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人們通過各種信息渠道了解了許多學歷較低的人從白手起家到百萬身家,再想想自己在追求更高層次教育需要付出的巨大代價,自然也就產生了對於追求教育必要性的考慮。
但從歷史與現實之中,我們看到一些學歷比較低的主播網紅能日進鬥金,卻忽略了千千萬萬小主播掙扎徘徊於「溫飽線」;我們看到大富豪比爾蓋茨大學肄業後造就了微軟帝國,卻無視了千百萬輟學者只有極少數人成功;我們看到亞伯蘭罕·林肯小學沒畢業當上了美國總統,卻漠視了那些在戰爭中不幸負傷與殞命的普通士兵的生命。
我們所看見的低學歷高成就的人畢竟是少數,這是倖存者效應造成的個別現象。所謂「倖存者效應」是指人們只看到篩選的結果而忽略的篩選的過程,從而遺漏了有價值的信息,這種想法是邏輯上的錯誤。以偏概全,一葉障目,這種想法從根本上否定了學習與努力的價值,是不可取的。
近日,「讀不讀大學差別大嗎」這一話題又上了熱搜,引發了諸多網友的討論與思考。
其實,這已經不是第一次圍繞是否追求更高層次教育為主題的社會熱議了。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讀書無用論的說法塵囂甚上,許多人在經歷各種涉及資歷、學歷的複雜情況時,也常常會思考追求教育是否有必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帶來更加全面豐富的信息,人們平均知識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能夠接觸的人群層次也由以前的單方面單層次拓展到多方面多層次。
舉例來說,以前我們的祖輩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輩子和土地打交道,大多數人接觸的是農民、小商販等和自己層次相同相近的人群,了解的也只是本地域的狀況;而當代人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天下大事,接觸到更多層次的人群。
受到外界龐雜信息內容的刺激,人們會在內心將接受的信息與自己的親身實踐進行比較衡量,從而論證事件的真偽與發表對相關事件的觀點。
讀不讀大學有無差別,這一話題實質上是人們對於新時代下學習與教育的深度思考。
讀書是有益的,這一點已毋庸質疑。
在中外歷史上有許多偉人都已發表過讀書有益的言論,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理想的書籍是智慧鑰匙」等等,臺灣作家龍應臺說過:「我讓我家孩子用功讀書,好好學習。不是為了跟其他人比成績。是為了讓我家孩子長大了有選擇的權利,選一個有意義的有時間的工作,你覺得你的工作有意義,你就會有成就感。你覺得你的工作不霸佔你的時間,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加尊嚴就是快樂。 」
許多人在已知曉讀書有益的基礎上,也考慮著讀書要讀到什麼程度才有益。
讀書,是學習文化的過程,只要個人能力足夠,就應該一直繼續讀書。換言之,讀書學習,終身受益。只要不斷地學習與追求,就能夠在未來獲得成長。這種收穫與成長可能短期即可體現,也可能通過長期的生活實踐體現。
大學是高等教育,我們應該去盡力追求更加豐富的知識層次,接受更高級的教育,而不是提前就將「讀書無用」的攔路牌放在自己學習成長的道路上。關於讀大學的意義,編者將從下面三個方面來闡釋:
一、讀大學能夠在短時間內有效提升個人素養
大學是以培養人才為目的的高等教育組織,能夠為學生提供系統的知識文化培訓,能夠教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升個人的綜合素質。
在大學中,我們不僅學習的是知識文化,更重要的是掌握更多的方法技巧,無論是培養優良的學習習慣還是為人處世之道,人們能夠在大學生涯中收穫自己的成長。相較於社會成長來說,大學給予的這種成長是成體系的,是迅速有效的。
二、讀大學能夠拓展、提升社交圈層
俗話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其實,你朋友的平均水平就是你自身的水平。
讀大學所拓展的社交圈層是大學生、教授等,相較於原來高中生、高中教師的圈層,是知識層面的提升。人們能夠在與高質量朋友的交往中獲得更多。
以同學、師生等關係建立的交際紐帶,相較於其他關係更加牢固。大學生涯獲得的人際資源,能夠在以後的社會生活中,為自己帶來人際脈絡方面的便利,從而幫助我們解決未來的更多問題。
三、讀大學有利於提升家族延續的質量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行舉止能夠給孩子帶來深遠影響。
讀大學能夠拓展視野,提升自身素質,在學習和生活中幫助孩子解決更多問題。父母能夠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家庭教育問題,推進家庭教育建設,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
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下,孩子的綜合素質也會相應提升,繼而代代相傳,形成優秀的家風傳承,提升了家庭延續的質量。
大學生活是有益於人的一生的,我們不能把商界的倖存者效應產生的一些低學歷高成就人群視作自己的崇拜對象,斷絕自己進步上升的道路。
作為大學生,更應該在大學生涯中勤奮刻苦,努力學習,切忌好逸惡勞,貪圖享受。讀大學不是目的,在大學裡收穫自己的成長才是我們的正確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