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2021-02-13 在中學講錢學


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理解長勺之戰以弱勝強的原因,探討歷史文本的寫法;

二、讀懂歷史文本的文學性,解會「史蘊詩心」說;

三、讀出正確語氣,積累文言詞彙。

教學重點  長勺之戰以弱勝強的原因及歷史人物與事件的寫法。

教學難點  學習以「論戰」為中心進行選材和剪裁、以對話為重點推動事件發展、以言論為核心塑造人物的方法,從而讀懂歷史文本的文學性,解會錢鍾書提出的「史蘊詩心」說。

教學方法  點撥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簡述: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而春秋時期齊魯之間的長勺之戰更是一場經典防禦戰。

題解:《左傳》是記載春秋時期各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情況的編年體史書,舊傳為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春秋》而編撰。

二、初步感知

1.結合注釋,正音釋義,標註疑難,師生解答。

【明確】包括正音、重點詞、古今義和特殊句式等。略。

2.朗讀課文,簡述背景。

【明確】正確、清楚、響亮地朗讀課文,讀出各種語氣(屏顯1):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反對」語氣)

(2)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肯定」語氣)

(3)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議論」語氣)

(4)夫大國,對測也,懼有伏焉。(「解說」語氣)

背景略。

3.文題是《曹劌論戰》,你覺得「題眼」是什麼?能否就課文內容談談全文如何緊扣這個題眼來寫的?

【明確】題眼是「曹劌論戰」的「論」字。論,即談論、議論。

全文緊扣「論」字展開齊魯「長勺之戰」全過程,突出曹劌的「言論」(對話與言談)在此次戰爭中的作用。其中,第一段寫戰前之「論」,第二段寫戰時之「論」,第三段寫戰後之「論」。

三、內容分析

1.默讀第一段,此段涉及到哪些人和事?曹劌戰前之「論」的內容及用意何在。

【明確】

人物:曹劌、其鄉人、肉食者(指有權位的人)及魯莊公。曹劌身份:從「其鄉人曰」和「肉食者鄙」可知,他是普通百姓。

事件:(1)戰爭時間:十年春。(2)戰爭性質:齊師伐我。「伐」:齊國是侵略者,魯國是防禦者。「我」:魯國史官撰寫的,故稱「我」,即「我國」「我們魯國」。(3)曹劌與「其鄉人」、魯莊公的對話。

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說明「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可見曹劌「位卑未敢忘憂國」。

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是本段重點,通過「何以戰」發問,交代了魯莊公的戰前準備及曹劌的意見(屏顯2):

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重視「肉食者」);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重視神靈);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重視民情)。

曹劌認為「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否定了前兩個方面,而肯定了第三個方面,認為「以情察獄」,取信於民,「可以一戰」。表明他重視人民的力量,有政治遠見。

因此,此段寫曹劌戰前「論」準備,主要突出其卓越的戰略思想,即深諳取信於民是戰爭取得勝利的前提條件。

2.第二段交代了戰鬥時的哪些情況?曹劌戰時之「論」的內容及用意何在。

【明確】

(1)地點:魯國長勺。

(2)雙方:齊師、我師。

(3)過程:兩「未可」,兩「可矣」。

(4)結果:齊師敗績。

此段寫曹劌戰時「論」戰術,主要突出其高超的指揮才能,即成竹在胸,指揮若定,因此大敗齊師。

3.閱讀第三段,簡答曹劌戰後之「論」的主要內容及用意何在,並概括曹劌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

【明確】

面對魯莊公的詢問,曹劌分析、總結把握戰機是取勝的原因:反攻時機(彼竭我盈);追擊時機(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此段寫曹劌戰後「論」原因,主要突出其精到的戰略見解,即能夠準確地把握戰機進行反擊。

可見,曹劌具有卓越的戰略思想、高超的指揮才能和精到的戰略見解,是一位有「遠謀」的軍事家和愛國者。

四、深入探究

1.前面分析了本文緊扣人物語言,即對話與言談,來寫齊魯長勺之戰的全過程,請簡要總結一下語言描寫的作用。

【明確】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概括本文語言描寫的三點作用(屏顯3):

