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讓每個孩子就近享受公平而優質的教育,寧鄉這麼做……

2020-12-16 這裡是寧鄉

「現在『大班額』問題正在逐漸解決,小班化教學已成趨勢,老師的精力能更好地分到每個學生身上。」提起孩子上學問題,市民張勇喜上眉梢。同樣開心的,還有市民謝紅。

「寬敞明亮的教學樓、橡膠防滑運動場、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現在教育條件越來越好了。」玉潭街道兆基君城小區附近新建了一所現代化小學,讓周邊市民對寧鄉教育的未來充滿信心。

把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

寧鄉經濟飛速向前,教育事業快速發展。黨的十八大特別是十九大以來,市委、市政府堅持「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方針,實施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努力讓寧鄉人民享受公平而優質的教育。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深入學校調研,高標準規劃學校布局,想方設法提高教師待遇。如今,校園變美了,教師待遇提高了,歷史遺留問題解決了,輕裝上陣的寧鄉教育,煥發著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機。

記者走進南雅·藍月谷學校,學校內的教育教學設備都是按照標準化、科學化、現代化的標準建設和配備,有現代化智慧黑板、理化生實驗室、小學科學實驗室、精品錄播室、音樂教室、舞蹈教室等。還充分利用教室走廊、牆壁和校園宣傳欄等載體,把文明校園文化和學校發展有機融為一體,傾力打造具有時代文明氣息和成長教育特色的精神文明陣地。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對新校園都非常滿意。

「我在園區上班,把房子買在了附近小區,把孩子放在這裡讀書既方便又放心。」在寧鄉經開區某包裝公司上班的胡女士,4年前就來到寧鄉經開區,如今小孩已經上小學一年級,有幸成為南雅·藍月谷學校的第一批學生家長,對於寧鄉教育發展的重視,她為之點讚。

南雅·藍月谷學校。劉石江 攝

把學校建成最靚麗的風景線

學校是教育發展的基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全力實現「讓所有進城讀書的孩子應讀盡讀」的目標,近三年來,全市共計投入資金32億元開展學校建設。

先後開展薄弱學校改造、公辦幼兒園建設、標準化學校建設、小規模學校和農村集鎮寄宿制學校提質改造、「高中階段攻堅計劃」等項目建設,我市農村學校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位於雙鳧鋪鎮,坐落於風景秀麗的回龍山腳下的麥田中學,1907年創辦麥田完小,1963年改建為公立初中,2011年成功通過省合格學校驗收,2012年擴建為九年一貫制學校。徜徉於校內,回龍山美景盡收眼底。作為一所百年老校,這裡環境清幽雅致,文化底蘊深厚,人才輩出。

麥田中學。

從2016年到麥田中學擔任校長一職起,唐正平就一直思考學校的發展定位,立志打造一所「讓家長滿意,使學生成才」的農村名校。他創新機制、大膽革新,充分調動教師隊伍的工作積極性,同時堅持「引進來、走出去」戰略,注重課研課改和高效課堂建設,不斷提升教師隊伍各項能力水平。在他的帶領下,麥田中學教育教學質量一年一個臺階,各項榮譽紛至沓來。

如今,我們走進農村,會發現學校成了當地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城鄉教育一體化得到了切實增強。

城區學位擴容也在不斷推進。2016年,「十大學校建設」拉響了城區學校建設的序幕,「建好十所學校,新增萬個學位」成為寧鄉人民口口相傳的「暖心工程」。2019年,寧鄉再次大手筆推進城區8所學校建設,新增學位1萬餘個,為「教育強市」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今年,我市為進一步滿足城區中小學生入學需求,將啟動玉潭街道新康中學、玉潭街道新康小學、玉潭街道玉興小學、玉潭街道學庵九年制及附屬幼兒園、城郊街道向前小學、寧鄉高新區雲起實驗小學、橫市鎮橫市中學、煤炭壩鎮九年制學校、巷子口鎮楓坪小學9所新學校項目建設,同時將對玉潭街道新山小學、城郊九年制學校、歷經鋪街道東城小學、灰湯鎮中心小學、東湖塘鎮中心小學5 所學校進行擴建。2020年,寧鄉將新擴建14所中小學校,新增學位逾2萬個。

