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市中區教育改革讓更多孩子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

2020-09-11 大眾日報

9月11日出版的大眾日報《棗莊新聞》,在頭條位置刊發稿件,介紹了棗莊市中區教育改革的經驗。全文如下:

「孩子每天放學回到家都會和我交流,說學校的老師特別認真,輔導特別仔細,可以說從來沒見過這麼認真的老師,都特別優秀,而且特別年輕,特別有活力。能在這所學校上學,孩子非常幸運。」9月8日,棗莊市第十五中學南校區學生家長張飛舟對記者說。

「確實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變化,十五中給這所學校帶來了規範的管理,再搭配上一流的硬體環境,我們對新學校充滿信心!」另一位學生家長郭濤說。

棗莊十五中南校區的「前身」是2018年棗莊市中區新建的勤為學校。在今年被名校棗莊十五中納入一體化辦學範疇之後,初一共招16個教學班,學生800餘人,人數比去年增加了近一半。同樣被十五中託管的還有今年新建成的棗莊十五中北校區(建設路中學),今年新招初一學生850名。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公平、優質、均衡是市民對教育的最大期盼。

為讓更多孩子在家門口就能讀名校,享受優質教育,棗莊市中區大膽實施教育改革,充分發揮轄區市直教育資源的優勢和帶動作用,採取「名校融校」「一校多區」等舉措,增加優質教育資源供給。

今年5月30日,棗莊市中區勤為學校、建設路中學正式加掛棗莊十五中南校區、北校區牌子,使得棗莊第十五中學這所全市初中教育的「領頭羊」,在市中區形成了「一校四區」的辦學格局。

「我們秉承以教學為中心的思想,著力加強學校幹部隊伍建設和教師隊伍建設,向南、北兩個校區分別派出管理團隊。同時,本著『師德高尚、業務過硬、充滿活力』的原則,充分考慮職稱、年齡、性別,選擇從教3年以上,覺悟高、樂奉獻、經驗足的名師、名班主任組成教師團隊,前往南北校區任教,先後選派了11個學科40名教師。」棗莊十五中校長王玉恩告訴記者。

「在為南北校區選配優秀教師的同時,我們還將把兩個校區的年輕教師交流到本部,採取師徒結對、名師幫帶的形式,促進他們儘快成長。」王玉恩說,「力爭做到一年站穩講臺,三年成為骨幹,五年達到名師,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業規劃和奮鬥目標。」

「棗莊十五中是老城教育的一張名片,市政府、市教育局對十五中『一校四區』的發展,對市中教育工作給予了充分的信任和支持。目前,南、北校區的法人代表、業務校長都是由十五中本部選派來的副校長、骨幹中層幹部擔任,四個校區做到了『一個理念、一套班子、一體管理』。」市中區教體局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形成「一校四區」的辦學格局後,今年秋季開學,棗莊十五中共有150餘個教學班,在校生8000餘人,增加了2000多名,佔市中區城區初中在校生的43%。再過兩三年,十五中學生規模將達到1萬人。

近年來,以棗莊十五中為代表,市中區不斷加速優質資源裂變倍增,「名校帶動」戰略碩果纍纍。

2019年,市直名校棗莊三中全面管理區直高中棗莊十六中,實行一體化辦學。今年高考,棗莊十六中文化課本科過線率提升了近5倍,交出了一份閃亮的成績單。

市中區文化路小學成立文化路教育集團,實現「一校三區」一體化辦學;建設路小學、紅旗小學、逸夫小學先後成立教育集團,提升辦學規模和辦學檔次;棗莊四十一中實現「南北雙校區」一體化辦學,在今年的中考中取得突破。

9月8日,市中區建設路小學、西王莊鎮中心小學協作學校揭牌。前不久,市中區君山路小學幫扶齊村鎮郭村小學,優質教育資源陸續「下鄉」。

目前,名校集團化、一校多區的辦學模式,已覆蓋市中區中小學生3.7萬人,佔全區中小學人數的1/3。

在發揮名校帶動的基礎上,棗莊市市中區持續加大資金投入,推動學校提檔升級。今年是該區歷史上對教育投資規模最大,開工建設學校數量最多的一年,全年預計投資4.3億元,相繼啟動人民路小學、東海路小學、回民小學等11所學校(園)新建、改擴建工程,將可提供8600個優質學位。

