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讀大學到底有什麼意義」的話題引起了不少人的討論。讀大學的意義,該學習的時候,我們就一定要努力的學習,是一種半自律化(生活一切都不搞特殊化)的學習過程,不可好高騖遠,一定要腳踏實地認真的學習,他們在於求知和認識世界,在於專業知識的入門和學習新的科學理念,為進入社會前的各方面能力鍛鍊,以及求職資格證準備,人脈的提前積累等等。
在兒童到高中,都是以「高考」風向標的指揮棒下,完全以讀書考試為導向的生活。這些生活,都是以家長、學校作為靠山支撐著。但,出社會,則一般情況下,完全靠基本上自我能力去闖蕩的(當然家裡有支持另當別論)。
讀大學,就看各人的「自覺性」了。現在統稱為「自律」。因為,在高中以下,都主要由家長監督。而在大學,家長已「鞭長莫及」了。所有有些人放縱,但有些人卻能先知先覺地為了自己的夢想而奮鬥。所以,大學,你能看到有人整天去圖書館,也有人會去吃喝玩樂。當然,以後的人生,也會絕緣不同的。
學歷高一定素質高的結論是不正確的,素質高低不應以學歷高低而論,同時看一個人的素質高低,還是存在一個站在什麼角度去認識。學歷高不一定素質就高,學歷低不一定素質就低。學歷高有素質高的人,也有素質低的人;學歷低也有素質高的人,也有素質低的人;不論學歷高與低,素質高的人佔多數,素質低的人佔少數。
單從文化修養素質論,受過高等教育的人,肯定比上小學的高許多,但不能說明其他方面的素質也高,比如品質。人的素質包括重量素質、心理素質和文化素質,及政治、思想、作風、道德品質和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水平等。素質由先天本質和後天養成組成,有道是「仗義每從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可見學歷高低與廣義的素質沒有太大的關係。
下總是有人拿知識分子來說事,什麼公知不愛國呀,什麼學歷高素質不高啊。本來學歷高就不等於高素質,這是事實。低學歷人群,缺少教化,高素質更少。這同樣是事實。其實社會對每個公民的要求是一樣的,在社會大家庭中沒有優劣之分,不存在一個群體對另一個群體大聲呵斥或指手畫腳。全社會都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這是歷史的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