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四川達州女孩在與家人爭吵後,乘人不備跳樓身亡。離我寫上一個14歲女孩跳樓僅幾天之遙。
現在青少年跳樓者越來越多,學校的壓力,父母的不理解與壓迫,讓人感覺不到自己的存在。自身價值感為零時,人就會自取滅亡。
這讓人想到電視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第一集:媽媽的遙控器:
初三的小偉最大愛好是畫畫,畫畫佔據了他上課及考試的時間。這讓媽媽極為不滿。
媽媽對他進行了強制管理:為了他更好地學習,給他報補習班;不讓他在畢業後去旅遊;不讓他交朋友。她甚至買了一個控制小偉的時間遙控器:
只要小偉違背了媽媽的意願,就會被困在那個時間,直到他做到讓媽媽滿意。
也就是說,這個遙控器讓小偉非得反省自己錯誤,才能出來繼續生活。
但是錯誤由媽媽認定,小偉的意見毫無作用。
這樣的生活讓小偉不堪重負,他開始自殘:觸電、割腕、跳海等。即使這些事情,媽媽也會回到當時,讓他反省。
小偉明白自己逃不過去,於是聽從媽媽,成長為媽媽期望的「有出息」的樣子,內心卻無盡煎熬。
最終他帶著遙控器與卡車相撞,終於釋放了自己:
小偉最終的吶喊的結局很可能是毀滅性的,電視劇給了一個開放式結尾。讓觀眾們反思。
做父母的有必要好好反思一下。如果孩子手上有一個控制你的遙控器,讓你做到讓他滿意才放你出來,你是什麼感覺。
比方,當媽媽老了,獨自一人。兒子拿個遙控器,不讓媽媽去公園,也不讓她交男朋友,因為這樣很不安全。但是媽媽嚮往自由自在,卻身不由己。
這樣換位思考,更能夠理解孩子的苦楚。我們的孩子現在出現很多問題,比如:
1。毫不感恩,不親父母
很多父母有這種感覺:我什麼好的都給他,願意為他花錢花時間,可是他卻從不買帳。沒有感恩之心?
其實,父母自認為的好,只是一廂情願。孩子的世界裡,那是禁錮,是遙控他的自由。你並非對他好。
真正的好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父母可曾問過孩子喜歡什麼,想做什麼,有可曾尊重他的這些想法?如果沒有,又怎能指望孩子尊重你呢?
2。抑鬱年輕化
初高中生就開始抑鬱的人越來越多。父母非常焦心:原本就為了他學習操心,現在得了這個病,左右不是,更加耽誤學習。
學習本身沒有問題。而是你讓孩子對學習產生了恐懼,不僅如此,你讓他們對這個世界都充滿了恐懼。
因為父母不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缺乏自我健全的人格,他們內心是分裂的。根據現代心理學鼻祖弗洛伊德的說法:他們的本我與超我發生了嚴重的衝突。導致了心理抑鬱。
抑鬱症患者,需要照顧者有強大的愛心與耐心。首先,必須放下多餘的慾念,讓孩子的身心儘量合一。才能有助於好轉。
父母要儘量地去彌補對孩子缺失的愛與關注,才是唯一能幫助孩子好轉的途徑。
記得前幾天我才說過14歲女孩因為被侵犯後被老師罵有(抑鬱症)病而跳樓,還有幾個月前17歲少年不堪媽媽數落跳橋自殺。及數位中學生在疫情後不能適應學校生活自殺......。
為什麼會這樣呢?現在的青少年這麼脆弱了嗎?
這是因為父母的控制欲過強。有壓迫就有反抗。死亡除了是逃避,也是一種極度反抗。
這可能與獨生子女政策相關:只有一個孩子的父母,生怕對不起孩子。這種輸不起的心態讓人容易焦慮不安。這種焦慮到孩子那裡便成為無形的壓力。
其實,孩子是父母最關注的目標,但是卻相愛相殺。父母讓孩子喘不過氣來,那麼孩子的反抗中就有讓父母承受同樣強度的痛苦:失去他們最在乎的東西---自己。
在以跳樓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的報復形式中,孩子其實是在控訴自己的不自由身,他們以這種方式宣告自己對自己的控制權。
「我要掌握自己人生的遙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