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NAS揭示論文發表「潛規則」:現在不發頂刊,以後只會更難

2021-02-19 科研圈

PNAS 新研究指出,如果一名科學家在事業早期沒發過 Nature 之類的頂級期刊,那麼 TA 成為 PI 後更難登上同樣的期刊。這一趨勢在多學科期刊最為顯著,隨後依次是生物學、醫學、化學、物理。


圖片來源:Pixabay

撰文 戚譯引

直覺告訴我們,第一次發知名期刊是最困難的,發過知名期刊的人再發同一期刊總要容易一些。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的一項研究證實了這點:如果一個 PI 從未以任何身份在某知名期刊發過論文,那麼由 ta 擔任末位作者的論文就更難出現在這個期刊上。

這種相關性在不同學科的不同期刊之間有差異,但是總的來說,這種趨勢正在變得越發顯著,尤其在《自然》等多學科期刊上。研究作者將這種現象稱為「陪護人效應」(chaperone effect)。陪護人原本指陪同年輕人出席社交場合的監護人、年長同伴,在這裡指曾經在重要期刊發表論文的導師,他們的指導顯然為年輕科學家帶來了優勢。

跨越半世紀的 610 萬篇論文

在大多數情況下,學術論文中的第一作者是直接負責研究工作的年輕科學家,末位作者(last author)是把關研究方向、論文結構並負責與期刊編輯聯絡的導師、項目負責人(principal investigator,即 PI),排在中間的作者承擔更加專業化的工作,比如數據分析。

本次研究分析了 1960 到 2012 年間的 610 萬篇論文,覆蓋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和醫學領域的 386 種期刊,並將末位作者分為三類:

新 PI(new PIs),指從未以任何身份在該期刊發表論文的作者;

有經驗 PI(chaperoned PIs),指曾經以末位作者以外的身份登上同一期刊的作者;

資深 PI(established PIs),指曾經以末位作者身份登上同一期刊的作者。

研究發現,三類末位作者的比例不同期刊之間差異很大。例如,《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中新 PI 的比例長期位列第一,論文作者認為這是因為醫學界傾向於只把最具突破性質的文章投稿到這個高影響力的綜合期刊;而另一個極端是《物理評論 D 輯》(PhysicalReview D),近十年來資深 PI 的比例保持在 80% 左右,論文作者認為這是相關研究領域和投稿方向高度專業化的體現。


三種期刊中不同作者的比例,分別為《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左上)、《物理評論 D 輯》(右上)、《自然》(下)。紫色為資深 PI,藍色為有經驗 PI,紅色為新 PI。

《自然》(Nature)的作者比例在最近十年中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從 1990 年到 2012 年,由那些以其他身份發過《自然》的科學家擔任末位作者的論文從 16% 增長到 22%,而初次登上《自然》的末位作者發布的論文比例從 39% 掉到了 31%。

「陪護人效應」

為了量化評估「陪護人效應」,探討早年發表經歷對 PI 的影響,論文作者定義了「陪護人指數」 c,即同一期刊末位作者中有經驗 PI 與新 PI 數量的比值。同時,他們參考隨機排序模型和字母表排序模型,對數據進行修正。

經過計算,論文作者總結:「陪護人效應」在多學科期刊最強,其次是生物學期刊,隨後依次是醫學、化學、物理。

由於無法獲得期刊拒稿數據,研究無法直接評估發表經驗對投稿成功率的影響。不過,研究探討了作為非末位作者發表論文的數量對成為末位作者的影響。以《自然》為例,發表過 1 篇論文的非末位作者有 10% 的概率以末位作者身份再次在《自然》發表論文,而發表過 4 篇論文的人成功率達到 20%。但《物理評論 D 輯》沒有表現出這一趨勢。


有經驗 PI 和資深 PI 的優勢:曾經在該期刊作為非末位作者發表論文數量對成功升任末位作者概率的影響,以《物理評論 D 輯》和《自然》為例。| 圖片來自論文

研究還分析了同一期刊上不同類型末位作者的論文的平均影響力,按論文發表後 5 年的引用數量計算。論文共同作者羅伯塔·辛納特拉(Roberta Sinatra)和蘇內·萊曼(Sune Lehmann)猜想,新 PI 的論文可能需要更加優秀才能入選,那麼這些論文的被引用數量將超過其他的論文。但是通過計算,他們發現新 PI 的論文其實更加不受關注:資深 PI 和有經驗 PI 擔任末位作者的論文引用數量差異不大,而新 PI 擔任末位作者的論文引用數量大約只有前者的一半。