市中區教體局負責人告訴記者:「近幾年,在建學校的同時,區委區政府也高度重視教師隊伍建設。為了應對教師缺口這個痛點,2018年招錄了教師180人,去年又招錄了141人。今年,通過公開招考、政府購買服務、接受公費師範生等新增了教師450餘人,秋季開學前全部充實到了教學一線。同時,我們加大了校際、城鎮教師交流力度,把教師從『學校人』變成『系統人』,推動師資的均衡配置。」

一系列的政策「組合拳」,讓城區優質教育資源更加均衡地分布,為市中區城區初中實行劃片招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據了解,長期以來,由於優質教育資源缺乏,「僧多粥少」,市中區「小升初」實行的是「電子分送、一校一策」的方式,複雜的分送規則難以公平地滿足每一位學生。有時同一個小區,甚至同一個單元,樓上的學生能進名校,樓下的則望而興嘆,群眾意見比較大。

「我們經過充分調研論證,綜合考慮城區初中學校布局、招生規模、生源狀況等,形成了《市中區城區初中招生劃片方案》,6月19日,通過區政府網站進行了發布,並有序規範進行招生。目前全區初中劃片招生已經順利完成,在校就讀新生約1.2萬人。」市中區教體局負責人介紹。

教育涉及千家萬戶,讓孩子不僅有學上,還能上好學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希望,也是辦人民滿意教育的關鍵。市中區繼續深化教育改革,擴大優質教育供給,加速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邁進,從而讓更多孩子實現上好學的夢想。(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張環澤 通訊員 周楊 徐旭 報導)

