誤人子弟,《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什麼時候成了一首寫景詩?

2020-12-12 老沙侃文化

「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張明善《普天樂 詠世》)」自古以來,離別、送別就是不朽的文學主題。送別詩抒寫離情別緒,是分離時迸發的情感火花,是最真實的情感流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寫盡了朋友間的不舍與關懷;「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給予了朋友最大的信心與鼓勵;「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抒發了情人之間纏綿不絕、難分難捨離情別緒……這些詩詞,無一例外都是流傳千古、膾炙人口且毫無爭議的送別名篇,但是,有一首同樣膾炙人口、人人耳熟能詳的送別詩,卻一直被人誤讀,因而存在著巨大爭議,這就是南宋詩人楊萬裡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執手相看淚眼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這首詩題目是《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已經非常明確地道出了這首詩的文體:送別詩。但是,我們去看一下所有的教學分析文章(這首詩被選入了各個版本的小學語文教材),幾乎百分之九十九的觀點都認為它是一首寫景詩,而且,幾乎都言之鑿鑿,說這首詩根本沒有送別之意。即使僅有的一兩篇認為這是送別詩的文章,也理解成這首詩以寫景為主,詩人描繪西湖的美麗風光,為的是讓朋友記住這裡的美景。那麼,真實情況又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一一道來。

映日荷花別樣紅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林子方是南宋乾道年間進士,曾擔任直閣秘書,負責給皇帝草擬詔書。時任秘書少監、太子侍讀的楊萬裡是林子方的上級兼好友,兩人經常聚在一起暢談強國主張、抗金建議,也曾一同切磋詩詞文藝,兩人志同道合、互視對方為知己。後來,林子方被調離皇帝身邊,赴福州任職,職位知福州。林子方自以為是仕途升遷,因而很高興。但楊萬裡則不這麼想,在與林子方離別之際,以《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為題,寫下兩首詩,勸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這是其中一首。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對於寫作背景,大家的觀點都是一致的,沒有人提出異議。不管是認為寫景詩還是送別詩的。但是,既然是詩人勸阻朋友不要去福建,你把它說成是寫景詩,這個「勸」又如何體現呢?其實,如果我們把兩首詩放在一起來看,就會更加明顯地看出這是一首送別詩。我們先來看另一首: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二首其一

出得西湖月尚殘,荷花蕩裡柳行間。

紅香世界清涼國,行了南山卻北山。

紅香世界清涼園

這首詩大意是:清晨走出西湖時天上還掛著殘月,我陪友人穿過荷塘,走在楊柳依依的小道上。在這樣的紅花遍地、清涼陰陰的世界裡,我們走過了南山,又繞到北山。

詩中「月尚殘」點明了送行的時間和環境。「荷花蕩裡柳行間」寫出了送行路線以及沿途風景、「紅香世界清涼國」形象了表現了荷花的風姿神韻,表明這裡才是最好的地方。

由此可見,這裡送行的主題是非常明顯了。但是,還是沒有體現出「勸」的意義。其實,這一點主要體現在第二首中。

接天蓮葉無窮碧

從表面看,第二首的確是在寫景,但是,寫景的背後,卻是詩人的苦口婆心。「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恰如很多文章所說,「畢竟」在這裡起到突出、強調的作用。表面這裡強調的是西湖六月的風光與眾不同,其實,詩人在這裡是告訴林子方:杭州(臨安)畢竟是首都,是南宋的政治中心,這裡的風光才是最美的。你要好好考慮,到底要不要離開。「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只有在這裡才能得到皇帝的恩寵,才能夠與朝廷官員及四方大員搞好關係,只有在皇帝的身邊,在皇恩的普照下才能官運亨通,仕途通達。

這一觀點,得到了蒙曼老師的肯定。所以,在這首詩中,詩人大量運用了象徵借代手法,來含蓄地勸說林子方,留在朝廷。「畢竟」一詞表現出楊萬裡的急切心情。「西湖」是指西湖所在地南宋首都臨安。「六月中」指朝廷。「風光不與四時同」的含義是:在朝廷裡任職和其他地方任職是不一樣的。「天」和「日」都指皇帝。「接」有「挨著」的意思。「映」映襯在太陽下。「蓮葉」、「荷花」都指林子方。「無窮碧」、「別樣紅」是說前途大好,一片光明。這樣一來,這首詩作為送別詩,詩人在送別朋友時,對好友的苦心相勸,為朋友的前途擔憂,那種依依惜別、關懷備至的心情就一覽無餘了。