(1)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整個戰爭過程緊扣「論」字,在人物對話和言談的語言描寫中,巧妙銜接過渡,最終完成。如由「其鄉人」的勸阻,寫曹劌決意拜見魯莊公的原因;由「何以戰」展開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寫戰前之「論」;由「戰則請從」過渡到第二部分的戰時之「論」;由「既克,公問其故」承上啟下,引出戰後之「論」。

(2)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靈魂:「肉食者」之「鄙」,與曹劌之愛國與「遠謀」——卓越的戰略思想、高超的指揮才能和精到的戰略見解,也是通過人物的語言描寫並在對比中實現的;

(3)合理選材與剪裁:以人物語言描寫為重點,凡是能突出曹劌「遠謀」的材料則取之,否則捨棄。因此,在選材上,戰前與戰後詳寫,而戰鬥過程卻略寫;在剪裁上,以曹劌的言論為重點。取捨合理,詳略得當。

2.比較《左傳》與《春秋》經文,了解二者之間的關係。並請聯繫「長勺之戰」發生的時間及左丘明的生活年代,大膽推測,左丘明是如何根據區區13字寫成一篇反映「長勺之戰」全過程的歷史文本的?由此引出並介紹錢鍾書的「史蘊詩心」說。

【明確】《春秋》:「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於長勺。」(屏顯4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分析、總結如下:

《經》文只有13個字,而《傳》文卻是一篇222個字的完整文章。可見《春秋》記事過簡,如同「新聞標題」,而《左傳》則較詳,如同「新聞報導」。《左傳》與《春秋》互為表裡,相待而成,被稱為《左氏春秋》。

「長勺之戰」發生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即公元前684年春天;而魯國史官左丘明生活在春秋末期,約公元前502年至公元前422年,其時間跨度有二百年左右。而《左傳》中的「記言」,如人物的對話與言論,既不是左丘明本人的耳聞目睹,也不是當時人親身經歷的記錄,何況古代沒有錄音攝像工具。可見,《曹劌論戰》是根據《春秋》經文、當時的歷史資料以及作者的合理想像編撰而成。

錢鍾書先生曾經說:「史家追敘真人實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蓋與小說院本之臆造人物、虛構境地,不盡同而可相通。」(《管錐編》第166頁)(屏顯5

也就是說,歷史書寫時,在敘事與描寫方面需要進行想像、虛構與渲染,在文本結撰方面也需要對史料進行取捨、剪裁與布置安排,如同詩歌、文學創作一樣。所以,史筆實是詩筆,史家之心通於詩心文心,錢鍾書稱之為「史蘊詩心」。

本文的「記言」反映了左丘明的史筆也是詩筆,故而《左傳》雖是史學巨著,也是文學名著。讀《左傳》,讀《史記》,讀一切歷史著作,當作如是觀。

3.人們常常說「尊重歷史」,似乎歷史是「真實與客觀」的代名詞。既然歷史著作可以想像與虛構,那麼《曹劌論戰》與文學作品有什麼區別呢?試以《詩經•河廣》「誰謂河廣?曾不容刀」句為例分析。

【明確】

主要理解歷史文本與文學作品雖相通卻並不相同,即錢鍾書所說的:「史必徵實,詩可鑿空。」

「史必徵實」認為「真實」是歷史的第一要義。歷史學家書寫歷史是為了「以史為鑑」、「懲惡勸善」,因此即使對歷史資料進行想像與虛構,也必須是符合史實,也就是要揭示現象或假象背後的「真象」,這是他的職責。

