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優化「煤-電-網-用」產業鏈利益聯結模式 破解能源發展困局

2020-12-20 新浪財經

來源:人民日報

原標題:機制暢通 水火相濟(經濟聚焦)

核心閱讀

過去,由於「煤、火、水」競爭激烈,能源大省貴州也會出現電廠「缺糧」、工業「斷炊」的現象。2017年,貴州提出能源工業運行新機制,以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相結合,構建「煤—電—網—用」產業鏈利益緊密聯結機制,為能源行業的健康發展找準了方向。

坐擁長江、珠江兩大流域八大水系,水能充沛;素有「西南煤海」之稱,煤炭資源豐富,貴州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基地。

過去,由於「煤、火、水」競爭激烈,電廠「缺糧」、工業「斷炊」現象時有發生,能源大省也會出現「拉閘限電」的困境。如何理順「煤、火、水」三者關係,成為能源產業鏈良性發展的迫切課題。

2017年5月,貴州創造性提出能源工業運行新機制,以市場調節和政府調控相結合,構建「煤—電—網—用」產業鏈利益緊密聯結機制,破解能源發展困局,促進經濟健康發展。

上遊

籤訂中長期合同,穩定煤炭生產供應

立冬過後,看到一輛輛重卡每天都來排隊卸煤,蔣珂如釋重負,電煤吃緊的日子漸成過去時。

作為貴州盤江電投發電公司分公司總經理,蔣珂仍清晰記得當初接手電廠時的困境。「2016年國慶前到廠子調研,整個儲煤場都燒空了,每天進多少燒多少,時不時還得等煤來。」每逢轉入枯水期,需火電頂峰補位,一天要消耗1萬多噸煤,他只能跑煤礦、找政府。

在能源工業運行新機制實施前,貴州電廠冬季缺煤現象比較普遍。

「每年電廠都跟煤礦籤合同,但供應不穩定,履約率不到一半。」蔣珂坦言,這不但影響年度發電任務,也相應增加了發電成本。

儘管新機制同樣要求電廠與煤礦籤訂中長期合同,但關鍵在於加強了政府調控。通過對電煤定質、定量、定價,合同任務未完成之前,電煤禁止外運。加之煤炭行業的轉型升級,種種因素疊加,提高了合同履約率,穩定了煤炭供應。

在電廠原料供應情況得到改善的同時,煤炭產品銷售面臨的窘境也在發生改變。

貴州盤江精煤股份有限公司是當地大型煤企,目前年產電煤800萬噸。「2014年的時候,電煤市場供應充足,儘管籤了合同,但電廠還是要貨比三家,價格壓得厲害。」公司副總經理楊鳳翔說,「煤礦存煤能力有限,得隨產隨銷,一旦壓貨,可能導致生產停頓,損失巨大。」

不得已,楊鳳翔先後去了雲南、廣西等不少地方,最後談下來煤炭外銷的單子。儘管價格被壓低不少,還額外增加運輸成本,但只能咬牙硬扛,「總比停產停業、電煤賣不出去強,畢竟要養活幾千號人呢!」

楊鳳翔介紹說,在新機制的約束下,電廠必須嚴格落實採購合同來確保年度發電額度的分配。如此,雙方履約率均得到明顯提升,目前已超過90%,真正實現了經營聯動。「現在只要籤好合同,就能把心放肚子裡,不用再操心市場,能花更多精力盯在安全生產上。」楊鳳翔說。

中遊

交易水火發電權,實現多方良性發展

「今年汛期來水格外均衡,水量也大,超發30多億千瓦時,按每度電8分錢的標準,還向火電購買了發電權。」貴州烏江水電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運營部主任曹陽告訴記者。這裡提到的購買發電權,便是新機制中提出的水火發電權交易。

貴州發電由火電、水電以及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構成。按照國家政策,應全額消納新能源和以水電為代表的清潔能源。

「來水得看老天爺,所以水電這塊變數很大。」曹陽介紹,新機制實施前,一到汛期,火電給水電讓路時,大部分火電廠的發電機組得調到最小運行方式,電煤的需求量相應銳減,進而影響到煤炭行業的正常生產。

