棋棋協大師,現在她也希望小外孫能堅持下西洋棋。而除了西洋棋,孫兒還要學畫畫、桌遊、唱歌、吉他、武術和書法等等。「先讓他什麼都接觸一下,培養綜合素質。」不過小外孫目前對棋的興趣還有待提升。「希望他能堅持下西洋棋,因為棋類項目對青少年特別有幫助,能培養專注力,心理承受能力。這樣面對面的較量,成績勝負名次馬上見分曉,是其他項目體會不到的。一步之差落敗,會受到非常大的打擊。這樣直接的挫折教育,沒有任何水分,對娃娃的成長很有益。」
5年前,本報記者在採訪劉適蘭的時候,她曾談起過培養女兒下西洋棋,「我女兒從小在深圳也跟我學棋,後來她參加比賽拿了很多成績的,那時候家裡的電視、冰箱、洗衣機都是她贏來的。」不過小學畢業她就沒再繼續這條路了,如今的劉適蘭依然這麼說,「職業路比較窄,不是人人都能成為侯逸凡、謝軍。除非是特別具有天賦的。而相比之下,讀書的路寬得多。」而且這幾年,劉適蘭又發現了學過西洋棋對女兒的另一種幫助。「意志品質真的超於常人。幾年前,她當了媽媽後,辭職去讀書,去香港讀了PCLL,這個是非常難讀。讀這個的很多都是在校生和年輕人,而她一個媽媽去和別人競爭,中途退學的、讀不下去了的,很多的,最後只有40%堅持了下來,她也是憑著拼搏的毅力讀完。」
而和成都以及很多城市一樣,劉適蘭也發現了這個問題,深圳的棋童在棋上很有才能的,沒有一個願意走專業路。「但是作為一個終身愛好,也是非常好的。而且學過棋的孩子,真的對學習非常有幫助。棋下得好,往往書也讀得好。」劉適蘭同樣想對小棋童和家長說一句話,「學棋的時候要認真專心,把勝負看淡點,不要急功近利。學棋是培養孩子的綜合素質,西洋棋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工具,堅持下去,就有收穫。」
成都日報·錦觀新聞 記者 趙婷 供圖 劉適蘭 成都棋院 編輯 宋和霄 校對 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