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飛
編輯/瓦叔
位於東部沿海的江蘇鹽城,正成為新能源投資樂土。
這裡雲集了國家電投、國家能投、華能集團、三峽集團、大唐、中廣核、魯能集團等一大批央企和大型國企,參與新能源開發建設。
截止今年6月底,鹽城已經建成海上風電裝機容量291.25萬千瓦,陸上風電裝機容量347.33萬千瓦,地面集中式光伏電站裝機容量119.86萬千瓦、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84.97萬千瓦,均居全省前列。其中,海上風電總裝機容量佔全國1/2、全球1/10,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海上風電第一城」。
鹽城海上風電
今年上半年,鹽城新能源發電量達到100.2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0.19%,佔全市發電量的比重提升至48.8%,超出全球28%的平均水平,也遠高於歐盟33%和美國20%的水平,整體消納比重世界領先。同時,新能源發電量佔全市用電量的62.94%。這意味著,全市每使用100度電,就有60多度來自新能源發電。
鹽城打造全國能源轉型的樣板,對江蘇等東部沿海省份正在進行的能源革命具有極大的借鑑意義。
近年來江蘇出臺多項政策,積極推進能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綠色低碳、清潔高效的能源生產體系。2017年印發《江蘇省「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推動能源發展動能由傳統能源向新能源增長轉變,能源生產發展呈現新局面。
江蘇作為製造業大省,也是資源緊缺型省份。發展新能源產業不僅有助於實現能源自給,解決自身能源短缺和環境問題,也是實現我國能源轉型的必然選擇。
特別是隨著西部城市對於電力需求的增加,原有「西電東送」格局受到挑戰,電力短缺現象剛得到緩解的東部沿海城市又面臨新的能源困局。此時,發展當地新能源產業,加強自身電力供給已變得極為重要。
鹽城新能源發電量約佔江蘇四成
截至2019年底,江蘇省可再生能源累計裝機2987萬千瓦,同比增長13.9%,佔全省發電總裝機22.5%;可再生能源發電量佔全省總發電量的9.5%,相比「十二五」末提高5.8個百分點。其中海上風電累計裝機423萬千瓦,佔全國規模71.5%,規模連續多年領跑全國。
江蘇在新能源領域取得傲人成績的背後,離不開各個城市的努力,其中貢獻最大的是鹽城。今年上半年,鹽城貢獻了全省近四成的新能源發電量。
鹽城風光一體化項目
作為東部沿海城市,鹽城擁有全省最長的海岸線,海洋資源十分豐富。但起初在發展新能源產業方面並不突出。
十八大以來,面對能源供需格局新變化、國際能源發展新趨勢,黨中央提出了「能源革命」的戰略思想,綠色發展成為「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理念。
而選擇綠色、可持續的新能源產業來代替傳統火電,不僅符合鹽城「生態優先」的理念,還能帶動當地產業和經濟發展,成了鹽城的首要選擇。
鹽城市上下樹立新發展理念,開始挖掘和利用沿海自然稟賦,大力謀劃和推進符合國家發展導向、現有基礎厚實的新能源產業,加快形成海陸空立體互補、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新能源發展新格局,並一舉成為全國首批新能源示範城市。
鹽城先後引進了金風科技、上海電氣、遠景能源等全球前10強主機製造商和天合、阿特斯、協鑫等光伏龍頭企業投資建設,帶動中車電機、中車時代新材料、天順風能、中材葉片、上偉新材料以及蘇民、碩鑽、小牛等上下遊關聯企業不斷集聚,形成了市開發區、射陽、大豐、東臺、阜寧等5家較為完善的新能源產業園區。
目前鹽城擁有風電整機年產能900臺套,葉片年產能2000臺套,塔筒年產能2500臺套;光伏矽片年產能4.3GW,光伏電池年產能24GW、佔全球總產能11.4%,光伏組件年產能14GW、佔全球總產能6.3%。
鹽城已核准海上風電項目26個,總裝機容量651.25萬千瓦,國家電投、國家能投、華能集團、大唐集團、三峽集團等一批央企和大型國企參與開發建設。預計2020年底海上風電裝機容量超430萬千瓦。按照集中式和分布式光伏發展並舉的原則,積極發展集中式光伏發電,加大分布式光伏推廣力度。地面集中式光伏電站76個,裝機容量119.86萬千瓦、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84.97萬千瓦,均居全省前列。