「詩可鑿空」則將「想像」或「虛構」視作詩歌的第一要義。詩歌與歷史本質各異,文學創作不是歷史考證,文學的真實不等於歷史的真實。讀《詩經•河廣》「誰謂河廣?曾不容刀」句,不知道「詩可鑿空」,認虛成實,用尺寸丈量黃河之可否容得下一條小船,則是大煞風景。而依據文學作品來考證歷史事實,把詩中所寫的內容當作歷史實錄,認詩作史,也是捕風捉影。例如,寫唐代歷史時,就不能根據杜甫的《石壕吏》,說當時真的有那麼一位老翁與老婦。

「史必徵實,詩可鑿空」辯證地對待歷史的真實與文學的虛構,認識到歷史與詩歌之通而不同,恰如亞里斯多德所說,歷史學家與詩人的區別在於:一個是敘述「已經發生的事」,一個是描述「可能發生的事」。

五、課文總結

學生談學習收穫。教師補充、整理,重點是:

曹劌有「遠謀」(長勺之戰以弱勝強的原因);

《左傳》重「記言」(推動情節、塑造人物、選材與剪裁);

「史蘊詩心」說(想像與虛構)

《左傳》既有史學價值,對後世史家如司馬遷等產生重要影響;又有文學價值,對後世文學創作,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也產生重大影響,所以魯迅稱讚《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布置作業:比較閱讀《春秋》:「晉人、秦人圍鄭。」與《燭之武退秦師》(《左傳•僖公三十年》),從「史蘊詩心」的角度來談談後者的「詩心」(想像與虛構)所在。

