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出版的大眾日報《棗莊新聞》,在頭條位置刊發稿件,介紹了棗莊市中區教育改革的經驗。全文如下:
「孩子每天放學回到家都會和我交流,說學校的老師特別認真,輔導特別仔細,可以說從來沒見過這麼認真的老師,都特別優秀,而且特別年輕,特別有活力。能在這所學校上學,孩子非常幸運。」9月8日,棗莊市第十五中學南校區學生家長張飛舟對記者說。
「確實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十五中給這所學校帶來了規範的管理,再搭配上一流的硬體環境,我們對新學校充滿信心!」另一位學生家長郭濤說。
棗莊十五中南校區的「前身」是2018年棗莊市中區新建的勤為學校。在今年被名校棗莊十五中納入一體化辦學範疇之後,初一共招16個教學班,學生800餘人,人數比去年增加了近一半。同樣被十五中託管的還有今年新建成的棗莊十五中北校區(建設路中學),今年新招初一學生850名。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公平、優質、均衡是市民對教育的最大期盼。
為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就能讀名校,享受優質教育,棗莊市中區大膽實施教育改革,充分發揮轄區市直教育資源的優勢和帶動作用,採取「名校融校」「一校多區」等舉措,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今年5月30日,棗莊市中區勤為學校、建設路中學正式加掛棗莊十五中南校區、北校區牌子,使得棗莊第十五中學這所全市初中教育的「領頭羊」,在市中區形成了「一校四區」的辦學格局。
「我們秉承以教學為中心的思想,著力加強學校幹部隊伍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向南、北兩個校區分別派出管理團隊。同時,本著『師德高尚、業務過硬、充滿活力』的原則,充分考慮職稱、年齡、性別,選擇從教3年以上,覺悟高、樂奉獻、經驗足的名師、名班主任組成教師團隊,前往南北校區任教,先後選派了11個學科40名教師。」棗莊十五中校長王玉恩告訴記者。
「在為南北校區選配優秀教師的同時,我們還將把兩個校區的年輕教師交流到本部,採取師徒結對、名師幫帶的形式,促進他們儘快成長。」王玉恩說,「力爭做到一年站穩講臺,三年成為骨幹,五年達到名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業規劃和奮鬥目標。」
「棗莊十五中是老城教育的一張名片,市政府、市教育局對十五中『一校四區』的發展,對市中教育工作給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目前,南、北校區的法人代表、業務校長都是由十五中本部選派來的副校長、骨幹中層幹部擔任,四個校區做到了『一個理念、一套班子、一體管理』。」市中區教體局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形成「一校四區」的辦學格局後,今年秋季開學,棗莊十五中共有150餘個教學班,在校生8000餘人,增加了2000多名,佔市中區城區初中在校生的43%。再過兩三年,十五中學生規模將達到1萬人。
近年來,以棗莊十五中為代表,市中區不斷加速優質資源裂變倍增,「名校帶動」戰略碩果纍纍。
2019年,市直名校棗莊三中全面管理區直高中棗莊十六中,實行一體化辦學。今年高考,棗莊十六中文化課本科過線率提升了近5倍,交出了一份閃亮的成績單。
市中區文化路小學成立文化路教育集團,實現「一校三區」一體化辦學;建設路小學、紅旗小學、逸夫小學先後成立教育集團,提升辦學規模和辦學檔次;棗莊四十一中實現「南北雙校區」一體化辦學,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突破。
9月8日,市中區建設路小學、西王莊鎮中心小學協作學校揭牌。前不久,市中區君山路小學幫扶齊村鎮郭村小學,優質教育資源陸續「下鄉」。
目前,名校集團化、一校多區的辦學模式,已覆蓋市中區中小學生3.7萬人,佔全區中小學人數的1/3。
在發揮名校帶動的基礎上,棗莊市市中區持續加大資金投入,推動學校提檔升級。今年是該區歷史上對教育投資規模最大,開工建設學校數量最多的一年,全年預計投資4.3億元,相繼啟動人民路小學、東海路小學、回民小學等11所學校(園)新建、改擴建工程,將可提供8600個優質學位。
市中區教體局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幾年,在建學校的同時,區委區政府也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為了應對教師缺口這個痛點,2018年招錄了教師180人,去年又招錄了141人。今年,通過公開招考、政府購買服務、接受公費師範生等新增了教師450餘人,秋季開學前全部充實到了教學一線。同時,我們加大了校際、城鎮教師交流力度,把教師從『學校人』變成『系統人』,推動師資的均衡配置。」
一系列的政策「組合拳」,讓城區優質教育資源更加均衡地分布,為市中區城區初中實行劃片招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據了解,長期以來,由於優質教育資源缺乏,「僧多粥少」,市中區「小升初」實行的是「電子分送、一校一策」的方式,複雜的分送規則難以公平地滿足每一位學生。有時同一個小區,甚至同一個單元,樓上的學生能進名校,樓下的則望而興嘆,群眾意見比較大。
「我們經過充分調研論證,綜合考慮城區初中學校布局、招生規模、生源狀況等,形成了《市中區城區初中招生劃片方案》,6月19日,通過區政府網站進行了發布,並有序規範進行招生。目前全區初中劃片招生已經順利完成,在校就讀新生約1.2萬人。」市中區教體局負責人介紹。
教育涉及千家萬戶,讓孩子不僅有學上,還能上好學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希望,也是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市中區繼續深化教育改革,擴大優質教育供給,加速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邁進,從而讓更多孩子實現上好學的夢想。(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環澤 通訊員 周楊 徐旭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