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都坦鋪村:發展產業 改善民生 讓農戶穩步增收

2020-12-20 華龍網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0月15日6時30分訊(通訊員 李達元)「我家養豬收入8000多元。」「我家養牛收入1.5萬元。」「我搞種植收入7000元。」「我打工收入3萬元。」昨(14)日,筆者來到重慶市豐都縣興義鎮坦鋪村採訪時,該村貧困農戶紛紛自報今年以來各家的收入情況,人人臉上洋溢著喜悅之情。

坦鋪村自2014年建檔立卡以來,通過相關單位、駐村工作隊及鎮村幹部的大力幫扶,村裡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有了明顯改善。下一步,大家表示,將從政策上對脫貧戶扶上馬再送一程,重點在發展產業上幫扶,讓脫貧的農戶穩步持續增收。

種植養殖業穩步發展

「我們村山高、坡陡,以前沒有產業支撐,是部分村民致貧的主要原因。針對這一問題,村社幹部與駐村工作隊攜手,幫助村民共謀產業發展。」坦鋪村現任黨支部書記陳祥標說。

原來,在充分尊重村民意願的前提下,結合當地實際,村上重點發展種植核桃產業850畝、發展種植香椿產業150畝。當時,村民們的積極性非常高漲,打窩、栽苗、澆水、覆土,忙得不亦樂乎,對產業的前景充滿了希望。在後期管護時,大家也付出了心血。

「今年上半年的雨水特別充沛,更有利於幼苗的成活和生長,但是進入八月後,受連晴高溫天氣影響,加上土壤淺薄貧瘠,保水、保溼性極差,又沒有水源灌溉,造成部分成活的幼苗被乾死,目前缺窩現象比較大。」陳祥標說,針對這個問題,村上決定進行補植,力爭把損失降到最低。同時,下一步將規劃建設配套設施,確保扶貧產業健康持續發展。

在扶貧政策的激勵下,坦鋪村貧困農戶還積極發展養殖業,目前,肉牛、生豬、山羊等畜牧養殖,以及雞、鴨等禽類養殖,在數量上均比實施脫貧攻堅前有了較大增幅。村上還培育發展休閒山莊2家、生態釣魚場所3家、農家樂1家、人工飼養小龍蝦場所3個,解決了部分村民就近就業增收。

道路通暢出行方便

「以前,我們村基本不通公路,到興義鎮趕場靠步行,進一趟縣城更是不容易,是黨的扶貧好政策,近幾年,全村村與組之間、組與組之間才修通了公路。」坦鋪村村主任楊應說。

要致富,先修路。自脫貧攻堅實施以來,坦鋪村把修路與發展產業提上了同等重要的議事日程。楊應告訴筆者,他至今記得兩年前在硬化坦鋪村村委會至趙家壩時,沿路村民扶老攜幼到現場觀看施工,比過年過節還熱鬧。

「這條路段全長7公裡,在此之前是泥土路,路面坑坑窪窪,晴天車子駛過塵土飛揚,雨天路面積水溼滑,車子基本不能通行,困擾村民近20年。2016年,鎮上結合脫貧攻堅工作,積極爭取項目資金294萬元,終於對這條路實施了硬化。」楊應說。

截至目前,坦鋪村累計投入1186.56萬元,硬化公路18.2公裡,新建泥結石路32.84公裡,硬化人行便道12公裡。實現了村村通暢、社社通達的目標,極大地方便了村民出行。

農業農村要發展,基礎設施要先行。坦鋪村還累計投入191萬元,整治山坪塘28口,新建水廠1座,整修水廠2座,全面解決村民生產、生活用水問題,基本告別了過去「靠天吃飯」窘境,糧食收成有保障。

住有所居民生改善

民以居為安。住房有保障,是廣大群眾安居樂業的根本,更是脫貧攻堅「兩不愁三保障」的基本要求。陳祥標介紹,目前,坦鋪村的群眾特別是貧困戶的安全住房都有保障。

採訪中筆者得知,去年上半年,按照縣上統一部署,坦鋪村大力實施農村C、D級危房改造,經排查,全村共有701套房屋,其中安全住房478套,閒置108套,C、D級危房67套。截至當年9月底前,該村對67套C、D級危房全部實施改造。

蒲永秀、秦志國、周邦金、楊興忠、秦素芳等是最後一批納入C、D級危房改造的農戶,在去年春節前,他們均已入住新房,過上了安穩的生活。「現在的房子寬敞、明亮,還修建了專門的衛生間,再也不怕颳風下雨帶來的危險,心裡非常踏實。」蒲永秀說。

在實施C、D級危房改造的同時,村上還對48套閒置農房實施復墾,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衛生,整治存量垃圾堆放點3個,提供公益性崗位3個,常態清掃保潔村社道路18.2公裡。讓群眾不僅要居有所安,更要改善居住環境,確保身心健康。

