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召開了第六場「教育奮進看落實」系列新聞通氣會,教育部介紹了近年來公眾關注度較高的熱點難點問題的治理情況。
有關「減負」的問題,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說,減負不是讓學生沒有學習負擔,是要優化學生的合理負擔。
自從去年教育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中小學生減負措施》後,目前全國已經有24個省份出臺了具體的實施方案。
幾乎每一個省份的減負方案裡面都明確規定了學生的作業時間,不管學生的具體情況,學霸也好,學渣也罷,作業全部統一為一個時間。
但今天呂司長又提出了教育部要求學校要精準分析學情,注重差異化教學和個別指導,解決好學生學習上「吃不飽」、「消化不了」、需求多樣等問題。
這就提出了一個新的難題,又要保證好學生吃飽,還要保證差生能夠消化,又不準分班,這就非常矛盾了。
一個班級學生的程度相去甚遠,如果老師保證好學生吃飽,那麼無論上課的速度,講解內容的深度必然加大,這一定造成差生消化不了。反過來也是一樣。
要因材施教,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辦法就是分班,但現在教育部明確規定堅決不準分班,必須實行均衡分班,那這個問題幾乎無解了。
但領導之所以是領導,自然是有辦法的。呂司長的辦法就是差異化教學要靠個別指導。果然不愧為領導,水平就是高。
這就對目前的教育體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很顯然,減負是大方向,是必須執行的,這是針對所有學生的大框架。
那麼在減負的前提下,對於優等生和差生的「吃飽」和「消化不了」呢?個別指導顯然是唯一的出路了。
但辦法有了,新的問題出現了,現階段的教育資源是否能夠滿足這方面的需求?教師的數量和工作量能否承擔得起這樣的教學任務?
或許有的地方可以做到,但僅以上海為例,大部分學校做不到,甚至一些所謂的名校也做不到。老師根本沒有這個時間對這麼多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事實上需要「個別指導」的學生並不是「個別」,而是一批,不能分班,不能課後給學生上課,僅靠學校正常的學習課時根本無法解決這個問題。
學校解決不了,自然這個問題就會落到家長頭上。家長只要重視孩子的教育,基本上只有兩個辦法,要不親自上陣輔導孩子,要不就把孩子送去課外補習班,別無他法。學校減負,家庭加負的情況也就再一次上演。
減負,已經減了很多年了,教育部的文件下發了一個又一個,措施也是一條接著一條。但實際效果相當的差,學校確實按照要求減負了,但學生的負擔反而更重。
真正的減負其實無需這麼麻煩,更不需要大動幹戈。只要做到一點就足夠了。給那些成績不怎麼樣的孩子一條出路,讓這些孩子未來可以有一份體面的工作養活自己,有尊嚴地活著,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為什麼家長拼命讓孩子學習,無非是想要考個好大學,大部分家長的目的並非要孩子成龍成風,而是只想孩子將來能有不錯的工作,僅此而已。
如果不用拼命學習,也能有這麼一份工作,也能體面的,有尊嚴地生活,相信沒多少家長會往死了逼著孩子學習。
中考也好,高考也罷,只不過是個過程,並不是目的,目的還是為了生活。因此,這個問題不解決,減負永遠不可能真正得到家庭的配合。
而沒有家庭配合的減負,最後也不過是鏡花水月,不可能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