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7日,寧夏醫科大學王振海教授團隊與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研究所王環宇教授團隊等合作,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 IF=75)通訊欄目發表了題為:Guillain–Barré Syndrome Associated with JEV Infection研究論文。
該論文報導了2018年夏天寧夏北部確診的161例乙型腦炎病毒(JEV)感染者中,發現47例吉蘭-巴雷症候群。
本文第一作者為今年畢業於寧夏醫科大學的神經內科碩士研究生王國瑋。
寧夏醫科大學位於銀川市。是國家教育部、衛健委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共建的地方醫科大學。學校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寧夏醫學院。1962年改稱寧夏大學醫學系。1972年,上海鐵道醫學院搬遷至銀川,與寧夏大學醫學系合併,重建寧夏醫學院。2008年8月,學校更名為寧夏醫科大學。2014年,寧夏師範學院醫學院併入寧夏醫科大學2010年2月成為立項建設的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2013年成為第一批臨床醫學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高校,「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 。
吉蘭-巴雷症候群
Guillain-Barre syndrome,GBS
是以周圍神經和神經根的脫髓鞘病變及小血管炎性細胞浸潤為病理特點的自身免疫性周圍神經病,臨床表現為急性對稱性弛緩性肢體癱瘓。之前有報導表明,寨卡病毒、新冠病毒、EB病毒等感染與吉蘭-巴雷症候群相關。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導,雖然大多數吉蘭-巴雷症候群患者可痊癒,但重症可能導致癱瘓甚至危及生命。
乙型腦炎病毒(JEV)
乙型腦炎是是許多亞洲國家的病毒性腦炎爆發的主要原因,乙型腦炎病毒(JEV)是一種與登革熱、黃熱病和西尼羅河病毒有關的黃病毒,病毒存在於蚊子、豬和/或水鳥之間的傳播圈,當被受感染的蚊子叮咬時人類也就感染了。這種疾病主要見於農村和城郊地區。大多數乙腦病毒感染呈現輕微症狀(發燒和頭痛)或無明顯症狀,但每 200 例感染病例中大約會有一例出現急性高燒、頭痛、頸部僵硬、定向障礙、昏迷、癲癇、痙攣性癱瘓和死亡等嚴重的疾病症狀。出現這些疾病症狀的患者,其病死率可高達 30%;20-30% 的存活者將出現永久性的神經後遺症。
研究報告了來自大量感染乙型腦炎病毒(JEV)的吉蘭-巴雷症候群的患者的數據。JEV是一種通過蚊子傳播的單鏈RNA病毒。在1940年,中國報導了第一例乙型腦炎。
乙型腦炎感染風險區主要在亞洲部分地區,包括中國、印度、東南亞、日本、韓國,以及澳大利亞少數地區。
2003年至2018年,中國共報告了51013例乙型腦炎病例,其中173例發生在寧夏。在2018年7月至2018年9月期間,最大的乙型腦炎感染暴發發生在寧夏北部地區,在此次暴發中觀察到吉蘭-巴雷症候群聚集性病例。
在該地區發現的289名疑似乙型腦炎病毒感染病例中,通過病毒分離和免疫測定法在血液和腦脊液樣本中確診了161名乙型腦炎病毒感染患者,這些患者接受了電生理和臨床評估。
這161名乙型腦炎病毒感染患者中,有47例感染患者的肌電圖結果與吉蘭-巴雷症候群相符。
其中38例(81%)患者的腦脊液樣本中觀察到白蛋白-細胞分離現象。4例(9%)急性炎性脫髓鞘多神經病、22例(47%)急性運動軸突性神經病、18例(38%)急性運動感覺軸突性神經病、3例(6%)急性感覺神經病。
這些患者在吉蘭-巴雷症候群發病之前曾有與JEV感染相吻合的症狀,並且他們符合吉蘭-巴雷症候群的Brighton診斷標準。
通過全基因測序將從一名患者的腦脊液樣本中分離出的病毒株鑑定為乙型腦炎病毒(JEV)基因型Ib。
在症狀發作後的兩周內,共有28例患者(60%)接受了靜脈免疫球蛋白治療。治療1周後,其中15例(54%)的症狀和體徵在臨床上有明顯改善。
2019年7月,17名患者在出院接受了8個月時間隨訪。在這些患者中,有47%的患者(8人)肢體部分無力,23%的患者(4人)肢體肌肉萎縮,還有29%的患者(5人)尿失禁。
儘管已有研究報告了與寨卡病毒感染有關的吉蘭-巴雷綜合症,但很少有乙型腦炎病毒(JEV)感染後發生吉蘭-巴雷症候群的病例。在這項研究中,研究團隊觀察到了乙型腦炎病毒(JEV)感染與吉蘭-巴雷症候群的因果關係,從乙型腦炎病毒(JEV)感染到吉蘭-巴雷症候群發生的短暫潛伏期(中位數為5天)支持二者之間的因果關係。
總的來說,這項研究通過對局部地區短期內突然暴發的乙型腦炎病毒(JEV)感染的觀察和隨訪,為乙型腦炎病毒(JEV)感染與吉蘭-巴雷症候群之間的關係提供了證據。
論文連結: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c1916977?query=featured_home
https://www.who.int/immunization/diseases/japanese_encephalitis/zh/
來源:生物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