「此外,村上為貧困戶建立健康檔案,對建卡貧困戶人員落實免掛號費、床位費、免健康檢查費「三免政策」,讓他們切實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陳祥標說。

相關焦點

  • 豐都南天湖鎮:發展多種致富產業 助推村民穩步增收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6月8日6時訊(通訊員 郎克志)近年來,重慶豐都南天湖鎮依託三撫林場、牛牽峽漂流等重要旅遊資源,大力發展旅遊業,使之成為了該縣及周邊區縣消夏避暑的勝地;大力發展青脆李、獼猴桃、蓮花白等水果和蔬菜,讓村民實現增收;種植的上萬畝筍竹長勢較好,藉此打造筍竹產業旅遊觀光帶……如今,南天湖鎮已形成了多種產業齊頭並進的良好局面
  • 彭水三義鄉:「產業村長」帶動產業發展 產業發展帶動農戶增收
    近些年,作為重慶全市18個深度貧困鄉之一的彭水縣三義鄉,通過聘請農業行家裡手作為「產業村長」,讓他們帶頭發展特色產業帶動農戶增收。全鄉6名「產業村長」紮根農村潛心發展產業,已成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領頭羊」。
  • 「米糧川」發展辣椒產業改農業大而不強 助1.6萬農戶增收
    「米糧川」發展辣椒產業改農業大而不強 助1.6萬農戶增收 2020-09-28 15:38:45李紅衛 攝   中新網長治9月28日電 題:「米糧川」發展辣椒產業改農業大而不強 助1.6萬農戶增收  作者 李庭耀  眼下正是辣椒成熟上市的季節,28日,山西省長治市屯留區川底坪村鑫皖合作社,火紅的辣椒掛滿枝頭,村民們在地裡勞作。「我們村以前都種玉米,收入很低。
  • 貫徹新發展理念 推動脫貧人口持續增收
    創新發展:激活收入增長動力聚焦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推進新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除體制機制弊端,激發鄉村市場、要素、主體的活力,調動農民增收致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增強各方帶領農民增收的信心。結合貧困地區生產生活實際,在維護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綜合考慮產業增收能力、當地資源稟賦、農民素質等因素,合理規劃中長期發展目標,淘汰低效能產業、培育新興項目,大力發展市場廣闊、畝產豐厚、經濟效益好的產業。聚焦特色產業,創新財政支農方式,加大產業、產品、經營結構的調整力度,不斷拉長產業鏈,拓寬產業面。以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為導向,強化農業科技創新,促進農業全面提質增效。
  • 「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 走出農民增收路
    2016年,該村引入本地醫藥龍頭企業——江西夢達公司興建中藥材種植基地,還成立了中藥材種植合作社,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作模式,讓村民共享產業發展成果。「要改變貧困落後的現狀,靠傳統的種田種地肯定不行,必須轉變發展思路。」張文強認為,近年來國家對中醫藥產業越來越重視,吳城鄉有著種植中藥材的傳統,大家商議後決定引進民間資本,發展適度規模的中藥材種植。2016年底,夢達公司落戶塘下村。
  • 「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村民增收 辣木產業成為馬岡鎮靚麗名片
    與此同時,位於六圩村的開平市牛山龍生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在馬岡鎮政府的推動下,創建馬岡鎮辣木產業扶貧基地,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周邊農戶持續增收。辣木產業已成為馬岡鎮的靚麗名片。「公司+基地+農戶」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為了擴大生產,梁耀誠還通過租用農戶土地的方式與農戶進行合作。「租用農戶的土地,同時聘請農戶在辣木基地工作。如此一來,農戶就能得到兩方面收入,其一是租金收入,其二是就業收入。」梁耀誠介紹。
  • 重慶豐都: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攻堅走深走實
    何永權在餵雞近年來,橫梁村駐村工作隊和村支兩委牢記職責使命,積極主動作為,著力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大力推動產業發展,助農增收致富,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5月6日,記者跟隨橫梁村駐村工作隊走訪時看到,二組已脫貧戶何永權正在屋後的山坡上餵雞。
  • 央媒看南平|順昌:產業助貧促脫貧農戶持續增收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 順昌縣始終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 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根本之策。
  • 桑坪鎮發展竹蓀產業助貧困戶增收
    近日,桑坪鎮團壩村七組組織30多戶農戶種植竹蓀,為農戶今年增收打基礎。據介紹,發展竹蓀產業,投入成本大,每畝投入需要1.5萬元以上。鎮黨委政府考慮到發展竹蓀產業成本大、技術要求高,對貧困戶發展竹蓀產業比較困難,便引進有實力的公司,採取「公司 貧困戶 基地」股權化改革模式發展竹蓀產業。