蒙曼

人們常說:要給學生一滴水,老師要有一桶水。這首詩作為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經典詩篇,如果連老師都沒有理解透徹,怎麼去教會學生。明明題目中明確了是一首送別詩,不去查閱資料,釋疑解惑,卻一知半解說成一首寫景詩,豈不是誤人子弟?所以,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絕不是說說而已,否則只能是誤人誤己,終成笑話。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讀楊萬裡的組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一《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二首》南宋 楊萬裡其一出得西湖月尚殘, 荷花蕩裡柳行間。而南宋詩人四大家之一的楊萬裡在他的組詩《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的第二篇,寫西湖六月的荷,真讓人回味不盡哪!二這一組詩的第二首我們非常熟悉,第一首卻少有書提及,主要是第二首太出彩了。但是第一首不能不看,它的意境也是很優美的,所以我們就把兩首一起欣賞吧。
  • 20200812每日一首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20200812每日一首 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因本人的&34;、&34;面試輔導班先後開班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裡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3.主題點撥這首詩通過描寫六月西湖的美麗景色,傳達出詩人對友人林子方的眷戀之情。
  • 【用日語讀唐詩】楊萬裡——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日本各地有許多「詩吟會」,他們不僅誦讀日本傳統的和歌、俳句,也包括「漢詩」。「詩」本是中國傳統的文學形式,在傳入日本之後,日本人對其讀音和韻律等進行了二次創作,並廣泛推崇。「漢詩」可以說是日本古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用日語讀唐詩?聽起來萌萌噠!人民網日本頻道將每期為大家送上一首優美的漢詩,今天這首是楊萬裡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一起來欣賞吧。   畢竟西湖六月中, 畢竟西湖六月の中 (ひっきょうせいころくがつのなか)  風光不與四時同。
  • 「曉出淨慈寺」走讀五代時期杭州佛教文化遺蹟
    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800多年前的一個早晨,詩人楊萬裡送好友林子方去外地赴任,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淨慈寺·如淨法師靈塔步道山門 【曉出淨慈寺】走讀五代時期杭州佛教文化遺蹟路線
  • 寫好詩的第一句,不是指這詩的第一句,而是這首詩最先寫出的一句
    魯迅先生於1932年10月間,曾寫了一首《自嘲》書贈給柳亞子。這首詩是這樣的: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 一官員寫下一首詩,最後2句成了千古名句,這景色寫得真美!
    比如我們熟知的《小池》,《宿新市徐公店》,《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等名作。宋朝的穩定與和諧,給了詩詞極大的發展空間。宋朝時期湧現出的一首首流傳於世的千古名作,除了像楊萬裡這樣著名的詩人之外,也有一些佳作出自於僧人和官員之手。
  • 中考高考孩子古詩文閱讀理解不會,只怕你沒讓孩子在一年級就背詩
    一年級學生每天被要求背一首古詩,這種死背的方法是否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古詩文理解能力?小徐老師常年從事語文教學,可以明確的告訴大家,任何知識的積累最初都源自機械性死記硬背,再隨著知識和閱歷的增加來慢慢理解。因此,小徐老師非常贊成一年級學生誦背古詩的能力培養。
  • 春天走了,春愁春思春恨都走了,是時候唱響這些經典夏日詩篇了!
    ——《積雨輞川莊作》王維王維這首詩,是寫自己在終南山中,夏日隱居樂事。最有名的當屬這句「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對仗工整,音律優美,色彩層次分明,呈現了一幅水木豐茂,群鳥飛回的夏日幽深空濛畫面,給人無限遐想和嚮往。
  • 楊萬裡在夏天午睡起來,詩興大發寫下一首,通篇描寫得生動有趣!
    楊萬裡是南宋時期原一代詩宗,他的很多詩作雖然只是描寫一些極為普通的風景,以及普通的事物,可是那一份深厚的情感和細膩的筆觸,卻是令人感動,往往寥寥數語,便是能夠營造出一種高遠的意境,並且讀來也是朗朗上口,所以他的詩作流傳的極為廣泛,並且有一些還被收錄在了我們小學的課本裡,例如他的《小池》、《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
  • 贈書|在這個英語和數學當道的時代, 背古詩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於是乎,每天上樓等電梯的時候,就會經常聽到類似這樣的對話:對話A:「這首詩叫什麼名字?」「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送(宋)楊萬裡。」「這首詩說的是什麼?」「送完林子方再送楊萬裡。」「%*&*!!!」對話B:「下一句是什麼?」「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為什麼農夫會餓死?」「因為田太鹹了……」「%*&*!!!」對話C:「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綠什麼?昨天剛背過啊!」
  • 英語和數學當道的時代, 背古詩有什麼意義呢?
    於是乎,每天上樓等電梯的時候,就會經常聽到類似這樣的對話:對話A:「這首詩叫什麼名字?」「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送(宋)楊萬裡。」「這首詩說的是什麼?」「送完林子方再送楊萬裡。」「%*&*!!!」對話B:「下一句是什麼?」「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為什麼農夫會餓死?」「因為田太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