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好詩的第一句,不是指這詩的第一句,而是這首詩最先寫出的一句

2020-12-13 產生了距離

寫詩如何開筆?這的確是值得一談的問題。按理是:「登高自卑」、「致遠自邇」。文章總是從第一句寫起。寫詩和文章有相同的地方,但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寫詩寫文都要審題、構思與布局。不同的地方,主要是表現的手法不同。寫詩寫文都離不開寫景述事,抒情表意,是如何寫述?如何抒表?那就有很大的差別。因文章沒有固定的格式,沒有字數的限制。而詩詞卻有固定的格式和字數的限制,而且還有聲韻的限制。一篇文章由幾十字到幾千字,甚至更長都無不可。

而詩詞因限于格律,字數很少,近體詩最少的只有20個字,最長的七律亦不過56字。排律雖無字數限制,可以一聯一聯地加,但除了最初兩句與最後兩句外,其餘的都要對仗,這就不容易了。至於詞,最長有二三百字,但聲律更嚴,要填好一首詞,不知要費多少腦筋?而寫文章時,不管內容怎麼豐富,都可以任展施為,達到完滿為止。由於詩詞有那麼多的限制,除了在審題、構思與布局方面作好充分準備外,如何開好頭確實重要。

開好頭,是不是寫好詩的第一句呢?不錯,是指寫好詩的第一句(或第一聯)。但這不是指這首詩的第一句,而是指這首詩最先寫出的一句。就是說寫詩不一定從四句或八句的第一句寫起。可以從第二句或其他句甚至最後一句寫起。在律詩中有一種叫轆軲體的,其中一句,是可以分別用作第一首的第一句、第二首的第二句、第三首的第四句、第四首的第六句、第五首的第八句。可見一句詩只要在一首詩中的整體結構中起到應有的作用,是作為那一句都可以的。但詩句的出現常常是不期然而然的,常常是靈感(姑且借用)一動就衝口而出。但這一句或聯不一定適於放在第一句。(當然不是絕對的,但用在別的位置上更適合)。

魯迅先生於1932年10月間,曾寫了一首《自嘲》書贈給柳亞子。這首詩是這樣的: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魯迅先生曾在一篇文章中談到寫這首詩的情況。談到這首詩是先有了「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兩句,然後把它補成一首律詩的。

魯迅

魯迅先生寫這首詩的過程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詩不從第一句寫起,也還有別的情況。一首詩有時是在幾分鐘內寫好的,有的卻是經過幾天幾月甚至幾年才寫好的。為什麼?這也是由多種不同情況造成的。寫得快的原因,有些是由於那人才思敏捷,略加思索,即可成詩,如曹子建七步成詩,李太白鬥酒百篇。有些人平時有積蓄,到時可以從過去的積累的寶庫中任意選用。如李賀出遊時就有一個書童背著小布袋跟著他,想到什麼好詩句時即寫放袋內儲用。寫得慢的,也有種種情況。但總的來說都是因為那些人對寫作的態度嚴肅認真。

魯迅雕像

詩寫得好不好,不決定於從那一句開始。我認為,當你想寫詩的時候,根據主題進行構思時,到底那一句最先湧現出來,是很難逆料的。當有了第一句,跟著想出幾句來,那時再考慮如何安排和把它寫成絕句或律詩,是完全可以的。當然,我也不反對,根據主題、經過構思、作好布局,然後從第一句開始,逐句寫下去。問題在於寫出來的是不是好詩,如果不夠理想,經過修改,將原來的第一句改在別的位置上或放在最後一句,也是常有的事。

現在介紹幾首古人的詩在下面,請大家先認真地讀一讀:

《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楊萬裡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楊萬裡《芙蓉樓送辛漸》(之一)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王昌齡《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之二)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守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遊

上面四首詩的作者,當時動筆寫作時,到底從哪一句寫起,沒有任何資料提到過。如果這四個題目請你來寫詩時,你打算每首詩從哪一句寫起?為什麼會。從哪一句寫起?如果大家真能照自己所想的去試一試,對提高自己的寫詩能力,肯定會有好處。或者對四位古人當時是從哪一句寫起的作一猜想。並說明可能會從那一句寫起的根據是什麼?我看這對提高寫作能力也是有好處的。