相關焦點

  • 《曹劌論戰》群文教學設計
    《曹劌論戰》節選自《左傳》,《左傳》是春秋末年編撰的一本古籍。古書一般是不斷句的,前人讀書時要自己斷句。古代斷句用「、」作為標誌。《說文解字》說:「、(zhǔ),有所絕止而識之也。」有人認為這就是句讀(dòu)的「讀」的本字。古人很重視句讀的訓練,因為明辨句讀是讀懂古書的起點。《禮記·學記》說:「一年視離經辨志。」
  • 曹劌論戰-《左傳》
    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
  • 曹劌論戰
    以上對形勢扼要的介紹,為曹劌的請見、論戰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軍壓境,曹劌準備參戰,作者通過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一方面揭示了魯國當權者鄙陋寡見、尸位素餐的情況,為後文魯莊公在作戰中不察敵情、急躁冒進作了鋪墊;另一方面顯示了曹劌關心國事,同時也暗示了他是一個有遠謀的人。  第二層記述曹劌要莊公作好戰前的政治準備,這是第一段的重點。
  • 《曹劌論戰》注釋、譯文及原文填空
    《曹劌論戰》朗讀(建議WiFi狀態下觀看)曹劌論戰                        《
  • 熱點古文精讀:《曹劌論戰》
    《曹劌論戰》)複習綱要抓住三個關鍵人物就能梳理本文重點內容 一、主人公:曹劌(身份:平民
  • 《曹劌論戰》中的曹劌:贏了戰爭輸了義
    已經不知是第多少次教《曹劌論戰》這篇文章了。
  • 九年級下冊二十課《曹劌論戰》教案
    《曹劌論戰》教案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1、相關文學常識:長勺之戰的背景,《左傳》的相關知識。
  • 初中文言文知識歸納之《曹劌論戰》
    八.理解性默寫1、《曹劌論戰》中反映戰前政治準備,表現曹劌「取信於民」的戰略思想的一句話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2、曹劌衝破阻撓,堅持進見魯莊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3、曹劌在對戰爭的論述中提出追擊敵兵時機的句子是:視其轍亂,望其旗靡;4、本文中出現的一個成語是:一鼓作氣。
  • 《古文觀止·曹劌論戰》
    曹劌【貴。〇魯人。】請見。【現。〇請見莊公。】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去聲。】焉?」【肉食,謂在位有祿者。間,猶與也。言在位者自能謀之,汝又何與其謀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肉食者所見鄙陋,其謀未能遠大也。〇「遠謀」二字是一篇關眼。】遂入見。【譯文】魯莊公十年春季,齊國軍隊攻打我國,莊公準備迎擊。曹劌請求進見。
  • 圖解備考||文言文複習·曹劌論戰
    (《曹劌論戰》)(二)夫戰,勇氣也,再而衰,三而竭。國藩於此數語,常常體念。大約用兵無他巧妙,常存有餘不盡之氣而已。孫仲謀之攻合肥,受創於張遼;諸葛武侯之攻陳倉,受創於郝昭,皆初氣過銳,漸就衰竭之故。惟荀罃①之拔②逼 陽③,氣已竭而復振;陸抗之拔西陵,預料城之不能遽④下,而蓄養銳氣,先備⑤外援,以待內之自斃。
  • 長勺之戰背後的「未能遠謀」與「深謀遠慮」——讀《曹劌論戰》
    這篇文章可以很清楚地分為三個部分:長勺之戰前,長勺之戰中,長勺之戰後。但是,文章主要的內容是曹劌與莊公的對話,而非描寫長勺之戰的戰爭場面。所以,通過二人的對話,更能揭示出曹劌本人的戰略思想以及謀略思維。文章開篇交代了齊魯長勺之戰的背景:「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如果只讀這句話,齊國好似侵略者,而魯國要保家衛國,是正義的一方。
  • 《曹劌論戰》對比閱讀
    《曹劌論戰》對比閱讀 第一組:閱讀甲
  • 2018年中考語文知識點歸納:曹劌論戰(課文理解)
    三、課文理解     1、文章的題目是《曹劌論戰》,論戰的雙方是曹劌和魯莊公,但文章開頭卻寫寫了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目的何在?     (1)用鄉人對肉食者和國事的冷淡與曹剛形成鮮明對比,反襯曹劌的愛國熱情和責任感,同時用民不願與官謀說明當時的統治者不得民心。
  • 【20《曹劌論戰》】課文朗讀+注釋+翻譯
    點擊上方的「彭波語文工作室」馬上關注公眾號■■■■■九年級語文下冊20 曹劌論戰
  • 古詩詞文賞析之古文觀止《曹劌論戰》左丘明
    第一層寫曹劌求見魯莊公的原因。開頭先點明事態發生的時間,接著指出的是「齊師伐我」,說明戰爭是由齊國進攻魯國而引起的,魯莊公準備抵抗。以上對形勢扼要的介紹,為曹劌的請見、論戰交代了必要的背景。大軍壓境,曹劌準備參戰,作者通過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一方面揭示了魯國當權者鄙陋寡見、尸位素餐的情況,為後文魯莊公在作戰中不察敵情、急躁冒進作了鋪墊;另一方面顯示了曹劌關心國事,同時也暗示了他是一個有遠謀的人。
  • 2020語文試題之文言文閱讀理解:《曹劌論戰》
    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     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 初中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曹劌論戰》
    初中文言文重點句子翻譯——《曹劌論戰》   1.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譯:居高位享厚祿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   2.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   譯: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必定把它分給別人。   3.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 「課內」熱門篇目《曹劌論戰》精練
    ——節選自《曹劌論戰》【乙】古之善將者,必以其身先之。暑不張蓋,寒不被衾。軍井未達,將不言渴。軍幕未辦,將不言倦。當其合戰,必立矢石之間,所以齊勞逸,共安危也。夫人之所樂者,生也;所惡者,死也。然而矢石若雨,白刃交揮,而士卒爭先者,非輕死而樂傷也。夫將視兵若子,則兵事將若父;將視兵如弟,則兵事將如兄。
  • 預習|部編版語文九年級下冊第20課《曹劌論戰》原文朗讀+譯文
    部編版語文九年下《曹劌論戰
  • 「成語一則」一鼓作氣:中學沒讀明白《曹劌論戰》,如今終於懂了
    一鼓作氣【出處】《左傳·莊公十年》【故事】「一鼓作氣」出自《左傳·莊公十年》,《曹劌論戰》就節選於此,背景就是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魯國出兵迎戰,和齊國在長勺打了一場戰鬥,曹劌就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理論擊敗了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