「寧鄉這麼重視教育,新學校建得這麼漂亮,老師素質也非常高,我們真是太感動了」「感謝市委、市政府,讓我們的孩子在家門口就能上這麼好的學校」……一所所新學校拔地而起,看那一個個走進新學校的孩子們背後,連著多少群眾幸福的笑臉。

新建的玉潭街道塘灣小學內,教師在給一年級新生上課。劉暢 攝

讓教師成為讓人羨慕的職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我市一直堅持「科學引進、紮實培訓、規範管理、人文服務」的方針,致力於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

畢業於中南大學,研究生學歷,麥田中學教學副校長習鳳妮,在外人看來,這樣一位高學歷教師留在農村中學任教,未免有些「屈才」,但是她並不這麼認為。「我在這裡教書,不僅收穫了成長與快樂,更收穫了學生和家長的充分肯定,只要學校有需要,我會一直在這裡幹下去。」

寧鄉市教師資源中心「送培下鄉」項目組在老糧倉鎮中心小學開展送課活動。周浪 攝

2016年以來,我市通過公開招聘、擇優引進、擇優招考、市外選調、定向培養等方式,引進1350名各類優秀教師,其中包括北京師範大學在內的教育部直屬公費師範生就有100多名;送培公費師範生523名。成立了27個名師工作室,邀請了包括李鎮西在內的眾多教育專家進行講座。每年培訓教師6000多人次。

市教育局負責人表示,讓孩子們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要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富有奉獻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圍繞這個目標,我們將繼續推動教有所得,讓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推動教有所獲,讓教師在事業上有成就感;推動教有所崇,讓教師在社會上有榮譽感。

春風吹柳千枝綠,時雨澆苗萬畝新。寧鄉教育乘著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東風,正穩步向前發展,未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教育與經濟必將齊頭並進,互相促進,推動寧鄉向更高更遠的方向邁進。

教師心聲

做新時代教師 為新徵程育人

近年來,我市教育事業快速發展,湧現了一批優秀教師和優秀教育工作者等先進典型,他們立足崗位,紮實工作,開拓進取;他們做新時代教師,為新徵程育人,為全市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巷子口中學教師賀芝香:

「作為一名教師,我為我的職業而自豪。」這是巷子口中學教師賀芝香常說的一句話。今年她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多年來堅持給學生打豆漿、煮雞蛋,紮根山區35年,以至於未能見上母親最後一面。

三尺講臺三十載,三寸筆催兩鬢白。賀芝香從教35年,也擔任了35年班主任,她說:「在有限的生命裡繼續當好我的班主任,教好我的語文,愛我的學生、同事、領導以及我的事業。」賀芝香表示,要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在三尺講臺上,紮根山區、獻身教育事業是她一生的幸福和追求。

青山橋鎮田心小學校長陳芳:

青山橋鎮田心小學校長陳芳堅守山村講臺24年,幫學生墊付學費、幫留守兒童輔導作業,她用感恩和奉獻詮釋了一名優秀教師的初心,今年她被評為寧鄉市「新時代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

「我會繼續紮根農村教育, 帶領老師教好我們的學生,這是我的終生理想,也是我的夢想,我會努力去實現。」作為西部鄉鎮學校的校長兼老師,陳芳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沒有舉世矚目的功績,但她體會到了為人師表的真正含義,就是每天都堅持做一件看來很平凡的事情。正是這種平凡的品質,孕育著偉大,為所有紮根農村教育的老師樹立了榜樣。

市實驗中學校長喻毅剛:

市實驗中學作為一個擁有300多名老師、4000多名學生的完全中學,學校的管理和隊伍建設十分重要。被評為「優秀教育管理者」的市實驗中學校長喻毅剛,憑藉23年的從教經歷,團結帶領班子隊伍,開創了學校現代化教育的新局面。

「黨和政府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教師的幸福感、幸福指數越來越高,所以工作積極性越來越高。」從事學校管理工作以來,喻毅剛充分調動廣大師生的積極性,努力營造和諧的工作環境和學習氛圍,使學校時時事事處處都處於目標的指引之下,收到了良好的辦學效益。在常規管理中,著意培養嚴謹的工作作風和創新思維,構建各級各類模式,形成學校文化。在德育管理工作方面提出了「培養幸福的人」的理念,使學校步入了內涵發展的道路。