我想,可能會有讀者這麼說:希望作者先談談自己的猜想與想法,作為對我的一個啟發。我認為這個意見提得好。反正誰也不給誰打分,為了共同提高,就談談個人的看法。我認為前兩首是先寫後兩句、然後再寫前兩句的。因為這兩首都是寫景詩。第一首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和第二首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都是對眼前景物的白描,這些創子都像是不加思索而自然流露的。把這些景物寫下後,然後補寫這些美景是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與什麼情況下出現的。使全詩成為一幅完整的圖畫,並賦予深遠與曠達的含義,使讀者從中獲得思想的陶冶與美的享受。

至於第三第四首,則是按次序從第一句寫起,因為兩首都是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懷的,而這些思想情懷都是蘊於心底已久,早思藉機表白。現在機會到了,王昌齡表達了自己對那些慣於傾輒他人的人物表示輕蔑,他這種情懷是貫串於整一首詩的。 陸遊是南宋的著名愛國詩人,他一貫主張抗擊金人,恢復中原,反對喪權辱國的投降,但因受投降派的排擠打擊,他雖活到八十五歲,但真正為國效勞的時間卻很短,使他的壯志無法伸展,思想無法實現。但他的愛國思想從不動搖。愛國熱情,永遠高漲。

這首詩是他被罷官後在故鄉住了三年時,即他六十八歲時寫的。而整首詩都強烈地表達了他那愛國思想。這時他將屆七十高齡,但他那報國之思無時或已。就在夢中也在披掛上陣,在冰河中與敵人搏鬥。他這種思想是一貫的,並非一種感慨或偶然想起,整首詩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寫出來的,故必然從第一句寫起。這就是我的想法與猜想。深望讀者批評指正。

