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劌論戰》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理解長勺之戰以弱勝強的原因,探討歷史文本的寫法;
二、讀懂歷史文本的文學性,解會「史蘊詩心」說;
三、讀出正確語氣,積累文言詞彙。
教學重點 長勺之戰以弱勝強的原因及歷史人物與事件的寫法。
教學難點 學習以「論戰」為中心進行選材和剪裁、以對話為重點推動事件發展、以言論為核心塑造人物的方法,從而讀懂歷史文本的文學性,解會錢鍾書提出的「史蘊詩心」說。
教學方法 點撥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簡述: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淝水之戰等,而春秋時期齊魯之間的長勺之戰更是一場經典防禦戰。
題解:《左傳》是記載春秋時期各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情況的編年體史書,舊傳為春秋末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根據《春秋》而編撰。
二、初步感知
1.結合注釋,正音釋義,標註疑難,師生解答。
【明確】包括正音、重點詞、古今義和特殊句式等。略。
2.朗讀課文,簡述背景。
【明確】正確、清楚、響亮地朗讀課文,讀出各種語氣(屏顯1):
(1)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反對」語氣)
(2)忠之屬也,可以一戰。(「肯定」語氣)
(3)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議論」語氣)
(4)夫大國,對測也,懼有伏焉。(「解說」語氣)
背景略。
3.文題是《曹劌論戰》,你覺得「題眼」是什麼?能否就課文內容談談全文如何緊扣這個題眼來寫的?
【明確】題眼是「曹劌論戰」的「論」字。論,即談論、議論。
全文緊扣「論」字展開齊魯「長勺之戰」全過程,突出曹劌的「言論」(對話與言談)在此次戰爭中的作用。其中,第一段寫戰前之「論」,第二段寫戰時之「論」,第三段寫戰後之「論」。
三、內容分析
1.默讀第一段,此段涉及到哪些人和事?曹劌戰前之「論」的內容及用意何在。
【明確】
人物:曹劌、其鄉人、肉食者(指有權位的人)及魯莊公。曹劌身份:從「其鄉人曰」和「肉食者鄙」可知,他是普通百姓。
事件:(1)戰爭時間:十年春。(2)戰爭性質:齊師伐我。「伐」:齊國是侵略者,魯國是防禦者。「我」:魯國史官撰寫的,故稱「我」,即「我國」「我們魯國」。(3)曹劌與「其鄉人」、魯莊公的對話。
曹劌與「其鄉人」的對話,說明「肉食者鄙,未能遠謀」,可見曹劌「位卑未敢忘憂國」。
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是本段重點,通過「何以戰」發問,交代了魯莊公的戰前準備及曹劌的意見(屏顯2):
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重視「肉食者」);
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重視神靈);
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重視民情)。
曹劌認為「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否定了前兩個方面,而肯定了第三個方面,認為「以情察獄」,取信於民,「可以一戰」。表明他重視人民的力量,有政治遠見。
因此,此段寫曹劌戰前「論」準備,主要突出其卓越的戰略思想,即深諳取信於民是戰爭取得勝利的前提條件。
2.第二段交代了戰鬥時的哪些情況?曹劌戰時之「論」的內容及用意何在。
【明確】
(1)地點:魯國長勺。
(2)雙方:齊師、我師。
(3)過程:兩「未可」,兩「可矣」。
(4)結果:齊師敗績。
此段寫曹劌戰時「論」戰術,主要突出其高超的指揮才能,即成竹在胸,指揮若定,因此大敗齊師。
3.閱讀第三段,簡答曹劌戰後之「論」的主要內容及用意何在,並概括曹劌這一人物形象的特點。
【明確】
面對魯莊公的詢問,曹劌分析、總結把握戰機是取勝的原因:反攻時機(彼竭我盈);追擊時機(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此段寫曹劌戰後「論」原因,主要突出其精到的戰略見解,即能夠準確地把握戰機進行反擊。
可見,曹劌具有卓越的戰略思想、高超的指揮才能和精到的戰略見解,是一位有「遠謀」的軍事家和愛國者。
四、深入探究
1.前面分析了本文緊扣人物語言,即對話與言談,來寫齊魯長勺之戰的全過程,請簡要總結一下語言描寫的作用。
【明確】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概括本文語言描寫的三點作用(屏顯3):