  • 西盟:刺竹上市農戶增收
    雲南日報訊(記者沈浩)近年來,西盟縣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發展產業助農增收,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目前,西盟縣林下刺竹種植面積共7000餘畝,帶動全縣積極發展竹筍、砂仁、石斛等林下產業,林下經濟產值達4000多萬元,成為山區群眾持續增收的綠色產業。在西盟佤族自治縣的群山裡,這幾個月正是林間刺竹發芽的季節。
  • 【新時代新作為新篇章】重慶豐都綠色發展邁大步
    豐都縣溼地保護管理中心保護科科長陳江告訴記者,今年是紅嘴鷗來豐都越冬的第4個年頭,數量從2016年的20多隻增加到近1000隻。越來越多的候鳥前來栖息,折射出豐都縣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最近幾年,豐都縣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以生態環境保護倒逼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 撒拉溪鎮:多元布局產業發展 調整結構助農增收
    2018年,龍鳳村以黨支部領辦的「村社一體」合作社為主體,引進畢節盛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進行技術指導,帶領農戶種植了5500畝「貴農5號」刺梨。公司出資按照每年每畝400元進行固定分紅,目前,基地吸納了575戶農戶加入了合作社。
  • 柑橘帶動健康村農戶增收500萬元
    懷化新聞網訊  「我村通過發展柑橘產業,連續3 年產值突破1000 萬元,村集體經濟突破100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 萬元。」冰糖橙上市之際,洪江市沙灣鄉健康村老支書黃彥慶高興地說。
  • 安徽省明光市發展艾草生產助推農戶脫貧致富
    近年來,明光市針對中醫艾灸引起世界各國高度重視和市場空間大的特點,搶抓機遇,搶佔市場,確定把艾草產業作為支柱產業來發展,積極引導農戶廣泛種植,助推農戶脫貧致富。規劃引領,示範引導。
  • 「村社合一」抱團發展帶動農戶增收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村社合一」抱團發展帶動農戶增收昌圖縣四合鎮後五家子村賦興水稻種植合作社採取「村社合一」的形式,將村內330畝地流轉,並得到四合鎮388名貧困戶共100.44萬元的扶貧資金注入。聶國軍介紹水稻長勢後五家子村以前是四合鎮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的村,為了鼓勵「村社合一」發展,四合鎮黨委根據賦興水稻種植合作社的規模,將鎮裡的一部分扶貧資金注入到合作社,這100.44萬元也將帶動鎮內貧困戶早日脫貧。11日一大早,村內種植水稻的村民們早早來到後五家子村村部,我市高級農藝師張國巍教授為大家帶來了一堂水稻種植中期的防蟲防害課程。
  • 北京平谷區2017年實現40%低收入農戶「脫低」
    平谷區政府述職表示,在民生保障方面,平谷區2017年新建和改造商業網點36個,推廣「智慧鎮羅營」「即刻到家」「農村淘寶」等項目,解決便民服務「最後一公裡」問題。實現40%低收入農戶「脫低」。同時,2017年平谷區產業穩步轉型發展。其中,創建全市首個國家級生態原產地產品保護示範區,實施「網際網路+大桃」工程,銷量翻番,對「觸電」農戶增收貢獻率超過87%。
  • 江蘇省農業農村廳來賈調研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及農業產業發展工作
    5月10日,江蘇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季輝率隊來賈調研農民群眾住房條件改善及農業產業發展工作。
  • 「353」模式發展林下菌藥產業助農增收
    「事情還得從縣裡的產業規劃說起。」吳修飛介紹,今年以來,晴隆縣樹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探索「353」模式(發展路徑——「三結合」,工作落實——「五到位」,帶貧成效——「三增收」),依託普晴林場優秀的自然條件,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坦,林地相對集中連片的地區因地制宜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
  • 涼山德昌蠶桑產業發展迅猛 農戶脫貧致富有盼頭
    通過果葉兼用桑產業的發展,全組無貧困戶、低保戶,蠶桑產業帶動農戶致富增收、脫貧奔康成效非常顯著。  德昌西臨雅礱江、東連螺髻山,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森林覆蓋率達68.9%,年均相對溼度64.7%;年日照2360小時,無霜期300天以上,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極適宜多種經濟作物生長,是發展優質、高產、高效、生態農業的理想之地。
  • 林口:沙棘產業成為貧困戶長效增收保障
    近年來,林口縣結合「八山半水分半田」的地貌特徵,把沙棘產業作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貧困戶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先後投入扶貧資金619.75萬元,發展沙棘扶貧產業1.4萬畝,5年盛果期後,預計可實現貧困戶年戶均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