相關焦點

  • 蘇軾這首諧音詩,今古兩個版本,一個索然無味一個妙趣橫生
    本文提到的蘇軾這首諧音詩,雖然有趣,但算不得上乘的好詩,因此流傳得並不廣。一、楸枰著盡更無期在《全宋詩》中,蘇東坡三首七言絕句組成的組詩,《席上代人贈別三首》:悽音怨亂不成歌,縱使重來奈老何。這是錢鍾書先生所說的通感,還是古人喜歡的擬人呢?這是什麼破詩?這首詩有不同的版本,這是最沒有意趣的一版,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看看宋人的一個版本就知道了。二、楸枰著盡更無棋。
  • 王維這首詩最是「與眾不同」,避開田園風格,寫出意氣風發的豪爽
    其實王維雖然以山水田園詩聞名後世,但是在他早年的時候也寫了不少膾炙人口的邊塞詩而這首《少年行》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首。《少年行》一共有四首,這是第一首,全詩主要描寫了一群英氣風發的俠客少年飲酒的情形。第一句中的「新豐」是一個地名,這裡因為盛產美酒而出名,好多詩人也都曾以「新豐」入過詩。
  • 陶淵明最經典的一首詩,境界很高,第一句就點破了人生真諦
    陶淵明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被後人編為《陶淵明集》。其中有一首詩最經典、最受後世歡迎,此詩境界很高,第一句就點破了人生真諦,而且還寫出了很多現代年輕人的心境!這首詩就是《飲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詩《飲酒·結廬在人境》,內容如下: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 李白的這首詩只有28個字,只要「煙花」二字讀懂了,妙不可言
    如果說唐詩是一座高峰,那麼李白就是這座山頂的一個廟宇裡的高僧。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李白的詩過於奔放灑脫飄逸。甚至有人會覺得李白的詩缺乏嚴謹。還有人覺得李白的詩寫的太隨意。往往他說完這句話全班同學就會哈哈大笑,所以對李白喜歡喝酒,酒後能夠寫出大作這樣的傳聞。我們都記憶深刻。李白的詩有一個很大的特徵,談不上是字字珠璣,有一些經不起推敲,但是,他的整體意境特別高,猶如天外飛仙,讓人高不可攀。
  • 李商隱最出名的一首詩,開篇第一句就驚豔世人,果然是情詩大家!
    這首詩是李商隱的經典之作,尤其是本詩的第一句,可以說直擊人心,驚豔當世。《無題二首.其一》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這首詩一開始第一句就直擊人心。咱們先不說: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這也算是千古名句。就憑第一句「昨夜星辰昨夜風」,這首詩就有了一個引子,這句話令人遐想,一瞬間就將詩人拉回了昨夜的回憶,那美好的夢中。
  • 腹有詩書氣自華,上一句是什麼?出自蘇軾這首詩,第一句有點俗氣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一句名句「腹有詩書氣自華」,這句話其實就出自蘇軾的作品,出自他的《和董傳留別》。很多人都對這句話是很熟悉的,平時也偶爾會用到,但是要問大家完整的一首詩是什麼,卻沒有多少人能說出來。這首詩的第一句的意思是,董傳讀過很多書,滿肚子的墨水,然而因為生活疾苦,因此衣裳都是很樸素的。這首詩是蘇軾對於董傳的實際情況來寫的,從而對董傳的志向高遠的品德的讚賞。
  • 這首詩只有一句,卻是千古名作,還誕生了一個成語
    這個人也許我們不熟,但是他有一句詩卻是千古名句,「滿城風雨近重陽」,僅這一句就能讓他流芳百世。他是北宋「江西詩派」的詩人。這個派別詩作風格迥異,自成一家,是宋朝最重要的詩歌流派。因其曾寫過300首詠蝴蝶詩,所以後世稱之為「謝蝴蝶」。潘大臨經常和謝逸書信來往,切磋詩詞。一年秋天,謝逸又寫信問潘大臨:「近來可有詩作」。潘大臨給謝逸回道:本來秋天,西風漸緊,重陽菊花盛開,詩性正濃。
  • 劉長卿這首詩,風雪夜歸人,歸人是指誰
    你看他的這首詩是日暮「逢雪」,詩中的環境氣候多麼惡劣,人們是多麼辛苦。不管是投宿的人,還是芙蓉山主人,在風雪之夜還沒有停下來他們的忙碌。劉長卿當時貶謫之所比較偏僻,都是山區丘陵地帶。從詩的第一句「日暮蒼山遠」就可以看出,他在那裡的辛苦程度。天色已晚,而山路還很長。
  • 清明時節雨紛紛原來是一首偽詩?
    不單在杜牧自己的詩集中沒有這一首詩,在比較可靠的唐代、宋代的文獻當中,都沒有提到過杜牧曾經寫過這首詩,這是第一個問題。要點二第二個值得懷疑的地方,是這首詩的用韻,韻腳非常奇怪。然而問題來了,這首詩當中,它是第一句和第四句在同一個韻部當中,而第二句反而和第四句不在同一個韻裡面,這是非常奇怪的。在唐朝人的詩作當中,這種情形非常罕見,所以這首詩恐怕也不是唐朝人的作品。即使是唐朝人的作品,恐怕也是文化不高的人的作品,不大可能是大詩人杜牧的作品。第三個就涉及到對這首詩的理解。
  • 這首詩只有一句,卻成了千古名句,還誕生一個知名成語