實際上,在火電沒成一定規模前,電力調度矛盾還不明顯,火電廠也可藉機檢修設備,為枯水期發電做準備。但如今貴州能源結構中,火電超五成,水電超三成,還有近兩成歸新能源,情況明顯不同。

「理想狀態是,我發電,你存煤;我存水,你發電,達到水火相濟的效果,但實際困難不少。」蔣珂介紹,一旦豐水期不發電,火電廠很難拿出資金儲存電煤,「淡儲旺用」成為空談,秋冬季用電到時候就成了難題。

記者從貴州省能源局了解到,新機制的核心內容之一便是推進水火發電權交易,即水電企業發電超過基數後(對應年發電利用小時2710小時),需向火電企業購買發電權,這些資金則被火電企業用於電煤儲備和向用電企業讓利。截至今年10月,貴州水火發電權交易電量達41.18億千瓦時,是去年全年的1倍多。

「靠著發電權交易,我們季節存煤和應急存煤的壓力大大降低,對我們穩定生產,實現良性循環作用巨大。」蔣珂說。

貴州省能源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水火發電權交易機制形成了水電支持火電、火電通過汛期增加電煤儲備支持煤炭生產的三方良性聯結。

目前除常規交易,雲貴水火發電權置換交易省間溝通協商機制已經建成,明確交易方式、規模、價格等,進一步支持國家西電東送計劃。

下遊

推進電力市場化,構建用能成本窪地

「鋼鐵,昨日交易量856萬千瓦時;電解鋁,昨日交易量4982萬千瓦時;本月交易量50.22億千瓦時……」貴州電力交易中心大廳的巨幅顯示屏上,實時滾動著各類產品、企業的電力交易情況。

「電力有了保障,還要刺激下遊用電需求。新機制實施後,電力市場化改革深入推進,鼓勵發電企業、售電公司和用戶間開展電力交易,通過自願協商的市場化模式確定電價,構建用能成本窪地。這為貴州優化營商環境,下遊企業降本增效創造條件。」貴州電力交易中心交易組織部主任朱明介紹,目前,已經形成包括年度雙邊協商、月度集中競價、掛牌等在內的多種市場化交易方式。

貴州興仁登高新材料有限公司主打電解鋁項目,是當地高載能產業。「整個生產成本的1/3砸在了電上。」公司總經理陳松坦言,電價波動對公司來說是個大問題。隨著新機制的實施,陳松看到了機會,2018年9月,公司參與其中,通過省電力交易中心,跟4家火電企業達成合作。陳松粗略算了下,公司每年用電32億度,2/3通過市場化交易購買,每度便宜5分多,一年能節約上億元成本。

目前,在滿足市場化準入條件的前提下,用電企業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的門檻全面放寬,交易成交電量和交易主體數量逐年增加。2015年至2020年10月底,貴州累計完成交易電量2478億千瓦時,共計減少工業企業用電成本226億元。

「2017年以來,全省還有63家電力用戶、2家售電公司和16家發電企業籤訂價格聯動合同,實現從電煤到產品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朱明說。