鹽城海上風電
選擇新能源產業不僅綠色環保,緩解電力短缺現象,帶動城市產業,重要的是具有很強的經濟性,能極大促進當地經濟發展。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委會秘書長秦海巖做過一個測算,他以一個貧困村安裝兩臺3.0兆瓦風機進行估算,一個機位佔地100平米,合計只需要佔地200平米,一年就可以給當地村集體貢獻接近300萬元的純利潤(在平價的基礎上),這完全能改變一個村莊的命運。
截止今年6月底,鹽城新能源產業累計開票銷售263.13億元,同比增長24%。其中,新能源發電企業60家,開票銷售59.10億元,同比增長34%;新能源裝備企業46家,開票銷售201.66億元,同比增長21.83%。預計今年底開票銷售超10億元企業可達20家,全市新能源產業開票銷售600億元以上。
打破東部沿海城市能源困局
如鹽城這類東部沿海城市,一般人口密集,經濟發展水平高,多為電力高負荷地區。以江蘇為例,其最高電力負荷已5次破億千瓦,以「一省之力」超越了德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最高用電負荷。
過去,高用電負荷極大地考驗著當地的電力供應能力。對於資源稟賦差、缺煤少油的東部沿海地區而言,發電量不足,電力短缺現象極為常見。直到1999年,投資在萬億級別的「西電東送」被提上議程,列入國家戰略,東部沿海城市電力短缺現象才得到明顯緩解。隨著特高壓技術的進步和國家採取的加快電廠電網建設步伐、全額消納清潔能源等舉措,東部缺電局面進一步得到解決。
而如今東部沿海城市長期依賴的「西電東送」格局已發生重大變化。以四川、重慶為例,這裡作為我國水電資源最密集的地區,每年大量電力被輸送到了東部沿海地區,而當地企業卻無法保證生產所需要的電力,這對當地經濟的發展造成影響。
今年,在設計裝機規模全球第二、在建規模全球第一的「超級工程」白鶴灘水電站即將完工之時,四川、重慶聯合發布《關於懇請支持白鶴灘水電站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消納的請示》,提出將白鶴灘水電站電力留在川渝電網「消化」。
但作為「西電東送」國家戰略骨幹電源,白鶴灘水電站的外送方案早已明確——建設兩條輸電能力均為800萬千瓦的特高壓直流線路,一條落點江蘇、一條落點浙江。最終國家能源局做出了妥協讓步:「為確保國家利益最大化,兼顧各方訴求,烏東德、白鶴灘電站枯水期在雲南、四川各留存100億千瓦時電量,其餘電量按原規劃方案外送東部地區消納。」
除了西部省份自身電力需求的增加,「西電東送」需要國家投入巨資進行線路建設和維護,在電力長途輸送過程中又會產生不小的損耗,如在惡劣天氣下,還將面臨電網的安全運行問題。
如今,原有的「西電東送」格局受到挑戰,東部沿海城市能源緊缺局面面臨加劇,到底應該如何解決能源自給問題?鹽城經驗或許能夠給東部沿海城市以啟示。
中國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長杜祥琬把「西電東送」的電稱為「遠方來」,把當地新能源發電稱為「身邊取」。他認為,「東部沿海地區用電負荷高,要想能源自給,不能只看『遠方來』的電,現在應該特別強調將『身邊取』的電源用起來。」
天津大學與華北電力大學兩個專家組也曾分別論證了東部地區新能源發電與「西電東送」的成本,結果表明,東部自發電的成本比「西電東送」的成本還要低,在東部大力發展新能源不僅技術可行,而且經濟划算。
東部沿海地區能源困局的重要原因,是沿海地區經濟發展速度與能源供給之間的矛盾,也是由沿海地區長期依賴外送電力而形成的能源供給單一結構所造成的。
鹽城已經給出了一個新的可能,來打破這個僵局。
為了進一步探討能源革命、能源轉型,探尋行業技術創新突破方向,2020年9月6日-8日,鹽城將召開「2020中國新能源高峰論壇」,圍繞「綠色轉型、賦能未來」主題,在新能源平價時代即將到來之際,全球新能源領域權威機構、領軍企業、行業精英將展開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頭腦風暴。
/ END /
推/薦/會/議
由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售電與綜合能源服務分會)、中國國際商會、中國海洋工程諮詢協會海上風電分會聯合主辦的「2020中國新能源高峰論壇」定於2020年9月6日-8日在鹽城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