    因為唐朝詩人把該寫的、能寫的都寫了個遍,所有的人生體驗與感悟差不多都被唐詩道盡了。以至於後來者,很難寫出可比肩唐人的詩作來。有一則筆記記載了件很有趣的事,北宋詩人楊樸,每次寫詩前,臥在草叢裡冥思苦想。一旦偶得佳句,便興奮得從草間躍出,嚇得路人無不驚駭。儘管如此,楊樸也沒能留下哪怕一句千古流傳的佳句,如果不是研究古典文學者,都不知道有楊樸這個人。
  • 難得糊塗的鄭板橋,把一生智慧寫進了這首詩裡,最後一句豪氣沖天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的這首鄭板橋的七絕,也是他最出名的詩之一,在他把對竹子一生的情結,都寫進了這首詩裡,最後一句豪情沖天,這首詩就是著名的《竹石》。鄭板橋這首詩就是要一反世人對竹子的偏見,在他眼中竹子是剛毅的,它的剛毅在於它對青山的不放鬆,也在它能立於巖石中的力量,更在於它在風雨中的屹立不倒。這就是鄭板橋眼中,別樣的竹子。詩的第一句,一個「咬」字,十分傳神地把竹子在青山中的姿態描繪出來了,這一個字可謂一字之下有千鈞之勢,受到後世的一致好評。而「不放鬆」說的則是竹子的韌性,這是對青山和大地的緊緊相依。
  • 寫好格律詩十二方法試解,寫詩不是無病呻吟
    如王安石「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賈島「僧敲月下門」中的「敲」;一種是全篇最精彩和關鍵性的詩詞句子,叫「詩中眼」如「春風又綠江南岸」句又是王安石《泊船瓜洲》這首詩中的詩眼。詩眼明亮,指的是詩眼要當之無愧,要吸人眼球。六、驚句動人指的是詩中要有感動讀者的「驚句」,不只是泛泛而談。
  • 熬夜寫出32首詩作為32位學生的畢業評語,這位班主任厲害了
    隨著春節將至,很多學校已經結束這一學年的學業。這時候的班主任往往最忙碌,既要統計每位同學的成績,又要寫出幾十份切合同學實際情況的評語,可謂是精疲力竭啊!有位來自金華永康市職業技術學校的徐冬梅更是在寫評語時另闢蹊徑,用朗朗上口的詩詞將每位同學的優點和可以進步之處指出。
  • 駱賓王的一首詩送別詩,寫得盪氣迴腸,慷慨悲壯
    送別總是讓人悲傷,中國古代有許多有名的送別詩,送別詩大都充滿依依不捨的離情,風格大都壓抑、沉鬱、悲傷。有的離別詩歌卻寫的昂揚向上,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高適的《別董大》等。今天我們來分享一首盪氣迴腸的離別詩---《於易水送人》。
  • 黃巢看到菊花,寫下這兩首詩,都很有氣勢,你喜歡哪一首?
    先來看看《題菊花》,這首詩是黃巢在青年時候寫的,起義之前所做。這首詩運用託物言志的手法,表達了作者想要掌握整個社會的宏偉理想與抱負。黃巢一生跌宕起伏,所做的詩也是非常的有氣魄,都是為了展現他自己雄偉的壯志豪情,通過詩文來表達是人自己的情感,今天這首《題菊花》就是如此。
  • 王昌齡送辛漸,寫了兩首詩,只有一首成為佳作流傳千古
    《芙蓉樓送辛漸》是唐朝詩人王昌齡所做的送別詩,由兩首詩歌組成的組詩,作者採用倒敘的寫作手法,送別的時刻寫的一首收錄在部編教材中,其實,在頭天晚上他就寫了一首,但沒有出名,主要寫了頭天晚上在芙蓉樓為友人辛漸餞行時的情景。
  • 楊萬裡的這首小詩,僅僅四句,卻寫出了每個人都羨慕的夏季
    畢竟寫詩作詞,春天有百花萬紫千紅、秋季落葉悲情、冬天雪梅相宜,而夏季能寫的就很少了。酷暑炎熱難耐,風景單調,並且人也都慵懶了一些。因而,古詩詞中描寫夏季的詩詞就相對較少,而寫得好的名作也是少之又少。比如李白的一首《夏日山中》「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可謂裸奔消暑,極為疏放;宋詞中蘇東坡的一首《減字木蘭花》「滿坐清微,入袖寒泉不溼衣」卻是清涼無比,炎夏讀之宜人無比;還有楊萬裡的《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更是寫出了六月夏季的豔麗無邊之景。
  • 童詩教學|42個孩子寫了33首詩,這堂課是怎麼設計的?
    我很意外,42個孩子竟然寫出了33首詩!而要寫一首完整的詩的想法,是孩子們提出來的,我當時只要求看著圖試著寫出一個有創意的詞語,然後想根據個別同學的想像來追問、引導,長出個別的詩,沒想到孩子們紛紛說:「已經想好寫詩了!」「直接寫詩可不可以?」孩子們居然改變了我既定的教學流程!現在整理出其中的9首,看看孩子們現場長出來的詩是什麼樣兒的——
  • 唐才子落第後寫了首詩,雖不知姓甚名誰,太經典而成為千古佳作
    這是一首很經典的唐詩,作者被稱之為"太上隱者",但是他具體叫什麼,出生於何時何地,卻無人知曉,也無從考究。不過這首詩在古典詩歌中卻佔有一定的位置,至今仍舊被許多人傳頌。如果單從詩的內容上來看,那與唐朝一位很著名的詩人常建所寫的《落第長安》有很多相似之處,同樣都是表達了在參加科考失敗之後,羈旅長安有家也難以回的那種思念家鄉的感情。
  • 元稹為妻子寫下悼亡詩,第一句寫錯了,知名度卻最高
    這在他對妻子的《離思》五首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其中第四首就有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很多人認為,這第四首《離思》,應該是千古悼亡詩之冠。小珏認為,元稹應該是很愛妻子韋氏的,這與他壞不壞、渣不渣,甚至有沒有才華關係不大。因為他寫下的這些悼亡詩,流露出的感情是無法作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