部門聲音

繼續為我市教育事業貢獻更大的力量

玉潭街道黨工委書記王海潮:

玉潭街道域內的學校涵蓋從幼兒到高中教育所有學段,公辦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佔到了全市的五分之一;涵蓋近200家民辦培訓機構、40多所民辦幼兒園、3所民辦中小學,是民辦教育的集中區。

為推進教育發展,玉潭街道實施了「三個優先」決定,即教育布局優先規劃、教育問題優質解決、教育經費優先保障。推出了三項順應師心的舉措:為了讓新招聘的免費師範生解決基本生活困難的後顧之憂,該街道出臺了生活補貼政策;為了提高編外教師待遇,該街道追加了每人每月200元的績效工資;為了讓教師在崗位上有幸福感、事業上有成就感、社會上有榮譽感,在全社會形成尊師重教的良好風尚,每年拿出數十萬元用於尊師重教。一系列決定和舉措,是為了吸引人オ、引入人オ、留住人才,不斷增強我市教育事業的發展力。

當前,寧鄉正處在加速發展、蓄勢騰飛的重要窗口期,經濟社會更高質量的發展需要更高質量的教育,玉潭街道將以更加紮實的舉措,更加紮實的幹勁、更加扎的作風,讓教育榮光,照耀寧鄉進位趕超、大美事業跨越發展的前行之路。

市城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姚福平:

寧鄉教育事業正處於大發展的特殊時機,呈現出蓬勃向上的良好態勢。大美寧鄉是我們共同的家園,作為寧鄉城市建設的主力軍,市城發集團堅決落實市委、政府工作部署,以「建好群眾家門口的學校」為目標,投入近7億元,完成合安小學、龍江小學、金亭小學、金龍小學、塘灣小學、濱江中學6所學校建設,建成面積8.5萬平方米,新增學位7425個,有效提升了城區教育承載能力和城市價值承載能力,民生事業與城市發展相得益彰。

學校建設,市城發集團堅持高標準:強化精品意識,打造精品工程,在規劃設計方面堅持高起點定位、大手筆投入,確保品位和檔次。已建成的6所學校全部申報了省優、市優工程。

學校建設,市城發集團堅持嚴要求:金亭小學地基處理面臨大量溶洞,施工難度極大,為確保質量,專門花了20天時間對全部136根樁基進行了抽芯檢測;6所學校建成後,組織專業檢測機構進行了環保監測,檢測結果遠低於國家標準值。

學校建設,市城發集團堅持高效率:面對緊張的工期,精心組織,合理安排,24小時三班倒不間斷施工,金亭小學6月28日才出「正負零」,濱江中學5月1日才進場施工,9月1日全部如期投用,為廣大學生順利開學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今後,市城發集團將一如既往地落實市委、市政府關於發展教育事業的各項要求,踐行國有企業的使命與責任,精工細作,追求卓越,為寧鄉建設教育強市,譜寫教育事業發展新篇章再做貢獻、再立新功。

(記者:劉暢 通訊員:周正茂 統籌:劉靜 編輯:周思慧 校對:黃杏 校審:劉飛平)