相關焦點

  • 天橋區:讓每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教育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於悅 任玉停 通訊員 劉如嫣 段麗菲在現代化中心城區的建設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近年來,天橋區各學校的綜合辦學水平不斷上升,育人質量得到越來越多的肯定,「讓天橋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家門口享受到優質教育」成為該區建設「理想學校」的目標。
  • 管城回族區教育局集團化辦學 讓更多孩子享受優質教育
    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公平」「質量」兩個詞,凝聚著縮小教育鴻溝、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百姓期盼,概括出我國教育新的時代使命。為了發揮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管城回族區通過探索集團化辦學的新路徑,讓更多孩子共享同一片藍天。
  • 家門口上好學校、享受優質教育資源……臨沂市走在努力實現教育...
    (資料圖片)教育公平一直是全國關注的焦點,它關乎每個孩子的成長和幸福。「十三五」以來,臨沂市走在努力實現教育公平的前列,徹底化解56人及以上的大班額,實行集團化辦學,創辦「家門口的好學校」,對教師隊伍實行「造血式」「輸血式」「活血式」整合提升,實現了教育事業的飛速發展。
  • 西安港引入陝師大鐵一中 轄區群眾享受優質教育
    此次籤約,是國際港務區貫徹市委、市政府「辦人民滿意的教育,建設教育強市」要求的創新之舉。通過全託管模式的緊湊型名校+,引入優質教育資源和全新的教學管理模式,使國際港務區在短時間內實現辦學質量提升。國際港務區將建成投用西安國際港務區陝西師範大學陸港小學,以及西安國際港務區鐵一中陸港中小學,可提供優質學位11200個,轄區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上好學校,共享園區發展紅利。
  • 灞橋區:讓孩子享受優質教育 全力提升教育質量
    教育質量是學校發展的「生命線」。近年來,灞橋區以全國全省全市教育大會精神為指引,制定出臺了《灞橋區加快教育改革發展建設教育強區的實施意見》《灞橋區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大力實施「教育質量提升工程」,以 「名校+」工程為突破口,藉助「名校」的幫扶引領,促進了「+校」的快速提升,進一步擴大了全區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灞橋區教育邁入了優質均衡快速發展的快車道。
  • 關注 | 辦好公平優質群眾滿意教育——全市教育工作綜述
    統籌兼顧,推動協調發展「沒想到運氣這麼好,家門口就有了高質量的學校。」家住金色家園小區的市民褚先生告訴記者,孩子今年升小學,正愁著上學的事,看到小區隔壁的龍泉街道實驗學校招生開學了,他高興得不得了。辦好更加均衡的義務教育,編制完成《中小學幼兒園布局規劃(2019—2030年)》,統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推動義務教育從基本均衡向優質均衡升級,啟動爭創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優質均衡縣工作。辦好更加優質的高中教育,啟動實施一中東校改擴建工程,跟進研究新高考改革,努力提高「雙一流」大學錄取率、重點本科上線率,滿足群眾高質量、特色化的高中教育需求。
  • 聚焦「一區一城」 聚力「雙戰雙勝」丨區教育局:推進教育公平 辦更多「家門口」的好學校
    坂上小學、洛陽初中等一批農村學校在集團中穩健發展,已成為百姓「家門口」的好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是深化課堂教學改革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區教育局著力創新人才招錄方式,優化引進和選拔機制,多路徑多層次擴充教師數量,招聘中小學編制教師146名、備案聘用教師275名和幼兒園備案聘用教師
  • 建設教育強區 打造碑林硬核優質教育圈
    、市政府工作部署和全市教育大會精神,以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為宗旨,以建設教育強區為目標,緊緊圍繞「奮鬥一三五,走在最前列」總體要求,主動下好教育優先發展「先手棋」,大力推進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公辦學校質量提升工程,不斷深化「名校+」改革,全面實施「四優」工程,打造硬核優質教育圈,促進全市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辦群眾家門口的好學校。
  • 「家門口」的「好學校」越來越多 鄭州推動優質教育均衡發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十三五」期間以來,鄭州市持續加大教育民生投入,新建校舍、優化布局、整合資源,以均衡促公平,加快改善涉及千家萬戶的教育民生,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優質均衡教育。當時真沒想到,今年家門口就建成一所全新的學校,直到今年9月孩子順順利利入學,以往的擔憂徹底煙消雲散。」提起女兒的學習環境,高朝霞連聲讚嘆:「別看我們孩子的學校是一所新學校,又是第一年招生,可老師配備特別『高水準』,一年級總共6個班,每個班、每個學科的老師都認真負責,每間教室都寬敞明亮,各種教學設施完備……身為家長,真是讓人打心眼兒裡替孩子高興。」