同一期刊上不同類型末位作者的論文的平均影響力,以《自然》為例。紫色為資深 PI,藍色為有經驗 PI,紅色為新 PI。| 圖片來自論文

論文中指出,同樣的趨勢也存在於所有的多學科期刊中,而更專業化的期刊中三類作者的影響力差異較小。

「大牛」導師究竟能帶來什麼

當一個年輕科學家在導師的指導下發表論文,登上頂級期刊,ta 不僅專業能力得到了提升,同時還掌握了一些重要的「軟技能」。研究作者們在論文中指出:

「由於先前經歷過這一流程,有經驗的 PI 已經了解為一家高影響力的期刊準備稿件的繁瑣工作,也知道如何針對期刊的受眾有策略地組織信息,以及如何用合適的語氣撰寫附信,如何呈現支持信息,如何與編輯積極互動。他們掌握了大量讀者看不見的信息。」

簡而言之,先前的投稿經驗讓研究人員得以了解期刊的喜好,這增加了他們再次投稿成功的機率。

而《科學》(Science)的評論指出,發表經歷將影響科學家未來掌握的資源:早期發過知名期刊的人簡歷更好看,所以在未來擔任 PI 的時候,他們有機會進入更好的科研機構,獲得更充足的經費、更優秀的研究生和更聰明的同事。這些有利條件能夠幫助他們做出更好的研究。

科羅拉多大學(University of Colorado )的計算機科學家丹尼爾·拉裡摩爾(Daniel Larremore)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在接受《科學》的採訪時指出,知名期刊的發表經歷提升了科學家在科學界的「可見度」。已經和編輯建立聯繫,甚至只是「混個臉熟」都能增加論文發表的機率,這也能過解釋不同末位作者發表的論文被引用數量的差異。

因此,年輕科學家在選擇實驗室的時候應當關注相關負責人的發表記錄。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的網絡科學家布萊恩·烏齊(Brian Uzzi)評論:「作為一名科學家,如果在發展個人技能、建立職業聲譽的階段有機會給(即將登上頂刊的)論文『打下手』,那麼當你成為末位作者的時候,這個機會將為你帶來豐厚的回報。」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科研圈」。如需轉載,請在「科研圈」後臺回復「轉載」,或通過公眾號菜單與我們取得聯繫。