相關焦點

  • 陽光分班,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公平優質的教育
    為進一步規範辦學行為,引領學生健康成長,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讓每個孩子都享有公平優質的教育,根據上級有關文件精神,結合學校實際,8月27日下午,金昌市三中在黨建教室召開了七年級陽光分班現場會。18名教師代表大家齊聚一堂,懷著激動興奮的心情期待著、見證這個讓每個新入學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
  • 蘭迪少兒英語:「網際網路+教育」讓孩子享受教育公平
    原標題:蘭迪少兒英語:「網際網路+教育」讓孩子享受教育公平   寧夏致力於打造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中小學校網際網路接入率已達100%。學生們人手一個平板電腦,向總理展示上面的優質教育課件和彼此分享的學習心得。
  • 南陽市西峽縣陽城鎮葛榮選:讓每個孩子享受公平優質的教育
    在校生470餘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孩子50餘人。葛榮選作為陽城鎮中心校校長,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他始終堅信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根本之策,把學校辦好,培養更多人才是助力脫貧攻堅的有效途徑。 前幾年,學校條件差,教學設備落後,葛榮選把工作的思路首先放在改善學校辦學條件上。
  • 以融合教育為「起跑線」 讓每個特殊孩子享有優質公平的教育
    資源中心與縣醫療、衛生系統攜手,為特殊孩子制定送教上門的康復計劃和方案,並為其制定、實施個別化教育計劃,為家長提供專業康復培訓;通過完善督導檢查和問責制度,讓送教上門形成常態化有效機制,同時創新送教上門模式,藉助在線教育等現代科技,推動「送教上門」的創新發展…… 為了滿足每個學生的發展需求,大邑縣建立了「資源中心—資源室—行政—資源老師—班級教師—家長—學生」為主的隨班就讀支持體系
  • 為了促進教育公平,學區房真的還有未來嗎?
    而那些能夠上名校的孩子,他們的父母或許都曾為過一套學區房歷遍了艱辛。 知識能夠改變命運的道理,深入了我們每一個中國家長的心中。優質教育資源的不均衡與匱乏,導致了我們中國大多數的家長,每到孩子上學就會犯愁,生怕自己孩子獲取不到優質的教育資源而悔恨終身。因此,根據國家現有的政策,學區房成為所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投資熱土,這也是近些年學區居高不下的原因。
  • 天橋區: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教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於悅 任玉停 通訊員 劉如嫣 段麗菲在現代化中心城區的建設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近年來,天橋區各學校的綜合辦學水平不斷上升,育人質量得到越來越多的肯定,「讓天橋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教育」成為該區建設「理想學校」的目標。
  • 兩會聚焦:這些年教育公平做了哪些事兒?
    暢通農村和貧困地區學子縱向流動的渠道,使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公平享受公共教育資源,這是我們從未放棄的夢。  3月5日,這個夢被再次喚醒。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及教育時,要求促進「教育公平發展」。總理的報告引發追問:這些年教育公平究竟走出多遠?
  • 促進教育公平 提升教育質量努力打造家門口的好學校
    提起女兒的學習環境,高朝霞連聲讚嘆:「別看我們孩子的學校是一所新學校,又是第一年招生,可老師配備特別『高水準』,一年級總共6個班,每個班、每個學科的老師都認真負責,每間教室都寬敞明亮,各種教學設施完備……身為家長,真是讓人打心眼兒裡替孩子高興。」
  • 家門口上好學校、享受優質教育資源……臨沂市走在努力實現教育...
    (資料圖片)教育公平一直是全國關注的焦點,它關乎每個孩子的成長和幸福。「十三五」以來,臨沂市走在努力實現教育公平的前列,徹底化解56人及以上的大班額,實行集團化辦學,創辦「家門口的好學校」,對教師隊伍實行「造血式」「輸血式」「活血式」整合提升,實現了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
  • 棗莊市中區教育改革讓更多孩子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
    全文如下:「孩子每天放學回到家都會和我交流,說學校的老師特別認真,輔導特別仔細,可以說從來沒見過這麼認真的老師,都特別優秀,而且特別年輕,特別有活力。能在這所學校上學,孩子非常幸運。」9月8日,棗莊市第十五中學南校區學生家長張飛舟對記者說。「確實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十五中給這所學校帶來了規範的管理,再搭配上一流的硬體環境,我們對新學校充滿信心!」
  • 貴陽北大附屬實驗學校:讓每個孩子享有公平優質的教育權利