(1)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整個戰爭過程緊扣「論」字,在人物對話和言談的語言描寫中,巧妙銜接過渡,最終完成。如由「其鄉人」的勸阻,寫曹劌決意拜見魯莊公的原因;由「何以戰」展開曹劌與魯莊公的對話,寫戰前之「論」;由「戰則請從」過渡到第二部分的戰時之「論」;由「既克,公問其故」承上啟下,引出戰後之「論」。
(2)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靈魂:「肉食者」之「鄙」,與曹劌之愛國與「遠謀」——卓越的戰略思想、高超的指揮才能和精到的戰略見解,也是通過人物的語言描寫並在對比中實現的;
(3)合理選材與剪裁:以人物語言描寫為重點,凡是能突出曹劌「遠謀」的材料則取之,否則捨棄。因此,在選材上,戰前與戰後詳寫,而戰鬥過程卻略寫;在剪裁上,以曹劌的言論為重點。取捨合理,詳略得當。
2.比較《左傳》與《春秋》經文,了解二者之間的關係。並請聯繫「長勺之戰」發生的時間及左丘明的生活年代,大膽推測,左丘明是如何根據區區13字寫成一篇反映「長勺之戰」全過程的歷史文本的?由此引出並介紹錢鍾書的「史蘊詩心」說。
【明確】《春秋》:「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於長勺。」(屏顯4)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分析、總結如下:
《經》文只有13個字,而《傳》文卻是一篇222個字的完整文章。可見《春秋》記事過簡,如同「新聞標題」,而《左傳》則較詳,如同「新聞報導」。《左傳》與《春秋》互為表裡,相待而成,被稱為《左氏春秋》。
「長勺之戰」發生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即公元前684年春天;而魯國史官左丘明生活在春秋末期,約公元前502年至公元前422年,其時間跨度有二百年左右。而《左傳》中的「記言」,如人物的對話與言論,既不是左丘明本人的耳聞目睹,也不是當時人親身經歷的記錄,何況古代沒有錄音攝像工具。可見,《曹劌論戰》是根據《春秋》經文、當時的歷史資料以及作者的合理想像編撰而成。
錢鍾書先生曾經說:「史家追敘真人實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蓋與小說院本之臆造人物、虛構境地,不盡同而可相通。」(《管錐編》第166頁)(屏顯5)
也就是說,歷史書寫時,在敘事與描寫方面需要進行想像、虛構與渲染,在文本結撰方面也需要對史料進行取捨、剪裁與布置安排,如同詩歌、文學創作一樣。所以,史筆實是詩筆,史家之心通於詩心文心,錢鍾書稱之為「史蘊詩心」。
本文的「記言」反映了左丘明的史筆也是詩筆,故而《左傳》雖是史學巨著,也是文學名著。讀《左傳》,讀《史記》,讀一切歷史著作,當作如是觀。
3.人們常常說「尊重歷史」,似乎歷史是「真實與客觀」的代名詞。既然歷史著作可以想像與虛構,那麼《曹劌論戰》與文學作品有什麼區別呢?試以《詩經•河廣》「誰謂河廣?曾不容刀」句為例分析。
【明確】
主要理解歷史文本與文學作品雖相通卻並不相同,即錢鍾書所說的:「史必徵實,詩可鑿空。」
「史必徵實」認為「真實」是歷史的第一要義。歷史學家書寫歷史是為了「以史為鑑」、「懲惡勸善」,因此即使對歷史資料進行想像與虛構,也必須是符合史實,也就是要揭示現象或假象背後的「真象」,這是他的職責。
「詩可鑿空」則將「想像」或「虛構」視作詩歌的第一要義。詩歌與歷史本質各異,文學創作不是歷史考證,文學的真實不等於歷史的真實。讀《詩經•河廣》「誰謂河廣?曾不容刀」句,不知道「詩可鑿空」,認虛成實,用尺寸丈量黃河之可否容得下一條小船,則是大煞風景。而依據文學作品來考證歷史事實,把詩中所寫的內容當作歷史實錄,認詩作史,也是捕風捉影。例如,寫唐代歷史時,就不能根據杜甫的《石壕吏》,說當時真的有那麼一位老翁與老婦。
「史必徵實,詩可鑿空」辯證地對待歷史的真實與文學的虛構,認識到歷史與詩歌之通而不同,恰如亞里斯多德所說,歷史學家與詩人的區別在於:一個是敘述「已經發生的事」,一個是描述「可能發生的事」。
五、課文總結
學生談學習收穫。教師補充、整理,重點是:
曹劌有「遠謀」(長勺之戰以弱勝強的原因);
《左傳》重「記言」(推動情節、塑造人物、選材與剪裁);
「史蘊詩心」說(想像與虛構)
《左傳》既有史學價值,對後世史家如司馬遷等產生重要影響;又有文學價值,對後世文學創作,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也產生重大影響,所以魯迅稱讚《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布置作業:比較閱讀《春秋》:「晉人、秦人圍鄭。」與《燭之武退秦師》(《左傳•僖公三十年》),從「史蘊詩心」的角度來談談後者的「詩心」(想像與虛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