更多故事,盡在👉領研網科研生涯頻道

▽ 精彩回顧 ▽

相關焦點

  • 北師大賀永課題組PNAS刊文,揭示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
    近日由北師大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賀永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PNAS雜誌在線發表論文,探索了人腦有氧糖酵解代謝的結構連接基礎。該研究對於闡釋人腦代謝與腦連接組關係有重要價值。/www.pnas.org/content/118/1/e20132321182020年12月21日,北京師範大學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賀永教授課題組與合作者在PNAS在線發表題為「Association of aerobic glycolysis with the structural connectome reveals a benefit-risk balancing
  • 中國科學家揭示彈性波自旋 | PNAS 論文推薦
    Spin of Elastic Waves(詳細論文信息見文末),揭示了彈性波中的自旋本質屬性。博士生龍洋為論文第一作者,任捷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陳鴻教授為論文合作者。撰文 Xonics Lab160年前,赫爾曼·馮·亥姆霍茲發布了他著名的場分解定理,揭示了任意矢量場一定可以分解成無散的橫波場和無旋的縱波場。
  • 同濟學者:4點理由反對「頂刊論文至上」
    一是「頂刊」論文並不必然代表高水平科研成果。不否認有許多重大原始創新成果論文發表在「頂刊」上,但這是果,不是因。即不是發表在「頂刊」上的才是好成果,而是很多好成果發表在「頂刊」上。說到底,是優秀科研論文成就了「頂刊」,而非「頂刊」成就了科研論文。
  • 同濟學者:4點理由反對「頂刊論文至上」—新聞—科學網
    這導致學界中「有本事就發表『頂刊』論文,發表『頂刊』論文就代表一切」的思想觀念大行其道。 發表「頂刊」論文無疑值得大加讚揚和鼓勵,但不能絕對化、唯「頂刊」論文是從。 客觀上講,重視「頂刊」論文是對破除「唯論文」「SCI至上」的一種現實解讀,它體現了對待論文「不重數量重質量」的理性訴求。
  • 今年,上海科技大學已在3大國際頂刊CNS上發表了11篇論文!
    5月22日,上海科技大學和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共同通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RNA replication by the SARS-CoV-2 polymerase
  • 十年磨一劍,基礎科研的不易,浙江大學連續發表多篇SCI頂刊論文
    science》,3月份剛開始浙江大學再次發表一篇《nature》凸顯浙江大學的科研實力,這篇剛發表的科研論文首次在純淨的重費米化合物中發現鐵磁量子臨界點,並觀測到奇異金屬行為,為世界研究量子相變開闢了一個新的方向,有助於揭示奇異金屬行為的共同起源,提升了中國在重費米子研究的國際影響力!
  • 為什麼SSCI難發?和大家交流一下SSCI論文發表的經驗
    1.發表SSCI的難度筆者在學校經常看到有其他院的碩士發表SCI,甚至本科生也有發表的,但很少聽到有誰發了SSCI,甚至是我們院的教授、博導也極少能發表。為什麼SSCI難發?有時你連漢語的文章都寫不好,更不要說英語了。第2點是SSCI期刊對論文的邏輯性和論證嚴密度非常看重,而國內期刊這方面做得確實不夠。這也是有不少學者抨擊現在國內期刊水分太大,垃圾太多的原因。而如果要投到SSCI,一些模稜兩可的論證,似是而非的結論就很難立得住腳,會被審稿人無情地指出,並拒稿的。因此,我給大家的第一條建議就是:寫好論文。
  • 發表頂刊論文每篇獎勵100萬!不「唯論文」卻仍以此作為激勵機制
    不過對於發表CNS級別的論文,獎勵是明顯高於其他可獎勵期刊的。這其中,雖然不排除有傾向於高額獎金而去努力發文的人,但是我們該清晰的了解一件事,能夠在CNS級別的國際期刊發文的科研人,初衷大概率不會是只奔著獎金去的,更可能地源於對科研工作具有自發的興趣及動力,同時配上較高的科研水平,才達到這樣的學術成就。
  • | PNAS速遞
    這項研究工作的結果近期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PNAS 上。除此以外,在日常的公共場所中,我們常常會發現門庭若市與門可羅雀同時存在的現象。因此,研究者也提出了小組平衡(balancing groups)措施。小組平衡有兩種方式實施:同一個雜貨店,一組顧客上午去,另一組只能下午去;限定每個雜貨店的顧客上限,將顧客均勻分流。基於此,可以平衡超市、加油站等經營性場所的人數,從而儘可能在不影響經濟的前提下減少人員聚集的可能性。
