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面對一個櫥窗,看到有趣的玩具,就是想要,非常想要,想要的不肯走。作為父母的你會怎麼辦?
有的人看到這題目的時候似乎很冷靜。
百分之80的媽媽會說:「不能孩子要就給他買,這樣太慣著了。」
如果是爸爸,可能更傾向於:「玩具也不貴,孩子既然真心喜歡,就賣給他。」
這麼說可能有些絕對。當然我也是舉個例子。
當我們帶著孩子在情景中時。你會發現,你首先要面對的不是理智的看待這個問題,而是控制好你的情緒。
孩子的哭鬧不安首先將壞情緒傳染到父母身上,這時我們要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當我們自己有一個想要的東西也會心裡痒痒,得不到的時候也會焦躁不安。
情景一:孩子一哭二鬧,家長心一軟,玩具買回家了。
分析:這樣做當時滿足的孩子的欲望,也解決了情緒問題。孩子的需求及時得到回應。看起來皆大歡喜。對於家長就是用「錢」解決了這個問題。
但是我們想過麼?你是在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當他想要,就用「哭鬧」「把櫥窗」的方法。於是就能如願以償得到玩具。有一次成功了,還就就會嘗試第二次、三次。即使中間有「失敗」的時候,還是要再次嘗試。有一天孩子要了你無法滿足的東西,你該怎麼辦?
父母養育子女,有義務滿足他的需求,但更應該讓他理解滿足自己需求的方法。
情景二:孩子鬧吧,家長堅決不買。
分析:孩子嘗試通過哭鬧的方式獲得需求的滿足。儘管這個需求並不是「剛需」。開始他只是想試一試。後來變成了自己的倔強。你越是冷漠,不讓他買,他就越想要,越大聲哭鬧。甚至有的孩子會說:「媽媽根本不愛我,都不給我買玩具。」
直接抱走,哭一會兒就好。這個方法看似有效,但也太暴力。
冷漠對待孩子的家長會傳遞給孩子一個「冷漠」的狀態。久而久之,「冷漠」變成了孩子的「常態」。他開始習慣對別人冷漠,對其他事情冷漠。他會對外界事物缺乏興趣和同理心,對弱小的同情心。他們對別人的冷漠,也感受別人對自己的冷漠。長大後,無法感受他人對自己的熱情與關心。
建議:
當孩子已經在「就要、就要」的時候,更大的可能是他在發作情緒,堅持自己的立場。和玩具本身的關係已經不大了。可能會有失望、委屈,看起來很倔強。
所以,我們先要解決他的情緒問題。安撫他,抱一抱,摸摸頭,摸摸後背。陪著他,給他傳遞一個信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父母始終會在他身邊,陪伴他。」爸爸媽媽都是愛孩子的。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而不是暴躁的脾氣,或焦作不安的盲從。父母不給我買玩具並不代表他們不愛我,父母沒有按照我的意思做事情,並不代表他們會拋棄我離開我。
有些孩子就是會用自己發生的一件事情,把整個自己都否定掉。而有的父母就是常常灌輸孩子,「你不聽我的,就是一個不乖的孩子。」
所以我們不得不時刻準備,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和機會。即使你不小心讓孩子誤會,也要及時與孩子溝通,告訴他你真實的感受和想法。始終讓孩子知道,你是愛他的。讓孩子慢慢體會到,可以沒有那麼大的情緒也能解決問題。即使沒有及時滿足,也並沒有太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