依託新機制,近3年時間,貴州在破解持續多年的冬季電煤緊張狀況的同時,2019年還首次完成「西電東送」年度計劃,真正扛起能源大省的責任。

相關焦點

  • 山東能源集團做好能源保障「煤文章」
    要迎來更多的藍天白雲、綠水青山,讓能源更清潔低碳,是重要路徑。目前來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短期內難以改變。這對煤炭資源科學開發、清潔生產、潔淨利用和礦區生態環境治理提出更高要求。煤炭低碳化利用、綠色發展的過程要貫穿於煤炭開採、加工、利用、轉化、綜合循環等整個產業鏈,才能將黑色煤炭變成「綠色能源」。
  • 貴州:截至10月底全省累計完成交易電量427億千瓦時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日前,記者從省能源局獲悉,今年以來,全省能源系統按照中央、省委關於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部署,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持續推進電力市場化改革,多措並舉減輕工業企業負擔,促進工業企業和中小企業降成本穩預期
  • 減煤治霾再現碧水藍天——清華同方石家莊煤改電項目現場交流會
    這兩年「煤改電」市場井噴式發展,一方面,霧霾頻發、環境汙染、能源緊張等問題嚴重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和身體健康;另一方面,我國開始加速發展城鎮化建設和新農村建設。國家要兼顧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那就必然要實行節能減排政策,因此,冬季的供暖節能是國家和政府工作的重點,規模化「煤改清潔能源」應運而生。     近期,北方地區相繼開展「煤改電」和「煤改氣」工作,但是「煤改氣」工程的效果卻不盡人意。
  • 貴州威赫電廠破解世界級難題
    2019年最後一天,貴州威赫超超臨界循環流化床燃用高硫無煙煤發電示範項目(以下簡稱「威赫電廠」)啟動儀式在赫章縣財神鎮拉蘇社區馬蹄塘低調舉行。消息顯示,威赫電廠從2016年底開始籌建。2019年1月31日,國家能源局印發《關於同意將貴州威赫超超臨界循環硫化床燃用高硫無煙煤發電項目列為國家電力示範項目的復函》,威赫電廠正式獲批國家電力示範項目立項。同年8月,貴州省發展改革委核准批覆威赫電廠1號機組項目;12月,第二臺機組獲準批覆。至此,威赫電廠兩臺(2×660MW)機組全部獲批建設,項目總投資約56億元。
  • 破解煤電「頂牛」重在產業調整
    證券時報記者 趙黎昀在今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我國社會生產生活秩序恢復較好的背景下,因國內需求激增、進口煤炭供應減量等因素,近期浙江、湖南等部分地區出現限制供電情形,也帶動了資本市場對於煤、電概念標的的追捧。
  • 《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發布
    把提升能源科技水平作為能源轉型發展的突破口,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創新步伐,加強國家能源戰略科技力量,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能源技術從引進跟隨向自主創新轉變,形成能源科技創新上下遊聯動的一體化創新和全產業鏈協同技術發展模式。 ——堅持以改革促發展。
  • 《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
    把提升能源科技水平作為能源轉型發展的突破口,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創新步伐,加強國家能源戰略科技力量,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能源技術從引進跟隨向自主創新轉變,形成能源科技創新上下遊聯動的一體化創新和全產業鏈協同技術發展模式。——堅持以改革促發展。
  • 《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全文內容
    把提升能源科技水平作為能源轉型發展的突破口,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創新步伐,加強國家能源戰略科技力量,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能源技術從引進跟隨向自主創新轉變,形成能源科技創新上下遊聯動的一體化創新和全產業鏈協同技術發展模式。  ——堅持以改革促發展。
  • 戰略重組打造「能源巨頭」
    此次跨行業、產業鏈的整合,不僅是山西省屬國企新一輪戰略性重組的重大節點,也是山西省能源行業改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郭金剛表示,重組後的晉能控股集團將以「構建成為在國內乃至全球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高科技、高效率、智能化、環境友好型現代能源旗艦勁旅」為發展目標,全力建設「創新、綠色、卓越、高效」的國際能源集團,為山西省高質量轉型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 打破東部沿海城市能源困局:這座城市每用100度電就有60度來自新能源
    2017年印發《江蘇省「十三五」能源發展規劃》,推動能源發展動能由傳統能源向新能源增長轉變,能源生產發展呈現新局面。 江蘇作為製造業大省,也是資源緊缺型省份。發展新能源產業不僅有助於實現能源自給,解決自身能源短缺和環境問題,也是實現我國能源轉型的必然選擇。
  • 河南百姓購買煤改電設備 用1度電最高補貼4毛錢
    已實施5900個電能替代項目減排二氧化碳2275萬噸河南省能源消費以煤為主,散煤燃燒排放是造成重汙染天氣的重要原因之一。到了冬季採暖期,散煤的使用量遠超其他季節,經常造成冬季特有的採暖期霧霾。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營銷部主任楊進說,實施以電代煤、以電代油為主的電能替代,是河南省優化能源結構、控制煤炭消費總量、減少大氣汙染的重要舉措。他提到,目前全省範圍內已累計實施電能替代項目5900多個,增加替代電量301億千瓦時,相當於在能源消費終端減少散燒煤、直燃油832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275萬噸,二氧化硫等汙染物21萬噸。