  • 中美頂會頂刊AI論文10年差4萬篇|專家稱強化創新能力是關鍵
    報告根據2009~2020年人工智慧(AI)領域45個頂會和頂刊所收錄的論文進行數據挖掘和分析,結果顯示,中國學者量和論文量均約為美國的1/3,十年間美國AI論文量超出中國4萬多篇,差距明顯。基於上述數據,十年間美國被頂會頂刊錄取的論文量比中國多出44346篇。「在總量上中國約為美國的1/3,中美差距明顯。」黃鐵軍說,但中美在多數AI子領域,論文量排名不相上下。
  • 行業潛規則?花錢買版面發論文,錢學交易讓學術蒙羞
    不知道大家現在有沒有步入到工作崗位當中,你們的工作崗位有沒有結合大家發表論文的數量來評定職稱,進而給大家一些薪資待遇的調整呢?如果有的話,今天咱們來說說關於寫論文和貼錢賣這樣的一個話題,跟大家分享一些論文的期刊雜誌當中對於寫論文亂收期刊論文費的這樣的一種現象。
  • 西交利物浦大學副教授:發表一流科研論文,只需做到這三點
    今天看了一篇文章《今年發了四篇頂刊(一流工作的三個特點)》,是西交利物浦大學副教授孟佳寫的,文章總結了發表在頂級期刊論文的套路的3個共同特點,值得分享給大家學習和收藏。頂級期刊的編輯們,更看重科學問題解決方案的新穎性和重要性。第二個特點:一篇論文需要較完整地解決一個科學問題對於每一篇想發表在頂級期刊的論文,其寫作構思和內容,都需要精心設計。基本上要做到較為完整地解決一個科學問題,不要東拉西扯,把無關痛癢的小問題都寫到論文裡。
  • 「研二還沒發論文,慌得一比。」
    近幾年,同學們肯定有這種感覺,現在的90後實在生猛。且不說很多同學讀博期間能發非常好的SCI論文,就連有的同學讀碩士時都能發頂刊。更有甚者,現在本科生都開始流行發論文了。過份追逐SCI論文肯定是不對的,尤其從政策導向和評價體系上來說,是不合適的。
  • 職稱論文:現在不發表,明年評職稱就要來不及啦
    易過網曾經遇到過一位打算評中級職稱的工程師朋友,他的學歷年限等硬性條件都滿足,業績材料也讓人眼前一亮,只是平時工作太忙,沒時間準備論文,一直到快要交職稱材料了,才想起來這回事,結果很顯然,論文沒來得及發,只能等下一年再評了。因為;論文沒及時發表評不了職稱,這該多可惜!
  • 本科生以共同一作在PNAS發表論文,直博北大
    穿著白大褂的田廣梅就在北京大學的實驗室裡開始了當天的RNA提取實驗,她熟練地將組織塊放入研缽中,加入少量的液氮後再迅速研磨,重複三次後,將組織樣品放入試劑中,用電動勻漿機充分均漿……田廣梅這個熱愛科研的女生從大二開始,便在江漢大學參與到科研中,在衣藻纖毛基因的研究上取得了裡程碑式的突破,以共同第一作者在美國科學院院報上發表研究論文
  • 論文發得好,技巧在投稿
    雖然並不是所有人都會遇到這麼離譜的投稿遭遇,但它確實體現了論文投稿過程中的時間消耗問題。 常規情況下,論文從投出到見刊,雖然不至於花上十年,但半年到一年肯定是要的。可是你有沒有意識到,這個時間,很可能比前期工作還要長呢? 現在科研規範很嚴,一稿多投肯定是萬萬不能的,只能一個一個來。
  • 高會評審論文大變!發表論文,貴的原因是什麼?
    以前是1P就能發,假如1P的價格是3000元。知網整改以後,必須是2P起發,等於說增加了一個版面,那麼發表的費用相應也會增加一倍,現在發一篇文章就應該是6000元了。知網整頓還有就是對期刊頁碼的規定。以前的普刊動輒就是一二百頁,收的文章也是比較多的,雜誌社自負盈虧肯定不會有差池。
  • 吃墨魚發了一篇頂刊《PNAS》!墨魚骨的秘密被揭開!
    研究人員已嘗試模仿墨魚骨的幾何形狀,但由於對其結構設計和變形機制的不完全了解,未能開發出可與其相比的硬陶瓷材料。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Ling Li等人通過互補的三維(3D)結構和四維(4D)力學分析,以及參數化力學建模來建立墨魚骨的結構設計。
  • 為什麼論文發表那麼難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鍾新表示:「現在高校招老師要求比以前高很多,比如說一個人如果想要到新聞學院當老師,至少要發表數篇A刊論文。」西南地區某高校一名青椒講師則提到了當下高校中盛行的「非升即走」的要求,這更驅動著老師們的撰文、發文。
  • 用一罐樂事黃瓜味薯片,這群中國醫生發了篇 23 分的頂刊……
    當你摸著後移的髮際線,回憶過往的時候,你可以豁達謙遜的對前浪們說,「你們有幸遇見不脫髮的時代,但秀髮更有幸遇見這樣的你們,畢竟頭髮落盡的我們從未有寫出你們這麼剛的論文。」 薯片桶作聽診器輔助新冠肺炎治療竟發醫學頂刊 近日一篇中國學者討論在 COVID-19 爆發期間聽診器相對於超聲設備價值的論文引發眾人關注,這篇全文不到 2 頁的論文既不是 Prespective 也不是 Letter ,竟然發表在醫學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