  • 新疆教育政策解讀:讓更多孩子享受良好雙語教育
    雙語教育事關中華民族整體利益,事關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進步,一直是新疆自治區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自治區在總結近年實踐的基礎上,提出雙語教育發展目標:到2012年,基本普及少數民族學前兩年雙語教育,接受學前兩年雙語教育的少數民族幼兒達85%以上。  在今年實施的22項重點民生實事工程中,學前雙語教育工程單獨列項,引人矚目。
  • 棗莊市中區孟莊鎮教育聯區多措並舉防溺水
    隨著天氣漸熱,大中小學生相繼放假,為切實保障轄區青少年學生安全,避免溺水事故發生,棗莊市市中區孟莊鎮教育聯區根據《棗莊市教育局關於在全市中小學(幼兒園)組織開展防溺水「六個一」活動的通知》和區教體局相關文件精神,認真落實,作了專門的研究和布置,積極開展宣傳教育活動。
  • 衢江教育之變丨鄉鎮公辦園實現全覆蓋 農村孩子家門口上好園
    去年以來,衢江區把教育作為「一號工程」來抓,持續深入實施教育改革,堅持向改革要活力,向管理要效益,推進教育現代化和優質均衡發展即日起,衢江發布特推出系列報導,展現衢江教育改革成果。「公辦幼兒園建到了家門口,讓農村孩子也能享受優質的學前教育,我們老百姓很放心!」9月2日下午,在湖南鎮中心幼兒園,前來接孩子的村民吳紅自豪不已。
  • 回顧十三五|「家門口的優質教育」,航空基地這樣辦~
    ,航空基地始終把「辦好群眾家門口的優質教育」作為根本目標。同時,不斷加大名師引進培訓力度,組建區級「名師+」研修共同體2個、校級「名師+」研修共同體2個,33名教師參與到「名師+」工程中,通過培訓學習、優課展示、課程開發、成果推廣等活動,實現主要學科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通過交流研討,項目推進等方式,讓課堂成為學生喜聞樂見的享受之旅,成為教師精彩綻放的舞臺。
  • 讓更多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 王喜良調研昆明教育工作
    掌上春城訊9月17日下午,昆明市委副書記、市長王喜良率隊赴武成小學和黃岡中學昆明分校調研我市教育工作。王喜良一行首先來到武成小學,在學生小講解員引路講解中,仔細查看校區教學硬體設施環境,觀摩教學活動開展情況,了解學校辦學總體概況,聽取學校黨支部建設情況。
  • 棗莊市人民政府官方網站-教育科學
    縣管校聘和校長職級制改革取得新進展,滕州市、市中區率先完成教師工資上收至區(市)財政發放;完成了223名校長的職級認定和聘任工作,制定了校長考核和後備人才選拔培養意見,建立了校長後備人才庫。積極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將中小學中級職稱評審權下放至區(市)。
  • 育才二小將選派優秀教師入駐分校,讓更多孩子享受優質教育
    郭先生說,本來和孩子媽媽有些擔心,「但看到這次有這麼多優質老師過來,我們心裡也就踏實了。」 整個過程中,網上辦理相關流程省去了不少麻煩,學生家長郭先生說:「教育局通知發的早,學校準備得也比較充分和細心,準備資料和手續辦理兩個環節不到半小時就完成了。」 現場,每位家長認真填寫了《武漢市育才第二小學2020屆新生家長問卷調查》。該校區劉玲主任介紹,這份問卷意在了解家長優秀的教育經驗和孩子的學前教育情況,以便更好地攜手辦教育,共築成長夢。
  • 版納新聞 |好學校辦到「家門口」傣鄉學子樂享優質教育資源
    不久前,允景洪小學剛畢業的冬冬拿到了曲靖一中景洪學校的初中錄取通知書,喜不自勝,他再也不用為了上優質學校而背井離鄉了。「孩子品學兼優,渴望接受更優質的教育資源,使學業更上一層樓,本來計劃考昆明雲大附中的,現在好了,在家門口就能如願了,我們家長再也不用擔心了。」冬冬媽媽開心地說。
  • 衛華 : 發揮專家傳幫帶作用 下功夫提升教育質量 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
    9月7日下午,市長衛華在市政府會見曹憲民、劉康寧兩位老師,並向他們頒發教育諮詢專家聘書。市委常委、副市長羅軍參加活動。衛華先後為曹憲民、劉康寧頒發聘任證書,並與他們座談交流,關切詢問他們的生活情況,徵求他們對教育工作的意見建議。
  • 上海兩區合併新靜安優質教育資源瞬間擴容
    圖說:從全市層面來說,老靜安的教育處於高位,形成了一師附小的愉快教育等特色教育。(資料圖)【新民晚報·新民網】「兩區合併,我家孩子將來上小學、中學,是不是可以有了不是多選擇?」「兩區原有的優質教育資源,是不是會在新區域裡讓更多的學生共享?」作為民生之重的教育,自兩區調整的消息傳出後,已在坊間引起熱議。
  • 正大·繁華新城|家門口的優質教育,助夢孩子錦繡未來
    十年寒窗,優質的教育對於孩子的成長彌足珍貴,因此,使得本就炙手可熱的鄰校房源,再次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他們希望把孩子送去最好的學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如果為了孩子每一階段性的教育,而不斷地去選擇新的住址,讓孩子不停地適應新的環境,不僅會浪費父母太多的時間精力,也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擁有一站式教育資源的房子就可以解決這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