  • 國新辦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
    把提升能源科技水平作為能源轉型發展的突破口,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創新步伐,加強國家能源戰略科技力量,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能源技術從引進跟隨向自主創新轉變,形成能源科技創新上下遊聯動的一體化創新和全產業鏈協同技術發展模式。   ——堅持以改革促發展。
  • (受權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
    把提升能源科技水平作為能源轉型發展的突破口,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創新步伐,加強國家能源戰略科技力量,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能源技術從引進跟隨向自主創新轉變,形成能源科技創新上下遊聯動的一體化創新和全產業鏈協同技術發展模式。  ——堅持以改革促發展。
  • 《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加速發展綠氫製取、儲運和應用等...
    把提升能源科技水平作為能源轉型發展的突破口,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創新步伐,加強國家能源戰略科技力量,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能源技術從引進跟隨向自主創新轉變,形成能源科技創新上下遊聯動的一體化創新和全產業鏈協同技術發展模式。——堅持以改革促發展。
  • 國務院關於印發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我國區域經濟和能源發展不平衡、不協調,能源供需逆向分布矛盾突出,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薄弱,跨區輸煤輸電能力不足,缺煤缺電和窩煤窩電並存現象時有發生。城鄉能源基礎設施和用能水平差距大,農村能源建設和服務薄弱,農村電網建設和改造滯後,個別地方還沒有用上電,全國仍有大量農戶以秸稈和薪柴為生活燃料,減少能源貧困和推進城鄉能源協調發展任重道遠。
  • 《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發布 促進燃料電池汽車發展
    把提升能源科技水平作為能源轉型發展的突破口,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創新步伐,加強國家能源戰略科技力量,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能源技術從引進跟隨向自主創新轉變,形成能源科技創新上下遊聯動的一體化創新和全產業鏈協同技術發展模式。——堅持以改革促發展。
  • 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 (2020年12月)
    把提升能源科技水平作為能源轉型發展的突破口,加快能源科技自主創新步伐,加強國家能源戰略科技力量,發揮企業技術創新主體作用,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能源技術從引進跟隨向自主創新轉變,形成能源科技創新上下遊聯動的一體化創新和全產業鏈協同技術發展模式。   ——堅持以改革促發展。
  • 發展生物能源不能急功近利
    尤其不能對一個正在成長的行業方向「一刀切」,急功近利地扶持另外一個更加不確定的發展方向。對於農林生物質發電而言,雖然電價較長時間保持在0.75元/千瓦時,但是與可再生能源基金對光伏發電約4元/千瓦時起步電價的支持,以及後來長期保持在約1元/千瓦時以促進其產業規模化升級發展相比,生物質發電獲得的支持起步電價低、力度小,全產業鏈獲得的裝備創新支持也很弱。
  • 《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促進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發展
    中商情報網訊:12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中國堅定不移推進能源革命,能源生產和利用方式發生重大變革,能源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不斷優化,能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產生活用能條件明顯改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續增強,為服務經濟高質量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支撐。其中,《新時代的中國能源發展》白皮書提到,加速發展綠氫製取、儲運和應用等氫能產業鏈技術裝備,促進氫能燃料電池技術鏈、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發展。
  • 配網改造與改革 | 建言「十四五」能源發展
    電網發展重心由輸電網向配電網轉移,是加快能源轉型的需要,也是體現電力發展從「電從遠方來」向「電從身邊取」這一觀念的轉變。配電網正成為電力系統的核心,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可再生能源的充分開發利用,使越來越多的分布式電源直接接入配電網,使配電網成為「有源」網,具備了供電功能和平衡部分電力需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