    2018年9月開學的貴陽北大附屬實驗學校,依託北大優質教育資源,秉承百年北大教育傳統,以「國際化、有特色」為辦學方向,實施「差異化發展,多元化成功」戰略,向中小學延伸北大精神,培養學生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開闊的國際視野,提供適應新時代發展需求的個性化優質教育服務,讓貴州、貴陽的每個孩子都有享有公平優質的教育權利。 A.
  • 康巴什教育:優質均衡是目標
    教育,是民心工程;教育,是康巴什區發展之基。近年來,康巴什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位置,通過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學校建設、推進教育公平、加強資源配置等措施,校際差距逐步縮小,優質教育資源日益擴大。隨著新學校的建成,更多孩子可以享受到康巴什優質的教育資源。
  • 就近入學變「就遠」入學!鄭州惠濟學區劃片被質疑:有失教育公平
    為了能上一個好的學校,不少家長不惜天價購買學區房,就是讓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教育。但最近關於學校劃片的問題,對鄭州市惠濟區尚悅居小區的業主來說,真是一把訴不完的辛酸淚。購房者遭遇奇葩劃片,家門口的學校突然「飛」了位於鄭州市惠濟區中州大道濱河路交叉口的尚悅居小區,業主們近期遭遇了一個奇葩事件。
  • 西安:讓每個孩子享受公平有質量的教育
    西安努力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努力尋求改革政策和群眾滿意最大公約數,畫出最大同心圓。好學校在家門口9月,家住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長安校區的李女士,順利將孩子送入了幼兒園——西安高新區第二十一幼兒園。這一批新學校的投用,迅速擴大了區域教育優質資源,優化了布局結構。195所學校的投入使用,離不開財政的大力支持。2020年,西安市財政教育經費預算203.13億元,較2019年增加37.68億元,增幅22.7%,為歷年之最。
  • 結束「野蠻生長」,是為了更高層次的教育公平
    (詳見本報1月6日A03版)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基礎教育領域開始出現教育集團化辦學現象。它的背景是現階段基礎教育變革對「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教育需求同教育供給,特別是優質教育供給不足的矛盾」所作出的積極回應;也是基礎教育積極踐行規劃綱要提出的「深化公辦學校辦學體制改革,扶持薄弱學校發展,擴大優質教育資源,增強辦學活力,提高辦學效益」在辦學模式方面的一種新探索。
  • 中國教育現代化改革系列——義務教育招生之「公平」
    畢竟,為了爭奪優質教育資源,不少家庭都會選擇提前三年買好學區房,甚至一些家庭在孩子一出生就已經開始籌備購置學區房了。在孩子入學當年才購入學區房,本身就包含「賭」的成分在。,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家長們為了爭奪這稀缺而珍貴的入學資格,除了拼命工作早早準備好學區房之外,還要悉心培養孩子,不僅讓孩子在學業上遙遙領先,在課外活動、特長和競賽等方面也不能落於人後。這樣一來,優質民辦學校入學標準水漲船高,家長們也不得不為了達到標準而更加努力。這樣激烈競爭的結果便是優質民辦學校壟斷優質生源,普通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無人問津,非優質生源享受不到良好教育。
  • 孩子不能就近入學?家長質疑深圳龍崗寶龍學校減招
    付先生和妻子都在南山區上班,然而為了孩子的教育問題,2014年,付先生在龍崗區振業天巒小區購買了一套住房,當時看中的就是旁邊一路之隔的寶龍學校的學位。家長:一類積分無法入讀 有失公平 往年招收9個班的學生,然而今年卻只招4個班,這意味著報名的孩子中,將有一多半無法就讀,一些家長認為這對他們不公平。
  • 劃片招生就近入學陽光分班體現教育公平
    教育部規定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劃片招生、就近入學、陽光分班是落實這一政策的最有效的措施,能讓群眾真正感受到教育公平。  教育發展基本均衡是劃片招生、就近入學、陽光分班的基礎。以山東省蒙陰縣為例,從2014年開始,這個縣先後投入幾十億元改善城鄉辦學條件,2017年11月順利通過國家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現在全縣最好的建築在學校,最美的單位是校園。與此同時通過高層次人才引進、教師入職招考、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充實教師隊伍。統一調配,最大程度地優化均衡教師資源。
  • 在線教育的熱潮,讓孩子隨時隨地享受到優質教育
    在線教育初步成熟 家有學霸為孩子提供優質教育  有專家指出:在線教育企業商業模式探索將進入初步成熟期。深耕在線教育的家有學霸已經成為領先的K12在線輔導平臺。家有學霸利用技術手段,數據化分析,改善中國學生學習效率。 家有學霸深刻認識到:在線解決的只是資源配置的問題,本質還是在做教育,家長看重的也是成績和能力的提升。
  • 美好學校 | 譚自雲校長:讓鄉村孩子享受優質教育
    鄉村小學校長是義務教育中重要力量,雖然他們面臨教育資源不均衡的難題,但是他們堅守在一線,通過創新為鄉村孩子提供優質的教育。 譚自云:讓鄉村孩子享受優質教育地處湖南省茶陵縣的舲舫鄉中心小學是一所典型的鄉村小學:「留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